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官选举通常开始于前一年的年中。刚刚辞去公元前23年执政官职务的奥古斯都并没有竞选公元前22年的执政官,治理罗马的职责传到了其他人手里。虽然他或许做好了相应的计划,但奥古斯都并没有随阿格里帕一起去地方省份。自公元前32年以来,这是元老院 虽然阿格里帕回来了,但罗马人民依旧时常与元老们作对。公元前21年,罗马城内要选举一位在某个节日期间管理城市的临时官员。人们因此发起了暴动,甚至直到节日结束以后也没有罢休。[389]同年召开的下一年执政官的选举活动很可能也受到了影响,罗马人民这一次也只选出了一位执政官。在公元前20年,盖乌斯·森提乌斯·萨图尔尼努斯被选为下一年的执政官,奥古斯都再次被选为另一位执政官。到了第二年,萨图尔尼努斯只得独自上任。阿格里帕应该已经在公元前21年离开了罗马。他先去了高卢,然后到了西班牙,因为奥古斯都在几年前取得的胜利看起来还不足以完全稳住局面。[390]
罗马的暴力事件仍未停止,萨图尔尼努斯得到了一队卫兵的保护。奥古斯都则又接见了一位使者。这一次,他采取了史无前例的做法—指定自己的代表去担任执政官,虽然我们不知道他究竟是以什么名义按照什么程序来做这种事情的。又一次,罗马平民向元老们表明了国家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奥古斯都的权力,而奥古斯都则又一次用他的权力给罗马城带来了稳定。[391]奥古斯都的这种实质性统治地位并无法律依据,但重要的是,罗马离不开他。而且,他有足够的权威来贯彻其意志。
从公元前22年到公元前20年,平民频繁地出现在罗马的政治舞台上。他们拥护奥古斯都,不惜动用暴力,给罗马带来了混乱。元老们不得不认真地对待他们的诉求。看起来,奥古斯都有可能在背后鼓励平民的活动。毕竟,这些平民总是拒绝选举第二位执政官,我们不禁要怀疑他们是有组织的。
在离开罗马的日子里,奥古斯都的权势不断地增长。元老们难以成功地应对作乱的平民,还不得不反复地看他们展示自己对奥古斯都的忠诚。对元老们来说,每一次事件都是教训。民众对元老的威胁能够直接有效地巩固奥古斯都的地位。相比之下,虽然元老们肯定还记得奥古斯都掌握着大量的军队,但戍边的士兵终究离罗马太远。在平民的威胁下,罗马随时有可能陷入无法无天的混乱状态,而奥古斯都的权力可以维持住秩序。奥古斯都能够把执政官竞选者召到面前,对他们下达指示,甚至还能指定执政官。共和国的基本运作流程显然受到了奥古斯都的破坏,但同时却又离不开他。奥古斯都的共和国无法在没有奥古斯都的情况下运转下去。
公元前19年,元老们的权威即将迎来又一次或许更加强大的挑战。不过,到了那个时候,奥古斯都已经在东方战场的“胜利”荣光之中踏上了归途。
伊格纳提乌斯·鲁弗斯的“阴谋”
关于伊格纳提乌斯·鲁弗斯(Egnatius Rufus),我们所知甚少。公元前21年,他当选为建筑官,登上了政治舞台。建筑官的职责是维护罗马的建筑、举办各种运动赛事,这两件事情都非常有助于赢得民心。身为建筑官,鲁弗斯设立了保护城市的消防队。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让他走上了激进的政治道路,甚至最终走向死亡。
对于罗马而言,火灾是个不小的威胁。因为罗马的供水量有限,而且也没有高压水枪,就算是小规模火灾也不是很容易就能扑灭的。况且,罗马的建筑是比较拥挤的。多层的住宅楼之间有可能只以一条窄窄的小巷(最窄为七十厘米)相隔,火势很容易就蔓延到相邻的建筑上去。此外,当时既没有消防条例,也没有上层的紧急逃生通道。在大型火灾发生之时,人们往往需要拆毁附近的建筑,以便构成火障。但就算如此,火势也有可能直接穿过这些由瓦砾构成的火障区。更何况,当时没有正规的消防队。每当火灾发生,受灾者就只能指望邻居们自行组织起来,备好水桶,找到附近的水源,带上斧子和其他工具来挽救自己的家。但凡火势稍大一些,人们就很难迅速地将其扑灭,只能接受惨淡的现实。
