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法寿染病在身,但是,他一心不乱地读诵着法华经,当他唱完佛号之后,便即逝去。看见和听说此事的人,都交口称赞。
第三十三篇
神龙听信诵经圣僧之言行雨被斩
古时,××天皇朝代,在奈良大安寺的南面,有一座寺院名叫龙菀寺,在这寺里住着一个僧人,多少年以来一直在读诵法华经。这个僧人颇能领悟经文的要义,每天讲解经文一品,讲完再读,成了必修的日课。
且说,有一条神龙,被僧人讲诵的经文所感动,化为人形,每天来讲经的庭院中听经。有一次,僧人问神龙说:“你是何人,为什么经常来听我讲经说法?”神龙见问,便对他说出真情。僧人得知神龙的来意,从此二人成了至交。由于神龙笃信佛法,所以对僧人唯命是从。后来这件事传遍了全国,世人尽皆知晓。当时,雨水愆期,天下大旱,禾苗尽将枯死。举国上下不分贵贱尊卑,都忧虑不堪。因此有人奏禀天皇说:“大安寺南有一座庙,庙里的僧人和神龙交往多年,心投意合,非常友好。陛下可以把那个僧人宣进朝来,然后传下旨意,命他转请神龙降雨。”天皇闻奏,立即降旨宣僧人入朝。僧人奉旨前来,天皇对他说:“世上传说,你多年来讲读法华经,神龙常去听经,因而和你很有交情。如今天下大旱,田禾都要枯死,国家的不幸莫过于此。你应该立刻讲诵法华经,那时神龙一定前来听经,你可以告诉他降雨。这件事你如办不到,就将你逐出,永远不许住在日本国内。”
僧人奉旨,非常难过,回寺后,请来神龙,备言奉旨降雨之事。神龙听罢答道:“我多年来听法华经,已经脱离苦海,得到善根之乐。我愿舍身以报圣僧的恩德。只是,降雨一事并不由我掌管,这是大梵天王及其所属诸神为了消除本国的祸灾,才不肯降雨。我如私自打开雨门恐怕立刻就会被他斩首。不过,我牺牲性命来供奉法华经,来世也不至于遭受‘三恶道’的报应。我可以叫他降雨三天,雨后我必难逃一死。我死之后,求圣僧把我的尸体找到,埋葬起来,并在墓上修盖一座庙宇。平群郡西边山上有一水池,在那里就能找到我的尸体。还有,我一共到过四个地方,希望能在每一个地方都建成佛寺!”僧人听了,不胜悲痛,但是又不敢违旨,只好把神龙的遗嘱,一一承应下来,哭着和神龙分手诀别。
后来,僧人把神龙的言语奏禀了天皇。天皇闻奏大喜,静候降雨。不久,到了神龙约定的日子,天空突然阴霾,雷电霹雳,顷刻间大雨滂沱,一直下了三天三夜。从此全国各地沟满濠平,五谷丰收在望,不仅天皇感激,大臣百官以至黎民百姓也莫不欢喜。
后来,圣僧按照神龙的遗言,到西山峰寻找,果然发现一个水色鲜红的水池。原来神龙已被斩成几段投入池中,龙血把池水染得通红。圣僧看罢,挥泪埋葬了龙尸,并在墓地盖起一座庙宇,取名龙海寺,又在寺里讲解法华经,超度神龙。僧人还奏请天皇加恩相助,按照他和神龙的盟约在其他三个地方修盖了庙宇,这就是世人所说的龙心寺、龙天寺和龙王寺。圣僧终生就住在龙海寺里,读诵法华经来追荐神龙。这些寺庙,至今仍然存在。
第三十四篇
天王寺僧人道公诵法华经拯救路神
古时,天王寺内住着一个僧人名叫道公。道公多年来读诵法华经,修行佛道,并经常到熊野山去“坐夏”修行。
有一次,道公从熊野返回本寺,走到纪伊国美奈部郡海边,天色已晚,便在那里的一棵大树下露宿,半夜时分,只见二三十个人骑着马,来到树边,道公正在纳闷,不知来者是何等样人,忽听有一个人从马上问道:“树下的老头可在?”这时,树底下有人回答说:“老朽在这里。”道公听了,不禁一惊,心想我竟未觉察这里还有人。这时又听马上的人说:“赶快出来同我们走一遭吧!”树下的人又回答说:“我今晚不能前去,因为马腿折伤,不能乘骑,待明天治好马腿,或者再另外找到马匹,那时我一定奉陪,我年纪已老,实在行走不动。”马上的人们听说,便都走马而去。天亮后,道公想起此事非常惊异,便围绕大树寻找,结果没有一人。后来发现一尊糟朽残破的路神木像,看样子已是年深日久了,而且只有一尊男像,却没有女像。前面木板上画有一马,马的腿部有一道裂痕。道公看罢,想起昨夜路神所说的话来,不禁更加惊奇,就用线将马腿的裂痕缝接起来,然后又放于原处。道公为了在当夜看个明白,当天又留宿在大树下边。
