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自述续篇
一七八四年起笔于帕西(1)
接到上面两封来信已有些时日了,然而我至今忙得不可开交,压根儿没有想到满足信里的要求这件事情。如果我在家里,有札记唾手可得,可以帮助回忆、确定日期,事情就好办得多了。然而归期尚未定准,眼下稍有闲暇(2),我想努力把想得起的东西先写下来;倘能活到回家以后,就可以修改和润色了。
眼下由于这里没有任何已经写成的稿子,所以我不知道是否记述过我建立费城公共图书馆用的一些手段,这座图书馆开始很小,现在规模已相当可观了,尽管我记得已经写到接近此事的时间一七三〇年了。所以我就从这里开始,先讲一讲图书馆的事,以后如果发现已经讲过,那就将它删除好了。
我在宾夕法尼亚自立门户的时候,波士顿以南的哪一个殖民地也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在纽约和费城,印刷所其实就是文具店,只卖纸张、历书、歌谣和几种常见的学校课本。喜欢读书的人只好从英国邮购图书。共图社的社员每人手里倒是有几本书。我们最初是在一家啤酒馆聚会的,后来我们离开那里另租了一间屋子,作为社部。我提议大家都把自己的书送到那间屋子里,这样不仅可以在开会时随时查阅,而且可以让大家随意借出拿回家里阅读,这样可以互惠互利。于是这项建议便付诸实施,一段时间大家十分满意。发现这种小征集有大好处,我又建议把这种共享图书、互利互惠的局面进一步推广,办法就是创建一所会员制收费图书馆。我拟了一个草案和几条必要章程,再请一位契约起草专家查尔斯·布罗克登先生将全部内容改写成正规的协定条款让大家签署;按条款规定,每个签署人必须缴一定的款项以购买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我酝酿了一个达到道德完善的大胆而又艰巨的计划。我希望任何时候,不犯任何错误地生活;我想克服天性、习惯或伙伴可能给我造成的一切缺点。因为我知道或者自以为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以我看不明白为什么我就不可以见对就做、遇错就躲呢。然而很快我就发现我干了一件超出我的想象的难事。我处处留心提防这儿出差错,可往往又挨了那儿一个差错的闷棍。一不留神,习惯又占了上风。习性太强,理性无可奈何。我终于得出结论:相信做到功德圆满是我们的利益之所在,这纯属想入非非,它并不足以防止我们跌跤;必须破除陋习,树立良风,我们方能对一种沉稳一贯的正直行为有所依赖。为此我想出了下面的一种办法。
我在读书时遇到的关于美德的细目各种各样,我发现作者不同,名目也多少各异,同一名目下包罗的概念也多少不一,譬如说“节制”,有人只限谈饮食,有人却推而广之,意思是缓和别的任何肉体或精神方面的享乐、欲望、习性或激情,甚至延及贪婪和野心。为了清楚起见,我向自己建议宁肯多设名目,少附概念,也不可少设名目,多附概念;我把当时觉得必要或可取的美德归入十三个名目,每一个名目附上一条简短的规诫,充分表达我所下定义的范围。
这些美德名目及其规诫是:
一,节制。
饭不可吃胀。
酒不可喝高。
二,缄默。
于人于己不利的话不谈。避免碎语闲言。
三,秩序。
放东西各归其位,办事情各按其时。
四,决心。
决心去做该做的事情,做就做到心想事成。
五,节俭。
不花于己于人没有好处的闲钱,杜绝浪费。
六,勤奋。
珍惜时光。手里总忙有益之事。剪除一切无谓之举。
七,诚信。
不害人,不欺诈。
思想坦荡,公正;说话实事求是。
八,正义。
不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行为永不沾边,利公利民的应尽义务切勿放手。
九,中庸</a>。
避免走极端。忍让化冤仇。
十,清洁。
身体、衣着、居所,不许不干不净。
十一,平静。
不可为小事、常事或难免之事搅乱了方寸。
十二,贞洁。
少行房事,除非为了身体健康或传宗接代;千万不可搞得头脑昏沉,身体虚弱,或者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平静或声誉。
十三,谦卑。
效法耶稣和苏格拉底。
我的意图是把这些美德养成习惯,所以我认为最好不要同时全面开花,分散了注意力,而应当一次专注于一项,等把这一项掌握透了,然后再试下一项,这样循序渐进,直到我把十三项统统做到。由于先养成几项可以方便另外几项的养成,于是我根据这种看法按它们上面的地位做了安排。节制先行,因为它有助于头脑冷静,思维清晰,这在常备不懈高度警惕、防范旧习持续的吸引、抵御强大永久的诱惑的地方是不可或缺的。这一项养成巩固之后,缄默就更容易做到了,由于我的愿望是提高美德和获取知识齐头并进,考虑到谈话中,获取知识靠的是耳朵听,而不是嘴巴讲,因此就希望破除我正在养成的唠唠叨叨耍嘴皮子的习惯,因为这种习惯只能使我与轻嘴薄舌之徒为伍,所以我把缄默放在 由于认为上帝就是智慧的源泉,于是我想求他帮助获得智慧不仅正当,而且必要;有了这一目的,我做了下面一段小小的祈祷文,置于我的自查表前面;天天使用。
啊,万能的上帝!慷慨的天父!仁慈的向导!给我增强那种智慧吧,因为它能揭示我至真的利益。加强我的决心吧,好让我执行那种智慧的指令。笑纳我对您的其他子民的诚心服务吧,这是我对您绵绵恩佑力所能及的唯一报答。
有时候,我还选用汤姆逊的诗作为一段小小的祈祷文:
光明与生命之父哟,您是至善,
教我如何为善,您亲自教教我!
