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兰托与萨贝利之战
当罗马人在利里斯和沃图努斯河畔打得不可开交时,半岛东南边各种冲突也在悄然酝酿。当时富足的塔兰托商业共和国受到卢卡尼亚和梅萨比人的威胁日渐严重,境况危险。本国虽富有却兵力衰弱,所以他们只能用这些财富从母国祈得佣军的支持。拥有强军的斯巴达国王阿希达穆斯前来援助,罗马纪元416年即前338年,在菲利普战胜喀罗尼亚之日,他也殒命于卢卡尼亚人之手。虽然在信奉天道的希腊人看来,他的死不过是19年前他率众劫掠了特尔斐圣地的报应。随后一位更强的领导者接手了他之前的战果,这个人就是米洛斯国(摩洛斯王族)的亚历山大,说起来他还是亚历山大大帝[1]的舅父。他率领的军队除了阿希达穆斯的旧部,还有来自希腊各城邦的先遣部队——塔兰托和麦达蓬坦部队伍;发现自己像希腊城邦一样遭受到了来自萨贝利亚部的威胁的波迪库尔人(在鲁比附近,即今鲁沃)队伍;最后亚历山大加上一些被流放的卢卡尼亚残兵小队。可见,联盟内部并不太平。了解到这一点,亚历山大占据了进军优势。康森提亚(今科森扎),这里似乎一直被作为大希腊[2]萨贝利联盟的大本营,现在也落入了亚历山大之手,萨莫奈派来援兵也不过徒然。他不仅在帕埃斯图姆战胜联军,还收服了西蓬图姆(Sipontum)附近的陶尼亚人(Daunians)和东南半岛的梅萨比人。此时,他的势力范围已囊括两海,并且还计划与罗马军队联盟攻克萨莫奈人国境。这一切捷报却完全超出了塔兰托的计划,使得他们心中警铃大作,冲突在塔兰托和这个雇佣军头子之间爆发。亚历山大可是一心想像他在东方的侄儿一样,在西方也建立一个希腊帝国的。起初,他占先机拿下了塔兰托人手下的赫拉克利亚,还修复了图里城。似乎当时还号召了一些意大利的希腊人,在他的保护下一起反抗塔兰托,与此同时,他还试图与萨贝利部休战,和平共处。他的宏图大计在堕落消沉的希腊人中反响寂寥,之前的卢卡尼亚追随者也被迫疏远他,最后亚历山大在潘多西亚被卢卡尼亚移民杀死(罗马纪元422年即前332年)[3]。亚历山大死后,一切又回到了原样。希腊城邦再一次发现了自身孤立无援的境况,又不得不通过优惠条约或丰厚钱财寻求庇护,甚至借助外来部落的援助。比如罗马纪元430年即前324年,克罗托在叙拉古的帮助下击退了布雷提人。当时萨莫奈部再次得势,但是却对希腊各城置之不理,只盯上了坎帕尼亚和拉丁姆两块肥肉。
短短时间内,这两个地方却发生着惊人的变化。沃尔西人的最后抵抗被打败,拉丁联盟瓦解四散,坎帕尼亚地区——这片半岛上最富饶的土地毫无疑问地被罗马人占为己有,这个意大利 [6]骑士(eques,复数equites):不同于现在的常用意义,古罗马骑士,是指统治阶级中一阶层。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塞维乌斯·图利乌斯改革时,创设骑兵队,始有骑士之称。后随罗马的对外扩张,骑士身份发生变化。公元前3世纪后,骑士已专指一批多出身于平民,以放债、包税、经商为业的富人。共和国后期,骑士派与元老派进行长期斗争,争得某些特权。1世纪(帝国初期)起,在罗马须拥有40万塞斯太提乌财产,方能取得骑士资格。骑士在帝国官僚机构中有相当势力。——译者注
[7]罗马广场:“Forum”是直接从希腊的“Agora”演绎过来的。罗马城里都有中心广场,是历代皇帝为满足日渐增长的社会、法律、商业及节庆的需要而建的。在广场中可以发布公告、进行审判和欢度节日,甚至角斗。其中最著名的有3个,即恺撒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译者注
[8]监察官(Censor):古罗马文职官员,主管人口普查、公共道德、元老院案卷的修订和房地产投资。每5年选出两名监察官,任期通常为18个月。约前443年设立监察官职位,成为最享盛名的官职,直到前81年苏拉削弱其权力。——译者注