鲁弗斯设立消防队的举措拓展了建筑官维护罗马城建筑的职责。他让自己的奴隶成了消防队员。为了及时救火,他肯定要在全城各地安排人手。而且,消防队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所以,他也出资招收了其他人进入消防队。[392]鲁弗斯其实可以把这支队伍用到各种政治会议上去。此外,消防队给鲁弗斯赢得了不少的人气,罗马人民开始拥戴他。
任何寻求平民支持或者说试图组织起非精英群体的政治人物都会被政治精英们怀疑为企图煽动民众犯上作乱的野心家。但是,鲁弗斯的成功让他信心大振,开始竞选更高一级的裁判官。严格说来,连续任官是违法的(虽然这条法律没能阻止奥古斯都连任),但在民意的要求下,这条法律被忽视了,人民主权依旧是罗马政治生活的第一信条。在卸任建筑官的时候,据说鲁弗斯声明自己把罗马城完好无损地交到了继任者手里。为此,政治精英们深感不悦,因为从理论上说,他们都对罗马城负有责任。[393]
接下来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9年,鲁弗斯宣布了他有意参选执政官。主持选举的是森提乌斯·萨图尔尼努斯。此时,他还是唯一的执政官[在奥古斯都指定的卢克里提乌斯·维斯皮洛(Lucretius Vespillo)回来上任以前],并且已经通过投票表决获得了一队卫兵。对于鲁弗斯的竞选意向,萨图尔尼努斯公开表示他不会给鲁弗斯参选的资格。严格说来,负责主持选举的官员必须允许他人参选。但萨图尔尼努斯有权这么做,虽然他同时也违背了平民的意愿。或许,我们可以把他的行为看作在顶着民众的压力宣示执政官的权力。然而,鲁弗斯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萨图尔尼努斯还禁止了几个人参选裁判官,我们很难不去猜想这些人可能都和鲁弗斯有一定的关系。当然,萨图尔尼努斯的这种做法导致了罗马城中再次爆发暴力事件。一位名为维莱乌斯·帕泰尔库鲁斯(Velleius Paterculus)的史家把萨图尔尼努斯比作历史上捍卫罗马共和国的那些英雄,但其实我们并不确定事情的真相。[394]
接下来发生的事件让人难以捉摸。据说,有人发现鲁弗斯正在密谋刺杀奥古斯都。于是,鲁弗斯还有他不知名、数目也不确定的支持者就都被杀死了。我们恐怕永远也说不清古代的这些阴谋究竟是真事还是为铲除政敌而捏造的借口。在鲁弗斯的这次事件里,如果“阴谋”属实,那么他至少得计划在奥古斯都于公元前19年10月12日返回罗马以后再动手。然而,在那个时候,鲁弗斯的敌人森提乌斯·萨图尔尼努斯已经死了。这难免会引人怀疑。虽然萨图尔尼努斯或许是自然死亡的,但如果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那么维莱乌斯把他比作古代英雄的说法就太过夸张了一些。没有史料明确提过有执政官遇害(如果有就肯定堪称大事)。鲁弗斯的罪名是预谋对奥古斯都不利,而不是谋杀。但萨图尔尼努斯之死至少算是对鲁弗斯有利。
奥古斯都恰巧也能从中获益。因为从萨图尔尼努斯的表现来看,他有才干,也有一定的独立思想,并且有能力团结其他的元老。他的死亡让奥古斯都得以安排自己的人去替代这样一位独立、自信、有影响力的人物,在公元前19年末的这几个有重要意义的月份担任执政官。萨图尔尼努斯的继任者为马尔库斯·维尼奇乌斯(Marcus Vinicius)。维尼奇乌斯是一位著名的奥古斯都派将领,曾在日耳曼尼亚建立大功。[395]他的出身并不显赫,其家族步入罗马政坛的时间不久。[396]后来,维尼奇乌斯和奥古斯都在一起玩骰子,他的子孙也都出人头地。[397]显然,他和奥古斯都走得非常近。
