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a>(1812—1885)出身于湖南湘阴的贫苦农家,长年寄居于湘潭的岳父家(曾国藩</a>、左宗棠、毛泽东都生长在相邻的县)。迫于生计,左宗棠在40岁从戎之前主要以教馆、务农自活,其间结识了贺长龄</a>(1785—1848)。贺长龄是大名鼎鼎的《皇朝经世文编</a>》的编者,魏源</a>也参与了编纂。左宗棠曾三次参加会试(1833年、1835年、1838年),但都未能考中进士。 写就下面这封奏折时,左宗棠的仕途才刚起步不久,尚未建立日后的煊赫功业,但是他的心思之细腻、眼界之开阔已经在文中显露无遗了。
选文21 左宗棠设局试造轮船之议(1866年)④
奏为谨拟购买机器、募雇洋匠、设局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恭折仰祈圣鉴事。
窃维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自广东、福建而浙江、江南、山东、直隶、盛京以迄东北,大海环其三面……无事之时,以之筹转漕,则千里犹在户庭;以之筹懋迁,则百货萃诸厘肆……有事之时,以之筹调,发则百粤之旅可集三韩……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飚举,无足当之。
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不能减价以敌洋商……
从前,中外臣工屡议雇买代造,而未敢轻议设局制造者,一则船厂择地之难也;一则轮船、机器购买之难也;一则外国师、匠要约之难也;一则筹集巨款之难也;一则中国之人不习管驾,船成仍须雇用洋人之难也;一则轮船既成,煤炭、薪工需费有赀,月需支给,又时须修造之难也;一则非常之举,谤议易兴,创议者一人,任事者一人,旁观者一人,事败垂成,公私均害之难也。有此数难,毋怪执咎无人……
臣愚以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机器)则亦非不可必得也。
如虑外国师、匠要约之难,则先立条约,定其薪水,到厂后由局挑选。内地各项匠作之少壮明白者,随同学习。其性慧、夙有巧思者,无论官绅士庶,一体入局讲习。
计造船厂购机器、募师匠,须费三十余万两。开工集料、支给中外匠作薪水,每月约需五六万两。以一年计之,需费六十余万两……
如虑船成以后中国无人堪作船主,看盘、管车诸事均须雇倩洋人,则定议之初,即先与订明:教习造船,即兼教习驾驶;船成即令随同出洋,周历各海口。无论兵、弁各色人等,有讲习精通、能为船主者,即给予武职……
至非常之举,谤议易兴。始则忧其无成,继则议其多费,或更讥其失体,皆意中必有之事……东洋日本始购轮船,拆视仿造未成。近乃遣人赴英吉利学其文字,究其象数,为仿制轮船张本。不数年后,东洋轮船亦必有成。独中国因频年军务繁兴,未暇议及……彼此同以大海为利,彼有所挟,我独无之。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均是人也,聪明睿智相近者,性而所习,不能无殊。中国之睿智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末;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彼此各是其是,两不相喻,姑置不论可耳……
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
至以中国仿制轮船,或疑失体,则尤不然。【编者按:左宗棠接着回顾了中国在明清之际仿制佛郎机、红衣大炮的史事。】近时洋枪、开花炮等器之制,中国仿洋式制造,亦皆能之。炮可仿制,船独不可仿制乎?安在其为失体也?……
①见 ②《左文襄公奏稿》卷五十九, ④原题《拟购买机器募雇洋匠设局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日),见《左文襄公奏稿》卷十八,第1—6页;又见《左宗棠全集》(奏稿3),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第52—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