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即正法。——原注
[14]《佛教翻译》, “dosham”或“dosath”一词意为“触犯”。布勒译成“邪恶”。
“satasahasrani”意为“成千上万”。伽尔尸碑文上仅为“数千”。德瓦达多·罗摩克里希纳·班达伽给出了令人满意的解释。他曾引用文章说明,为给臣民提供肉食,兰迪德瓦国王的御厨曾每日宰杀两千头公牛和两千头母牛,这样的慷慨行为为国王赢得了盖世美名。很明显,阿育王在皈依佛教前也做过同样的事情。阿育王先是限制了御用肉食的数量,然后将宰杀牲畜的行为一并废除。
无法确定阿育王禁杀动物的具体日期,因为该法敕没有清楚标明日期。
“羚羊”对应的是梵语“mriga”一词,词可译为“鹿”或“羚羊”。如果这里指的是印度羚[8]——似乎是该意思的可能性更大,那译为“羚羊”就更加准确。“鹿”是常用词语,可以包括很多动物,但没有一种动物可以像印度羚一样分布广泛并成为人们常吃的食物。
上述内容已经清晰地阐述了该法敕的意思。
《 《 托马斯 “Ganana”一词一定就是德瓦达多·罗摩克里希纳·班达伽所认为的财务部。这样总会计或主管人就能确保官员调任制度得以执行,而只有服从命令的官员才能领取薪水。但我们必须承认,该碑文的最后一句与其他碑文连到了一起,因此这部分的意思仍不甚明朗,希望在以后的译文中能有改进。以前的译文明显有误,这里无须讨论。毫无疑问,“hetuto cha vyanjanato cha”指的是王室命令的规定与措辞。该词应该译为“文书与旨意”。在《罗钵那小摩崖法敕》中,“vyanjana”一词曾出现过,意思是“文本”。
不足之处是该法敕的意义尚未彻底弄清楚。
《 尽管整体而言我们对碑文中艰深的内容已清楚明了,但一些细节上的阐释仍让人心存疑虑。
《 对于“vachamhi”[38]一词,我能想到的最佳译文是“马厩”。贾斯瓦尔将“vracha”视为梵语方言“vraja”。这种做法是正确的。该法敕中,“vrachayam”一词又发生了同样的语音变化。夏巴加里希碑文中是“vrajeyam”。基尔那尔碑文中是“gachheyam Vraja”[39]。这个词的词义是“一群牛”,包括“奶牛、水牛、山羊,绵羊、毛驴、骆驼、马和骡子”。国王肯定要视察牲畜,因此我将该词译为“马厩”。
“vinita”的意思仍不确定。将该词译成“运输工具”的可能性非常大。该词尤指“轿子”[40]。贾斯瓦尔翻译的“播种机”是经不起推敲的。
“一些人开心”中的“一些”一词只见于基尔那尔碑文。
在“正法文稿”中,夏巴加里希碑文省略了“文稿”一词。
在“儿子们”等中,夏巴加里希碑文与曼塞赫拉碑文省略了“重孙们”一词。伽尔尸的碑文上写的是“儿子与媳妇们”。
除了让人质疑的“vinita”一词,整个法敕已清晰明了。本书中的译文可视为正确译文。
《 如本书上一版所示,“热爱”一词比“喜爱”更能传递“raga”的意思。另外,塞纳尔翻译的“依恋”也可行。
翻译难点是“niche badham”一词,埃米勒·路易·布尔奴夫将该词译为“总是很好”。塞纳尔则译为“总是很棒”。贾斯瓦尔译为“总是称心如意”。这些译文都假设“niche”一词代表梵文副词“nityam”,即“总是”。托马斯也认为该词表示“总是”,但他认为该词是一个意为“永远的”或“不可或缺的”的形容词,因而他将该词译为“整体而言不可或缺的”。迈克逊指出了语音上的难度,但没能给出一个可以代替的词。其他解释没有说服力。整体而言,我认为托马斯的译文最好。
文中所提的部分“戒律”指人们应慷慨大方,不过人们对该戒律的服从情况却可以漠然置之。
《 除了对“sambodhi”一词的理解仍有疑虑,该法敕译文已基本确定。
《 碑文解释与译文现已确定,但“abakajamyo”的确切含义仍存疑。该法敕的意旨非常明了。
《 在信仰或宗教形式方面,印度所有的宗派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大多数古印度国王都能包容各宗派差异。也有偶尔发生宗教迫害的例外,我们在前文中已经提及。
可用阿克巴的一个“幸福向导”来阐释该法敕的主题,即“每个宗派都喜欢向忠于戒律之人问好,事实上这样的人值得称颂[56]”。《政事论》 该法敕刻于夏巴加里希一个单独的圆石上。这说明该法敕对当地居民来说,一定特别重要。
《 下一句说明了阿育王的使者或弘法者“duta”在刚才谈及的这群人中弘扬正法。
同其他段落一样,“dhramanipi”或“dhammalipi”指“正法碑文”。胡尔契认为这里的碑文应读作“nipi”而非“dipi”。
“如果有令他们感到快乐的征服。”这是胡尔契的译文,但意思并不确定。塞纳尔和布勒将“sara”译为“用弓箭”或“靠武力”。这一牵强附会的译文可能不太正确。“kshanti”的最佳译文应该是“耐心”,但“仁慈”和“克制”也是不错的选择。同其他法敕一样,阿育王声称他的教诲会带来“欣喜”“欢乐”或“愉悦”,并坚称来世更美好。
只在基尔那尔碑文中出现过的那句话。似乎指的是一只丢失的大象,比如伽尔尸的岩石上标有“gajottama”的那只大象,意为“最优异的大象”。在陶利的碑文中,一只刻在浮雕上的大象俯视着下面的碑文[65]。大象是大家熟悉的一个佛教象征物。
《 [22]该词是梵语,意思是“世界守护者”。——译者注
[23]出自基尔那尔碑文。——原注
[24]详见1915年《印度古文物研究》 [28]参见弗利特在1911年《皇家亚洲学会杂志》 [40]详见塞纳尔《阿育王诏书》 “Anusamgana”的意思参见《第三摩崖法敕》。
“尊重生命的神圣性”。布勒指出该句是奇怪的梵语复合词“kshnarambhah”,意为“克制祭祀杀戮”。
塔克希拉和乌贾因都是由王公担任总督的首府。一般来说,这些王公是王后生的皇子。在文学传说中,阿育王曾</a>在继位前在这两个城邦为他的父王效力。我们也无法确定处于边关的城邦每三年调换一次官员的原因。“相似的机构”一词对应的是梵语“varga”。
可以说,该法敕已完全得到解读,而该译文可视为正确的译文。
* * *
[1]早期单独或独立的法敕。——原注
[2]解读该法敕时用的是杰格达碑文的摹本与抄本。——原注
[3]详见《印度统治者系列》中《约翰·劳伦斯》一书第46页,艾奇逊著。——原注
[4]详见以下文献:《信仰之莲》第89页,埃米勒·路易·布尔奴夫著;《印度教指南》第61页,克恩著,斯特拉斯堡,1896年。——原注
[5]陶利碑文。——原注
[6]原文有笔误,根据后面的注释,这里是“拷问”,而非原文的“监禁”。——译者注
[7]从广义上讲,”Sastra“一词的意思包含“戒律”“规则”“论述”等意义。——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