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看点
君士坦丁大帝驾崩——君士坦丁大帝的继任者们——哥特人的入侵——哥特人皈依基督教——东哥特人和西哥特人——匈奴人征服东哥特人——西哥特人被迫撤退——拜占庭帝国分裂——西哥特人进入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官员欺压西哥特人——压榨、饥饿和阴谋——西哥特人奋起反抗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被战争笼罩——拜占庭皇帝瓦伦斯亲征——阿德里安堡战役——拜占庭皇帝瓦伦斯战死——狄奥多西一世登基——狄奥多西一世的军事试验——西哥特人进入拜占庭帝国军事机构——狄奥多西一世驾崩
337年5月22日,君士坦丁堡建好七年后,君士坦丁大帝驾崩。当时的拜占庭帝国一片和平与繁荣。君士坦丁大帝在临终时受洗。他的后半生都徘徊在基督教的边缘。遵照他的遗愿,帝国被分封给他的儿子和侄子们。但不久发生的一连串谋杀和内战使帝国大厦风雨飘摇。拜占庭帝国的整个大权最终落到君士坦丁大帝的次子——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手中。拜占庭帝国统治着从苏格兰福斯河流域到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罗马世界尚未完全分崩离析;中央集权统治还有可能延续。当时,除了莱茵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一些小纷争外,因为一些偶发原因,持续三个世纪的蛮族入侵中断了。拜占庭帝国暂时得以安宁。君士坦提乌斯二世虽然有些治国安邦之才,但性格阴郁、疑神疑鬼、冷漠无情,将闲暇时间都花在了宗教争论上。他是世界上 阿德里安堡战役示意图
拜占庭军队中的持矛者
瓦伦斯发现,西哥特人的主力驻扎在阿德里安堡北部平原上,按“车阵”排列。瓦伦斯起初希望通过谈判解决争端。谈判失败后,瓦伦斯开始进攻西哥特人前线。与此同时,一大群骑兵突然冲向拜占庭军队侧翼——他们是西哥特人的骑兵主力,之前一直在外地收集粮草,接到战争消息后便直奔战场。拜占庭军队左翼的中队被西哥特人的铁骑击溃。西哥特人接着横扫拜占庭军队左翼的步兵,席卷了整个步兵阵营,将他们挤到战场中央。混乱中,巨大的冲力使拜占庭军队无可救药地挤在一起,想重新站稳脚跟已经不太可能。短短几分钟,左翼队伍、中部队伍和后备队伍早已混作一团无法区分;拜占庭军队的禁卫队、轻骑兵、枪骑兵和雇佣军挤在一起。见大势已去,拜占庭骑兵无心恋战,落荒而逃。被遗弃的步兵突然意识到所处境地的恐怖:他们既无法排兵布阵,也无法逃跑,只能坐以待毙。士兵们挤得水泄不通,无法举起武器还击。四周是长矛断裂的声音,持矛者无法施展武器。许多士兵在拥挤中窒息而死。西哥特人骑着马,挥舞着长矛利剑冲进瑟瑟发抖的拜占庭军队中。拜占庭军队陷入到了绝望和无助中。直到四万士兵倒下,队伍变得稀疏后,幸存者们才有机会冲出包围,跟随他们的骑兵慌忙逃窜。战场上遍地死尸,这些死人中有皇帝、步兵团长、骑兵团长、皇宫伯爵和三十五个不同兵团的指挥官。
自坎尼会战(10)以来,阿德里安堡战役是拜占庭军队败的最惨烈的一次。当时的历史学家阿米安·马塞林将阿德里安堡战役比作一场屠杀。这次战役让拜占庭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再也恢复不到古罗马军队的辉煌。
自拜占庭易名为“君士坦丁堡”以来,阿德里安堡战役可怕的灾难是拜占庭帝国遭遇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取得阿德里安堡战役胜利后,西哥特人乘胜追击,迅速向拜占庭帝都挺进。他们在所经之处烧杀抢夺,使整个国家动荡不安。西哥特人很快来到君士坦丁堡的西南出口“金门”,但这次攻城注定没有结果:
望着高耸的围墙和宽广的街道,他们勇气顿失。高墙内的所有财富可望而不可及。他们扔掉了准备好的攻城器械,扑向身后的色雷斯。
除了在城墙下与被派来加强防守的一队撒拉逊人骑兵进行了小规模战斗,西哥特人没有向城内发动进攻。因此,君士坦丁大帝驾崩四十年后,他的先见之明第一次得到了验证:他相信就算巴尔干半岛所有的开阔领土都被入侵者占领,博斯普鲁斯海峡上也一定会有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市拯救巴尔干半岛。
