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戴维斯教授创作的《阿育王》本应是“印度统治者”系列的 文森特·亚瑟·史密斯
1920年2月1日
* * *
[1]第三次结集是公元前236年时阿育王为镇压异教在华氏城所举行的结集。该结集由目犍连子帝须主持。此外,他还诵读了《论事</a>》一书。——译者注
[2]贾斯瓦尔(1881—1937),生于米尔扎布尔,印度历史学家、法学家及钱币专家,是古遗址发掘与修复的先锋人物,也是《皇家亚洲学会杂志》邀请致辞的第一位印度人。贾斯瓦尔的研究成果丰硕,著有《印度政体》与《印度史》等史学文献。以下格林、阿瑞姆·森、穆罕默德·哈拉帕尔斯巴德·萨斯特里等人均无法查证。——译者注
[3]帕尔卡姆位于马图拉以南约20公里处,是印度北方邦的一个村庄。这里因一尊据说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的古老夜叉雕像而闻名。雕像底座上刻有婆罗米文。——译者注
[4]阿阇世王(公元前4世纪早期)与释迦牟尼佛处同一时代,是东印度摩揭陀国诃黎王朝的一个国王,在从父亲频婆娑罗王手中夺取了摩揭陀王国的政权后,采取扩张政策。在阿阇世王统治下,摩揭陀成为北印度最强大的王国。——译者注
[5]古代巴特纳,即华氏城,是印度比哈尔邦的首府,也是世界上一直有人居住的最古老的地方之一。摩揭陀国王在公元前490年建立了巴特纳。该城曾是诃黎王朝、难陀王朝、孔雀王朝、巽加王朝、笈多王朝及帕拉王朝的首府。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时期,巴特纳曾是印度次大陆的权力、政治和文化中心。——译者注
[6]摩揭陀是南比哈尔邦的古印度王国,是古印度十六个大国之一。耆那教与佛教方文献中经常提到古摩揭陀,该国对印度耆那教与佛教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摩揭陀国曾历经诃黎王朝、难陀王朝、孔雀王朝、巽加王朝、笈多王朝及帕拉王朝。——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