A
最全面——也是唯一完整的——兰波作品全集是由儒勒·穆凯(Jules Mouquet)和罗兰·德·勒内维尔(Rond de Renéville)编纂的版本,于1946年由七星文库出版。这一版本中包括了所有兰波研究所需要的文本——包括了所有当时已知的手稿——自该书出版后又有新的手稿被发现——所有家庭资料,以及兰波为寄件人和收件人的所有书信。但其中没有包括《沛德雪夫勒男爵来信》(Lettre de Baron de Patdechèvre),穆凯在1949年发现了这一作品,并将其归入兰波作品中。这首诗发表于苏珊娜·伯纳德(Suzanne Bernard)编纂的《兰波作品集》中,由加尼耶兄弟出版社(Garnier Frères)出版。
B
完全或部分研究兰波和他的作品的书目实在太多——且每一年都在增加。其中的主要作品如下。
Bouince de Lacoste(H.):Rimbaud et le Problème des Illuminations,1949.
Breton(A.):grant Délit,1949.
Briet(S.):Rimbaud Notre Prochain,1956.
Carré(J.M.):La Vie Aventureuse de Rimbaud,1926;La Vie de Rimbaud,1939.
Chadwick(C.):étude sur Rimbaud,1960.
Chisholm(A.):The Art of Rimbaud,1930.
rke(M.):Rimbaud and Qu,1946.
uzel(R.):Une Saison en Enfer,1931.
Coulon(M.):le Problème de Rimbaud,1923;Au Coeur de Veine et de Rimbaud,1927;La Vie de Rimbaud et de son Oeuvre,1929.
Daniel-Rops:Rimbaud,1926.
De Graaf(D. A.):Arthur Rimbaud et Durée de son Activité littéraire,1948.
Dhaye(B.):Veine,1919;Rimbaud,1923;Souvenirs Familiers,1925.
Dttre(J.):Le Déséquilibre Mental d’Arthur Rimbaud,1928.
Dh?tel(A.):L’Oeuvre logique de Rimbaud,1933.
Edmond-Magny(C.):Rimbaud,1949.
Etimble&Gauclère:Rimbaud,1936.
Etimble:Le Mythe de Rimbaud, Vol. I,1952,Vol.II,1954.
Fondane(B.):Rimbaud le Voyou,1933.
Fontainas(A.):Veine and Rimbaud,1931.
Fontaine(A.):Le Génie de Rimbaud,1934;Veine Homme de Lettres,1937.
Fowlie(W.):Rimbaud,1946;Illuminations,1953.
Gengoux(J.):La Symbolique de Rimbaud,1947;La Pensée Poétique de Rimbaud,1950.
Godchot(Col.):La Voyance de Rimbaud,1934;Rimbaud ne varietur I,1936;L''Agonie du Poète,1937;Rimbaud ne varietur II,1938.
Goffn(R.):Rimbaud Vivant,1937.
Hackett(C. A.):Le Lyrisme de Rimbaud,1938;Rimbaud l''Enfant,1948;Rimbaud,1957.
Hare(H.):Sketch for a Portrait of Rimbaud,1938.
Izambard(G.):Rimbaud à Douai et à Charleville,1927.
Jacquemin-Parlier(E.):Jean-Nics-Arthur Rimbaud,1929.
Lepelletier(E.):Veine,1907.
Méléra(M.Y.):Rimbaud,1930;ébauches,1938;Résonances autour de Rimbaud,1946.
Moore(G.):Impressions and Opinions,1891.
Morrissette(B.):The Great Rimbaud Forgeries,1956.
Mouquet(J.):Rimbaud raconté par Veine,1931.
Noulet(E.):Le Premier Visage de Rimbaud,1953.
Paterne Berrichon:La Vie de Jean-Arthur Rimbaud,1897;Arthur Rimbaud, le Poète,1912.
Petitfls(P.):L''Oeuvre et le Visage d''Arthur Rimbaud,1949.
Porché(F.):Veine tel qu’il fut,1933.
Renéville(R.de):Rimbaud le Voyant, revised edition,1947.
Rickword(E.):Rimbaud,1924.
Rimbaud(I.):Reliques,1922.
Rivière(J.):Rimbaud,1930.
Ruchon(E.):Jean-Arthur Rimbaud,1929.
Silvain(R.):Rimbaud le Précurseur,1945.
Starkie(E.):Rimbaud in Abyssinia,1937;Arthur Rimbaud,1938,revised edition,1947;Rimbaud en Abyssinie,1938;Le Coin de Table by Fantin-Latour(The French Mind),1951,Rimbaud 1854-1954,1954.
Vaint(J. P.):Rimbaud tel qu''il fut,1930.
Veine(Ex-Madame):Mémoires de ma Vie,1935.
Wilson(E.):Axel''s Castle,1931.
