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2章 中国思想传统的若干因素_冲击与回应

作者:费正清 字数:5550 更新:2025-01-10 13:14:19

中国人总喜欢用过去的办法应付当前的问题,而在19世纪的中国,这一特点可谓最为突出。从公元前213年秦始皇</a>焚书</a>坑儒起,中国历代君王都反复强化思想的正统性,于是思想传统得以长久延续,其维持者正是史官和谙熟经典的读书人。朝廷以思想灌输为手段,确保臣民的忠顺。其结果是,无论是非正统思想还是外来思想,都会对现政权构成潜在威胁。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西方影响中国的一个渠道:西方思想可以用作中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武器。无论是1898年的维新派还是1911年的革命党,都证明了这一点。甚至1851年至1864年间的太平天国,也打起《圣经》的旗号作为支持。最近的也是最成功的革命,则求助于马克思和列宁。纵然如此,近代中国思想的转型还是始于对传统的再诠释,而非对传统的否认或排拒。

在此,我们必须特别注意19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思</a>想背景中的三个要素, 中国回应西方冲击的一个主要形式,就是重新评价传统,古为今用。下文将着重阐释这类古为今用的文章。

黄宗羲(1610—1695)是晚明著名思想家,他的《明夷待访录</a>》成书于1663年。① 该著作的思想来源有二:其一源于《礼记</a>》的《礼运》篇,该篇以“天下为公”为要旨,认为天下不是为了一人的享乐。② 黄宗羲政治哲学的主要观点是,君主制是为了增进人民的福祉,君主和官员是人民的公仆。明君该被人民当作父母来爱戴,而昏君则杀之可也。他是赞成诛除暴君的。黄宗羲认为,传说中的三代之治以后,君主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以天下为私产,导致了政治的失序。黄氏相信开明君主制,但是他不同意“法祖”的做法—即一个朝代的历任君主都要恪守开国君主定下的制度。他还主张一套好的法律制度是 顾炎武还是怀着“回向三代”的希望,其政治理想是“用夏变夷”,即以中国的风俗同化蛮夷。他力图恢复中国人的自信,发展中国固有的道德和智慧。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他说自己撰写《日知录》的目的是“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⑨

幸运的是,顾炎武并不是盲目坚持中国传统的人。他也认识到了蛮夷的一些优长:“中国之不如外国者有之矣。”他赞赏契丹人的朴素耐劳,称许回纥人“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他认为北魏(386—534)在西北推行的垦田、均田之制“有足为后世法者”。⑩

王夫之</a>(1619—1692)号船山,以论史犀利、著作宏富著称。明朝覆灭后,他遁入湖南衡阳石船山中,隐居著述40年。他与其他学者联系极少,是一位独立的思想家。他用历史的和归纳的方法分析政治问题,从而发展出了自己的“进化论”—他认为法律制度要因时而异,每一个朝代都是一个独立单元。据此,王船山</a>反对任何保守主义的复古做法。他认为单纯法古是徒劳的。古代的法律当然适用于古代的社会。今天的政治制度无法套用到未来社会,每个朝代的治理都要适应当时的需求和当下的环境。例如,兵农合一在古代是一个好制度,但是当下社会战争更加复杂,需要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未经训练的农民是不能“客串”士兵的。

王夫之还有一个独到的学说:任何物种或人种,从昆虫到人类,都致力于自保和自我组织。自保是天然法则。连蝼蚁也知自保,何况人类?因为合群乃是人类的天性,而立君是为了保群。所以,族群自治是合乎逻辑的和必要的,绝不容异族的侵犯。换言之,所有国家都应该是民族国家,并且自治。他宁可忍受同族的篡逆,也不能接受异族的统治。

王夫之的另一个创见是,不同种族的文化差异来源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差异。因为夷夏生长的环境不同,其精神、行为和风俗也就不同。华夏不能允许蛮夷入侵自己的领土和文化。王氏认为文化是变动不居的,文明不会一成不变。他观察到很多文化上由夷变夏的例子,也有一些情况下蛮夷却止步不前。他认为华夏有再次退回蛮夷状态的可能性。王夫之防备蛮夷入侵的方法是掌握时令并善用之:“故善御夷者,知时而已矣。时战则战,时守则守。”?

