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10章 权力问题:人事与制度_冲击与回应

作者:费正清 字数:3671 更新:2025-01-10 13:14:38

清政府对西方军事力量的回应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先是鸦片战争后短暂的活跃,之后是19世纪50年代停滞的排外主义;1860年充满希望的革新之后,又迎来了19世纪70和80年代的收紧;1895年败于日本之后,改革运动再次兴起。似乎中国在各个时期的革新,都需要战败刺激一下。一旦压力缓解,改革的热情也随之冷却。总而言之,19世纪70和80年代,师夷自强的努力日渐松懈。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印象,可能只是因为有关这20年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另外一种可能则是,自强运动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阻挠。

问题的症结在于权力。本章我们首先关注的是李鸿章</a>及其僚属,他是地方的洋务领袖;然后我们再将目光转向京师的当权者,尤其是慈禧太后。洋务之难,从派留学、遣使团、筑铁路、练海军等事上已显而易见。以上种种,对中国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每办一桩事都要克服强大的阻力和惰性,于是取得实效又推迟了许多年。

通过严肃的研究,事情已经比较清楚了:中国自强运动见效迟缓的背后,另有一层原因—负责的官员关心的是自肥,而不是国家的富强。例如,李鸿章将自己的人安插在洋务事业的关键位置上,这些人大多利用办洋务的特权捞取了好处。

(一)李鸿章及其僚属

关于李鸿章,在本书 身为文臣,李鸿章出任过许多显职,有些还是同时兼任的,如江苏巡抚(1862—1865)、大学</a>士(1872—1901)、总理衙门大臣(1896—1898)、庆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特使(1896)、两广总督(1900—1901)等。而他最重要的职务是1870年至1895年间担任的直隶总督,这25年也是甲午战争前国运攸关的一段时期。

中国的洋务掌握在李鸿章的手中。“洋务”一词主要涵盖处理邦交和引进技术两方面。这两个问题其实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即中国如何自立于近代世界。建立西式企业的初衷是应对战事的需要,后面的企业就依着逻辑一座接一座地建立起来。为了镇压内乱和巩固海防,首先建立的是兵工厂和造船厂,继而开始筑堡、造船;接下来,制造武器需要工匠,于是建立了学堂,派人留学、游历。由于近代国防需要近代化的交通和通讯,于是电报局和轮船公司也建立了起来。此外,近代国防也需要资金和原料,于是开办了纺织厂、煤矿、铁矿和金矿。

李鸿章明白机器是西方富强的动力,因而他也要使用机器。但是,他从一开始就缺乏整体的规划,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兴建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为例,其主要目的仍是应付军事和外交的需要,而不是提升中国的学术研究水平。在李鸿章心目中,西方的财富和力量完全来自物质,他所谓的“洋务”显然也不出此范围。李氏没有认识到西方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价值,尽管他也会在嘴上说说。

相反,李鸿章认为中国的政教风俗都在外国之上,不如人者不过火炮、铁路、机器之类。如果中国能够掌握这些器物,他的洋务就算办成了。1894年,清军无论在海上还是陆上都被日军一击而溃,兵败如山倒。这时李鸿章的谬误才暴露无遗。

将1894年的惨败归咎于李鸿章一人,似乎有失公允。在当时的士大夫中,他的才干首屈一指,他对现代化的理解不输于当道诸公中的任何一人。能在直隶总督的位置上坐25年,也显示了他政治手腕的练达。在旅华外国人的心目中,他的威望无人能及,虽然外国人对他的钦佩并不是毫无保留的。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夭折,主要还是归咎于中国知识阶级整体上的排外保守主义,尤应归咎于慈禧太后及某些大员的私心。但凡有效法西方的新建议提出,立刻就会有人反对,而且往往是出于观念而非现实的理由。这些不顾实际的吵嚷往往会影响朝廷决策,阻碍建议实施,甚至把已经上马的事情搅黄。这些现代化计划往往由李鸿章领衔上奏,所以他就成了守旧官员口诛笔伐的对象。他对此不无感慨:

处今时势,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若守旧不变,日以削弱……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绝灭而不悔,天耶,人耶,恶得而知其故耶?①

传统的管理方式及其背后的私德,也是现代化的阻碍。负责公共工程的官员无不尽可能地捞一把,还要行贿以防丑行败露。看到这些客观条件,再回头看看李鸿章的成就,就更觉其难能可贵了。要说当时最开明的大员,恐怕还是非李鸿章莫属。

