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24章 寻找新主义_冲击与回应

作者:费正清 字数:2975 更新:2025-01-10 13:15:12

(一)异彩纷呈的新思想

久衰之余的清帝国在1912年轰然倾覆。袁世凯</a>随即迅速掌权,人们不禁感到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失败。产生幻灭感的不单是国父孙中山</a>一人,许多知识分子都茫然无所适从。以忠君为核心的政治和道德的旧规范已经崩坏,而适合议会政治的新规范并未建立。

后续的事件说明,1912年清朝的灭亡和1916年袁世凯的去世确实“揭开了盖子”。在当时紧张政局的刺激下,各种意识形态、社会运动、社会实验都狂热地迸发出来。现代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都有留洋经历。六年之中,他们经历了一连串剧变:1913年国民党反袁的二次革命,1914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取胶州,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他们还见证了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中国参加 1911年之后不同的思想派别,都发源于对一个共同的问题的探索:共和时期的价值和目标为何?中华文明的深刻危机使得这种探索非常迫切,毕竟这是所有知识分子都密切关注的。观点的碰撞很快触及了“大本大原”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科学方法的意义,唯物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优点,全盘西化抑或保留“国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等。所有的讨论都致力于中国意识形态的重建。

读下面几篇文章之前,我们不妨先注意几位大牌政论</a>家的言论。 张东荪</a>(1886—1973)代表着民国初年的折中主义哲学流派。张氏既是哲学家、宣传家,也是一位大学</a>教授。从清末起,他的思想一直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20世纪40年代,他成为民盟的领导人。Bagehot)、莫烈(John Morley)等人的著作。章氏早年一度鼓吹自由宪政,最终却成为西方政治制度的反对者。他反对西方制度的出发点是,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将工业国的政治制度强加在这样一个农业国之上,就像羊披虎皮扮的假老虎,永远也打不过真老虎。中国的精神在于安贫乐道,西方人却看重财货,用金钱左右政治。章氏认为,中国的工业尚处在婴儿期,农业也欠发达,此时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将铸成大错。

刘师复(1884—1915),广东人,中国最早的无政府主义的鼓吹者,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晦鸣学社就是由他创立的。1907年,同盟会重要人物李石</a>曾(即李煜</a>瀛,1881—1973)在巴黎创办《新世纪》周报,将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的学说介绍给国人。随着1910年《新世纪》停刊和1915年刘师复去世,无政府主义运动就暂时偃旗息鼓了。五四运动兴起后,吴稚晖和李石曾由法国回国,他们仍然推崇无政府主义,但究其实际内容,却已非复当年。

显然,要这样一一列出每个人的思想,永远也列不完。我们还略去了章炳麟</a>(即章太炎</a>,1868—1936①)这个国粹派的老顽固。章氏早年参加革命,任东京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主笔,晚年却拼命反对新思潮和白话文运动。民国初年,这种前后见解截然两分的名人比比皆是。在下一章,我们试图勾勒出某些知识领袖有代表性的思想进展。

20世纪的中国变化太过剧烈,如果你坚持一个观点,纵使这个观点当时是激进的,然而转瞬之间就会显得保守了。日后严肃的研究或许能够证实这个猜想:中国知识精英的价值观和文化理想的变迁,有一明确的趋势贯穿其中,这个趋势指向的正是群众革命运动。值得注意的是,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梁启超都是北京知识界的中心人物,同属一个社会阶层和群体。蔡元培1912年至1919年间的几篇文章,以及胡适1919年至1922年间的文章②,都说明了西方自由主义传统正在茁壮成长。而我们选取的陈独秀1915年至1923年间的文章③,显示出他抛弃了个人主义,转而将马克思主义奉为中国图存的新指针—这一趋势在当时的美国还鲜有人谈论,到了20世纪下半叶才开始得到关注。无独有偶,梁启超在1922年写了一篇《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④(在这50年中,他有很长一段时间投身于实际政治),其文举重若轻,议论精妙。读罢此文可知,尽管梁氏的思想因时而变,但在1922年,他对理性和进步的信念依然同辛亥时期无异。与之相反,孙中山在1919年至1923年间,明显经历了一次与陈独秀相似的大转变。

可以说,参加革命最为积极的知识分子都是抛弃了西方自由传统的人,区别只在于有人抛弃得彻底些,有人抛弃得少一些。似乎要凝聚革命力量,就非抛弃自由主义不可。我们无须细究早年的陈独秀和孙中山有几分是真“自由主义者”,也不用去管他们后来接受了几分马列主义。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说,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革命政治已经证明,从西方自由主义出发直接解决中国问题已不可能。于是,在1923年,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到来了,本书也就此画上句号。

(二)蔡元培与教育自由

蔡元培是民国初年著名的自由主义教育家。他曾先后担任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2—1913)、北京大学校长(1917—1927)、中央研究院首任院长(1928—1940)。中央研究院是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的最高研究机构。正是因为他早年对教育自由的争取,五四运动才得以孕育,新思潮才成为可能。中国的上一代政治和学术精英多曾求学于北大,并受到蔡元培的影响。

蔡元培是一个厉害角色。他接受的是传统教育,而且一举登科,点了翰林。然而,他的思想并没有被儒家的条条框框所限。他反对儒家的繁文缛节,反对学校供奉孔子</a>,提倡将儒家经典分散在文学、史学、哲学等现代学科之中,做科学的研究,而不要求所有学生必修。

蔡元培熟悉西方哲学,对克鲁泡特金、达尔文、尼采、冯特、勒庞等人的学说兴趣尤浓。1912年,他退出民国 选文57 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1912年)⑤

近日在教育部与诸同人新草学校法令,以为征集高等教育会议之预备,颇承同志饷以谠沦。顾关于教育方针者殊寡,辄先述鄙见以为喤引,幸海内教育家是正之。

教育有二大别:曰隶属于政治者,曰超轶乎政治者。专制时代(兼立宪而含专制性质者言之),教育家循政府之方针以标准教育,常为纯粹之隶属政治者。共和时代,教育家得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标准,乃得有超轶政治之教育。

清之季世,隶属政治之教育,腾于教育家之口者,曰军国民教育。夫军国民教育者,与社会主义僢驰,在他国已有道消之兆。然在我国,则强邻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且军人革命以后,难保无军人执政之一时期,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将使军人社会永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而无以平均其势力。则如所谓军国民教育者,诚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也。

虽然,今之世界所恃以竞争者,不仅在武力,而尤在财力。且武力之半,亦由财力而孳乳。于是有 ②见 ③见 ④见 ⑤新潮社编:《蔡孑民先生言行录》,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91—98页。

⑥译者按:1906年秋,林纾任京师大学堂预科和师范馆经学教员,1913年辞去北大教职,1915年起执教于正志学校,1919年时仍在该校,并非北大教员。

⑦《蔡孑民先生言行录》,第165页。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1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