朱之瑜</a>(1600—1682)号舜水,同样是一位本族中心主义的思想家,在中日两国都有巨大的影响。他与黄宗羲是同乡,曾到安南和日本请兵抗清。1659年,朱舜水在反清的努力再三失败之后定居日本。他的学术吸引了许多日本学者随他问学。后来,有人将他介绍给德川家康的孙子</a>、水户藩主德川光圀。在光圀的赞助下,他著书详述了释奠礼,并且为巨著《大日本史》的修撰提供了意见。这本书后来影响了1868年的明治维新。

朱舜水志行高洁,提倡致用之学。他的反清著作《阳九述略》极大地鼓舞了清末的一批人。朱舜水死前留下遗言,自己的骸骨“非中国恢复不归”。?

文字狱

受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和朱舜水思想的鼓舞,中国反清的“民族”情绪逐渐高涨,清廷于是大兴文字狱,予以震慑。乾隆</a></a>年间(1736—1796)文字狱达到高潮,两千多种书籍遭到全部或部分禁毁。明朝遗民曾给康熙</a>帝(1661—1722年在位)造成了很多麻烦。而且即便是在此之后,他们也留下了很多反清的文字。早在1644年之后的顺治</a>年间,对此类文字的禁毁就已经开始了。

欲了解文字狱,吕留良</a>、曾静案是一个好例子。吕留良(1629—1683)是一名士人,并且著有几本小册子。他拒绝参加清朝的科举,潜心注释宋人的理学著作。在注释中,他公然哀叹神州陆沉,汉人无力抵挡满人入关。他表达出的反清情绪影响极广。雍正</a>年间(1723—1735),湖南举人曾静(1679—1735)受吕留良的感召,同自己的弟子密谋反清。曾静极为佩服吕留良的著作,派自己的心腹弟子张</a>熙到吕留良位于浙江的家中通读了他的遗作,并且结识了吕门弟子。1728年,曾静派张熙去策动川陕总督举兵反清。川陕总督将此事上奏朝廷,与闻其事的人都遭到严惩,子孙、亲戚、门生均被株连。曾、吕二人的著作几乎被禁毁一空。幸而雍正帝为了给自己的皇位辩护,写了一部《大义觉迷录</a>》,曾静的供词也因而保留了下来,我们才得以透过这场流产的起事,窥见当时民族主义思想的蛛丝马迹。

在19世纪的士人看来,此类思想和事件无疑是本土的传统。他们对西方的回应当然主要是受这类传统影响,而非其他。正如理解了19世纪的中国,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当代中国;我们也要追溯中国思想的源流,从而获得历史学家追求的“全景视角”。例如,或许正是因为清廷成功压制了18世纪活跃的、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思想,中国才无法更有效地应对一个世纪后西方的冲击。

18世纪晚期,文字狱盛极而衰,此后的“民族主义”运动主要表现为名号不一、形式各异的秘密反清会党。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会党为太平天国做出了贡献,之后又参与了孙中山</a>的革命运动。秘密会党值得作为专题仔细研究,其内容不是本书能够涵盖的。

(二)耶稣会的早期影响

中西文化的 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a>顺之诚,深为嘉许。所有赍到表贡之正副使臣,念其奉使远涉,推恩加礼。已令大臣带领瞻觐,赐予筵宴,叠加赏赉,用示怀柔。其已回珠山之管船官役人等六百余名,虽未来京,朕亦优加赏赐,俾得普沾恩惠,一视同仁。

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向来西洋各国有愿来天朝当差之人,原准其来京,但既来之后,即遵用天朝服色,安置堂内,永远不准复回本国,此系天朝定制,想尔国王亦所知悉。今尔国王欲求派一尔国之人居住京城,既不能若来京当差之西洋人,在京居住不归本国,又不可听其往来,常通信息,实为无益之事。

且天朝所管地方至为广远,凡外藩使臣到京,驿馆供给,行止出入,俱有一定体制,从无听其自便之例。今尔国若留人在京,言语不通,服饰殊制,无地可以安置……

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这些不列颠人原想破门而入,摧垮这个中央王国“万国来朝”的传统地位,却仍然被归为化外蛮夷。满汉官员在奏折中描述在广州的英国人和美国人的措辞,同描述中亚的布鲁特人(柯尔克孜人)或西南的罗罗、苗子等土著民的措辞并无二致。中国的统治阶级对欧美人全无好奇心。无知使得中国官员对西方的认识极度混乱,而中西语言转译之难更加剧了这种混乱。葡萄牙人曾被称作“佛郎机”(即法兰西),因为十字军东征时法兰西人曾同萨拉森人(阿拉伯人)交兵,而葡萄牙人和法兰西人来自同一地域。所以法国人到来时,“法兰西”就和“葡萄牙”混为一谈了。16世纪晚期,西班牙一度吞并了葡萄牙,于是中国人又分不清这两个国家了。意大利籍的耶稣会士来到葡萄牙人占据的澳门,中国人又将葡萄牙人当作意大利人。荷兰人起初与法国人混同,而当荷兰人继承了英国的王位?后,中国人又将英、荷两国人混为一谈了。