夜半时分,又和前夜一样,来了一群骑马的人,只见路神也骑着马同他们一道去了。黎明之前,道公听见路神回来的声音,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年迈的老翁。这个陌生的老翁朝着道公叩拜说:“承圣僧昨日为我治好马腿,使我得以出去当差,此恩是难以报答的。我本来是这棵树下的路神,那些骑马之人都是瘟神。他们在国里巡视时,必以我为向导,如不听从他们的差遣,他们便用鞭子抽打,用恶言责骂,令人再也不能忍受。因此,我很想抛弃这个卑贱的神形,速成有功法的上品之身,这还要仰仗圣僧鼎力相助。”道公回答说:“您说得很对,只是我力不能及。”路神又说:“圣僧如肯从今天起留在树下,为我连诵三天的法华经,我就能借法华经的法力马上脱掉这个受苦的神形,往生乐地。”老翁说罢就不见了。
道公按照路神的言语,继续留在树下,虔诚地读诵了三天三夜的法华经。到了第四天,先前那个老翁又来了。他向道公施礼说</a>:“我蒙圣僧慈悲,现已脱弃了原来的形骸,变为高贵之身了。我将要生往补陀落山做观音的侍者,还将升上菩萨的佛位,这全是听了法华经的效验。圣僧如想知道此事的真假,可用树枝制造一只小木船,把我的木像放在船里浮之于海,那时你就能看出分晓。”说罢,又转眼不见了。
后来,道公按照路神的言语,立刻造了一只小木船,将路神木像装在船中,拿到海边放进海去。当时,海上风平浪静,但是,这只小木船却飞也似的向南疾驰而去。道公注视着这只木船直到它消失在天边。这时道公满怀悲伤地礼拜了一番,然后走上归途。当时,那个乡里有一个老翁,梦见这棵树下的路神变成了菩萨的形象,放出光明,一阵乐声过去,路神就向南飞升而去。道公深信此事,回寺后,越发致力读诵法华经,毫不怠惰。闻听道公讲说此事的人,都交口称颂不已。
第三十五篇
僧人源尊赴阴曹诵法华经还阳
古时,有一僧人名叫源尊,他自幼离开父母,学习了法华经,从此便日夜读诵。源尊总想将法华经背诵下来,但始终未能牢牢记下。后来他在壮年得了重病,过不几日便不治而死。
源尊死后,过了一天一夜,又苏醒过来。他说:“我死之后,被带到了阎王殿,只见殿上殿下都是阴曹的判官鬼卒,有的头戴纱帽,有的身披铠甲,有的手执矛枪,有的伏在书案查阅文簿,记录犯人的善恶。景象森严,看了着实令人毛骨悚然。当时,殿旁坐着一位仪表不凡的高僧,手持锡仗和经盒,他对阎王说:‘沙门,源尊读诵法华经已有多年,应该赶快给他看坐。’僧人说毕就从盒中取出经卷,叫我从法华经的第一卷起念到第八卷。当时,阎王和所有冥官,都合掌恭听。后来,这位僧人领我出来命我回家。我当时感到惊异,仔细端详这位僧人的模样,原来就是观音菩萨。菩萨当时还指点我说:‘你回家之后,一定要努力读诵法华经,我将施展法力,使你能够背诵下来。’说到这里,我就苏醒了。”人们听了源尊说的原委以后,都交口称颂。源尊病愈后,终于将全卷法华经背诵下来。这时,他每天读诵三遍,两遍是为超度“六道轮回”的众生,一遍是为使自己脱离恶趣往生净土。后来,源尊年岁渐老,当临终时,身体虽略有不适,但无重病,神志清醒如常,读着法华经溘然长逝。
人们都感动地说:源尊依仗法华经的法力,在阴间蒙观音菩萨护佑,一定会永离恶趣,生往善地。
第三十六篇
诵法华经的女子得见净土
