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五章 春秋时代_京都中国通史

作者:内藤湖南 字数:6119 更新:2025-01-10 13:09:55

《春秋</a>》之经、传的形成

平王迁都洛阳后为东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是鲁隐公元年,这之后的两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在《史记</a>》中,共和元年(前841年)到春秋时代结束四年后这段时期用《十二诸侯年表》来表示,虽然是《十二诸侯年表》,实际有十三诸侯,此外,还包括周朝本国。实际上就是十四国年表。燕国不计算在十三诸侯国内,因此通称十二诸侯国。

如果问起哪些史料有记载这段时期发生的事情,那就是《春秋》。《春秋》在当时的记录基础上经过编纂而成书进而成为“经”。但是《春秋》内容并不若后世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记述了整个国家的沿革,而只是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将一些重要的事件进行了汇总。我们现今看到的《春秋》是鲁国的记录,但是《春秋》作为一国的记录,也对别国之事情进行了记录。这种情况,实际与日本平安时代以后,各种个人日记年表中,也记录了别人的事一样。尤其是日本寺院的记录,与《春秋》非常类似。《春秋》中主要记载的是诸侯的会盟聘问。其原因是当时天子的中央统一式微,诸侯的会同盟约变得重要,自然以这类事为中心进行记录。但“传”中的记录不限于此。《左传</a>》是主要的传,所记内容不限于会盟。清朝的汪中</a>认为,《左传》中所记载的事不限于人事,还专门记录了天道、鬼神、灾祥、卜筮、梦幻类等。这些事情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掌管,并负责进行记录。后来因为周朝东迁,导致部分官职缺失,而各国中又无能够代替这些官职之人,故而这些职务逐渐落入史官手里,由史官将所有事情记录在简册中。后来史官也被撤销,转而由儒士承担这项工作,儒士们因此编纂了《左传》。这种说法基本上是事实。《左转》除了记录政治上的事,还记载了与宗教相关的事,但不确定这些最终是否都记入了简册。原本《春秋》中的经、传是分别记述的,传是比较晚的时候写成的,将二者进行汇总则是更晚的事,战国中期才形成资料式的《左传》。传记式书籍的编成是从史学的立场出发的,在此之前的《春秋》并不是基于这样的立场进行编纂的。《礼记</a>·经解》中也说“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尚书</a>》具有史学价值,《春秋》则不具备史学意义。“属辞比事”是把类似的事汇集在一起便于了解,《春秋》中汇集关于“礼”的例子,并不是基于史学的考虑。司马迁</a>在《十二诸侯年表》的序文中说</a>:

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历人取其年月,数家隆于神运,谱牒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于是谱十二诸侯。

很明显,司马迁上述的话运用的是史学的思考方式。司马迁知道儒者依赖《春秋》,驰说者依赖《国语</a>》《左传》和天文、五行、宗谱等,还没有一种书籍汇集了所有材料。

《春秋》的各种传记中,《左传》除了记录“礼”之外,也记录一些政治上的事。但是《公羊传</a>》《穀梁传》相对简单,只记述了“礼”。所以,最初的时候,儒者利用《公羊传》《穀梁传》,说明其中还存有《春秋》最初的意味。《公羊传》中有“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表明公羊的意思是一切都按礼进行。但是春秋时期持续的时间很长,对这一期间的事情进行记录有疏密的差异,所以写《公羊传》的人做了上述说明。汉代的何休</a>将《公羊传》中的上述内容加上了对应的时间,认为“所见”指的是孔子</a>和孔子父亲那个时代的事,对应鲁国昭、定、哀三公的时代;“所闻”指的是王父即孔子祖父时代的事,对应文、宣、成、襄四公时代;“所传闻”指的是孔子高祖父、曾祖父时代的事,对应隐、桓、庄、闵、僖五公时代。何休还将这段时期划分为衰乱、升平、太平三个时代。但是何休的这种划分方式有失妥当。但是他以春秋时期义理通畅的程度来划分衰乱、升平、太平,这种方式十分有意思。何休认为,《公羊传》最开始的时候所记仅为国内之事,后来记录了一些与夷狄的关系,最后记录夷狄进入国内,接受当地文化并与诸侯并立的事情,因此可以把《公羊传》的内容分成三部分考虑。然而汉代才有这种理想的历史观,编纂《春秋》的时候未必有这样的认识。《公羊传》建立了“所见”“所闻”“所传闻”三原则,这是其伟大之处。即使到了现在,面对古代的事情时,习惯上仍然想将之立即归纳成整体,用三原则来表述这种几乎不可能办到的事,确实是既有趣又深刻的认识。

