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看点
米尔扎·纳贾夫·汗的活动——扎比塔·汗反叛——君主投入战斗——反叛被镇压——沃尔特·莱因哈特的扎伊吉尔——阿卜杜勒·阿希德·汗投入战斗——针对锡克教徒的战役失败——德里受到威胁——在米尔扎·纳贾夫·汗的安排部署下德里的危险解除——玛多吉·辛迪亚占领瓜廖尔——沃尔特·莱因哈特的妻子——米尔扎·纳贾夫·汗之死——随后的交易——阿弗拉西阿卜·汗成为宰相——米尔扎·沙菲回到德里——谋杀米尔扎·沙菲——沃伦·黑斯廷斯的行动——王子逃跑——玛多吉·辛迪亚去了阿格拉——阿弗拉西阿卜·汗之死——英国人要求进贡——扎比塔·汗之死——玛多吉·辛迪亚至高无上——全国陷入饥荒
1776年,人们希望通过米尔扎·纳贾夫·汗的不懈努力,莫卧儿帝国可以有一些喘息的时间,恢复元气。如果我们不把驻扎在孟加拉国的英国军队包含在内,德里的英国军队是印度当时实力最强的军队。贾特人曾经拥有广阔的领地,但现在他们占据的领地不超过三个防御工事坚守的地方。马拉塔的佩什瓦马德霍·拉奥去世时,马拉塔人曾占领了德干地区,但在1776年,佩什瓦的继承人下令,暂时撤回他们在德干的全部守军。米尔扎·纳贾夫·汗在阿格拉担任总督,追随他的不仅有对他忠诚的莫卧儿人和波斯人,还有两个旅的步兵和炮兵,这两队人马分别由沃尔特·莱因哈特和梅多克指挥。米尔扎·纳贾夫·汗主要的亚裔下属有两个:一个是他的养子,改信印度教的纳贾夫·库里·汗,即赛义夫-乌德-道拉;另一个是哈马丹的穆罕默德·贝格。接下来的叙述中会经常提到这两名官员。米尔扎·纳贾夫·汗的侄子米尔扎·沙菲也是军队中的高级指挥官。在米尔扎·纳贾夫·汗精挑细选的能干的仆人的伺候下,沙·阿拉姆二世已经习惯德里轻松愉快的生活。事实上,有一个仆人很快感觉到自己明显比这个好吃懒做的君主优秀,这种优越感又一次佐证了古老的东方人总结的最具智慧的一句格言——不要相信你的君主。能够打破君主这种舒适状态的唯一的敌人是扎比塔·汗,他仍旧表现出对自己的种族普遍的无信仰状态以及不安分守己的个性。扎比塔·汗希望得到贾特人和马拉塔人援助的愿望最终幻灭(据猜测,他当时受到了自己已故的失败的对手——皇家财务总管阿卜杜勒·阿希德·汗的教唆),于是,正如上一章结束时提到的那样,他将希望寄托在锡克教徒身上。在莫卧儿帝国的衰落过程中,锡克教徒在希尔罕德[1]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尤其是在帕特提阿拉和杰信德。这些骁勇善战的勇士,既反对英军,又支持英军,这一点在现代史上已经说得很详细。他们欣然接受了帕坦起义者的请求,渡过朱木拿河,前往萨哈兰普尔与穆扎法那加[2]之间的格豪斯加尔要塞,加入了起义者的军队,这一点前文已经提及。富兰克林甚至说(虽然仍旧没有权威的记载)这次帕坦人接受了锡克教徒的宗教。锡克教是一种折衷的带有印度教教义色彩的一神论宗教。
1777年,米尔扎·纳贾夫·汗认为扎比塔·汗的行为影响恶劣,他认为更糟糕的是,扎比塔·汗不仅对宗教不忠诚,甚至亵渎宗教。在一个坚定的伊斯兰教信徒看来,正如波斯王子过去常常表现的那样,不信教的人加入到宗教里是一种不可宽恕的行为。因此,米尔扎·纳贾夫·汗派遣一支强大的军队,由一个叫阿卜杜勒·卡西姆·汗的军官率领,前去攻打叛军联盟。叛军联盟毫不畏惧地在格豪斯加尔要塞前列队迎战,立刻与帝国军队交战。同时,叛军的骑兵主力从两翼包抄帝国军队,他们悄无声息地来到帝国军队的后方。帝军队对此毫无察觉,遭到了前后夹击,他们的将领被一颗流弹射死,于是帝国军队很快溃逃了。扎比塔·汗追赶了败军一段路程后,凯旋而归,回到了格豪斯加尔要塞。米尔扎·纳贾夫·汗决定倾尽全力战斗,不久,他率军出现在格豪斯加尔要塞前,君主亲自陪同。这次战斗中,米尔扎·纳贾夫·汗得到了新任奥德省督派来的五千名炮兵的支援,这些援军是新省督在继承他父亲曾经担任的帝国宰相一职的授权仪式上,承诺交纳赋税的一部分,尽管阿卜杜勒·阿希德·汗和其他竞争者都反对,但他还是希望担任宰相一职。然而,得到米尔扎·纳贾夫·汗的军队正在逼近的消息后,帕坦人立即与其盟军一起撤离要塞,渡过朱木拿河返回自己的国家。莫卧儿帝国的军队在后面紧追不放。帕坦人试图进行谈判,但统帅米尔扎·纳贾夫·汗傲慢地拒绝了谈判请求,于是两军在著名的帕尼帕特战场交战。这次战争的激烈程度被描述为仅次于上一次帕尼帕特战役(显而易见夸张了),也就是1761年马拉塔人与穆斯林之间的战争。此外,对于这场一直持续到傍晚仍未决出胜负的激烈战役,印度本土的历史学家并没有给出详细记载,但我们可以从后来发生的事推断这场战斗的结果。 