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年谱
1809年4月1日 出生于小俄罗斯的波尔塔瓦省欢乐、泥泞的集镇索罗钦采(钦采重读)(见 1840年4月 “一个没有自己的马车的人想找一个有自备马车的人做旅伴前往维也纳。旅费平摊。”(刊登在《莫斯科报》上的一则广告)
1840年6月至1841年10月 返回意大利。与旅居罗马的俄国画家来往频繁。完成《外套》的创作( 1842年至1848年 到处出游,想寻找健康和灵感,但是什么都没有找到。
1847年 出版《与友人书简选》(第126页)。
1848年春 心情抑郁地前往巴勒斯坦朝觐(第130页)。
1848年至1852年 莫斯科,敖德萨,瓦西里耶夫卡(他母亲的家),隐修院,又回到莫斯科。
1852年2月 “弃绝普希金!他是一个罪人、一个异教徒。”凶狠、强健的马太神甫在最后一次会面时对打不起精神的、病中的果戈理说。
1852年2月11日 “那天夜里果戈理独自一人在他房间里祈祷了很长时间。凌晨三点他叫醒小男仆,想知道屋子另一头的房间是否暖和[当时他住在马太神甫的狂热追随者A·P·托尔斯泰伯爵在莫斯科的住宅里]。小男仆回答说不暖和。‘给我拿一件外套,’果戈理说道,‘你来,我有事要到那边去。’他手拿蜡烛去了,在他穿过的每一个房间他都在胸口划十字。到了一个房间他叫仆人打开烟道,要尽量小声,不要把人吵醒,然后叫他从一个五斗橱里把一个公文包拿出来。公文包拿来以后他从里面取出一捆用缎带捆扎的习字本,放进炉子,用蜡烛点着。小男仆[波戈金叙述《死魂灵》第二部、第三部烧毁经过的时候这样说]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跪下来恳求他不要烧。‘不关你的事,’果戈理说道,‘你还是祈祷吧。’小男仆开始抽泣,继续恳求。果戈理注意到火熄灭了——只烧焦了本子的四角。于是他把这捆本子又取出来,解开缎带,把稿纸拆散,让它便于燃烧,然后又侧过蜡烛点火,自己则在炉火一旁的椅子上坐下来等候稿纸烧尽。烧尽以后他在胸口划了十字,回到自己的房间,亲吻了一下小男仆,在睡榻上躺下来,突然大哭起来。”在彻底的失败中或许还夹杂了宽慰的感觉(第131页)。
1852年3月4日 去世(第1页)。
* * *
[1] V.V. Veressajev,俄国作家V.V. 斯密多维奇(V. V. Smidovich,1867-1945)的笔名。他撰写的《果戈理传》出版于1933年。
[2] 英语plush(长毛绒)与他的名字前一半拼写同,但读音不同。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我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号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祖父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司法大臣,父亲是著名的自由派政治家,刑法学教授,第一届俄国国会(国家杜马)议员。
“我曾在圣彼得堡的特尼谢夫大学校读书。一九一九年离开俄国后,我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那里(一九二二年)我以外国语</a>言学(修中世纪和现代法语以及俄语)的优秀毕业生身份毕业。
“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三七年间,我住在德国柏林,主要从事写作。我还教外语,有很多家教学生。
“一九三七年,我觉得必须离开德国,前往法国。一九四年五月,我移民至美国,我先是在威尔斯理学院教俄国文学,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五九年,又去康奈尔大学教俄国和欧洲文学。
“我一九二五年结婚,有一个儿子。
“我一生的爱好是鳞翅类昆虫学。我还排拟象棋棋局。我擅长体育运动,网球打得尤其好。”
一九五九年从康奈尔大学辞职后,纳博科夫出国旅游了一阵,而后在加利福尼亚创作他的小说《洛丽塔》的电影剧本。除了著名的《黑暗中的笑声》、《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洛丽塔》和《斩首之邀》等小说外,他还发表了诸多短篇小说、诗歌和翻译作品。他翻译的五卷本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由伯林根基金会资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