对于《春秋》的成书,孟子</a>最早有明确的想法。他认为“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a>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这里的“王者”可以理解为君主大一统的政治。君主大一统时期有采诗官,从各地收集诗,判断是否符合风俗以作为施政参考。一旦大一统的君主没有了,采诗官也就没有了,采诗一事也就消失了。因此创作了以道理褒贬诸侯的《春秋》。《春秋》的素材来自各国的国史,楚国的《梼杌》、晋国的《乘》、鲁国的《春秋》,这些书都是一样的,所记载的大多是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内容多为诸侯会盟方面的。孔子按自己的想法,把这些故事整理后定书名为《春秋》。根据赵岐的说法,《乘》是根据田赋、乘马等军备记录编撰而成的,所以将之用作书名。“梼杌”原本是一个恶人的名字,因为历史多书写坏人之事,所以将“梼杌”作为书名。另外,“诗亡”的“诗”所指为《诗经</a>》中的《颂》《大雅》《小雅》及《国风》中的《周南》《召南》等。这些诗描绘的都是君王的活动。《国风》中其他十一个诸侯国的诗写的是诸侯国的事情,称为“变风”,这一名称是相对于“正风”的《周南》《召南》来说的。其中也有春秋时代的诗。总而言之,通过孟子简单的语言可以了解《春秋》是怎样编纂成书的。十一个诸侯国的“变风”基本与《春秋》相对应,几乎是直接套用了《春秋》的形式。所谓十一个诸侯国指的是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其中两个不是国)。邶、鄘、卫三国为殷之旧地,周王将旧之殷地划分为三部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卫地,其他两地分给管叔、蔡叔治理。王都所在地是东周,豳是西周旧地,魏、唐合为一体相当于晋地。孔子一派的人认为这时的君王与列国的王是一样的,等同视之。虽然可以说《诗经》中已有《春秋》的理想,但实际上,这一时期的周王因为没有权力,处于与诸侯同样的地位。对“变风”进行研究之时,需要注意到它所唱的大概是春秋中期的事情。在春秋时期里,隐、桓、庄、闵、僖时期是一个特殊时代。

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和楚的崛起

在东周初期大约一百年间,君王完全失势,各诸侯国都忙于解决内乱。大多数诸侯国的内乱类似日本的“御家骚动”,起因是女人和家业的继承人。十二诸侯国中比较重要的国家基本都发生过内乱。这种内乱持续了百年的时间,结果出现了在内乱中受到锻炼的人物,这一时期,齐桓公成为了霸主。总的来说,各诸侯国的内乱与周幽王灭亡的原因一样,一半在于王室的内乱。大体来说,从周宣王以后,周开始富有起来,与此同时,各诸侯国也富裕起来,由此出现了内乱。这种富有起来的现象不同于日本德川初期的诸侯。日本的诸侯在最初的时候就拥有财力,虽然内乱一直存在,诸侯的经济实力也能应对长时间的战争消耗,自天正年间统一后,各国因为没有了战争一下变得富裕。德川幕府致力于抑制诸侯的发展。在这之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幕府以及诸侯各国要么忙着解决“御家骚动”,要么沉醉于奢侈生活。这一情况十分类似东周初期诸侯的情况。内乱促使各国产生了贤明的君主和丞相。日本也有同样的例子,德川时代的享保年间以后,幕府和各诸侯国中都出现了贤明的君主和丞相。这一时期中国贤明的君主和丞相以齐国的桓公和他的辅佐者管仲</a>为最。这时候,其他各国也出现了与桓公不相上下的明君。鲁国在经过不断的内乱后,出了僖公,与齐桓公大致处于同一时期。晋国的献公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是杰出人物,晋国后来又出现了文公。这些诸侯国中多少有共通之处,即明君之后又出现了得力的辅佐者。齐国的管仲,鲁国的三桓,即桓公之后的孟孙、叔孙、季孙(这几人后来成了国家的祸害),季孙后的季友,辅佐僖公建立了国家。

