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看点
辛迪亚家族王政复辟的代表玛多吉·辛迪亚——扎比塔·汗进攻米尔扎·纳贾夫·汗——扎比塔·汗逃走——与罗希拉人签订条约——扎比塔·汗重新上任——马拉塔人进攻德里——绝望的米尔扎·纳贾夫·汗——马拉塔人进攻罗希尔坎德——奥德先头部队反击英国军队——阿卜杜勒·阿希德·汗重新上任——扎比塔·汗的可疑行为与他扣留罗希拉人的贡品——卡特拉战役——舒贾-乌德-道拉之死——攻打贾特人纳贾夫·库里·汗的战役——帝国军队的胜利——扎比塔·汗与锡克教徒——米尔·卡西姆之死
马拉塔人帮助君主恢复他在德里红堡的统治地位的事件极具戏剧性。然而,即使是能够进入浦纳[1]档案馆的格兰特·达夫,他的著作中也丝毫没有这件事的相关记载,因此其他人想要还原这一历史事件几乎是不可能的。雇佣的使者似乎是个尸位素餐的人,就像1660年英国王政复辟时期的布朗克[2]和齐芬奇[3],他们通常被不太权威的机构聘用。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位使者的名字,所以只能用他的头衔“希萨姆-乌德-道拉”了来称呼他。除了其他酬劳,马拉塔人还得到了一百万卢比[4]的现金。收到这笔现金前,他们不会为君主做任何事。此外,帮助君主复位后,他们还要求将阿拉哈巴德省和科拉省割让给他们。
为了得到援助,君主承诺将阿拉哈巴德省和科拉省割让给马拉塔人。但马拉塔人能否得到这两个省却是他们无法掌控的。1771年初,君主派人与加尔各答当局商议他提出的复位方案,但加尔各答当局坚决反对他的方案。然而,舒贾-乌德-道拉为了个人利益,私下里积极推动该方案的实施。5月,沙·阿拉姆二世率领一支人数不多但装备精良的军队出发了。军队里有一支按照欧洲训练方式训练的印度兵,他们由一个叫梅多克的法国人统领。梅多克虽然是个文盲,但却是一个优秀的士兵。这支队伍的总司令是米尔扎·纳贾夫·汗。一支英国小分队在少将罗伯特·巴克的率领下,护送沙·阿拉姆二世到了科拉省边界。在这里,罗伯特·巴克最后一次重申了英国政府对沙·阿拉姆二世此次行动的反对态度。但沙·阿拉姆二世对此不屑一顾,他如同一艘逆风航行的船,固执地继续前进。因此,他失去了英国政府的支持。之后,他和他的政府再也没有出现在这些他曾轻率离开的地方。
到达法鲁卡巴德[5]后,君主批准班加什酋长继任他已故父亲的职位,成为这个小邦的统治者。君主还在授权仪式上收到了五十万卢比的罚金。随后,君主让自己的军队驻扎在这里。
至此,莫卧儿帝国中两个最大的党派划清了界限:穆斯林党派希望继续保持伟大的阿富汗首领艾哈迈德·沙·杜兰尼离开时的政治格局,并为此争论不休;马拉塔人渴望通过复仇来弥补他们在帕尼帕特战役中的损失。然而,无论最后哪一派获胜,奥德省督都能处心积虑地操控局势并从中获利。更具实力、更懂得节制的英国人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
德里附近,沙·阿拉姆二世的军队正等待着雨季的停止。拥有三千强兵的马拉塔军队驻扎在德里,玛多吉·辛迪亚在军营里等着与君主谈判。谈判结束后,沙·阿拉姆二世继续前进,在圣诞节进入了都城。
德里沉浸在圣诞节的喜悦气氛中。饱受战火折磨的德里居民为了迎接名正言顺的君主的回归,穿上了他们惨遭劫掠后仅剩的华服,并流露出久违的喜悦神情。东方人对统治者与家庭非常忠诚。我们可以想象,沙·阿拉姆二世骑在一头大象上,看着长长的队伍从沙赫德拉出发,穿过干涸后露出沙质河床的朱木拿河。这一派充满希望的景象,不仅让他忘记了过去小心谨慎的生活,也让他暂时放下了对未来的焦躁不安,开始觉得自己是一位真正的君王。
1772年,沙·阿拉姆二世的新盟友并没有让他在皇宫中享受太久。回到德里红堡三个星期后,沙·阿拉姆二世被马拉塔人说服,率领九万将士去了北方战场。因为扎比塔·汗已经在一年前逃回自己的领地,所以这些将士绝大部分是马拉塔骑兵。巴瓦尼[6]包含三个要塞:东部的帕塔尔加尔,恒河右岸的苏克哈塔尔和靠近穆扎法尔纳格尔县的格豪斯加尔。前两个要塞是已故宰相纳吉布·汗命人修建的,目的是保护通向他位于罗希尔坎德西北角的封地的浅滩,除了洪水频发期,其他时间从这里可以直接涉水渡过恒河。 同时,莫卧儿的军队发现,贾特人在他们酋长的率领下驻扎在距德里六十英里的霍达尔镇。该镇位于马图拉道路旁。当贾特人被驱逐出霍达尔镇后,他们撤退了数英里,在一个叫考特班的防守坚固的村庄驻扎了下来。米尔扎·纳贾夫·汗试图将贾特人封锁在村庄里。经过两个星期的几次小规模战斗后,贾特人被迫撤退到迪格要塞。几年后,在迪格要塞发生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迪格”可能源于某个词汇的变体,意为坚固的堡垒,如“Dirajgarh”。这座要塞里有一座类似乐园的美丽宫殿,坐落在一个人工湖的岸边。人工湖的水是从阿尔瓦尔高地部分地区引来的。当米尔扎·纳贾夫·汗发现贾特人停止了突围时,他率部离开迪格的营地,前往巴萨那。