要让自己动议兴办的企业真正落成,还须有能人帮衬。1870年至1894年间,李鸿章的僚属多如过江之鲫,虽偶有正人君子,但多数还是奢靡放纵之辈;虽不乏诈伪小人,但多数确有相当才干。无论是任幕职的还是补实缺的,大多都能不辱使命。除了上述两类人,李鸿章手下还有水陆将弁、学堂监督,以及和他的企业有关的生意中人。他还有很多外国顾问,其中有些是花钱请的。有的人只是偶尔咨询,有的人却要时常顾问。如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Gustav Detring),就是时常顾问的一位。

李鸿章罗致的部下同曾国藩和张之洞</a>的比起来,才智更胜一筹。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也是其之前的一任直隶总督。曾氏的部下多为尚简朴、好读书的君子,这些人大多能自立门户,左宗棠</a>和李鸿章本人就是例子。再说张之洞,他事必躬亲,僚属很少有得到高官显爵的;而从另一方面讲,也极少有贪婪聚敛之徒。与其他派系相比,李鸿章的手下以沉溺声色而闻名。他可能正是要以牟取私利的机会为诱饵,吸引人才为自己效力。总之,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由于腐败而不堪一击,他办的洋务企业对国家也没有什么助益,自己倒是赚得盆满钵满,许多和他的洋务企业有联系的人也是如此。这种模式到民国时期仍未消失,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官僚资本主义”—这里的用法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概念无关。

李鸿章的幕僚是他部下中比较出色的一群人,如薛福成</a>②(1838—1894)、张佩纶(1848—1903)、于式枚(1853—1916)、吴汝纶(1840—1903)等;还有唐廷枢(1832—1892,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的创始人)、周馥(1837—1921)、盛宣怀(1844—1916)和袁世凯</a>(1859—1916)等能员;还有留学归国的人才,如马建忠</a>(1845—1900,留法)、严复</a>(1854—1921,留英)等。

以上所列诸人,都是百里挑一之才,其中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是薛福成。他的影响力要到1896年之后才被其他人超过。薛福成曾在曾国藩幕中效力八年(1865—1872)。1875年,他投入李鸿章幕中,直到1884年离开;后来又担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钦差大臣四年(1890—1894)。下文中我们会专门讲到他。③

(二)皇太后的声威

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中国亟须明主带领国家追赶西方现代化的步伐。然而,朝廷中大权在握的不是恭亲王,而是一位满人女子—闻名中外的慈禧太后(1835—1908)。她本是咸丰帝的妃子,因其子同治帝(1856—1875)五岁继位而成为皇太后。咸丰帝驾崩后,她和咸丰帝的正室慈安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而慈安只不过是个摆设。先帝任命的八位顾命大臣权倾朝野,却不得人心,他们正密谋反对慈禧。慈禧则联合先帝的两个弟弟恭亲王和醇亲王,除掉了这八人。这是这个厉害的女人 在这种世道下,举办现代化事业不仅要花账面上的钱,还要往当官的腰包里塞钱。对这套做法,上层统治者不仅纵容,还积极推行。太后挪用数百万两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是清末最臭名昭著的丑闻。这一丑闻实在是中国吏治问题的象征。如果这几百万两白银花在海军身上,清军是否真能在甲午海战中打败日军,恐怕还是未知之数。无论李鸿章对太后挪用款项多不情愿,此举还是决定了中国的命运。今天,那条闻名遐迩的石舫仍停泊在昆明湖畔,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惨败。大理石的船体两侧刻着的桨轮,依旧清晰可见。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事件期间,已经致仕的老臣文祥</a>慨然上疏,直陈胸臆。当时距离中日间的决战还有20年。

选文22 文祥对大患的警告(1874年)④

当和议之成,无人不为自强之言,十余年来,迄无成效。其故由于鄙弃洋务者,托空言而无实际,狃于和局者,又相安无事而恐启猜嫌。或悉心讲求防务,复阻于财赋不足而莫可施展。今变端已形,事机益迫,若再不措意,一旦大敌当前,将何所恃?伏愿敕下户部内务府宽筹饷需,裁减浮用,停不急之工作,谋至急之海防。俾部臣疆臣皆得专力图维。

至自强之道,首在虚怀纳谏,以求政治之得失,勿以将顺之言为可喜,勿以直遂之言为可憎。皇上忧勤惕厉,斯内外臣工振刷精神,不敢蹈玩泄之积习。否则狃以为安,不思变计,恐中外解体,人心动摇,其患者不可胜言矣。

①《复王壬秋山长》,见《李文忠公朋僚函稿》卷十九, ③见选文40。

④《文文忠公事略》卷一,《国史馆本传》,第12—13页。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1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