上述人物中最出色的是齐桓公,因采用管仲的良策,使齐国取得了很大发展。但管仲的政策是否如《管子</a>》所言那般杰出是个疑问。《左传》中所记关于桓公的事,也有必要思考其真实性。《左传》中详细记录了有关齐桓公的事情:向北征伐山戎收复燕地,向西南方征伐召陵,召见楚国使臣,指责其不向周朝贡,以及其经历的“九合一匡”等。所记很多,不能确定哪些是真实的。《春秋》中也记载了讨伐山戎的事情,但燕国是周国的亲族,不存在被山戎侵犯又收复的说法。《公羊传》中完全没有提及此事,只在《左传》和《穀梁传》中有记述。《穀梁传》对此事的记述非常模糊。另外,《韩非</a>子</a>》中说,讨伐山戎的时间是从秋天到春天,但《左传》认为时间在冬天,认为从齐国到燕国,为讨伐山戎进军到孤竹,冬天行军非常艰难。其中所记录的翌夏将捕获的东西送回鲁国也值得怀疑。后来注解《公羊传》的人说,讨伐山戎后,在归来的路上顺便去了鲁国。山戎与燕国没有关系,好像是在中国曾经存在过的夷狄的一支。《穀梁传》弄不清楚这类记述,在对“献戎捷”进行解释时,将“戎”说成是“豆菽”来敷衍了事。总的来看,帮助燕国的事情不实,可能是为了夸耀春秋时代齐国的霸业才编造的。另外,召楚国使臣至召陵,《公羊传》中并未记载责备楚国不向周王朝贡和昭王南征不归的事情,只是《左传》和《穀梁传》中有记述。这同样是让人怀疑的夸张记录。这些说法类似于说书先生讲的战争故事,不能完全相信。当然,这一时期楚国已经崛起,基于此,作为接触政治家的管仲必然会考虑做些什么,我想基本事实或许存在。

齐桓公的真正事业,在于邢国、卫国遭到狄(翟)人侵略,几乎快要亡国时使其复兴。在中国,历来颇受赞赏的王霸之业是“继绝兴废”,特别看重继承绝国的功绩。且不说文王、武王之后的姬姓诸侯,就是一般诸侯也被看作神圣的后裔,要消灭它是极大的罪恶,反之,如果使之复兴,则被认为是极大的善事。尤其不是让邢国、卫两回故地,而是在别处另立新城使其复兴。齐桓公为达成此事召集各路诸侯,运用了同盟的力量。差点使得邢国、卫国灭亡的狄人大致住在太行山脉附近,防御狄人入侵也是齐国自身的大事。因此,不可能发生为了燕国跨越此地征伐山戎之事。再说平息周国内乱,保护王室的事。周朝东迁后国势已经非常衰弱,这一时期,与周朝距离最近的郑国也向东迁移,迁到东周的东边,郑国是分封时期(厉王时期)新生的国家。“周之东迁,晋、郑是依”可以说明周对郑国的信赖。但是郑国与周朝的关系最糟糕,最先与周朝开战,甚至有郑人用箭射中周王肩膀的故事流传。周朝向东迁移不久,刚尝到国家灭亡的痛苦,此时王室紧张,才刚刚得以缓一缓,国内就发生了动乱。 另外,春秋时代末期,还盛行针对春秋时代所发生灾祸所做的预言。当然,这当中很多都不能看成是当时确实存在过的事物。尤其是《左传》或《国语》中所引的《易经</a>》预言,很多都直接照搬了盛行于战国时代的《易经》家的记录。《易经》各家为吹嘘自我而编造了一些事情,这是根本不能相信的,但春秋时代中期以后,与术数相关的东西似乎有了很大发展。新城博士认为春秋时代中期以后明确了历法。而《左传》中所记录的四到处散布灾祸论的梓慎、苌弘等人,也是春秋时代中期以后的人。这样的事情,经常出现在拥有很多文献却又面临衰败的国家里。纵然《左传》所记不可全信,但应该可以确定,确实出现了这样的人,并且成为了术数的始祖。大体而言,从周朝初期开始,延续到春秋时代,重视祭祀的风气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对灾祸的预言。也就是说,从以古代祭祀为中心的信仰转变为相信预言,这是宗教发展的必然过程。