古时,加贺国有一个前任的国司,名叫源兼澄。他有一个女儿,生性聪慧,从小就有向道之心。她学会法华经后,就不分日夜地读诵起来,一直坚持了多年。然而,她却不曾学过无量义经</a>和普贤经。
后来,这个女子忽然得病,过了几日不治身死。可是,过了一夜,她又死而复生,告诉身旁的人说:“我死之后,突然来了四五个彪形大汉,逼我走过一座遥远的荒山,正在行走之间,有一座大庙,他们便将我带进庙去。我走进庙门一看,大殿、讲堂、藏经楼、钟楼、僧舍、门楼等栉比鳞次,金碧辉煌。大殿里,头戴天冠的神仙,项挂垂珠璎珞的菩萨不计其数,还有许多仪表不凡的年迈圣僧。我看了心想,这里不是极乐世界,就是兜率天上。正在这时,有一个僧人对我说:‘你这个女子,怎么到这庙宇里来了?你固然念了许多卷法华经,可以到这里来,但是现在离你应来的日期还远,你这次应该赶快回去!’我听完此话,又到一座佛堂观看,只见堂里堆积着许多法华经。那位僧人又对我说:‘你认识这些法华经吗?’我回答说不认识,僧人又说:‘这就是你多年所读诵的经,凭着这些善根,你就能生在这里享受快乐。’我闻听此话,心中喜悦不尽。接着,又到一座高大的殿堂观看,里面有一尊佛,身上金光闪闪,照得满殿通明,但是用袈裟遮面,不能拜见佛容。当时就听佛祖用微妙的声音对我说:‘因为你读诵了法华经,所以才叫你看见我的法身,听到我的声音。你应该速即回家,继续努力读诵法华经。另外还应该附带读诵无量义经和普贤经,这都是必须经常读诵的经卷。那时再来,我就不再用袈裟遮面,让你看见我的容貌了。我就是释迦如来。’说罢,吩咐两个天童送我回家。我跟着天童回来,刚一进门便苏醒了。”这个女子病愈后,越发虔诚地读诵法华经,还附带读诵无量义经和普贤经。
由此可见,释迦如来涅槃以后,还这样在众生面前建立净土,为了使女子更加努力读诵法华经,才叫她看见了灵鹫山 [20] 的真貌。按照佛祖的指示,无量义经必须和法华经一起读诵。听说此事的人,争相传颂,后来传闻于世。
第三十七篇
无惭破戒的僧人诵法华经寿量品
古时,仁和寺的东面,有一座寺院名叫香隆寺,寺中住着一个定修僧都。定修僧都的弟子当中,有一个僧人,他虽然是僧人打扮,却不信三宝,不悟因果,举止一如俗家。他时常手持弓箭,腰佩刀剑,专好为非作歹。此外,他一见飞禽走兽,就必用箭射死,看见鱼肉就加吞咽。他的情欲很深,时常想近女色,而且他手不持念珠,肩不披袈裟,的确是一个不知惭愧之徒。然而,他却持有法华经寿量一品,不顾自身的污浊,每天必诵一遍。
后来,这个僧人离开香隆寺,做了法性寺方丈源心僧都的弟子,住在车门旁边的小房里,侍奉僧都。过了不久,他身染重病,多日不愈,方丈见他可怜便叫他受戒。僧人秉诚受戒后,坐起身来,将口漱净,虔诚地念起寿量品来。当他念到经文中的“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时,就平静地死去。
看到和听说此事的人,都感动地说:虽然他多年无耻,不守清规,但临死有缘受戒,并念着法华经而死,看来一定可以脱离恶道。
第三十八篇
小厮诵法华经四要品免难
古时,有一位官居左卫门大夫的平正家。他在信浓国有一个相识,因而时常往来该地。正家每次前往信浓,都带一个牵马的小厮。有一次,不知是谁,把正家的马匹盗走。