我们必须设想一下鲁弗斯行刺奥古斯都能够得到什么好处。他绝无可能像奥古斯都那样控制军队。即使他在平民当中的人气也许能和奥古斯都相比,他也不可能迫使元老们同意让他也享有特殊的待遇。反观奥古斯都,他铲除鲁弗斯的动机是完全合理的。鲁弗斯挑战了他对平民的掌控,奥古斯都不可能容忍他的存在。而且,杀死鲁弗斯可以向罗马元老院和人民发出一个信号。就人民而言,奥古斯都可以由此凸显自己的权力,让他们明白自己不会容忍这种三心二意的行为。平民需要奥古斯都的关系网络,他们理应效忠的对象是奥古斯都,而不是其他人。就算奥古斯都政权和平民之间有着互相依赖的关系,这张政治网络也是有等级之分的,其中的下属应当服从奥古斯都和阿格里帕的领导。
而对于各位元老来说,奥古斯都此举的意义比较复杂。首先,无论鲁弗斯的阴谋是真是假,将他杀死都可以展现奥古斯都的权威。只要奥古斯都愿意,他随时都可以除掉一位人气较高的知名政治人物。其次,杀死鲁弗斯可以表明奥古斯都愿意和元老们合作。鲁弗斯在之前的这几年里一直在威胁着各位元老和执政官,而奥古斯都出手除掉了他,恢复了政治秩序。这说明元老们可以倚靠他的力量。或许,我们可以更加露骨地说,元老们需要奥古斯都的保护。在公元前1世纪20年代早期,元老们看起来在尝试着摆脱奥古斯都的阴影。但到了公元前23年以后,元老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暴力事件当中发现自己既没有能力控制住自己的同伴,也无法约束罗马平民。就在这种情况下,奥古斯都表示愿意尊重各位元老,并且为他们恢复稳定的秩序。可以想见,元老们很可能对此报以感激之情。但是,奥古斯都的庇护不是没有代价的。
鲁弗斯之死为新的政治协定的诞生铺好了路。奥古斯都即将从东方带着一场重大的外交胜利归来。元老们毫不迟疑地为他准备好了又一轮的荣誉,再次表示自己大力支持并且忠诚于他。公元前24年归来的奥古斯都还可以算是对元老治国的最大威胁,但在公元前19年,元老们已经不得不紧张地防范着罗马的平民。此时的奥古斯都反而是秩序的捍卫者。
奥古斯都的共和国依然是自相矛盾的。奥古斯都本人的地位仍旧有违共和制度的传统。然而,现在看来,这种矛盾并不是从三头同盟时代不幸保留下来的偶然现象。公元前23—前19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奥古斯都共和国的存在是有必要的,是奥古斯都化解了罗马平民的革命情绪,也是奥古斯都让军队安分地驻守于地方省份。奥古斯都成了罗马社会等级制度的捍卫者。古代的那个罗马共和国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延续了下来,现在的罗马显然不可能是一个共和国,奥古斯都拥有着君主的权力。但是,如果没有奥古斯都的存在,扎根于旧日的共和国的那一整套社会等级制度就会崩溃。现在,罗马的守旧派已经看清了形势,虽然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看起来不是那么理想。
东方的胜利
公元前23年,奥古斯都接见了来自帕提亚的普拉提斯的使者,与普拉提斯竞争王位的提里达提斯(Tiridates)更是亲自来到了罗马。他们二人都被带到了诸位元老面前说明来意。显然,提里达提斯希望罗马人出兵助他对抗普拉提斯,而普拉提斯当然希望罗马人不要出兵。正是因为他们二人的到来,阿格里帕才被派去了东方准备大举入侵帕提亚。[398]
奥古斯都推迟了他本人的行程。不过,在公元前21年下半年的时候,他应该已经动身了。他先在斯巴达待了一阵子,然后来到雅典。接着,他和当地人发生了一些冲突。雅典娜神像上有血溅到了他的身上。至少,据说如此。于是,奥古斯都及早离开,去了萨摩斯岛(Samos)过冬。反正他本来就要去东方的叙利亚。[399]
