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美幼童
传统儒家强调任人唯贤,这也是科举考试的理论基础。从这一基础出发,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派人出国留学的设想。上文提到,广东通事不学无术,已为冯桂芬</a>所诟病;而洋务关系重大,尤其在船炮方面更是重要。于是,清廷于1862年在总理衙门之下设立同文馆,1863年又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1869年又将广方言馆合并于江南制造局。许多外国顾问受聘而来,却遭到保守主义者的猜忌,倭仁就是其中之一。①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道理变得愈发清楚:如果中国真想掌握西方科技的要领,非派年轻人出洋学习不可。
中国人到达美国的最早记录是在1785年。在早期中美交流中,美国一方的情况还有待研究。而对中国一方的研究,关注点集中在一件事上,即容闳策划的120名中国幼童赴美留学(1872—1881)。容闳(1828—1912)1854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a>,是 选文23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建议(1871年)②
去秋国藩在津门,丁雨生中丞屡来商榷,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基,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徐图自强。且谓携带幼童前赴外国者,如四品衔刑部主事陈兰彬、江苏同</a>知容闳皆可胜任等语……窃谓自斌君椿及志、孙两君奉命游历各国,于海外情形亦已窥其要领,如舆图、算法、步天、测海、造船、制器等事,无一不与用兵相表里。凡游学他国,得有长技归者,即延入书院,分科传授,精益求精……
查美国新定和约 闻前此闽粤宁波子弟亦时有赴洋学习者,但只图识粗浅洋文洋话,以便与洋人交易,为衣食计。此则人选之初,慎之又慎,至带赴外国,悉归委员管束,分门别类,务求学术精到。又有翻译教习随时课以中国文艺,俾识立身大节,可冀成有用之材。虽未必皆为伟器,而人才既众,当有瑰异者出乎其中,此拔十得五之说也……
如贵衙门以为可行,一俟接到复信,敝处即会衔具奏。其需用经费,亦即奏明饬下江海关于洋税项下指拨,勿使缺乏。
这一留学计划之前经容闳鼓吹了十年,后来多少也按设想执行了十年(1872—1881),结果一朝中断,遂成绝响。这一事实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留美幼童为什么被召回?容闳在《西学东渐记》(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留学事务所诸人都不以为然,却无人敢言。只有容闳向李鸿章力争,但也无济于事。黄遵宪</a>时任旧金山总领事,听闻此事后有感而发,作长诗《罢美国留学生感赋》哀之。
虽然容闳说管理留学事务的保守主义者多次上书诋毁留学生,但是相关原始材料很难找到。或许是因为他们地位不高,其文字因此被忽略了。下文选</a>自几封李鸿章的信札,记录了反对容闳的观点。
选文24 李鸿章关于终止幼童留美的信札(1880—1881)
【致陈兰彬,1879年8月6日】幼童出洋一事,糜费滋弊,终鲜实效,中国士夫议者纷纷。近接劼刚(曾纪泽</a>)来信,既以船政学生赴英、法无大益处,即赴美生徒亦未必大有成就,自必确有见闻。若任事诸君再各存私见,未能认真撙节经理,固负曾文正</a>创办之初衷,而鄙人与执事亦必大干物议。④
【致陈兰彬,1880年3月10日】顷容元甫来谒,言学徒抛荒中学,系属实情。由于纯甫(容闳)意见偏执,不欲生徒多习中学,即夏令学馆放假后,正可温习,纯甫独不谓然……尚祈执事便中劝勉,令其不必多管,应由子登(吴嘉善)太史设法整顿,以一事权,庶他日该童等学成回华,尚有可以驱遣之处,无负出洋学习初意也……⑤
【致总理衙门,1881年3月29日】迩年以来,颇有议莼甫偏重西学致幼童中学荒疏者,鸿章尝寓书诫勉,不啻至再至三……往岁荔秋(陈兰彬)出洋,曾与面商,请其照料局务,荔秋亦慨然允许。而前年子登到局后,迭函称局务流弊孔多,亟宜裁撤……
鸿章平心察之,学生大半粤产,早岁出洋,其沾染洋习或所难免。子登绳之过严,致滋凿枘,遂以为悉数可撤,未免近于固执。后次来信,则谓学生之习气过深与资性顽钝者可撤回华,其已入大书院者,满期已近,成材较速,可交使署兼管,其总办、教习、翻译等员一概可裁,尚系审时度势之言。
莼甫久管此局,以谓体面攸关,其不愿裁撤自在意中……⑥
1881年6月8日,总理衙门上奏撤回留美幼童,酌才使用。折上获准。
(二)留欧学生
中国派遣留欧学生与留美幼童是齐头并进的,然而学界研究较少。下文是李鸿章的幕僚马建忠所写的留欧见闻。1882年,马氏被派往朝鲜。
选文25 马建忠汇报留法学业(1877年)⑦
五月下旬,乃政治学院考期,对策八条…… ⑤《李文忠公朋僚函稿》卷十九, ⑥《李文忠公译署函稿》卷十二, ⑦马建忠:《适可斋记言》卷二,第1—3页;又见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3—46页。
⑧即梯也尔(Adolphe Thiers,1797—187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1871—1873年在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