当时,正家手下有一个家将和这个小厮有仇隙,就在正家面前进谗,说小厮和盗马之人勾通一气,偷走了马匹。正家听说此事,立即将小厮捆缚起来,吩咐那个家将严加看守,不许逃脱。这个家将原本就怀恨在心,这次奉命看守小厮岂能轻轻放过。于是把小厮的四肢抻开,先把双脚牢牢钉上脚镣,接着又在头上架起一根大横木,把小厮的双手向上拉开分左右捆在横木之上,然后又把小厮的头发缠在横木上面,高高吊起,并差人在旁看守。这个小厮无辜遭此横祸,悲愤自不待言,但也无可奈何。这个小厮,从前学过法华经里的四要品,入夜以后便自念诵起来。听到经声的人,都说:“这人实在可怜!”后来,看守的人们正在蒙眬欲睡之际,就仿佛做梦般地听到被绑缚的小厮在呼唤自己。看守的人起来一看,小厮双脚上的脚镣已经完全脱落,头上的横木也倒在一边,而小厮则神态自若地站在那里。看守的人看见这般光景一面自言自语地说“好,幸而还没有逃走”,一面又将小厮照旧捆好吊了起来。天亮以后,看守的人也没有声张。此后一连几天,每夜都是这样,时间一到脚镣就脱掉,绑绳就松开。看守的人都觉得事出离奇。且说,正家有一个儿子名叫资盛,后来曾任大学</a>的椽史。当时资盛年纪尚幼,闲居家中,夜间,他听到有人在诵法华经,心想这是谁呢。于是迎着经声寻找,发现原来是被吊着的小厮念出来的。当时资盛觉得这个小厮着实太可怜了。
天亮后,看守这个小厮的家将,禀报正家说:“那个盗马贼,每天都捆绑得非常结实,看守他的人并不曾睡,而且也没有别的人来,可是一到夜里他身上的脚镣和绑绳都自动地松落下来,松绑以后,他丝毫没有逃走的意思,他如有意逃走,恐怕早就逃了。”
正家听说此事,很觉稀奇,就吩咐把小厮带来,亲自盘问。小厮就说:“这不干我的事,只是我从小学</a>会了法华经的四要品,心想一旦死去,法华经必可保佑我的来世,所以念了这些天。大概是法华经的灵验,我曾像做梦似的看见一个童子,他手里拿着一根细长的白树枝,只见他把树枝一摇,我的脚镣和绑绳就完全掉下来了,后来这个童子还叫我赶快逃走,但是我以为自己并未做错何事,不应该逃走;我想我既然能得到这样的保佑,将来一定会被释放,所以每次都惊动看守人,让他们知道。”正家听了深受感动,马上饶恕了小厮。听见这桩事的人,个个感动得落下泪来,深信法华经的灵验无比。
尽管到了末世,法华经为了这个信奉诚笃的人,还显示了这样的神灵!
正家回到京城以后,将此事告诉别人,传闻下来。
第三十九篇
出云国读诵华严经</a>和法华经的二圣僧
古时,出云国有两位圣僧,一人持诵华严经因而取名法严,另一人持诵法华经就取名为莲藏。这两位圣僧,原来都是大安寺的僧人,后来因事都离开了本寺,在出云国定居下来。这两位圣僧同样是居心正直,持身清净。
且说,法严圣僧读诵华严经已有二十年之久,却常因每日的斋饭不合心意而嘘叹。这时,护法尊神化作人形,对圣僧说:“我可以做你的施主,每天为你施送斋饭,今后不必再为每天的斋饭叹息了,还是一心一意地修行大乘之道吧。”圣僧听了欣喜非常,从此每日享用斋饭,不再伤感了。过了许多天,法严圣僧请求护法尊神说:“明天上午请你送两份斋饭来,我打算邀请诵法华经的圣僧来吃。”护法尊神听了圣僧的言语,答应在次日早上送来两份斋饭。
这天,法严圣僧邀请了莲藏圣僧,莲藏也随即来到,只等护法尊神送来斋饭,却始终不见送来,后来饭时已过,天色已晚,莲藏圣僧便起身回去。莲藏走后,护法尊神将斋饭送来,并对法严圣僧说:“我昨天听了圣僧的话,准备把斋饭及早送来,但是这里有护守法华经的众位圣僧、梵王、帝释、四大天王等都围绕着诵经圣僧,四面八方都挤满了,使我难以靠近,更不必说是找条路了,因此,我从清早到现在,虽然端着斋饭,但是无法近前。直到那位读诵法华经的圣僧起身以后,护法的众圣也一同离去,我这才能前来。”法严圣僧听说此事,肃然起敬,称赞这是一桩奇事,便亲自捧着食具,到莲藏圣僧面前敬奉礼拜。
从此,法严懂得了法华经的功法超于一切,因而也附带着读诵法华经,并且皈依了莲藏圣僧。
第四十篇
陆奥国读诵法华经和最胜经的二圣僧
古时,陆奥国有两个僧人,一人持诵最胜王经,名叫光胜,一人持诵法华经,名叫法莲。他们原是兴福寺的僧人,因陆奥是他们生长的故土,就各自离开本寺,回来居住。光胜、法莲这两位圣僧全是心直身清,分别持奉法华经和最胜王经,灵验都很昭著,因此深为国人所崇信。
