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即魔术弹。
[7]巴伐利亚军人(约1520—1575),曾效力于3位皇帝帐下,代表作是3卷本《兵书》(Kriegsbuch)。
[8]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数学家(1488—1552),任教于巴塞尔大学</a>,以制作地图和教授宇宙学闻名。
[9]全名为弗朗索瓦·德拉努(1531—1591),法国胡格诺派首领和军人,著有《军政论</a>集》(Discours politiques et militaires)一书。
[10]即勃兰登堡藩侯,因其有资格参与选举皇帝,故有“选帝侯”之称。
[11]全名阿尔布雷希特·瓦伦斯坦,又译华伦斯坦,波希米亚贵族,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帝国一方的杰出将领。
[12]这个词在现代指的是最高级军衔“元帅”,但若译为“元帅”,则不符合上下文和历史语境。前面的“团长”和“队长”也是类似的情况,对应现代的上校和上尉军衔,但此时是实际职务。
[13]全名加斯帕尔·德·科利尼(1519—1572),法国军人和政治家,法国宗教战争时期的胡格诺派领袖,最后死于天主教势力发动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
[14]名为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Fernando álvarez de Toledo),西班牙军事家,曾效力于查理五世皇帝、法国国王腓力二世等君主,曾残酷镇压弗兰德斯革命,以恐怖政策闻名。
[15]法国军人(约1537—1614),曾任布朗托姆修道院长,著有《风流传》(Vie des dames gntes)。
[16]即莱比锡。莱比锡是选帝侯萨克森公爵的首都,当时萨克森公国与皇帝站在一边,此战后被瑞典占领。
[17]1意大利里约1852米。
[18]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女诗人,法夫里希奥·科隆纳的女儿。
[19]查理五世的弟弟,时为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后来成为皇帝。此处说的“姐妹”虽不确切,但应该是他的妹妹玛丽,她之前是匈牙利摄政,辅佐哥哥斐迪南,当时担任尼德兰总督。
[20]即佛罗伦</a>萨民兵。佛罗伦萨共和国以佛罗伦萨城为基础,统治周边的托斯卡纳地区。
[21]古罗马名将法比乌斯也有同样的称号,他曾运用拖延战略击败了汉尼拔。
[22]罗马帝国开国君主奥古斯都的侄子,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都野心勃勃,结果死在了意大利南部的一场伏击中。
[23]一位以聪明机智闻名的罗马裁缝。罗马城内有一座雕像名叫“帕斯奎诺”,自16世纪初成为市民张贴标语、表达见解的场所,它据说就得名于这位裁缝。
[24]本意就是方的阵形,但为了与步兵方阵做一区分,本书之后谈及骑兵时会用“方队”一词。
[25]阿尔喀比亚德是古希腊著名统帅,在这里是阿尔布雷希特的绰号。
[26]这两个词的字面意义都是“骑兵”“骑手”。
[27]胡格诺战争,又称法国宗教战争,是1562—1598年中天主教阵营与新教徒(胡格诺派)阵营之间发生的8次战争的统称。
[28]原文为prisoner’s base,一种盛行于中世纪的游戏。玩家分成两队,各有一个基地,目标是抓住离开基地的对方玩家。
[29]法国宗教战争中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代表天主教阵营大破新教军队,后来却被法国国王亨利三世设计杀害。
[30]按照本书的划分,马匹的步伐从慢到快可分为慢步(walk)、快步(trot)和袭步(gallop),各自内部又有细分,比如高速慢步、低速快步等。当然,其他划分方式也是有的。
[31]中世纪骑士需要掌握的六种技能,包括剑术、骑术、游泳、矛术、棋艺、吟诗。其他的说法也有,比如将矛术换成狩猎。
[32]波兰贵族,波兰名为扬(Jan),扎甘公爵扬一世幼子(扎甘是波兰的一个地区,波兰语中叫作“?agań”),1477年因继承权纠纷而与阿尔布雷希特·阿喀琉斯开战。
[33]中文世界通称“奥兰治亲王威廉”,但Prince的头衔与亲王无关,只是某地领主的意思,持有者未必与皇帝或国王有亲缘关系。
[34]约翰是前面提到的拿骚伯爵威廉·路易的弟弟,他们的父亲去世后将领地分割,长子威廉·路易继承伯爵之位,其余四子各有领地。
[35]指的是帕尔马公爵亚历山大·法尔内塞,1578—1592年担任西属尼德兰总督。
[36]德意志法学家和历史学家(1605—1678),曾在古斯塔夫·阿道夫帐下服役。
