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8月—1943年1月
有个地方是史迪威可以控制并可以训练中国士兵以备重返缅甸的,那就是蓝姆伽。还在溃败的时候他就开始着手制订在这里建立特遣队的计划,并声称他将在这里使用的训练方法会使中国部队具有无与伦比的战斗力。印度政府不断反对,后来终于同意了(“这些杂种还是会把计划毁掉的”),这样蓝姆伽计划在8月正式启动, 曾在奥德堡军校负责作战训练的麦克凯布担任训练中心主任。原为汉语教官和 史迪威在8月30日写的家信中说:“我现在在社交界的成功已经无以复加,应邀跟总督共进午餐。简直高兴得不知所措。”这个总督是林利思戈(Linlithgow)勋爵。他是个身高6英尺6英寸(约197厘米)的苏格兰人,威风凛凛,很气派地住在辉煌的总督府里,这座总督府是大英帝国在建筑上的化身。总督府和政府大楼是由发红的沙岩建成的庞大建筑群,仿佛受到罗马风格影响的埃及建筑,都矗立在高出地面的坚实基础上,要通过引道上去。前面的拉加帕特(Rajpath)街是一条巨大的绿树成荫的大道,两边没有建筑物,好像是光秃秃的香榭丽舍大街,这条大道从印度门一头一直通向这里。在宫殿内部,在圆形有穹顶的正式接待厅里,猩红色天鹅绒幕布下面笼罩着两个御座。接待室非常气派,有18英尺(约5米)的窗子和发亮的东方地毯。天花板上有莫卧儿的王公们的华丽装饰,宴会厅的一张桌子可以坐下108个人,阳台上可以俯视整个花园,里面有经过剪裁的草木和各种喷泉。整个建筑的运作需要300名穿着白袍、步履轻盈的印度仆人。就跟法老或者凡尔赛的太阳王所建造的标志性建筑一样,这些统治者建造这些高大建筑原是为了展示他们的永恒和辉煌,并毫无疑问地宣告说,其建筑者认为他们在印度将永远待下去。
史迪威带着蓝姆伽的照片到重庆给蒋介石看,效果很好。经过几个星期的拖延之后,还需要空运去的几个师也立即被批准派遣。蒋介石通过照片可以看到训练和火炮的情况,显然感到很满意。“他怎么还能不满意呢,这个小犟驴?”史迪威还有点哭笑不得地指出:“在不断受到阻挠和敷衍之后”,最后得到前进的信号让自己感到无限安慰,“结果你几乎要对那个不愿意被帮助的人感恩戴德</a>了”。他毫无疑问地认为,蒋介石“除非极其愚蠢,否则他应该是希望让这件事情继续下去的”。
1942年10月1日,重庆正准备接待一位非常重要的美国客人,这就是温德尔·威尔基(Wendell Willkie),他是自威廉·詹宁斯·布赖恩之后竞选失败的总统候选人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威尔基在国际关系中倡导“一个世界”理论,因此,尽管跟罗斯福在国内政策上见解不同,但在对外政策上却是一致的。作为罗斯福的出色对手,威尔基现在正以特使身份进行一次为期四十九天的环球旅行。根据蒋介石发表的声明看,他被中国人视为自前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1897年到中国之后来访的“最高级别”的美国人。中国对威尔基如此感兴趣还有一个更为实际的理由,那就是预计他会成为下届总统。他身材高大,感情充沛,富于感染力,由于竞选活动很成功,现在正如日中天,很有影响力。中国人想在他身上花一番功夫,主要目的是想加强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支持,而眼前的目的就是要美国投入更大的空军力量。蒋介石认为这意味着用陈纳德替换史迪威,而达到这个目的便是妥善调动各种影响力,而这正是中国人擅长的。
在操纵外国人方面,下至大妈奴仆上至蒋介石夫妇,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这是他们最拿手的。中国人在这方面的自信十足,技巧上也无法超越。他们手段娴熟,不屈不挠,态度圆滑,往往能够达到目的。日本人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技术来制服西方,但中国人从来没有试图超越西方,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本来就比西方优越。尽管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历了很多,但是其实他们仍然顽固相信夷人是可以被操纵的。率领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英国的熊将军在到达伦敦时对同僚说:“让我见见英国官员,我就会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
威尔基和宋美龄,身后是蒋介石
威尔基的访问极好地展示了中国人是怎样操纵美国公众舆论的。“他会给憋死的。”史迪威这样写道。威尔基的日程上将会有无休止的宴席、招待会、检阅、饭局、参观学校、工厂、女童子军和军工厂等。他将作为中国政府的客人下榻于中国宾馆,而非美国大使馆,这让高思不以为然,甚至有些恼火。这样的安排可以保证威尔基的所见所闻都是中国人想让他知道的东西,正如史迪威所写的,这样威尔基就可以“免受美国人的污染。目的是让他筋疲力尽并通过大吃大喝让他麻木,在他的各种感官都变得迟钝之后,就可以对他灌输‘正确’的见解了”。