此时,普拉提斯已经得知奥古斯都即将率军前来。帕提亚政治史的详细情况大多未曾被记录下来,但我们可以猜测他和提里达提斯之间的争斗尚未了结。同时,至少有一些帕提亚贵族认为提里达提斯有可能取胜,便选择了反对普拉提斯。因此,普拉提斯的地位岌岌可危。为了保住王位,他只好向奥古斯都求和。公元前53年被帕提亚人缴获的罗马军旗完璧归赵。当时被俘虏的罗马人也被送了回来,虽然其中的某些人或许已经在帕提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毕竟,这中间隔着足足三十年。罗马人还试图干涉亚美尼亚(这是罗马和帕提亚相争的区域)的政事,想要扶植一位亲近罗马的国王。为此,提比略受命率军去贯彻罗马的意志。接着,奥古斯都开始着手于东方的整体布局。他扶植了一些小国的附庸国王。
此次东征虽然有雷声大雨点小的嫌疑,但还是给奥古斯都带来了一场大胜。普拉提斯保住了他的王位,却被迫做出了外交上的让步。最重要的是,罗马的霸权地位得到了承认。奥古斯都得以宣布东方边境上断断续续地持续了三十年的冲突就此告终,罗马建立了霸权。这是克拉苏和安东尼都未能取得的成就。虽然按照罗马的传统,凯旋是需要经过战斗的,但普拉提斯未经交战就做出了重大的让步也是很能振奋人心的事情。在罗马人看来,帕提亚人是波斯人的继承者,他们传承的是一个伟大的古代帝国。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人就曾经受到他们的威胁,希腊城邦击败波斯和一百多年以后亚历山大征服波斯都是古典时代最为重要的历史时刻。现在,奥古斯都让古老的波斯帝国屈服于罗马的霸权(至少,他是这么宣布的),让罗马人又朝着征服世界的终极目标迈出了一大步。而且,奥古斯都仅在抵达叙利亚以后的短短数月之内就光凭武力威胁完成了这一壮举。
奥古斯都大事渲染了此次胜利。他曾经在世界西端的高卢和西班牙取得过胜利,现在他更是把自己的威名传到了遥远的东方。被带回来的那些军旗将被放置在完工以后的罗马城中心大广场上的复仇者马尔斯神庙(Mars Ultor)里。在广场和神庙竣工以前,这些军旗会被暂时保存在卡皮托里翁山上的另一座马尔斯神庙里。[400]奥古斯都又得到了一些荣誉:他的生日成了节日,人们会在那一天举办献祭仪式和庆祝的比赛;他返回罗马的10月12日也被定为奥古斯都节(Augustalia),同样会有献祭仪式;奥古斯都进入罗马城的那扇大门处会设立一座旅人庇护者幸运女神(Fortuna Redux)圣坛。[401]在进城之时,奥古斯都骑着马,带着队伍展开了游行。这不是传统的凯旋仪式,但他显然想表现得像是一次凯旋。对于这套赞美归来的征服者的仪式,罗马的政治精英们很配合。人民和元老都谨遵安排,热烈地欢迎奥古斯都归来。后来,这还形成了一项传统。
在公元前19年返回的奥古斯都有着非常稳固的地位。这几年时间里反复发生的暴力事件已经让元老们苦不堪言,平民的种种举动无疑表明了他们不信任元老,希望奥古斯都来统治他们。执政官选举活动多次失控,元老们甚至不得不请奥古斯都来为他们指定执政官。与此同时,奥古斯都则在一帆风顺地处理各地城市、王国的事务,并且把罗马的势力延伸到了已知世界的边缘。从公元前23年开始的混乱状态,充分说明了元老们已经无力掌控局面,只有奥古斯都才有维持秩序的权威。现在,奥古斯都回到罗马来向各位元老提供他们自己无法获得的东西:安全和秩序。但是,要获得这种秩序就必须接受帝国制度的新规矩。罗马的政治精英们即将和奥古斯都展开划时代的政治谈判,用自由换取安全,并且接受奥古斯都以君主的身份统治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