春秋时代末期出现了依靠术数建功立业的趋势。此外,孔子门下的人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孔子的门人均跟随孔子学习周朝作为治国工具的礼乐。这无关乎人的地位,而是专门研讨学问。学问需要找到用武之地,孔子在世时一直致力于寻找这样的地方。孔子的弟子中,子路去了卫国,冉有效力于鲁国的季孙氏,这些都不是孔子满意的地方。据说后来子夏</a>去了魏文侯处。这些人运用自身的学问,成为诸侯的老师或者辅佐诸侯,成了到处奔走谋生的官吏。这些人与前面所说的不被自己本国接纳而出走他国的申公、庆封的流亡相比,虽然情况不同,但从实际功用的角度来看,结果几乎是一样的。可以说,他们在文化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与官职相伴的文化从官职中分离出来,官吏也由过去的国人变成上面所说的流亡者。这是新出现的局面,是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的过渡时期的情况。春秋末年之后的两年,孔子去世,其后的数十年间是孔子弟子活跃的时代。这一时期,缺少详细记录和传说,是一段十分模糊的时期,但姑且可以将之认为是孔子弟子的初期教会史的时期吧。

在此期间,制度也发生了变化。根据儒者的说法,周朝爵位中有非常严格的尊卑之别,但是到了春秋时代,随着国家的盛衰,实际上爵位发生了改变。且不说从夷狄进入中原而获得爵位的楚国和吴国,即便是中原的诸侯,也面临着僭越的问题。像楚国君主自称为王,其臣下称公的也很多。在周朝,公仅用于称呼三王之下的人,而这时出现了诸侯之下称公的人。春秋时代“公”是内部的称呼,对侯称“公”仍被视为僭越。《尚书》中有“文侯之命”的记述,这表示使用谥号应当与爵位相匹配。另外,滕、薛、杞是从高位变为低位的例子。杞属于公一级的国家,但最开始的时候将其记为“伯”,滕、薛属于侯一级的国家,却记为“子”。这说明爵位的登记随着国势的下降跟着下降。在春秋时代的诸侯会盟中,不能提供相应数量的玉、帛、币的国家,只能列入低爵国家之中,依照的是实力本位制。大夫中随意称“子”的有鲁国的季文子</a>、季平子、季康子等。到这时为止,还与爵位无关。用伯、仲、叔、季等做谥号的,有齐国的管敬仲、鲁国的臧僖伯、臧文仲等。带有这几个字的谥号,大概已经难以与爵位分出高低了。这个时候,礼乐也逐渐下移,传言特别允许鲁国使用天子的礼乐,后来作为臣下的季氏也使用了王的礼乐(《左传》《礼记》)。从春秋时代中期开始,就出现了大夫享受华夏礼乐的例子。这意味着下位者已经能够享用原本上位者所用的器物和礼法,上位者日益颓靡,中位者获得了财富和势力。崔述详细研究了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齐国的田氏得势的情况。不知三桓肆虐乡党、六卿横行都鄙的说法有多少可信度,需另外考虑但中间阶层得势是确定无疑的[殷代以来的古国旧族灭亡(例如颛臾、阏伯、实沈、台骀等),周朝同姓诸侯(十二国中的大部分)进入全盛时期]。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1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