为了撑面子,重庆的警察把穷人所居住的棚子全部拆掉,那些特别凄惨的乞丐被赶出城外,此外还下令,在访问期间那些最破烂、最寒碜的店铺不得营业。街上挂满了彩旗,墙壁上刷满了标语;在从机场到市区的11英里(约17千米)的路边有学生夹道欢迎,他们一边摇旗一边呐喊</a>。此外还要求普通民众从警察那里购买纸质的中国和美国国旗。威尔基不会看不出他看到的只是组织的排场而已,不过作为一个宽厚大度的人他又为此感动,说,这种“人民和情感上所表现的朴素的力量让人难忘,这也是中国最大的财富”。他行程就在这种基于粗略印象上的善意气氛中进行着。
在他参观的整个过程中,有两个中国人是始终不离左右的——那就是能言善辩的曾在美国受过教育的董显光和朱绍良,朱绍良将军是蒋介石的亲信和西北 10月14日,在接到美国对“三项要求”的答复之后,蒋介石准备参与对缅甸的进攻。他给史迪威看了中国的进攻计划(实际上就是史迪威自己的计划),而他坚持要投入15到20个中国师参战的先决条件,就是英国人和美国人要派遣足够的海军舰只和航空母舰在孟加拉湾拥有海空优势,并在仰光进行两栖登陆。现在的问题是让英国人参与。为此,史迪威10月15日赶赴印度。为了让两个都很别扭的盟国一道参加行动,史迪威采用了他所说的“扯袖子”的方法。“见鬼,我现在成了个跑腿的了,”他解释说,“我跑到重庆去扯蒋介石的袖子,告诉他最好准备沿萨尔温江下去,因为英国人准备从南部进攻缅甸……如果英国人独自这么干了,中国人可就没面子了。然后我又到印度去扯阿尔奇的袖子,”并告诉他说,“委员长准备沿萨尔温江而下,你们最好也动起来。如果中国人有胆量打而你们英国人不行,到时候你们白种人的负担[2]可就够你们受的了。”
英国人已经开始因为蓝姆伽中国部队不断增加而开始制造麻烦了。虽然韦维尔同意增加中国部队,但是印度总督林利思戈勋爵向伦敦汇报了此事。史迪威又火了。“他们一心想把事情搞砸。给乔治[3]发了一封急电请求帮助。”如果英国人阻止中国人进入蓝姆伽,蒋介石会把这看成是侮辱并可能会“退出整个计划”。史迪威意识到,英国这样做的动机是出于“长远的政策考虑:害怕中印合作”。长远政策——对英国来说是指大英帝国,对中国人来说是国民政府的生存——主宰了两个盟友在战争中的行为方式。他们所担心的并不仅仅是赢得战争,而是在赢得战争的同时还能够增进或者至少维护既有利益。当时的美国还没有接受克劳塞维茨有关战争就是政治的继续的看法。当时战争仍被视为一种非常态,应该尽快结束以使社会可以正常继续。
在德里,韦维尔找了很多麻烦,明确表示正在往蓝姆伽的两个中国师是不受欢迎的:铁路已经很拥挤,每天最多可以运送200名士兵,卡车和畜力车不够,占用了驻印军的资源。“他们不想让中国人参加缅甸反攻。就是这样。”韦维尔想知道还有多少中国士兵要来,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天哪!我告诉他们是为了帮助我们盟国夺回缅甸。”
英国的担心并非没有根据。几个月后,中国新闻部在1943年7月出版的地图中已经把缅北像从前那样划入了中国版图。
跟韦维尔会晤的 “这是干什么,要处决我?”史迪威仿佛要遭难一样喃喃说道。
贝尔金开始朗读嘉奖令,说史迪威“出现在前线中国师的阵地上,以身作则”激励这支部队再接再厉终于夺取东枝,此外还提到了他在前线的其他表现。“谁弄了这些废话来?”史迪威低声说,有些不知所措。小乔上前一步,尖声说“站着别动”,并给他别上了奖章。《纽约时报》的布鲁克斯·埃金森(Brooks Atkinson)以及《时代》的白修德报道此次仪式时语调略显热情,这是媒体对史迪威所惯有的,此外,《纽约时报》还发表了“给乔大叔授勋”的社论。受勋者却不为所动。在写给妻子温妮的信中他说:“整个儿都是废话,因为一点儿小事而大加渲染,完全是小题大做。这让人难为情,好在时间仍在继续,这些东西很快就会被遗忘。”
[1] 陈纳德准备用一支由147架战斗机组成的空军在六个月内打败日本,但实际上又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才击败日本,而且不包括陆军和海军,仅空军就动用了9支部队从印度、中国、太平洋和阿拉斯加参战,还有一支海军航空兵参战,到1945年海军航空兵有90艘航母和14847架战斗机,最后还是投了两颗原子弹,才打败了日本。在1945年8月初,仅对日本的一次袭击就动用了801架B-29轰炸机。
[2] 白种人的负担(white man''s burden),出自吉卜林的诗,指白种人照顾其殖民地其他人种的所谓义务。——译者注
[3] 指英国国王乔治六世(1895—1952),1936—1952年在位。——编者注
[4] 指计划在1月14—23日举行的卡萨布兰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