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题是美国跟中国的关系,广义上说是美国跟亚洲的关系。这个主题的载体便是史迪威将军的职业生涯。为什么一定要选取史迪威呢?因为他在工作上专注于中国问题,但其背景和个性又是典型美国式的;因为他与中国的联系所跨越的那段时间影响了今天的中国,从1911年辛亥革命这个戏剧化的开场,一直到1944年国民政府走向衰败的关键一年;因为他在这两个时间之间的岁月里的工作也折射了当时时代的情况—1920年至1923年的军阀时代他是语言教官,1926年至1929年蒋介石</a>逐渐得势上台时他是美国驻天津 《史迪威文件》出版后引起轰动,成了畅销书,对历史研究者来说更成了他们引用各种珍贵事实和生动语句的来源。不过听上去有些矛盾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的日记并不能代表本人的真面目,至少不能全部代表。这些日记本身只是一家之言,特别是史迪威往往有意借助日记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放毒”;他这方面原本就有天赋,而当时那种让人沮丧的环境自然又是火上浇油。有时光写日记还不过瘾,之后他还会用大笔记本或者用单张纸把日记改写或者进一步展开,而这些他也都保存下来了。有时候这个过程本身也被记录下来了:“写啊写,可怕。”或者是:“我这么涂涂画画,只是为了使自己不去啃散热器。”这些在其他人那里不过是稍纵即逝的烦恼都变成了历史的陈迹。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怨气往往会被其他品性所平衡,但在这里被以过高的比例保留下来了。
最后一点是,我很清楚,这本书就其主题而言,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是不公平的。由于本书尤其是后半部所关注的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低潮,而且集中关注了军队素质,有不少负面描写。那些使得中国人民列于世界文明民族前列的品质,如和蔼可亲、艺术想象力和哲学思考力、性格坚毅、聪明智慧、性格和善以及吃苦耐劳等,都未能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作为作者我只能对此深表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