在巴萨那,米尔扎·纳贾夫·汗与贾特人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1775年,莫卧儿军队的先锋由纳贾夫·库里·汗指挥。这支军队主力的中心位置是米尔扎·纳贾夫·汗本人,两翼是印度兵纵队以及炮兵,由英国人在孟加拉国训练的一名军官率领。队伍的后方是莫卧儿骑兵。敌军在沃尔特·莱因哈特的率领下发起进攻,这是一支由五千名身强力壮、训练有素的步兵组成的队伍,贾特人的散兵和重型大炮负责掩护他们。在敌军连续不断猛烈炮击下,米尔扎·纳贾夫·汗的炮军部队也迅速做出反击。但米尔扎·纳贾夫·汗还是很快失去了几名优秀的军官,自己也负了伤。随后队伍发生了短暂的混乱,但米尔扎·纳贾夫·汗虔诚地祈求伊斯兰教诸神的保佑,立即率领莫卧儿骑兵进攻贾特人。这些骑兵是他忠诚的追随者,人们将会永远牢记他们。纳贾夫·库里·汗率领步军紧随其后,终于打败了贾特人。沃尔特·莱因哈特率领的军队仅仅能够掩护剩余的败军向迪格撤退。撤退途中,虽然沃尔特·莱因哈特的军队一向秩序井然,但他此时不得不竭力维持秩序。胜利者缴获了大量战利品,他们很快来到一片开阔地,紧紧包围了失败的敌军。然而,因为迪格要塞中的粮食储备量很大,所以十二个月的严密封锁最后证明是无效的。1776年3月底,这个要塞还没有沦陷。迪格要塞的守军发现了一个可以逃走的方法,他们将所有能够带走的物资驮在大象身上,逃到了邻近的库姆比哈伊尔城堡。贾特人的塔库尔剩余的财产被胜利者洗劫一空。他的银盘,一切奢华的用具和装备,以及军队的金库,加起来可能有六十万卢比。这些钱的相对价值可能不少于我们现在的二十五万英镑。
米尔扎·纳贾夫·汗取得胜利后,忙于安排被征服地区的各种事务。这时,他收到了一条来自宫廷的情报。情报上说,因为扎比塔·汗轻而易举地战胜了迪万阿卜杜勒·阿希德·汗(即马贾德-乌德-道拉),他变得越来越大胆,甚至抓了大批锡克教徒,准备率领他们进军首都。
这位有魄力的宰相立刻回到德里,并受到了规格极高的迎接。他在佣兵队长沃尔特·莱因哈特的陪同下出席了迎接仪式。巴萨那战役后,沃尔特·莱因哈特用他惯常的做法,带着军队投奔了势力最强的一方。与此同时,沃尔特·莱因哈特的老上司米尔·卡西姆在德里附近去世。经过多年东躲西藏的痛苦生活后,米尔·卡西姆最后定居在他后来去世的地方,幻想着有朝一日在君主的军队中谋得一官半职。布鲁姆记载的米尔·卡西姆去世的日期是1777年6月6日[11]。需要补充的是,米尔·卡西姆的全部财产最后被洗劫一空,为了购买一块裹尸布,他的家人卖掉了他的一条披肩。然而,这一年发生的事件的细节以及结果需要在新的一章中说</a>明。
注:以下是汉米尔顿上尉记录的1772年条约的附加条款,其中前一部分是联盟军队关于进攻和防御的普通条款。
纳贾夫·库里·汗
米尔·卡西姆
帝国的宰相将会承认罗希拉人的地位,用和平方式或战争手段促使马拉塔人撤退。无论马拉塔人在任何时间进入印度,宰相必须驱逐他们。因为以上原因,罗希拉人的酋长同意通过以下方式支付宰相四百万卢比,支付方式如下:其中一百万卢比用硬币支付,剩余的三百万卢比从1780年开始,三年内付清。
这里仅仅省略了多余的或不重要的词语,但并没有一个词提到关于支付给马拉塔人酬金的事情。认为奥德省督是马拉塔人酬金的唯一担保人的观点并不明确。因为马拉塔人并没有放弃罗希尔坎德,直到宰相将他们驱逐出去,而且也没有付钱给他们。然而,正如我们所见,这个注解没有史料依据。除汉米尔顿的著作外,《莫扎法伊尔传》以及弗兰克林的《沙·阿拉姆》都是这一章的主要参考资料。
* * *
[1]浦纳是地处印度西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第二大城市。——译者注
[2]布朗克即威廉·布朗克(1620—1680),英国的一位政客,1660年被选举为代表韦斯特伯里的下议院议员。——译者注
[3]齐芬奇即托马斯·齐芬奇(1600—1666),英国查理二世的私人衣橱与珠宝的管理者,深受查理二世宠信。——译者注
[4]也就是十万英镑,但当时的十万英镑也许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万英镑。——原注
[5]法鲁卡巴德是今印度北方邦中部著名的城市,临恒河右岸而建,位于阿格拉以东一百六十公里处。——译者注
[6]包括五十二个帕尔加纳,现在属于萨哈兰普尔县和穆扎法尔纳格尔县。——原注
[7]阿拉胡-阿克巴(Ah Ho Akbar),伊斯兰常用语,意为“真主至大”。——译者注
[8]《上世纪印度伊斯兰教统治史》,即A History of the Mahomedan Power in India During the Last Century,作者是格拉姆·侯赛因。——译者注
[9]《上世纪印度伊斯兰教统治史》,第三卷,第268页。——原注
[10]哈马丹是伊朗的一个省。——译者注
[11]《孟加拉军队史》,第467页。——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