坎尼会战
狄奥多西一世继承了瓦伦斯这位不幸君主的皇位。狄奥多西一世品行端正,足智多谋。凭借着谨慎和勇气,他致力于修复拜占庭帝国在多瑙河地区遭受的灾难。他带领拜占庭帝国的剩余兵力进攻西哥特人。狄奥多西一世没有冒险攻击西哥特人主力,而是对散兵游勇逐个击破。持续不断的战争使西哥特人陷入困境。如果西哥特人分散掠夺,就会被围而歼之;如果聚集成团,则遭遇饥荒。不久,菲列迪根离世。狄奥多西一世与菲列迪根的继任者阿萨纳里奇和解。阿萨纳里奇是喀尔巴阡山脉一支哥特人的酋长,不久前带领队伍来到多瑙河流域。对十年前菲列迪根向瓦伦斯提出的条件,狄奥多西一世表示坦诚接受并忠实履行。他赐给哥特人土地,让他们在荒芜的色雷斯省定居下来。狄奥多西一世还将哥特人所有头目和他们的战团征募到自己的军队中。阿德里安堡战役后不到十年,狄奥多西一世就拥有了四万服役的日耳曼骑兵。这些日耳曼骑兵成为军队中最优秀、最坚不可摧的力量,得到的报酬比拜占庭本土士兵更高。狄奥多西一世的政策立竿见影,在军事上取得的效果很令人满意。正是哥特雇佣军为狄奥多西一世赢得了两次伟大胜利,平定了西部军团的叛乱。一次是388年马格纳斯·马克西姆斯的叛乱,另一次是394年尤金尼厄斯的叛乱。
但从政治方面来看,狄奥多西一世的军事试验存在巨大风险,该风险是拜占庭帝国当时未曾料到的。之前,拜占庭帝国招募哥特雇佣军入伍时,将他们置于拜占庭军官的领导下,同相等数量的拜占庭军队混编在一起。后来,拜占庭帝国准许哥特人听从他们首领的指挥,并牺牲拜占庭士兵的利益特意对哥特人格外偏袒。这种做法非常不合适,实际上将帝国的指挥权交给了哥特人。不可否认,哥特人对狄奥多西一世个人忠诚,对拜占庭帝国的威名和罗马文化心生敬畏,但拜占庭帝国逐渐失去了对哥特人的控制。正如哥特历史学家乔南德斯讲述的老酋长阿萨纳里奇访问君士坦丁堡的故事里展示的那样,拜占庭帝国魅力四射。他说:“阿萨纳里奇进入皇城时说‘无数次听说这里,真难以置信,现在终于亲眼所见’。他朝四面望去,所有的一切都令他目不暇接,羡慕不已。他首先看到了这座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然后是成群结队运送谷物的船队;接着是巍峨高耸的城墙。像涌出的百泉之水混于一池那样,来自各国的民众汇聚到君士坦丁堡里,还有一队队训练有素的士兵。最后他大声喊道‘皇帝无疑是世界之神,背叛皇帝者就是大逆不道’。”但这种印象不会持续太久。395年,被称为“爱好和平与关爱哥特人”的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驾崩,将皇位留给了他的两个孱弱的儿子阿卡狄奥斯和荷诺里。
狄奥多西一世
* * *
(1) 沙普尔二世(Shapur II,309—379),波斯萨珊王朝国王,被称为萨珊王朝的“王中之王”。
(2) 日尔曼历史上第一位被奉为圣人的主教。——原注
(3) 摩尔多瓦历史上是罗马尼亚的组成部分,苏联时期,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简称“摩尔达维亚”,现称“摩尔多瓦”。
(4) 也称“格鲁图族(Gruthungs)”。——原注
(5) 位于欧洲东部德涅斯特河和普鲁特河之间,曾为罗马帝国达基亚行省的一部分。
(6) 位于欧洲东南部,东喀尔巴阡山以西、多瑙河支流蒂萨河流域。中世纪时,特兰西瓦尼亚曾是一个公国。11世纪末开始成为匈牙利王国的一部分。
(7) 阿兰人大体住在今俄罗斯顿河流域,大高加索山以北,黑海、亚速海以东一带。由顿河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黄种人为主,西部以白种人为主,长期过着游牧的生活。
(8) 377年拜占庭帝国与西哥特人在柳林镇(Ad Salices)发生的一场战役。柳林镇位于今罗马尼亚的多布罗甲。
(9) 土耳其西部城市,埃迪尔内省省会,曾为奥斯曼帝国首都。现代希腊语仍然用罗马时期的旧名“阿德里安堡”称呼该城市。
(10) 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发生于公元前216年。此战中,汉尼拔击溃了由罗马执政官保卢斯与瓦罗二人统领的罗马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