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画家约翰·范德林(1776-1852)
一个民族的艺术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才能结出硕果。有了成熟的思想和闲适的生活,艺术才会有机会发展到鼎盛。虽然美国现在还很难找到一个伟大的艺术流派,但或许可以介绍一下美国艺术发展初期的一些流派。我们有理由希冀,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一定会诞生一个伟大的艺术流派。
作为时代的继承者,我们有理由认为智力活动需要通过艺术来表达。毫无疑问,最初的艺术表达是模仿而不是创造。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只有年轻的一代朝气蓬勃、刚毅成熟、富有主见,并意识到上帝赋予自己的天赋和资源,才能通过探索真理充分张扬个性。我们国家的艺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兴起的。目前为止,我们依然在模仿我们祖先们创造的母国的艺术成果,而缺乏独创性。我们的艺术成果更多的是源于模仿国外的艺术成就,而非独立观察自然。虽然艺术家队伍庞大,但很少有人独树一帜,创造一种新方法、新思想。少数几个走在时代前沿的人往往曲高和寡,他们的影响面窄,影响力小,在艺术界得不到认同。除了一两个成就较高的艺术家,很少有人能建立一个艺术流派。但其中也有很多艺术家,尤其是我们艺术发展初期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中都不乏时代的烙印。这些艺术家性格刚毅、积极活跃,就像独立战争中的英雄一样,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生活的社会尚未发展到高度文明,因此人们还不能品鉴他们艺术的美质,但他们的名字却可以永存史册。过去几年,国人对艺术越来越感兴趣,不仅成立了众多艺术院校,建立了很多画廊,还增设专刊出版艺术作品,还有其他许多证据可以说明人们对艺术越来越重视。美国艺术的初期发展阶段在很多方面都很杰出,我们似乎可以说这一阶段已近尾声。现在虽然距 《迦太基废墟中的马略》,约翰·范德林绘
遗憾的是,约翰·范德林的另一幅作品《阿里阿德涅》已经开始老化,画中人物的棕色皮肤开始褪色,变成了柔和的灰色。如果一幅油画涂色的方法得当,应该可以长期保持其本色,但不幸的是,很多优秀艺术家的作品都因为涂色方法不当渐渐褪色。然而,《阿里阿德涅》是一幅独特的作品,颇具古典风格,虽然原创性不是很强,但也是约翰·范德林早期艺术中最值得称赞的一幅作品。
新港是罗得岛一座风景优美的海边小城,曾是繁华的商业中心,现在是人们最喜爱的度假胜地。新港有丰富的文化、欢乐的氛围以及诱人的财富,还有很多殖民地革命协会。与新港相关的艺术记忆和它拥有的艺术瑰宝使这座小城极具吸引力。新岛是爱德华·G.莫尔博恩的出生地。爱德华·G.莫尔博恩在家乡和查尔斯顿度过了自己的艺术生涯,1807年去世,年仅三十二岁。微型画是早期艺术家的最爱。我们最好的肖像画中有一些就是微型肖像画。所有创作微型肖像画的画家中,爱德华·G.莫尔博恩是最出色的。虽然有些画家也很擅长创作微型肖像画,如来自南卡罗来纳州的约翰·弗雷泽,但他们都不及爱德华·G.莫尔博恩。爱德华·G.莫尔博恩善于刻画人物的脸部特征,非常与众不同。同时,爱德华·G.莫尔博恩的肖像画的色彩看上去非常细腻、纯净、逼真,他最好的作品是雷·格林的肖像画和题为《时时刻刻》的精美群体画。《时时刻刻》现在完整保存在普罗维登斯图书馆里。
《阿里阿德涅》,约翰·范德林绘
没有哪一个美国艺术家的名字像华盛顿·奥尔斯顿那样家喻户晓。毫无疑问,华盛顿·奥尔斯顿将自己的成就部分地归因于一个事实,即作为一名作家,他在美国著名的马萨诸塞州东部的文学界很有名。1779年,华盛顿·奥尔斯顿出生在南卡罗来纳州的沃卡莫。为了健康和教育,华盛顿·奥尔斯顿七岁时被家人送到新港,在那里生活了十年。他很可能与爱德华·G.莫尔博恩有联系,也许在新港还遇到了吉尔伯特·斯图尔特。