如果说西夷的名称是本糊涂账,那么他们来自何方更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他们乘的船都是经“南洋”而来,中国商人与东南亚贸易也要乘舢板往来于南洋。有人猜测这些夷人来自西南某处,更远过马来半岛上的雪兰莪、北大年、柔佛等小苏丹国或停靠港。中国人总算弄清了这些人实际上来自“西洋”之后,混淆依然不减。因为印度洋位于马来半岛以西,所以中国人自古就顺理成章地将印度洋称为“西洋”。对于欧洲,只好称之为“大西洋”以示区别。

中国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通事、行商、买办等人,非常熟悉这些西来陌生人的体貌特征。而大多数中国人则是在村谣野语中听说西洋人的。而一些村谣野语还被载入当时的书籍中,说夷人通身“奇白”、高鼻、红毛(特指荷兰人),18世纪50年代官方纂修的《皇清职贡图</a>》则说他们“俗重女轻男,相悦为婚”,以表明西洋风俗诡异而莫名其妙。但中国人对西方的观察只停留在表面:荷兰人“黑毡为帽,遇人则免冠挟之以为礼”;瑞典人“喜以金缕盒贮鼻烟,时时吸之”。这大概就是当时中国人对西方的普遍认知水平,而西方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重塑世界了。1816年阿美士德(Amherst)勋爵的赴京使团同1793年的马戛尔尼使团一样,被贴上了“英吉利国王贡使”的标签。这次访问同样未能让中国上层社会对西方产生新的认识。无论如何,1655年至1795年间,包括俄罗斯使团在内,共有大约17个西方使团觐见了清朝皇帝,唯独英国使团没有叩头。无论欧洲诸国何时想同中国建立关系,在中方的档案记录里都没有丝毫迹象表明它们并非天朝贡国。事实上,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a>看到的中方记录冠冕堂皇地宣称马戛尔尼叩头了,但我们都清楚这是子虚乌有的。

当广州的丝、茶出口蒸蒸日上时,中国史家对此项贸易及对象国的记录却寥寥可数。其中有一本书题为《海录》,由一位少年时曾出海谋生的盲人通事口述,一位读书人执笔记录。《海录》记述了英格兰的“重楼叠阁”、泰晤士河上三桥横跨、伦敦的娼妓之盛,以及武官穿红色军服,而女子服装“上窄下宽,腰间以带紧束之”,凡此种种都充满了异国情调,却没有什么启蒙价值。此书和其他类似书籍的确提到了英国以海外贸易立国,并且占领了孟买、孟加拉、新加坡等贸易兴旺的据点。1839年,英国在印度的地位早已广为人知,英国的船坚炮利也已在中国沿海露了一手。但是19世纪40年代的中国官员似乎仍对自己的处境懵然无知。除了自卫,他们不得不从头研究西洋地理,像学童一样记诵西方诸国的国名、位置、物产和幅员。

①关于这本书及其他书的资料,见《研究指南》。

②孙中山后来也使用了这个口号。关于“天下为公”,见《研究指南》的列表。

③见 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四部备要本,第1—2页。

⑤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四部备要本,第3页。

⑥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四部备要本,第5页。

⑦《郡县论》,见《亭林文集》卷一,第6—11页;又见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a>》,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2—13页。

⑧《日知录集释</a>》卷二十九,第26—28页;又见陈垣</a>校注:《日知录校注》,合肥:安徽大学</a>出版社,2007年,第472—475页。

⑨原题《与杨雪臣》,见《亭林文集》卷六,第17页;又见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第139页。

⑩《日知录集释》卷十,第5页;又见陈垣校注:《日知录校注》,第1672—1675页。

?王夫之:《诗广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75页。

?梁启超</a>:《朱舜水先生年谱》,见《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八》。

?谢肇淛</a>:《五杂俎</a>》,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0页。

?见《大清高宗</a>纯皇帝实录》,卷一四三五,第11—15页。

?译者按:指1688年荷兰执政威廉加冕为英国国王威廉三世。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1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