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11年的革命,人们曾认为可以使中国快速走上民主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由于遭遇到获得帝国主义支持的、残存的封建和官僚势力的反攻,中国没能实现发展,反而陷入了停顿。1925年至1927年的革命运动,基于俄国革命直接影响下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而以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为目标,具有非比寻常的热度,甚至给人以中国民众即将从双重枷锁中解放出来的感觉。当时,将中国的革命运动视作无产阶级革命的看法相当普遍。人们相信,唯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将中国民众从封建的、帝国主义的支配(在中国,两者的结合形成核心的统治势力)下解放出来。然而,即使这是最终的真理,但眼下的问题则要由中国无产阶级运动是否有实现的能力来决定。总之,事实是1927年夏之后国民党与共产党分裂,成为互不相容的敌人,彼此持续抗争。
在此期间,国民党政权即国民政府在与军阀连年斗争的最后,于1936年夏征服了西南派,12月控制了旧西北、旧东北军的反抗,而基本上具备了全国统一的形态。虽然,以冀察政权的特殊立场为代表,包括广西、山东、山西及四川等地还残留着很多未能完全中央化的部分,但是基本上具备了统一的态势,这不能不说是南京政权的显著成功。
若说国民政府的这项成功缘何获得, 会见记中毛泽东对抗日统一战线中民族主义立场的强调,值得注意。在此,引用其一部分。毛泽东说:
据外电传,蒋介石</a>根据国民党顾问的国内思想统一案,决定在全国开展“精神建设运动”。据说工作重心放在对青年的思想统一上,并召集全国各大学</a>的教授恳谈,以下面三点为中心形成方案:
(一)通过三民主义再解释建立新国家思想;
(二)确立抗日救亡工作的统一思想和学生运动的指导方针;
(三)强化国难教育特别是适用于经济建设的技术教育。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其真实的意义在于努力夺取国内民族运动的指导权。
国民党在南京政府确立以来,基本上将三民主义弃之不顾,至少在实践领域并未将其作为问题。然而,最近在宪法草案、三中全会的宣言以及经济建设计划案中,三民主义又被重新拾起。与此同时,共产党方面也再次提起这个过去曾全面批判的主义。毛泽东在前述给章乃器等人的信中说:“我们希望国民党员恢复孙中山</a>先生革命的三民主义精神,重振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与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全力贯彻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这表明,民族主义受到了重视。
共产党此时需要政策的一大转变,国民党也需要三民主义的“修订版”。
(193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