随后,华盛顿·奥尔斯顿访问了意大利,然后定居在伦敦。他的才能在伦敦得到了充分认可,并获得了院士职位。或许在华盛顿·奥尔斯顿的艺术生涯中,他不应该在事业巅峰时期选择回到美国,即使这样做有利于提升他在国内的声誉。艺术发展当时在美国缺少鼓励和影响,没有人愿意支持和资助艺术,但这一切对像华盛顿·奥尔斯顿这样具有天赋的艺术家来说非常重要,因此他的能力日渐衰退。他在波士顿多年来空怀抱负,没有取得任何成就。华盛顿·奥尔斯顿遭受痛苦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当时,华盛顿·奥尔斯顿作为一位艺术家一开始就被人们抬得很高,后来他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他的名声也大不如前,他得到的奖励比他应得的少。第二,华盛顿·奥尔斯顿有自己的艺术原则,他倾向抑制而不是提升自我艺术能力。他渴望给予画作智力和道德价值,以及永恒的尊严,厌恶哗众取宠的艺术,有意将作品主题处理得非常严肃,但却使主题失去了自然和率性。自然行为对充满想像力的作品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令人感到愉悦。如果华盛顿·奥尔斯顿的艺术天分像一些人声称的那样高,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了。情感元素有时会自然地体现出来,使作品具有温度和吸引力,缺少情感表达的作品虽然从学术角度来看比较有趣,并且值得尊敬,但却无法鼓舞人心,也会削弱本可以推进美国艺术发展的影响力。
华盛顿·奥尔斯顿的自画像
研究华盛顿·奥尔斯顿的许多蜡笔素描和绘画作品时,可以明显看出他其实可以创作出更具影响力的作品。他的作品充满热情、活力、美感、微妙的想象以及创造力。看到这些作品后,我们就能真正明白华盛顿·奥尔斯顿的艺术才能了。令人遗憾的是,他创作一些希望借其成名的作品时,没有给予画笔充分的自由,但当他心无杂念地进行创作时,我们看见了他头脑中充满激情、宏大壮阔的几乎无法言</a>说的想象力。我们必须承认华盛顿·奥尔斯顿的作品具有创新性,但需要反复欣赏琢磨才能看出这些作品揭示的内涵。《阳光下的乌列》《耶利米》和《死人复活》可能是他最棒的作品。华盛顿·奥尔斯顿通过这些作品表现出的庄严、神秘、令人印象深刻的想象力得到了众人的一致好评。他对色彩的奥秘并没有新的发现。他是威尼斯画派的模仿者而非创始人。华盛顿·奥尔斯顿作品的色彩令人愉悦,他是美国最出色的调色师之一。
《阳光下的乌列》,华盛顿·奥尔斯顿绘
人们都知道已故的塞缪尔·F.B.莫尔斯是我国电报系统的发明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早期是一位艺术家,并有证据表明他在雕塑和绘画方面小有成就。虽然塞缪尔·F.B.莫尔斯偏爱画画,但我们都认为他非常擅长雕塑。他在伦敦时是华盛顿·奥尔斯顿的学生,创作了一尊称为《垂死的大力士》的雕塑,获得了阿德尔菲艺术协会的最佳个人金奖。他后来根据这尊雕塑创作了一幅主题相同的画,这幅画现在保存在纽黑文。毫无疑问,这是一幅充满力量的作品,表现出塞缪尔·F.B.莫尔斯丰富的人体解剖知识和创造性的想象力。虽然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位年轻的美国人将会拥有一段有趣的艺术生涯,但变化莫测的命运使他偏离了年轻时的选择,最终在科学界赢得了声誉和财富。关于塞缪尔·F.B.莫尔斯的一些描述很有趣。他曾在遭遇打击后给一个向他寻求建议的人回信,这个人问他自己是否应该做一名画家,他在信中回复说:“我年轻的朋友,如果你决定尝试一个艺术家的生活,我祝你成功。但如果你想让我诚实地说出我的观点,我必须说如果你能在其他任何行业找到工作,我建议你不要画画。我知道有很多年轻人的确有才能,但他们经过反复尝试和屡次失败后都泄气了,放弃继续努力,因而前程尽毁。”虽然这是塞缪尔·F.B.莫尔斯放弃艺术时的想法,但当他在人生的巅峰时期回望自己早期的艺术生涯时,不知道是否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继续从事艺术事业的过程中,由于极具才华,国家设计院认为他应该是设计院的创始人。美国艺术的第一阶段到塞缪尔·F.B.莫尔斯就结束了。
