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逻辑例说”六论的这 Ⅱ
此论丛的 在此过程中我们观察两类意识要素,两者间的区别我们最好借助于例证弄清楚。一首乐曲有间断的音符,有曲调。一个单独的音可以延续一个小时甚至一天,而这个音在这段时间的每一秒里都像在加起来的整个时间里一样完整地存在着;因此,只要这个音此刻鸣响着,它就可能呈现于感官,逝去的每一个音就像未来本身一样完全离感官而去。但是曲调则不然,曲调的演奏占用一定时间,在这段时间的各个部分里边只能演奏曲调的一部分。曲调存在于不同时间敲击耳膜的连缀而有序的音响;而要感知之,就必须有某种连续的意识,使得种种随时间流逝的事件呈现于我们。我们当然只能通过倾听一个个间断的音符而感知曲调;然而却不能说我们直接地听到了音调,因为我们只能听到一个瞬间所呈现的东西,而一个连续的序列不可能存在于一瞬间。这两类对象,即我们直接意识到的东西与间接意识到的东西,可见于一切意识中。某些元素(种种感觉),只要延续着,就完全地呈现于每一瞬间,而另一些元素(如思维)则是有开始、中间与结尾的活动,因而存在于流经心灵的连续感觉之叠合。这些元素无法直接呈现于我们,而必然涵括一部分的过去或者未来。思维是一首流经连续感觉的旋律。
我们还可以补充一点,犹如一首音乐作品可能分部分谱曲,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曲调一样,具有前后相续关系的各种各样的系统也将同样的感觉维系起来。这些不同的系统由于具有不同的动机、观念或功能而区别开来。思维只是一个这样的系统,其唯一的动机、观念及功能,就在于产生信念,而凡与这一目标无关的东西则属于其它某一关系系统。思维活动偶尔也可能有其他结果;比如,可用于愉悦我们,而艺术爱好者中间不乏那么一种人,他们如此滥用思想于种种娱乐目的,以至于如下想法要令他们着恼,他们乐于据以操练其思维的问题有朝一日竟然会达到最终解决;而将某个心爱的主题驱逐出文艺竞技场,这样的实证发现会遭到难以掩饰的反感。这种倾向是思维的腐败。然而,尽管可能有意志的阻挠,但从与之相伴的其他种种要素中抽象出来的思维的灵魂与意义,除了产生信仰,绝不可能被迫而趋向别的东西。活动的思维以达到宁静的思维为其唯一可能的动机;而但凡不指称信仰的东西,都不是思维本身的组成部分。
那么,何谓信念?信念乃是结束我们理智生活交响曲之乐章的半终止式(demi-cadence)。[3]我们已经看到信念仅有三个属性:Cmitatum”)的开篇,看看这部著作中洋溢的战斗气息。在他看来,真理简直就是他独自据守的堡垒。权威方法横行时,所谓的真理几乎就是天主教信仰。经院博士们的一切努力均以调和其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信仰与其对天主教会的信仰为宗旨,而即使我们可以查遍其卷帙浩繁的著作,也找不到一个越此雷池一步的论证。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信仰丛生繁茂的地方,叛教者却甚至遭到他们所信奉教派的冷眼;由此可见效忠的观念彻底取代了追求真理的观念。笛卡儿以后,真理概念的缺陷已不太明显。然而,仍然常常令科学家感到吃惊的是,哲学家们并不大在意调查事实为何,反倒十分关心哪种信念与他们的体系最谐和。要列举种种事实来说服一个先验方法的追随者,是件难事;但是向他表明这一点,即他眼下所力主的意见与他在其他地方所说的不尽一致,他却很可能撤步。这些人似乎不相信争论会有宁日;他们似乎认为:对于一个人很自然的意见,对于另一个人就并非如此,因而信念永难确立。用一种方法决定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自觉心满意足之际,却发现他人用这一方法得出了迥然不同的结论,这就暴露了他们那种自以为固若金汤的真理概念,实际上不堪一击。