C
以下列出的是一些关于兰波和他的作品的主要研究文章,本书对这些文章进行了评论。以下列出的只是那些提出了关于兰波的特定观点的文章,以及那些作者并没有在后续作品中引用的文章。
Archivum Linguisticum. F.Scarfe:A Sty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Rimbaud, Vol.III, Fasc.II.
Bateau Ivre, Le:A. Adam:Parade, Sept.1950;Phrases, Mar.1951;Génie, June 1957.
Bulletin des Amis de Rimbaud:Rimbaud et Caravane, No. 2,1931;Le Témoignage du Médecin de Rimbaud, No.6,1937.
Durham University Journal:Meyerstein:The Latinity of Rimbaud''s Bateau Ivre, Mar. 1940.
France et Asie:Guy-Luc:Rimbaud à Java, June-July 1946.
Mandrake III:Meyerstein:Baudire and les Illuminations,1946.
Ma Revue:Les Droits d''Auteur de Rimabaud, No. 45,1933.Le Procès de Rimbaud, No.48,1934;La Dernière Mdie de Rimbaud, No.56,1935;La Rencontre de Veine et de Rimbaud, No.67,1936.
Mercure de France, Le. Béraud:Les Sources d’Inspiration du Bateau Ivre,17 Jan.1922;Marmelstein:Rimbaud à Stuttgart et aux Indes Néendaises,15 Jan.1922;Coulon:Les Vraies Lettres de Rimbaud arabo-éthiopien,15 May,1935;Izambard:Les sources du Bateau Ivre,15 Aug.1935;Bouine de Lacoste:L’Evolution Psychologique de Rimbaud d’après son Ecriture,1 Nov.1936;Veine Editeur de Rimbaud,15 June 1937.Starkie:Sur les Traces de Rimbaud,1 May 1947.Guiraud:L’évolution Statistique du Style de Rimbaud et les Illuminations, Oct.1954.
Nouvelle Revue Fran edil;aise, Thibaudet:Marmé et Rimbaud,1 Feb.1922.
Revue d''Ardenne et d''Argonne, Houin&Bourguignon:La vie de Rimbaud, Nov.-Dec. 1896;Jan.-Feb.1897;May-June,1899;Jan.-Feb.1901;July 1901.
Revue de France. Prévost:Sur les Traces de Rimbaud,1 Nov.1929;Carré:Rimbaud en éthiopie,1 June 1935.
Revue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V.P.Underwood:Rimbaud et l’Angleterre, Jan.1955.
Revue de Sciences Humaines. Adam:L''énigme des Illuminations, Oct.-Dec.1950;De Graff:Les Illuminations et Date Exacte de leur Composition, Oct.-Dec.1950.Deux Lettres d’Ernest Dhaye, Oct.-Dec.1951;Hackett:Rimbaud et Balzac, April-June 1955.
Revue Hebdomadaire. Acremont:En Abyssinie sur les Traces de Rimbaud,27 Aug.1932.
Revue de Jeunesse. udel:Ma Conversion,10 Oct.1913.
Lingue Straniere, De Graff:L''Auteur Véritable de Crimen Amoris, July-Aug.1957.
[1]莫里斯·鲍勒(Maurice Bowra,1898-1971),英国古典文学学者、文学评论家,曾任牛津大学</a>沃德姆学院院长30余年。——译者注
[2]即英语中的“阴jing”。——译者注
[3]原文为法文une ame veuve,来自兰波的诗《最高塔之歌》:“啊!千百次鳏居/如此可怜的灵魂。”——译者注
[4]梅林(Merlin),欧洲和英国亚瑟王传奇中伟大的魔法师。——译者注
[5]原文为拉丁文mea culpa,意为“由于我的过失”,来自天主教忏悔祷告词,表示忏悔和歉意。——译者注
[6]米舍莱(Jules Michelet,1798-1874),法国历史学家,兰波的“通灵”和社会进步的思想受其影响。——译者注
[7]原文为philosopher’s stone,又译为“贤者之石”“魔法师之石”,中世纪炼金术传说中的石头,传说能将贱金属变为贵金属;除了点金之外,传说这种石头还能让人长生不老。——译者注