脱离所有低级的追求,用知识、
宁静、纯德充满我的灵魂,
赐予我神圣、充实、永不凋零的福祉!(13)
秩序的规诫要求办事各按其时,所以我那小本子的一页上就有下列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活动计划。
我开始实行这份自查计划,实行的过程中偶尔会中断几天。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过错比原先想象的多得多,但也满意地看到它们在日益减少。我的小本子由于要擦去纸上老过错的记号为新一轮新过错的记号腾地方,擦来擦去弄得上面千疮百孔:这样就时不时地要以新换旧,为了避免这个麻烦,我把表格和规诫转移到一个记事簿的高级白板纸页子上,用红笔画上线条,使条痕能够持久,再用黑铅笔在线上标出我的过错,这些记号用一块湿海绵很容易擦掉。过了一段时间,我只用一年时间就走完一个流程,后来几年才能走完一个,到最后,由于冗务缠身,漂洋过海出差办事,就彻底放弃了,不过我总是随身带着我的小本子。
我的秩序计划最让我劳神犯难,我发现,虽然在一个人可以自己随意安排时间的事情上这是行得通的,譬如说,印刷工就是这样,但要一位老板严格遵守,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必须和满世界的人打交道,接待生意人往往要看人家的方便。还有与东西、纸张等等归位相关的秩序,我发现要做到也是难如登天。早先我对章法很不习惯,因为我的记忆</a>力好得惊人,就意识不到缺少章法带来的不便。所以这一项叫我费心留神伤透了脑筋,在上面犯过的错误也叫人窝心,而且改进也十分有限,又是屡改屡犯,以致我几乎准备知难而退,在这一点上,想抱残守缺安于现状算了。就像有个人从我的一位铁匠邻居那儿买斧头一样,他希望斧头全身都像斧刃那样明光锃亮;铁匠答应给他磨光,如果那人愿意给他摇砂轮的话。于是他转动砂轮。铁匠把宽阔的斧面狠劲抵住石轮,这样一来转动砂轮就非常吃力。那人时不时地从砂轮旁边跑过来看磨得怎么样了;最后只好把斧头照原样拿走,再不往下磨了。不行,铁匠说,接着摇,接着摇,不一会儿就磨光了,现在还是个麻脸呀。不错,那人说,不过——我想我最喜欢的就是一把麻脸斧头。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这种情况,他们由于缺少我用的手段,发现树立良风破除陋习十分艰难,在善与恶的其他一些交锋上放弃了斗争,还说什么麻脸斧头是最好的。因为某种谎称理性的东西时不时向我提示,像我这样在道德上对自己求全责备,也许会为世诟病,讥为犯傻,一旦为人所知,将会传为笑谈;还提示,一种完美的品格会惹来遭人嫉妒的麻烦:而且一个善人应当允许自己有点毛病,好给他的朋友留点面子。
说实话,在秩序这一项上,我发现自己已经无药可救了,现在我人老了,记忆力也差了,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办事缺乏秩序。然而,总体来讲,虽然我从来没有达到我曾经雄心勃勃要达到的那种完美境界,而且还相去甚远,但我通过努力成为一个比较优秀、比较快乐的人,若不努力我是做不到这一步的;就像有些人临摹字帖,一心要练就一笔好字,尽管他们永远达不到他们希望达到的字帖的那种优秀水准,但通过努力书法大有长进,字写得漂亮清晰,也算说得过去了。
让我的子孙后代得知,他们的这个先辈直到这篇自述写成的 然而,我写作、出版这种评论的意向并未实现。我确实时不时地记下一些感受、推理等方面的简短提示,准备在评论中使用;其中有些提示至今还保存着:可是早年对于私人事务,后来又对公众事务的必要和密切的关注,将此项工作拖延了下来。由于它在我心里是与一项需要人全身心地实施的伟大而深远的计划紧密相关的,而一系列出乎意料的事务又使我无法顾及,所以时至今日它仍然没有完成。
在这篇自述中,我的计划就是解释并强化这样一个道理;单独就人性考虑,恶行并不是因为遭禁才有害,而是因为有害才遭禁,因此具备美德是每个人的利益之所在,因为人人都希望今生幸福,从这种情况(世界上总有许多富商、贵胄、皇亲国戚,他们需要管理自己事务的诚实工具,而这种工具又如凤毛麟角),我尽力让年轻人相信,要使一个穷人致富,什么品质也不可能像诚实那么有效。
我的美德名目起初只有十二项;可是一位贵格会朋友好心好意告诉我,人们一般都认为我目中无人;而且我的傲慢往往从言谈中表露出来;无论讨论什么问题,我就是占住理了仍不过瘾,还要摆出一副盛气凌人、老子</a>天下 (6) 这五位国王是法国的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英国的乔治二世和乔治三世,还有丹麦的克里斯蒂安六世。
(7) 1788年费城修建一座犹太教的会堂时,富兰克林是最大的捐赠人之一。
(8) 《圣经·新约·腓立比书》 (9) 毕达哥拉斯(公元前6世纪人),古希腊禁欲主义哲学家和数学家。富兰克林在这里加了这么一条注:“将指导自查的这几行插入一条注里”,并希望包括诗句的译文:“让睡眠合上你的眼睛前先将当日的工作检查三遍:我在何处偏离了正道,我做了些什么事,我漏做了什么善事?”
(10) 引自约瑟夫·艾狄生《卡托,一出悲剧》 (13) 引自詹姆斯·汤姆逊(1700—1748)《四季》中的《冬季》(1726)第218—223行。
(14) 注意这段文字中第三人称的使用。这样做意在拉开叙事人和读者的距离,收到更加客观的效果。
(15) 《圣经·新约·雅各书》第2章第15—16节:“若是兄弟或是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