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最终解决方案: 评吉迪恩·豪斯纳 《耶路撒冷的正义》_历史的技艺

作者:塔奇曼 字数:3004 更新:2025-01-09 16:27:05

够了吧!我们就不能从中解脱吗?还不许人忘记吗?又要再提一次那些600万死者?我们已经见过了赤身裸体、瘦骨嶙峋的尸骨照片,听过了集中营幸存者的叙述和纽伦堡审判的证词,见识了华沙的犹太社区(ghetto)和种族灭绝的争论,看过了纪录影片、对艾希曼的审判以及对此引人深思的争论。我们还需要从头再来一遍?面对以色列前司法部长、艾希曼的公诉人吉迪恩·豪斯纳(Gdeon Hausner)这部令人生畏的皇皇巨著,我不变的答案是:是的。

豪斯纳这本书不仅编纂进了艾希曼及其审判的记录,披露了德国灭绝犹太人的一整套计划,在 温斯顿·丘吉尔说它是“可怕的20世纪”。19世纪人们执着地相信进步的观念,直到20世纪拉开大幕。人们认为自己可以进步也一直在进步。接着,在25年之间,也就是一代人的时间,人类两次猛扑进世界大战的战火。在对教皇的揭露是一样的。这迫使我们认识到,这种不作为一定是有后果的。

这本书大部分的材料都不是首次出现——最近的一本是劳尔·希尔伯格的《欧洲犹太人的毁灭》(The Destruction of the European Jews),更具争议的一本是豪斯纳的同事雅各布·罗宾逊写的《拨乱反正》(And the Crooked Shall Be Made Straight),它们都使用了同样的资料——但这本书是更为全面、透彻。豪斯纳先生把几百份“捕猎者”和“猎物”的叙述都容纳进了这部里程碑式的巨著。这本书独一无二之处就是作者通过幸存者骇人听闻的证言,把真实注入了惊人的真相中。读着这些内容,读者与犹太人感同身受,明白了犹太人在盖世太保横行的欧洲,求助无依、逃遁无门的感受。

搜集艾希曼案的材料,并将之置于全世界灼热的焦点之下,常会招致批评,明显让豪斯纳先生千疮百孔又充满热情,他要让公众知道真相,这个想法点燃了他。遗憾的是,他写作所用并非母语,他的编辑又不太尽责,尤其是本书开头,他表达感受的时候显得用力过猛。不过,只要跳过不必要的开头两章,读者就会发现,作者对材料越是深入,他就越是让材料本身来说话。全书把所有需要知道的都囊括了,信息量惊人。

本书的中心人物当然是艾希曼中校。他在海德里希和希姆莱的手下,是党卫军犹太事务局局长,这是最终解决方案的执行部门。资料显示,他工作主动、积极,常常在命令之外超额完成任务。比如他还学习了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以便更好地处置受害者。当有人想逃跑——比如在珍妮·科齐一案里,这个意大利军官的犹太孀妻想要逃离里加的集中营,虽然意大利大使馆、意大利法西斯党一再要求,甚至德国外交部也从中说</a>项,艾希曼仍然疯狂地阻止她并达到了目的。

当荷兰人给他找麻烦时,他必须如自己所说——“努力做更多(的流放)”。他在匈牙利时,在紧急情况下——苏联红军就要到来——完成流放任务,有时一天有五列装有1.4万人的火车抵达奥斯维辛。计划每一分钟的制订和组织他都亲力亲为,一次他在一天里集合了布达佩斯的40万犹太人,这次疯狂的成就让他在匈牙利的纪录达到顶峰。庭审的观众、英国历史学家休·特雷弗-罗珀写道:“在战时,对关键资源、交通工具、集中营和几百万人的谋杀都竞争得极其激烈的情况下,一个党卫军中校如此的组织能力简直堪称天才。”

艾希曼是超凡的,绝不是一个普通人,他的成绩也绝非一个“平庸”之恶魔所能企及。这个绝妙的词汇被用来解释600万人是怎样被杀害的,它的创造者为什么如此轻易就相信了艾希曼自己的说法,称自己只是个奉上级命令执行公务的公务员,这是现代新闻界的谜题之一。在一个合格的历史学家看来,这样的解释是不够的。