与此相对,所有科学的同道者都坚信,各种科学研究方法,只要推进得足够远,就将对这些方法可能适用的每个问题都给出一种确定无疑的解决办法。一个人可以通过研究金星凌日[10]与星体的光行差[11]来探讨光速;另一个人可用火星冲日[12]和木卫掩食的方法;[13] 到此为止,我们尚未跨过科学逻辑的门槛。知道如何澄清观念固然重要,但是观念可能十分清晰但却不真。如何使其为真,我们下次研究。如何创造种种生动活泼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又繁衍出数以千计的形式并自我散播到世界各地,推动文明的发展,造就人类的尊严,这虽然还是一门尚未简约为规则的艺术,但是科学史却提供了一些探寻其秘密的线索。
* * *
[1]语出《圣经·创世记》 [2]美国货币单位,一个五分的镍币(Five-cents)等于五个一分的铜币。——译者
[3]Cadence,终止式(又称收束),源于拉丁文cadere,在音乐中,表示整首作品、乐段、乐句或半句结束的程式。随着17世纪功能和声的出现,终止式获得了以前从未想到的结构意义,尤其主调音乐,可以说是从一个终止式移到另一个终止式。从单纯和声角度看,终止式有3种基本类型:完全(最后)终止式,半终止式和假终止式。半终止式出现在乐句或乐段的一半处,它只完成终止式的一半任务;因为它停在属和弦而不是主和弦上,它不能使前面产生的和声紧张度全部松弛。实际上,正是原来主音和半终止间保有的紧张度为余下的乐句或乐段进一步提供了动力,直到它安顿在最后的主调终止式上。——可见皮尔士这个隐喻相当精致和准确。——译者
[4]Max Fisch认为皮尔士区分了思维(thinking)与思想(thought),这里即是明显一例。——译者
[5]这就是著名的实用主义原理的原始表述。这里三次出现的概念(conception)与两次出现的想象(conceive及其副词conceivably)都来自拉丁语词根concipere,见哈佛版《皮尔士选集》第5卷第402节注3。1902年皮尔士为鲍德温《哲学与心理学辞典》(1902)中所写的“实用主义”条目中,指出了这一表述中所包含的困难,见《选集》第5卷第3节。1903年哈佛实用主义系列演讲及1905—1906年《一元论者》杂志上的实用主义系列文论中有其他表述,最值得注意的是《实效主义结论》(1905)中将实用主义原理置于符号学语境中的重述。——译者
[6]substance,在哲学中指实体,但在现代科学中译为物质为宜。——译者
[7]这个钻石的例子,典型地表明了皮尔士原始表述的这一实用原理的局限性。皮尔士后来做了自我批评。错误的关键在于,皮尔士此时尚未承认第一性(性质)的实在性。参见《实效主义结论》(1905)。——译者
[8]Path,或译为迹线,轨迹。——译者
[9]速度很可能也必须考虑进去。
[10]凌日(transit),地球内行星经</a>过日面的现象。水星和金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距离太阳近,在绕日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一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水星和金星的轨道分别与黄道有7°和3°4′的倾角,所以并不是每次合日都发生凌日,只有当水星或金星和地球同时都很接近升、降交点时才发生。金星凌日发生于12月9日和6月7日前后。水星凌日发生在11月10日和5月8日前后。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译者
[11]光行差(aberration),在同一瞬间,运动中的观测者所观测到的天体的视方向与静止的观测者所观测到的真方向之差。光行差现象是英国天文学家布拉德利(James Bradley,1693—1762)在1725—1728年发现的。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译者
[12]冲(opposition),天文学名词,指两个天体出现在天空的相反方向。当地球在外行星(轨道距太阳比地球更远)和太阳之间通过时,就出现外行星冲日。行星冲日时,它离地球最近而且正好是满相,因而是观测行星的好机会。金星和水星的轨道位于地球轨道以内(称为地内行星),这两颗行星永远不会出现冲日。参见《不列颠百科全书》。——译者