有一次,光胜圣僧劝法莲圣僧说:“你应该抛弃法华经,信奉最胜王经。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最胜王经深奥无比,远远胜过其他一切经书,所以才称为最胜王经。正因此朝廷才以它定名了御斋会,从年初就着专人讲解。各国也取名为‘吉祥御愿’,在各国分寺也讲解此经。另外,朝廷还命名为最胜会,着人在某师寺里讲解此经,并举行法会。所以说,不论公私都要信仰最胜王经。”法莲圣僧听了说道:“佛祖的话,没有一句不是可贵的,我有前世的因缘,多年来一直持奉法华经,怎好一旦抛弃法华经去信奉最胜王经呢。”光胜圣僧见法莲圣僧不听劝说心中不悦,默然作罢。从此,光胜依仗最胜王经的威力,遇事就和持奉法华经的法莲无理取闹,然而法莲却从不计较。
有一次,光胜说:“这两部经究竟谁胜过谁,我们应该较量一番,如果法华经的灵验获胜,我就舍弃最胜王经去信奉法华经,假如最胜王经的灵验大,那么,法莲,你就应舍弃法华经来信奉最胜王经。”尽管光胜这样说,法莲却毫不在意。光胜又说:“那么,我们两人各种一町地 [21] ,根据收成的多寡就可以测定这两部经孰优孰劣了。”乡人听说此事,拨给这两位圣僧每人同等的一町地。这时,光胜把自己那块地里浇上水,然后虔诚地向最胜王经祷告说:“我盼望圣经施展威力,保佑我不播种,不插秧,得到丰收。”光胜祷告后就去种田,但见满地的秧苗茁壮地成长起来,无比的茂盛。过了数月,稻穗长得非常丰硕。而法莲圣僧的田地,自己既不耕耘,又无他人关心,落得一片荒芜,杂草丛生,任凭牛马进去践踏和栖息。国人见此情景,不论贵贱尊卑,莫不尊敬持诵最胜王经的圣僧,轻视读诵法华经的圣僧。
不久,到了七月上旬,法华圣僧的田里,从正当中长出一棵葫芦苗来,眼看葫芦蔓向四面八方延伸开来,铺满了一町地,葫芦芽高高长起,几乎没有空隙。大约过了两三天,芽上开花结实。只见个个葫芦都长得如坛子般的大小,挤了满地。人们虽然见到这些葫芦,却仍然赞颂最胜圣僧。法华圣僧发现满地葫芦,感到奇异,便摘下一只,打开观看,只见葫芦里装满了白米,米粒硕大,色白如雪。圣僧看罢更加惊异,用斗一量,一只葫芦里的白米竟有五斗之多。他再打开另外一些葫芦观看,个个葫芦都是如此。
法莲圣僧见此光景,悲喜交加,于是遍告乡人来看。法莲先把白米供在佛经前面,随即邀请许多僧人来吃,另外还给光胜圣僧送去一只葫芦。光胜看罢,虽说有些妒意,仍不免被法华经的威力所感动,懊悔自己不该轻视法莲圣僧,从此信服了法莲,立即亲诣法莲圣僧房中礼拜忏悔。
法莲圣僧把葫芦里的白米,施舍给国内道俗男女,令人随意摘取。奇怪的是,这些葫芦直到十二月还不见枯萎,反而越摘越多。看见和听说这桩事的人,知道法华经的威力胜过一切,都来皈依法莲圣僧。
第四十一篇
读诵法华经和金刚般若经的二圣僧
古时,山寺里有两位圣僧,一人持奉法华经,名叫持法,另一人持奉金刚般若经,名叫持金。这二位圣僧同住一寺,彼此修盖的庵室相隔约半里左右。他们俱都发起向道之心,厌弃世俗,修行佛道。持金圣僧显出般若的灵验,斋饭自行出现,一日三餐从不发愁。而持法圣僧则专靠施主的施舍,生活自不宽裕。因而持金骄傲起来,他想这一定是因为自己所信奉的经威力广大,加上自己的道行深厚,护法诸神才按时送来斋饭,昼夜守护。那个法华圣僧所信奉的经既缺乏灵验,而他的道行又浅,无怪护法诸神不供养他。