[37]全名为蒂伊伯爵约翰·采克拉斯(Johann Tseres,Count of Tilly),生于1559年,死于1632年,三十年战争期间担任天主教联盟的统帅,从1620年以来多次击败新教军队,直到1631年在莱比锡附近的布赖滕费尔德惨败于古斯塔夫·阿道夫。
[38]1455—1485年间的英格兰内战,起因是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争夺王位。
[39]全名约翰·汉普登(John Hampden),议会军领袖,克伦威尔的堂兄,1643年战死。
[40]主张废除教阶、教区地方自治的英格兰教派,在内战和护国公时期地位显赫。
[41]普法尔茨选侯腓特烈五世的一个外号,指的是他曾在1619年8月至1620年11月短暂地当过波希米亚国王。
[42]全名为弗里茨·赫尼希(1848—1902),德国军官和军事作家。此语出自他的三卷本《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ier Cromwell)。
[43]全名为查尔斯·哈定·弗思(1857—1936),英国历史学家。此语出自他的《克伦威尔的军队》(Cromwell’s Army)一书。
[44]全名路德维希·普费弗尔(1524—1594),瑞士步兵统领,瑞士联邦中的天主教利益代言人,是16世纪后半叶瑞士政界的关键人物。
[45]新教一方的萨克森-魏玛公国将领(1604—1639)。
[46]时为1556年。
[47]名为马克西米利安·德贝蒂讷(Maximilien de Béthune),第一代叙利公爵(1560—1641),法国宗教战争时期的胡格诺派大臣,亨利四世的得力助手。
[48]发生于1701—1714年。
[49]亨利三世于1574—1589年在位。
[50]德国历史上的一个国家,1618年勃兰登堡选侯通过联姻手段夺取了普鲁士王国的继承权,从此两国组成共主邦联。1701年,皇帝将普鲁士升格为王国,于是普鲁士王国取代了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名号。
[51]名为腓特烈·威廉,是前一段提到的勃兰登堡选侯之子,1640—1688年在位。
[52]普鲁士王国的第二代国王,1713—1740年在位,绰号“士兵王”,他的父亲是勃兰登堡选侯腓特烈三世,建立王号后称腓特烈一世。不要将他与前文提到的腓特烈·威廉选侯混淆,后者是他的祖父。
[53]全名威廉·蒂利希(1571—1650),德国工程师和建筑师。
[54]德国讽刺小说,作者为格里美尔斯豪森,书中讲述了一名三十年战争中的小人物的人生悲喜剧。
[55]全名为格奥尔格·冯·德夫林格(1606—1695),勃兰登堡-普鲁士元帅,曾受大选侯腓特烈·威廉重用,但两人关系时好时坏。
[56]指的是一战前的沙俄。波兰在18世纪被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瓜分。
[57]前身是17世纪德意志地区独立于教会学校的世俗学校,1717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推行以“国民学校”为名的义务教育,接收7岁至12岁的儿童。
[58]全名为格奥尔格·海因里希·冯·贝伦霍斯特(1733—1814),普鲁士军官,当时闻名的兵学家。
[59]“语法”(Grammatik)在德语中是阴性名词,所以定冠词应该用die,但这位将军用了阳性的定冠词der。
[60]德意志解放战争是1813年德意志各邦反对拿破仑统治的战争。七年战争发生于1756—1763年。
[61]普鲁士和奥地利争夺西里西亚的战争,分别发生于1744—1745年和1756—1763年。
[62]欧根指的是奥地利将军萨伏伊的欧根(1663—1736)。马尔伯勒指的是英国著名将领,第一代马尔伯勒公爵约翰·丘吉尔(1650—1722)。两人比腓特烈大帝(1712—1786)大致早两至三代人。
[63]全名利奥波德·约瑟夫·冯·道恩(1705—1766),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中的奥军元帅。
[64]特兰西瓦尼亚的德文名,今为罗马尼亚中西部。
[65]指的是卢森堡公爵弗朗索瓦-亨利(1628—1695),法国将军。
[66]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赫利俄斯之子,驾着父亲的太阳马车漫天乱窜,于是宙斯发出一道闪电,让他连人带车掉进了海里。
[67]又称曼图恩会战,英军凭借机枪击败了大举来攻的苏丹马赫迪军。
[68]即滑铁卢会战。
[69]这里是将沙恩霍斯特比作耶稣。约翰和彼得都是耶稣的门徒。约翰常被认为是耶稣“所爱的门徒”。彼得为教会的建立付出了许多心血,但耶稣被捕后曾3次不承认自己是耶稣的门徒,即“彼得不认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