[13]木星的卫星(至少有16颗)在运行中会发生下列现象:1.木星在太阳照射下,背太阳方向有一影锥,当木星的卫星进入影锥时,卫星无法反射太阳光,变得不可见了,称为木卫食。2.当木星的卫星进入木星圆面的后面,我们从地球上观测木星卫星的视线便被木星挡住,称为木卫掩。3.木星的卫星通过木星的前面,从地球看去在木星视圆面上投下一圆形斑点,称为木卫凌木。4.当木星的某一卫星的影子投在木星视圆面上而它本身又不在木星视圆面上时,称为木卫星凌木。5.从地球上看去,当木星的一个卫星挡住另一个时,称为木卫互掩。6.当一个木卫进入另一木卫的影锥时,称为木卫互食。——这些现象合称木卫掩食。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译者
[14]斐索(Armand Hippolyte Louis Fizeau,1819—1896),法国物理学家,和傅科一起研究太阳光谱的红外部分,并对热和光做了其他观测。他未注意到多普勒1842年发表的著作,于1848年对来自恒星的光的波长偏移作了解释,指出了利用这一点来测量在同一视线上各个恒星的相对速度的方法(多普勒斐索效应)。1849年求得第一个相对精确的光速值。1851年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企图探测出光以太。实验结果没能证实以太的存在,以致以太理论在20世纪初被抛弃。参见《不列颠百科全书》。——译者
[15]傅科(Jean Bernard Léon Foucault,1819—1868),法国物理学家,参与发展了高精度测量绝对光速的技术,又为地球绕轴旋转提供了实验证明。1850年,确证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慢。同年测量了光速,得到的数值与精确值相差不到1%。1851年,通过解释悬在67米长金属丝上的质量为28千克的重铁球的摆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绕轴旋转。这样的傅科摆总是在同一垂直面上摆动,但是在旋转的地球上,这个垂直面是缓缓变动的。变动的速度和方向,由摆的地理纬度决定。傅科发现在强磁场中运动的铜盘存在涡电流(傅科电流),并为反射望远镜制造了改良的镜面。1859年发明了一种简单而极精确的方法来检验望远镜镜面的缺陷。参见《不列颠百科全书》。——译者
[16]利萨如(Jules Antoine Lissajoux,1822—1880),法国物理学家。Lissajoux figure,利萨如图形,又称鲍迪奇(Nathaniel Bowditch,1773—1838)图形,由其轴互相垂直的两族正弦曲线的交点所产生。美国数学家N·鲍迪奇于1815年首次研究这种曲线,法国数学家利萨如在1857—1858年也独立研究过。他用复摆底部流出的沙子的细流来描绘这种曲线。在两条曲线的频率和相位一致的情形下,所得到的是同坐标轴成45°(和225°)角的直线。在其中的一条曲线的相位比另一条曲线超出180°时,产生另一条直线,比上一条直线偏转了90°(即135°和315°)。在振幅和频率一致而有不同的相位关系时,除了相位差是90°(或270°)时产生中心在原点的圆外,都形成具有不同角位置的椭圆。在曲线呈异相且频率不同的情形,产生复杂的网状图形。这种曲线在电子学中有特殊意义,它可以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根据曲线的形状可以辨识未知电子信号的特性,这时,两条曲线之一是已知其特性的信号。参见《不列颠百科全书》。——译者
[17]命运的意思不过是那种肯定将变为真实的,而且无论如何不能避免的东西。假定某一类事件是永远命定的则是迷信,另一个假定是命运一词从不可避免其迷信色彩。我们都命定要死。
[18]引自威廉·布莱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战场”(“The Battle-Field”)。——译者
[19]出自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乡村墓地哀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这里采用的是卞之琳的译文。——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