塞缪尔·F.B.莫尔斯的自画像
《垂死的大力士》,塞缪尔·F.B.莫尔斯绘
我们发现除了费城小有名气的海景画家托马斯·伯奇和其他几位不太出名的海景画家,在美国艺术的第一阶段,艺术家们都致力于人物画创作。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受崇高动机的影响,有时作品缺乏生气。历史画和肖像画创作方面,即使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原创作品,也往往可以与欧洲同时代的艺术作品保持相同的水平。由于缺少在国内接受专业教育的机会,我们著名的艺术家们几乎都被迫在外国画室度过了大部分艺术生涯。
我们还发现这一阶段几乎不存在单色画或雕塑中的形式美。除了闪·德朗恩和佩兴丝·赖特巧妙地用蜡做模型,美国人对造型艺术的意识完全处在休眠状态。甚至最近几年,人们对建筑方面的任何进步依然视而不见。思想活跃、富有智慧的托马斯·杰斐逊试图赋予我们的民族第六种柱式——哥伦比亚式,并怀着爱国热情模仿印第安人种植的玉米秸秆设计处理这种样式。华盛顿议会大厦地下室的一个门廊里有按照这种样式设计的小柱子。具有强烈爱国热情的人会来参观这些柱子,欣赏自己的祖国曾经尝试过的唯一的建筑样式。
我国的早期画家经历了许多苦难,但他们依然心怀诚挚的信仰,对艺术充满热情。他们为国家未来的艺术发展铺平了道路。虽然当时国内很少有人欣赏他们的艺术作品,但我们还是非常感激他们。我们现在偏爱的艺术形式注定会在将来被其他形式取代,因此我们不应该忘记美国艺术先驱带给美国的荣誉。一个孩子说出的第一句话或一个土著部落的方言是一个国家语言的基础,最终会发展到较高的文化级别;一个年轻人第一次创作的粗糙艺术品或谱写的简单诗歌往往具有新颖的笔法、精致的造词或强大的感染力,这种特征常被后来的典雅文明磨去,导致我们无法想起这些艺术品本来的样子。
《特拉华河入海口的打鱼舟》,托马斯·伯奇绘
《美国海岸风光》,托马斯·伯奇绘
* * *
[1]科顿·马瑟(1663—1728),新英格兰地区的清教牧师。他进行植物杂交试验,推广接种疫苗预防疾病,为世人留下了科学遗产。他参与了塞勒姆女巫审判。——译者注
[2]伯克利主教即乔治·伯克利(1685—1753),爱尔兰哲学家,开创了非物质论——后来被称为“主观唯心主义”。他的代表作有《视觉新论</a>》《人类知识原理》《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译者注
[3]贵格会是历史上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教派,又称“教友派”或“公谊会”,成立于17世纪,创始人是乔治·福克斯。贵格会教徒通常都因一个信念紧密团结:相信每个人都能体验到“内心之光”,相信“人人皆能感知到上帝”。——译者注
[4]因袭主义是一种哲学理念,认为某种基本原则是基于社会里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协议,而不是外部现实。——译者注
[5]亨丽埃塔·玛丽亚(1609—1669),法王亨利四世与美第奇王后之女,英王查理一世之妻,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之母。——译者注
[6]约翰·伯戈因(1722—1792),英国陆军军官,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约翰·伯戈因于1777年10月17日在萨拉托加缴械投降。——译者注
[7]巴黎沙龙始于1667年巴黎艺术博览会的官方艺术展。1748到1890年,巴黎沙龙是西方世界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的艺术盛会。作品能在巴黎沙龙展览,对任何艺术家在法国取得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1748年,巴黎沙龙引入一个为艺术家颁奖的评判委员会。——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