持金圣僧经常就这样诽谤持法。有一次,持法圣僧的道童来到持金的庵室。当时,持金圣僧就讲起自己的灵验和道行如何胜过一切,并问道童说:“你师父的道行怎么样?”童子答道:“我师父什么灵验也没有,只靠别人的施舍过活。”童子回庵后向师父把这事学说了一番。师父听了,只说了一句:“我自有道理。”过了几天,持金圣僧的斋饭有两三日不见送来。这天,自早到晚,持金粒米未进,心中暗暗纳闷,竟怨起般若、须菩提 [22] 等佛尊来了。当夜,持金圣僧做了一梦,梦见来了一个袒着右肩的老僧,指点他说:“我就是须菩提,你虽然信奉金刚般若经,却不曾体现般若之道,所以护法诸神不能给你送斋饭。你为什么妄事怨尤呢?”持金听了就问:“那么,这多年是谁送给我的斋饭呢?”老僧回答说:“那是信奉法华经的持法圣僧给你的。那位圣僧以慈悲为怀,见你可怜,才使十罗刹女每天将佛祖赏赐自己的斋饭转送给你。而你生性愚痴又起了骄傲之心,竟时常诽谤圣僧。还是快到圣僧那里忏悔谢罪去吧。”老僧说罢,持金从梦中醒来。
持金醒后,对自己多年来的妄念,追悔不已,亲自到持法圣僧的庵室,向圣僧谢罪说:“我生性愚痴,诽谤了圣僧,请你大发慈悲,饶恕我的罪过,还有,你每天送给我的斋饭,这两天为什么不送了呢?”持法圣僧含笑说道:“我忘了取斋饭也没有吩咐十罗刹。”这时,就见道童走出来,将斋饭备好。持金回庵后,斋饭又和从前一样按时送到。从此,持金永不敢再起骄傲之心,也宾服了持法圣僧。最后,这两位圣僧同时逝世,临终前,来了许多圣僧把他们送往极乐净土。人们都说,傲慢之心必须制止。
第四十二篇
六波罗密寺僧人讲仙听法华经获福
古时,京东有一座庙,名叫六波罗密寺。寺里有一个居住多年的僧人,名叫讲仙。六波罗密寺是京城各方人士举行讲经会的地方。这位讲仙,每当寺中举行讲经会时,便担任读师 [23] ,十多年间,他听了比睿山、三井寺,以及奈良的许多得道高僧的讲经和说法。讲仙经常听道,有时也发起向道之心,顾虑来世,但因眷恋尘世,始终没有离开这座寺院,后来讲仙渐渐衰老终于死去。临死之前,并没有什么不祥的征兆。看见和听到这事的人们都认为讲仙一秉正念而死,不是往生极乐,就是升到天上。过了许久,讲仙的魂灵附在一人身上,说道:“我就是多年住在这寺里向例担任‘读师’的讲仙。我多年来听人讲说法华经,常常发起向道之心,祈求往生极乐,对于念佛也从不懈怠,以为来世必可无虑。不料却因无聊小事,竟变成了一条小蛇。这是因为我生前在房前种了一棵橘树,过了几年,橘树逐渐长大,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我对这棵橘树不分朝夕加意培育,从发芽到结果,一直爱护备至。这虽然不是什么大罪,然而,却犯了爱执之过,因此变成小蛇住在这棵树下。我求你们为我抄写供奉法华经,使我超脱苦难,生往善地。”众寺僧听后就去那所房屋查看,果然在橘树下面发现一条长约三尺的小蛇,蟠在橘树根上。大家一看,方知所言属实,都不禁伤感万分。
后来,众寺僧同心合力,并延请高僧相助共同为讲仙抄写了法华经供奉起来。不久,有一寺僧梦见讲仙身穿华丽法服,满面含笑,向众寺僧礼拜道:“我依仗你们这些高僧的善力,已然脱离蛇道,生往净土。”这个僧人醒后,遍告其他僧人,当他们再到那间房前橘树下查看时,小蛇已然死去。众寺僧看见这般光景,悲伤不已,无不称颂法华经灵验无比。
由此可见,无故发起爱执之心,就一定会遭到这样的果报。
第四十三篇
女子死后变蛇身听法华经得脱
古时,西京住着一个富贵人家,这家生有一女,长得容貌端庄,性情柔婉,父母非常爱惜。这个女子年方十几岁,便写得一手好字,吟咏和歌,无人可比,而且对丝竹管弦也颇有心得,弹起古筝来,更是得心应手。
这家庭院宽阔,里面有许多用松柏皮作瓦的房屋,各式篱笆,分外别致,一曲清溪,潺潺而流,春花秋叶,景趣盎然。