受过最起码训练的历史学家都知道,使用资料时都要留心看它是否有隐瞒、有歪曲,或者直接就是谎话。把这样的小心转移到当代史——就是新闻业——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他只是个普通人,一个“平庸”角色,这毫无疑问就是艾希曼的自辩,从审讯到庭审,他都拼命做出这个姿态。这也是他的律师为他辩护的症状。汉娜·阿伦特竟然接受这种一面之词,如果不是不同寻常的幼稚,就是有意地企图支持艾希曼的辩护,这就更不同寻常了。既然厉害的阿伦特小姐不可能如此幼稚,那么就剩下一个令人不快的选项了。

另有一个引起争议的问题——犹太人的高度配合导致了他们自己的灭亡——在本书中得到了澄清,当然是对希望理解而非急于下判断的人。这番争论对我来说是态度问题大过事实问题。书中对一些人进行了尖锐的批驳,他们当时置身事外,现在却急切地认为,正是犹太人太轻易屈服,从而要对他们自己被屠杀负有一定责任。这种说法之所以盛行,是因为它能把罪责转移给受害者,而让剩下的人心安理得。

如果配合指的是犹太人在枪口之下,在长期丧失社会保护的情况下,任人驱策,听人摆布,而没有组织抵抗,那么他们当然是配合的,因为这是他们长久以来的生存之道。这是他们作为被压迫的少数,没有领土、没有自治、脚下没有独立的一寸土地,在2000年来融入骨髓的生存之道。

对于定期而至的仇视风暴,他们孤立无援,只能本着最强烈的种族本能——生存,采取顺从的态度,而不是拼死一搏。他们对待迫害的办法就是,活过它。但有谁知道,又有谁相信,这一次是要处心积虑地消灭他们所有人呢?在什么情况下他们才会做最后的搏斗呢?在华沙的犹太社区,他们这么做了,他们就像他们的祖先反抗罗马人一样激烈、一样英勇——一样徒劳。

在集中营里,无处去,无友援,无庇护,如何去反抗,如何去起义呢?在坟坑边缘,在毒气室门口,他们遵命脱掉衣服,不愿拒绝而早一刻招致死亡。在屈服中,他们的心在反抗。当世易时移,这些人的兄弟、表亲和叔叔,在巴勒斯坦,在已知的战争中最长的逆境中战斗,最终赢取了独立。

豪斯纳先生还特别指出,在死亡营里缺乏抵抗的不只是犹太人。德国人屠杀了苏联战俘营中的几百万人,我们也没有看到抵抗。他还回忆起突出部战役中的美国伞兵连,他们在行刑前被命令给自己挖好坟坑。他们也顺从了。

审判艾希曼的主要目的是要让以色列的年轻一代了解事实,了解是什么造成了他们同胞的故去。审判结束,豪斯纳收到了很多信,其中一封是一个17岁的女孩写的:“我过去听我爸爸讲那些死去的亲人,我无法尊</a>敬他们。我恨他们任由自己被屠杀。你让我看到了真正发生了什么。”从更远大的意义上来说,这场审判是一个劫后余生的国家,本着对其人民、逝者、历史的责任而做出的。

刊于《纽约时报》书评版,1966年5月29日。

[1] 这里指柯勒律治诗歌《古舟子咏》的故事。——译者注

[2] 愉悦山(Delectable Mountains)是英国作家约翰·班扬在其名著《天路历程》中虚构的地方,山上有许多奇景。平原五城(Cities of the in)指《创世记》中五个约旦河平原上的荒淫、堕落的城市。——译者注

[3] 1943年,希特勒下令抓捕和流放沦陷后的丹麦的犹太人,丹麦抵抗运动转移了7000多名犹太人到中立的瑞典。——译者注

[4] 《代理人,基督教的悲剧》(The Deputy,a Christian tragedy)是1963年一出有争议的戏剧,描写了教皇庇护十二在大屠杀中的不作为。——译者注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8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