[8]斯克里伯(Eugène Scribe,1791-1861),法国剧作家,兰波写过一首诗《米歇尔与克里斯蒂娜》(Michel et Christine),可能来自他的同名剧作。——译者注
[9]阿比西尼亚(Abyssinia)是埃塞俄比亚的旧称。——译者注
[10]巴朗什(Pierre-Simon Banche,1776-1847),法国作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其著作中曾论述过一种诗性“通灵”的理论,但没有证据表明兰波读过。——译者注
[11]关于兰波一家的信息均来自戈德绍(Godchot)所著《阿蒂尔·兰波定本》(Arthur Rimbaud ne varietur)一书。——作者原注(若无特别说明,本书注释均为作者原注。)
[12]戈德绍著《阿蒂尔·兰波定本》,Effarés),创作于1870年9月20日,据称首次发表于1884年出版的《受诅咒的诗人》中。在英国发表的版本中缺失了 [153]《诗艺》(Art Poétique)是魏尔伦阐述其诗歌创作理念的一首诗。——译者注
[154]里德(Read)在《超现实主义》一书中引用了乔维特(Jowett)的翻译, [179]法语Baver=流口水。
[180]戈德绍著《阿蒂尔·兰波定本》, [240]1873年11月的书信,收录于穆凯著《魏尔伦讲述的兰波》(Rimbaud raconté par Veine), [409]德拉艾著《兰波》, [420]拉丁文,意为“上主,我由深渊”,出自《圣经·旧约·圣咏集》,全句为“上主,我由深渊向你呼号”,兰波作了简缩。——编者注
[421]米舍莱著《文艺复兴》。
[422]《地狱之夜》。除非另有说明,所有引用均来自该章节。
[423]这一问题前文已做出了完整的解答。
[424]《地狱新郎》,收录于《地狱一季》,《兰波全集》, [426]《言语炼金术》,收录于《地狱一季》,《兰波全集》, [444]波德莱尔著《人造天堂》,孔拉德(Conrad)出版社, [652]《坏血统》,收录于《地狱一季》,《兰波全集》,第211页。
[653]《断句》,收录于《灵光集》,《兰波全集》,第128页。
[654]《兰波书稿》,第181页。
[655]展示于1936年7月巴黎举办的象征派展览中的兰波展柜。
[656]《奈尔》(Nell),收录于《哈勒尔》,第124页。
[657]1891年7月10日的书信,《兰波全集》,第511页。
[658]未发表的书信,由马塔拉索安排引用。
[659]伊莎贝尔未发表的笔记,由马塔拉索安排引用。
[660]伊莎贝尔致无名收件人(可能是帕泰尔纳·贝里雄)的未发表书信草稿,由马塔拉索安排引用。
[661]1891年10月28日的书信,《兰波全集》,第563页。
[662]1892年2月19日伊莎贝尔致法国驻亚丁领事馆的书信,《兰波全集》,第568页。
[663]《兰波全集》,第517页。
[664]皮尔昆著《回忆录》,发表于《文学生活》,第149页。
[665]这一描述基于未发表的葬礼账单,由马塔拉索安排引用。所有条目均分开列出,例如,20个手持蜡烛的孤儿,每人2法郎,实收87法郎。祭坛上的蜡烛花费75法郎;教士费用30法郎。敲钟费用25法郎,教堂门上的条幅收费82法郎,等等。
[666]1900年5月24日兰波夫人致伊莎贝尔的书信,《兰波全集》,第532页。
[667]A.巴尔代致兰波夫人的致谢信,未发表,由马塔拉索安排引用。
[668]伊莎贝尔·兰波致帕泰尔纳·贝里雄的未发表书信,由马塔拉索安排引用。
[669]《眩晕》,《兰波全集》,第123页。
[670]这是帕泰尔纳·贝里雄的观点,参见《兰波生平》,第254页。
[671]《坏血统》,收录于《地狱一季》,《兰波全集》,第209页。
[672]参见巴朗什著《俄耳甫斯》,第28页。
[673]1896年8月2日伊莎贝尔·兰波致帕泰尔纳·贝里雄的书信,《兰波全集》,第562页。
[674]《回忆》,《兰波全集》,第122页。
[675]《厄运》(Le Guignon)也是波德莱尔的一首诗,收录于《恶之花》。——译者注
[676]《闪光》,收录于《地狱一季》,《兰波全集》,第227页。
[677]波德莱尔著《我心赤裸》,第115节。
[678]《渴之喜剧》,《兰波全集》,第127页。
[679]参见丹尼尔—罗普斯(Daniel-Rops)著《兰波》,第154页。
[680]《沉醉吧》(Enivrez-vous),收录于《巴黎的忧郁》。
[681]1885年1月15日的书信,《兰波全集》,第390页。
[682]《地狱之夜》,收录于《地狱一季》,《兰波全集》,第212页。
[683]《公正的人》(L’Homme Juste),《兰波全集》,第93页。
[684]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著《迷失的脚步》(Les Pas Perdus)。
[685]安德烈·布勒东著《超现实主义第一次宣言》,第46页。
[686]克洛岱尔著《我的归信》。
[687]克洛岱尔致帕泰尔纳·贝里雄的信件,未发表,藏于杜塞文学馆。
[688]普鲁多姆先生(M.Prudhomme)是亨利·蒙尼埃(Henri Monnier)创作的小说和戏剧中的人物,他是一个假扮虔诚的人,总是用浮夸的华丽辞藻说一些陈词滥调。
[689]《坏血统》,收录于《地狱一季》,《兰波全集》,第207页。
[690]参见《民主》,收录于《灵光集》,《兰波全集》,第196页。
[691]参见《倾售》,收录于《灵光集》,《兰波全集》,第200页。
[692]《亚登和阿尔贡评论》,1897年9-10月。
[693]《兰波》(Rimbaud),1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