且说,这个女子因父母过于溺爱,除了喜爱花草以外,无所事事。对于这些,她仿佛怀着异样的情感:既觉得在朝霞中绽放的樱花可爱,又认为迎风摇摆的青青柳丝也颇具风采。她珍爱散落的秋叶,把它看成是剪裁的片片锦缎,一片小萩被朝露滋润,篱下雏菊的斑驳陆离,都使她很有兴趣。这个女子尤其酷爱红梅,她把红梅栽在窗台前边,每逢梅花开放的时节,一清早便打开窗格,独自观赏,一心一意地爱着红梅,红梅的美丽和芬芳使她流连忘返,往往直到夜晚也还不肯进入室中。既不让杂草丛生树侧,也不让小鸟飞落枝头,每当花落时节,她便亲自在树下拾集落花,装入带盖的漆盒,以便经久欣赏。刮风的日子,她把凉席铺在树下,收集落英,不让花瓣被风吹散。她爱花心切,就连那些枯萎的花瓣也收集起来,掺入莲香里欣赏它那花香。她还把小株红梅栽在屋内,每逢小树开花,辄欣喜不已。
后来,这个女子不知为了何事总是郁郁不乐,连日以来,身体便觉有些不适,天长日久成了重病,父母虽然万分忧虑,但无补于事,过了几日,竟自死去。她的父母悲泣欲绝,怀念不止,然而事已至此,只得为她操办后事,葬送已毕,宾客散去。从此,二老每逢看到这株红梅就勾起无限的悲伤和思念。
不久,红梅树下出现了一条长约一尺的小蛇,最初人们以为这是一条普通的小蛇也不以为奇,但是翌年春天,小蛇又出现在树下,盘绕树上不离左右,在梅花凋谢的时节,小蛇便用嘴将花瓣衔集一处,女子的父母看见这般光景,知道小蛇必是自己死去的女儿变化而成,心中无限地哀怜,感慨人蛇异途,竟变得如此生分。于是邀请清苑、严久两位高僧,在红梅树下,举行八讲会 [24] ,讲解法华经。只见这条小蛇从讲经的第一天起就留在树下听讲,当讲解到第五卷的这一天,清苑担任讲师,解说龙女成佛的缘由,听经的人都觉得确实悲惨动人,不禁泪下,那条小蛇也登时死在树下。女子的父母和众人当场见小蛇死去,哭泣流涕,不胜悲伤。
后来,这个女子的父亲,梦见死去女儿穿着一件污秽不堪的衣服,满脸愁容,若有所思。这时,来了一位高僧,把她的污衣脱掉,只见金身显露,僧人又给她换上华丽的衣服,披上袈裟,然后亲自领她登着紫色祥云腾空而去。女子的父亲看到这里,从梦中醒来。
看来,这完全是法华经的力量,众人极为感动,都说:这个女子虽然变成蛇体,但在讲法华经时当场死去,无疑是依仗听法华经的功法,超脱蛇身,生往净土去了。况且小蛇死去的时候正值讲解第五卷的龙女成佛一事,这更令人为之感动。
第四十四篇
定法寺方丈听法华经获益
古时,法性寺的南方,有一座寺庙名叫定法寺。寺中有一个方丈,这人虽是僧人模样,但不敬三宝,不悟因果,只是喜好下棋、掷骰子,时常聚集朋友嬉游无度。他还招来许多娼妓和演唱傀儡戏的歌女,歌舞弹唱习以为常。他任意取用供佛之物,既不修一善,还终日食肉饮酒。
方丈有一密友,也是同他一样的僧人,十八日这天,这个僧人对方丈说:“我今天去清水,打算请你一同前往,你看怎样?”方丈本来无意前去,只因不愿辜负僧人的心意,便勉强答应,陪同前去。在归途中,僧人说:“今天六波罗密寺讲经,我们快去听听吧!”方丈听了便随僧人走进寺里,听人讲解法华经,听毕随即回寺去了。方丈在听经时,心中曾起了法华经可贵的一念。这个方丈在一生之中,除了修下这点善缘外,别无可取。
后来,过了许多年,方丈得病身死。又过了几时,方丈的冤魂附在他的妻子的身上,痛哭流涕地说:“我是你的丈夫,因为生前作恶多端,不曾修积善根,所以变成了一条大毒蛇,受着无穷无尽的苦楚。我身体炽热似火,鳞甲中还藏着无数的小毒虫,刺咬得我难忍难熬。就是想寻些水喝,找些食吃,也不可得,经常忍饥耐渴,这些苦楚真是一言难尽。但是,我有过一念善根,所以还有一时的轻松。那就是我生前同人去清水时,在归途中顺便到六波罗密寺听讲法华经,一时生了崇信之念。这一善念使每天未时有凉风从六波罗密寺那方吹来,凉风正扑在我的身上,这时难忍的酷热顿时消除,毒虫也暂停止刺咬。一时过后我便抬起头来,摆动尾巴,流着血泪深自悔恨生前所为。我毫无功德,只因偶然听过一次法华经微有所感,多年来就蒙受这一恩泽。如果我在一生中修积下功德,怎会遭此苦痛,又怎能不升往极乐呢。法华经的功德是无量的,请你抄写供奉法华经救我脱离苦海吧。为了要说明这件事,我才附在你的身上。”妻子听罢痛哭不已,拿出自己积蓄的财物,虔诚地为丈夫抄写和供奉了全部法华经。