1783年,当阿弗拉西阿卜·汗利用他的野心分散这个国家的注意力时,雨季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来临,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可怕的大饥荒。这场饥荒使整个印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孟加拉的季风非常规律,定期的季风带来的降雨使土壤湿润。孟加拉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饥荒,就像英国人一样。但印度的干旱平原位于世界上最大山系的阳面,在太阳的照射下,有些地方二十五年就沙漠化了。1783年到1784年的饥荒,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次饥荒被称为查理萨,指的是维克拉姆·阿迪特时代的桑巴特日期—1840年。一位曾经在阿格拉附近为黑马特·巴哈杜尔效力的年老的印度教托钵僧告诉笔者,那年阿格拉附近面粉的售价是8赛尔[14]1卢比。这引发了货币贬值,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卢比只能买到3赛尔面粉,这对英国读者而言是难以置信的。他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块面包的四分之一卖四先令,那么按照这个比例换算,屠宰店的肉又会卖多少钱呢?
农业生产劳动力的缺乏加剧了饥荒程度,主要原因是连年战争使壮年男性不得不应征入伍。此外,长期的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也是造成灾荒的原因之一。然而,从长远来看,人口的流失与征税者的缺席对这个国家也有一定的好处。最后一章将会介绍一些有关这个国家状况的细节。
注:除了《莫扎法伊尔传》,本章参考的主要权威资料还有富兰克林的《沙·阿拉姆》、沃伦·黑斯廷斯的《沙赫扎达的故事》,以及乔纳森·斯科特上校出版的《菲丽什塔》的续集(这位绅士前文已经提到过),他在波利尔少校的协助下编辑完成了续集,波利尔少校那时在德里。所有的权威资料都是同时期的原创资料,这些资料对事件的记录是一致的。我还参考了伊拉达特·汗的《回忆录》,伊拉达特·汗是那个时期的一名德里贵族。阿里格尔的一名老公使对饥荒的描述也很生动,这段描述节选自1874年6月6日的《德里公报》:“正如许多见证人所说的那样,玛多吉·辛迪亚统治时期到杜·布瓦涅执政之前发生的灾难被人们称为查理萨考特,1783年的严重饥荒在很大程度上给整个国家造成了破坏。现在,在饥荒最初爆发的那个地区仍然有许多被毁的高土丘。这个地区的居民要么被饿死,要么逃亡到其他地方,但是无论逃到哪里,他们依然要忍饥挨饿,因为饥荒波及整个印度。根据当地人的描述,在发生饥荒的前两年,降雨很少,粮食的产量极低,到了 [4]法乌吉达尔(faujdar),军队司令。法乌吉,军队。——译者注
[5]希尔达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的显贵、酋长、首领或军官。——译者注
[6]柴明达尔,“土地,土地拥有者”。莫卧儿帝国时期,柴明达尔指地方官员,受委托征收土地税,并能够保留一部分作为自己的薪水。在英国统治时期,柴明达尔指向佃农收取地租并向政府交纳土地税的地主。——原注
[7]库特,即陆军中将埃尔·库特爵士(1726—1783),一名英国士兵和政治家,在1768年到1780年期间在下议院任职,他从在印度为英国军队服役多年出名。——译者注
[8]斯图亚特,即詹姆斯·斯图亚特少将(?—1793),一名英国军官,曾在十八世纪的殖民战争中服役。他后来参加了第二次英属迈索尔战争。——译者注
[9]戈达德,即托马斯·温德姆·戈达德将军,在第一次英国-马拉塔战争(1775—1782)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译者注
[10]埃斯德赖隆平原,也称伊茨雷埃勒山谷,位于以色列加利利南部。——译者注
[11]乔纳森·斯科特:《菲丽什塔》(Ferishta),第二卷,第242页。——原注
[12]麦克弗森,即约翰·麦克弗森爵士(1745—1821),在印度的苏格兰行政官,1785年至1786年为孟加拉的代理总督。——译者注
[13]安德森是当时的一位居民,参与了《萨尔巴伊条约》的签订。该条约是第一次英国-马拉塔战争的结果,确认英国人占有萨尔塞特,英国承认马拉塔联盟领袖玛多吉?辛迪亚为独立的王公。——译者注
[14]赛尔是印度重量单位,1赛尔约等于1公斤。——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