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a>与丰臣秀吉
这两位英雄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然而他们的境遇和经历却不可思议地相似。
他们原本都是一贫如洗的农民,因风云际会一跃而起,最终夺得天下。在同为农民出身这一点上,中国史当中经常将朱元璋比作汉高祖。然而,虽说他有意模仿汉高祖,但汉高祖好歹出身于当地中流阶层的农家,而朱元璋却起自四处流浪的贫苦佃农。就这点而言,朱元璋可谓中国史上兴起于最底层的皇帝。
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出生,丰臣秀吉有日轮受胎①的传说,朱元璋也有类似的故事。传说朱元璋的母亲在梦里从神灵处获得一颗药丸,捧在掌中会放出亮光。后来,他出生的时候房间中充满了红光,远远望去人们误以为是朱家失火了。这个故事可能是附会了朱姓或者红巾信仰吧。
朱元璋的两种肖像,麻子脸之貌(左)与白须端正之貌(右)
秀吉长得像猴子,这个传说相当有名,而朱元璋似乎也具有异相。
他的肖像画有两种,一种是白须美髯、充满帝王气派的画像,另一种是突额长颚、满脸痘疤的丑怪面相。后一种比较像真实的。
另外,秀吉六岁的时候由于家贫被送到光明寺做了小和尚,但他后来逃跑了,从此四处流浪。朱元璋也是一样,由于生活困难而当了小僧,后来又踏上流浪之途。
他们都很武勇,但都不算是顶尖的豪杰。虽然如此,他们却乘上了天下统一的大势,幸运地将天下纳入手中。秀吉的主公织田信长此前已经基本上打好了一统天下的基础,而朱元璋所属的红巾军也已动摇了元朝的根基,只是由他继承了这项成果。此处他们也是相同的。
秀吉在晚年时候,为自己继承人秀赖尚年幼而苦恼;朱元璋也失去了长子,将自己的希望托付给了年少的孙子</a>。结果一个被德川家康夺取了天下,一个被叔叔亲手剥夺了皇位。
命运真是讽刺,秀吉的大军和朱元璋后人的军队在朝鲜半岛进行了惨烈的战争,双方都损失惨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这场战争成了两家走向没落的共同原因。
至此,大家应该能感受到这种不可思议的因果联系了吧。不过其实,这两人也是有许多不同的,某些方面甚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秀吉给人的印象是阳光外向、光鲜艳丽,很受日本民众的喜爱。而朱元璋则严肃、土气,甚至可说是冷酷。可能是这个原因,他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算讨喜的人物。下面这些逸话可反映一二。
某日,朱元璋走在应天府街道上,旁边的一位老妇见到,偷偷地说了声“老头儿”。朱元璋听到勃然大怒,说:“张士诚不过是个偷占江东之</a>地的小贼,如今苏州人还尊称他为张王,而作为天子的朕却被嘲笑是‘老头儿’,真是岂有此理</a>!”②他于是紧急召集军队,对大量民众进行了没收财产的处罚。
还有一次,正月十五上元节的夜晚,都城街上吊起了形形色色的灯笼,朱元璋也偷偷地潜行前往观看,突然发现其中有一幅画画着一个怀中抱着西瓜的大脚女人,而民众在哈哈大笑。他询问之下了解到,这是在讽刺淮西的女人喜好大脚,“怀西瓜”是“淮西”的谐音。朱元璋因此勃然大怒, 现在,朱元璋已经晋升为红巾军的江南特使了。
金华学派
在中国,自宋代以来,主导天下舆论的就是被称为“士大夫”的知识阶层。他们精通儒学、诗文、书法等广博的知识,而且和日本不一样,他们还指导政治。如果得不到士大夫阶层的支持,政权不可能长久。清朝虽然是少数民族出身,但因为获得了他们的协助,因而得享三百年的悠长寿命。
宋濂</a>像
但清朝唯独对浙江的士大夫感到棘手,三番五次地对其进行打压。浙江人从来就有些不好的名声,比如顽固,比如爱说大话空话。但是这些换个说法,就是信念坚定,而且有理想主义者的气质。著名的王阳明</a>就是如此,明末的黄宗羲</a>也不例外。
元末明初,浙江南部的金华等地聚集了许多避世的优秀学者和士大夫。他们学问上也互有联系,被统称为金华学派。
这个学派传自朱子的高徒兼女婿黄榦</a>,乃是正统的朱子学派。
一代名儒宋濂,就是该学派的著名学者,明代的制度几乎全由他亲手制定。
此外还有一位章溢。此人并不仅仅是学者,还是一位典型的士大夫,曾经组织农民军进行乡土自卫。
另外,此地还出了一位虽然不属于该学派但堪称江南 朱元璋在起兵之初就把“不杀”当作自己的行事方针,这点我们此前已经说过了。而事实上他也守住了这条原则,他对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都许以日后待遇而劝其投降。虽然张、陈二人拒绝了,但是陈友谅的父亲和儿子在小明王遇害的当年二月都被招降而封授了爵位,张的同僚李伯升在投降时也获得了封爵。而在此之前,元朝名臣木华黎的后人纳哈出在太平被俘时,朱元璋也放他返回了故国。
廖永忠像(出自明版《明贤像赞》)
正值欲以“不杀”拢聚天下人心的关键时刻,却谋杀自己亲自奉戴的力量微不足道的小明王,这实在毫无道理。就在数月之前,他们不是才联署发布了布告吗?而且虽说是马上就能独立了,但其实他们根本连具体的时间表都没安排好。在明朝的正式记录中,小明王死后的第二年是“吴元年”,而再次年才是洪武元年。但是根本不可能有“吴”这种年号,因此这个只能是后来填补上去的。
更何况,此时对苏州城的攻势才刚开始不久。考虑到种种情况,思来想去,朱元璋果然还是应该判为“无罪”吧。
① 关于太阁丰臣秀吉的出生有种种传说,有传说称其母梦见太阳入怀后受孕产子,又有传说称其乃天皇的私生子。——译注
② 《坚瓠集</a>》乙集卷二:“张九四小窃江东,吴民至今呼为张王。朕为天子,此邦居民呼朕为老头儿!”——译注
③ 《明太祖实录</a>》卷三: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译注
④ 《明史</a>》卷三: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译注
⑤ 加固箭尾,防止箭尾承受不住推力,从而劈裂。——编注
⑥ 《明史纪事本末</a>》卷二:彼牧竖耳,奉之何为?——译注
⑦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译注
⑧ 《国初群雄事略</a>》卷四:我兵必胜之气,当力战。——译注
⑨ 《国初群雄事略》卷四:我不当有安丰之行。使友谅乘我之出,京城空虚,顺流而下捣我建康,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友谅不攻建康而围南昌,此计之下者,不亡何待。——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