后来,这人的冤魂又附在他妻子的身上说:“凭借你替我抄写供奉法华经的力量,我所遭受的苦痛已然减轻了许多,我很高兴,绝不能忘却此恩。”
由此可见,任意盗用佛物,而不积修功德赎回罪孽,确是太愚蠢了。一旦如此堕入三恶之途,岂不追悔无及。有心之人知道此事,应专心修法积福,永除罪孽。
* * *
[1] 在金峰山的深处,是僧人修道的地方。
[2] 佛家语,五浊即命浊(说人寿不长)、众生浊(说世人不识义理)、烦恼浊(说人贪于爱欲)、见浊(说人不奉正道)、劫浊(说饥馑、疫病、刀兵相继而起)。
[3] 佛家语,即止心不乱,洞察万物的意思。
[4] 地名,在比睿山的东麓。
[5] 地名,在京都以北。
[6] 收养孤儿和病人的地方。
[7] 佛家语,第一是地狱道,第二是饿鬼道,第三是畜生道,据说人生前作恶,按其大小分别轮入此三恶道之中。法华经方便品有“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的词句。
[8] 日本中古时候的官名,掌管京城中的缉捕、诉讼等职务,类似中国清代的九门提督。
[9] 肉背山在熊野山的中间。
[10] 佛家语,又称“安居”,僧徒在“安居”期内,不外出云游,致力坐禅修学。据西域记记载,“安居”期分前三月和后三月,分别自阴历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日本僧人则以阴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期。
[11] 即藤原道隆(957—999),日小一条天皇在位时任“关白”“摄政”。
[12] 佛家语,无遮就是宽容无阻的意思,无遮法会是一种不分贤愚道俗贵贱尊卑,一切人都能参加的大众化的法会。
[13] 佛家语,僧人每天早晚两次聚集佛堂,坐禅说法,念诵经文,叫“早参”和“晚参”。
[14] 日本后朱雀天皇的年号(1040—1043)。
[15] 五畿就是日本古代的山城、大和、河内、和泉、摄津五国;七道就是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山阴道、山阳道、南海道和</a>西海道。
[16] 佛经称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六根清净就是一切罪孽尽除的意思。
[17] 佛家语,就是善友的意思。法华经妙庄严王品中有“善知识者,是大因缘”的词句。
[18] 供奉本尊的大殿。这里指的是比睿山东塔的根本中堂。
[19] 佛经开头都有这一句,据说释迦牟尼死后,侍者阿难听到的教义最多,众弟子推阿难宣唱佛说,“如是我闻”就是阿难宣唱的第一句,是“我听佛这样说过”的意思。
[20] 据佛经记载:灵鹫山在中天笠摩羯陀国王舍城的东北,是五精舍之一。山上有释迦如来讲经说法的遗迹,我国一般简称“灵山”。
[21] 日本土地面积单位,约合我国15亩。
[22] 梵语,般若是智慧的意思,须菩提是善吉的意思,这里指智慧圆满的诸神。
[23] 举行法会时,登上讲座宣读讲师所要讲解的经题的僧人,叫读师。
[24] 即讲解八卷法华经,每日朝夕各读讲一卷,四日讲完,称为法华八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