[9]贵族政体:亦称“贵族政治”,奴隶制社会国家政体的一种,由少数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国家政体所做的四种分类之一。古希腊的斯巴达,是奴隶制时期贵族政体的典型代表。其国家机构由国王、长老会议、人民大会和监察官组成。国王分别由两个传统王族产生;长老会议形式上由人民大会选举,实际上完全由有贵族身份的长老充任;五名监察官也由人民大会从贵族中选举产生;人民大会有名无实,仅仅行使形式上的表决权。
[10]酒神节:Dionysia,来自希腊语,又称狂欢节,是雅典人纪念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节日。古希腊戏剧的发展也与其有关。——译者注
[11]此处所指并非安提昂附近萨莫奈地的居民,而是指另一个在阿皮努姆附近的沃尔斯克人的城市的居民,该城被建立为罗马民社,无投票权。
[12]寡头政权:古希腊由少数奴隶主贵族掌握政权的国家管理形式。特别是公元前5世纪以后,斯巴达的监察官成为事实上独揽大权的最高统治者。此后凡国家政权由剥削者中少数人独揽时,常以寡头政治称之。现引用指由极少数人独揽政权的政治制度。——译者注
[13]拉丁公民权(拉丁文:ius Latii,Latinitas,或Latium)是罗马人给予被征服地区人的一种介于完整的罗马公民和无公民权者(外来者或外乡人,拉丁文:peregrinus)之间的公民权,因最早授予拉丁人而得名。拉丁公民权最重要的内容包括:交易权(拉丁文mercium)、通婚权(拉丁文:conubium)、迁徙权(拉丁文:ius migrationis)。——译者注
[14]那尔尼亚原是翁布里人下属的内奎农(Nequinum)要塞故址,罗马纪元453年即前301年罗马人在这里设立军垦地才给它改了这个名称。——译者注
[15]不只是前217年的军事行动,还有更能说朋问题的前187年就建成的阿那尼亚至博诺尼亚的大道表朋,在此前,罗马至阿那尼亚的道路就已经建成使用。只是当时这条路并不是一条军用道路,这从它以后的名称“卡西亚大道”可知,它不可能早于前171年修建来作为执政官路。在罗马的执政官和监察官中,斯普利乌斯·卡西乌斯任职于前502、前493、前486年,不是为他所修;在他和前171年的执政官盖约·卡西乌斯·朗吉努斯之间的时期,没有叫卡西乌斯的。
[16]无投票权的公社(civitas sine suffragio):罗马征服意大利之后,对意大利各地区根据它们在被征服过程中对罗马的态度以及它们各自在经济上和战略上的重要性,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把它们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有罗马公民权的拉丁自治市,这类城市往往保留内政方面的自治权(有自己选举的城市高级官吏、自治法庭等),只是丧失了独立对外作战和进行外交的权利。自治城市的公民有罗马公民权,和罗马公民一样可以加入罗马部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和在军团中服役。因这类自治城市获得充分的公民权,又被称为有投票权的城市(公社)。二是半公民权的公社或城市。这类公社或城市也是由从属于罗马的外国城邦产生的,也是被罗马合并的。所谓半公民权,即享有部分罗马公民权,不能参加罗马公民大会选举和表决,因此也称没有投票权的公社,即“civitas sine suffragio”。第三种是拉丁殖民地。第四种是所谓同盟者。——译者注
[17]奥林匹亚(Olympia):宙斯(Zeus)神殿。约前1000年建于伯罗奔尼撒半岛(Peloponnese)西北部,位于希腊,自前776年到至少公元261年之前是奥林匹克运动会(Olympic Games)的举办地点。1881年以来广泛挖掘,已出土公元前6世纪的赫拉神殿和体育场。前457年,阿尔蒂斯(圣林)的宙斯神殿竣工,后用其放置菲迪亚斯(Phidias)的著名雕塑,后又建成公共建筑和纪念馆、体育场、摔跤竞技场、浴场及官员和竞赛人员旅馆。基督教徒狄奥多西大帝封闭了该圣殿。——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