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任何历史教训。
——[德]黑格尔
在西方的历史名著中,没有一个人会漏过吉本这部《罗马帝国衰亡史》。从 爱德华·吉本,1737年出生于英国伦敦附近的萨里郡帕特尼。父亲为富裕的地主阶级,母亲生了七个孩子,他是长子,其余六个在幼小时都夭折了。母亲因为连续生育七个孩子,身体不好,在吉本十岁时就去世了。他也从小体弱多病,是靠他的姨妈抚养、细心照料才长大的。他很少外出,大多数时间是留在家中自习学业,他大量涉猎书籍,饱读东西方历史著作。十五岁那年他恢复健康,以特别自费生的身份,进入牛津大学</a>莫德林学院就读。
在学校里,吉本被天主教吸引,并在1753年6月7日(十六岁)改信罗马天主教,这使吉本在就读方满十四个月时就不得不退学。他在牛津大学待不住的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对新教产生了怀疑,还有导师教学的方法不能引起他的兴趣;另外,他零用钱很多,常跟一批玩乐朋友溜出校外游耍,甚至上酒馆、逛妓院。换句话说,吉本根本无心读书。他认为牛津大学的十四个月生活,对他来说毫无收获。
父亲听到他遭退学后,十分恼火,于是断然采取了一项措施,在吉本十七岁那年派人把他送到瑞士洛桑一位信奉加尔文宗的帕维尔牧师那里,接受拉丁语和法语的基础教育。从这时起,自小喜欢阅读的他开始认真用功起来。经过五年的时光,他在语言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使吉本日后成为一位大历史学家,就文笔而言,吉本在文学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文学家。这位私人教师也完成了吉本父亲托付的任务,吉本在洛桑 七年战争使英国人想到要加强海防,于是在英吉利海峡沿岸驻防了前文所说的民兵组织。吉本二十三岁时应父命回国参加了该组织。
1774年,三十七岁的吉本进入议会。平日在与朋友们的交谈中,他以渊博的学识,高雅、智慧的谈吐吸引人;可是在议会里,他只是一个除了投票无所作为的“无言议员”。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天性胆怯,他曾说:“无论从天禀或教育上而言,我都不具备勇往直前,发挥心智和辩才的能力。”
当了议员后,首相诺斯勋爵对吉本多有照顾,他派给吉本一个商务参议的闲差使,每年有八百英镑官俸。他本来就喜欢交友,现在手头宽裕了,就在伦敦广泛结交上层人物。议员生涯十年间,他写出了《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前三卷。后来不当议员了,他无力维持在伦敦的开支,于是归隐远离尘嚣的洛桑。在这里,他除了读书、写书之外,仍然喜欢广招宾客。这里开支小,他的经济能力足以时常请人吃饭、玩乐。有一次他在寓所举行了一场来宾多达一百三十人的晚宴和舞会,客人欢乐通宵,可是主人吉本已无玩乐的精力,招待的事务委托别人代办,自己过了午夜就溜去睡觉了,所以批评他的人,竟给他冠以“浮夸”“强装门面”的评语。
战后,吉本在巴黎与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达朗贝尔等人交往,同时也成为约翰逊博士主持的文学俱乐部的会员,接替戈德史密斯成为皇家学会古代史教授。在平凡、无所作为的十年议员生涯里,他都在苦心搜集资料并埋首撰写共计六卷的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吉本三十九岁时,这部巨著出版了 这样诞生的《罗马帝国衰亡史》,1776年2月 与吉本同时代的《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在信中这样赞赏吉本:“不止我的熟人,就连和我有书信往来的无数笔友,也都公认你的著作是现在欧洲文坛的最高峰。”
至于哲学家罗素,则对罗马时代在东方盛极一时的帕米拉王国女王芝诺比阿深感兴趣。他说从《剑桥古代史》这本书中,根本就得不到她的任何具体形象,但是读了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芝诺比阿就宛如浮现在眼前似的。
在吉本之后,有关罗马史的著作多如过江之鲫,但这部《罗马帝国衰亡史》迄今依然屹立不倒,在同类书籍中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人们只要说到罗马就会想起吉本,说到吉本就会想起罗马。那俯瞰国家兴亡与尘世变迁的透彻视野和流畅的文风相结合,让这部花费二十多年苦心写出的历史著作,成为伟大的不朽名著。
对于《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价值,这里借用极具象征性的一句话来作为总结,那是反对吉本观点的人在剑桥大学进行批判时的口头禅:“只要语言不消失,这部书就会永远存在,永远存在!”
吉本搁笔迄今,时间已经过去两百多年。在这段时间当中,学术界虽然对他以无比雄壮清健的史笔描述的帝国和城市有不少新的发现,如他当年未曾见到的手稿、未曾读到的碑文、未曾到访的遗址,但吉本这本巨著享有的声誉和地位却未因此衰落。至今,吉本在全世界伟大的历史学家中仍卓然而立,这位个子矮小的巨人,仍然是一座鲜明的里程碑。
本书是原著卷帙浩繁的精华本,每一章节都有醒目的标题,有助于读者掌握罗马史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