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昭和十三年(1938年)_花甲录

作者:内山完造 字数:7203 更新:2025-01-09 15:46:30

一月一日 新澙县鱼沼郡十日町电影院放映过程中,屋顶因积雪过重而坠落,致一百三十余名死伤。

二月一日 对各公立、私立大学</a>教授中有组织的新近共产党,三府六县实施 把话头再扯回来。正因为我介绍鲁迅先生给他的原因,原田君访问大阪时,跟我说:“其实,我今天来不为别的,就为了向一位朋友介绍你。人这就过来,请稍候。”然后我们就聊了会儿中国问题。意外的是,原田君的思想颇右倾,其中国观与我完全不同,对我的话一个劲儿地否定:“那可不对。无所谓。”我只好说:“那日后再看吧。”正好这时,来了个人,于是打住了话头。来的人是《朝日新闻》营业部长小松。原田君向他介绍说:“那么我来介绍一下,这位就是内山完造君。”接着又介绍小松说:“这是《朝日新闻》的小松营业部长。以后请多关照啦。”初次见面的人就算彼此打了招呼。原田君说:“小松君,我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好了,下面该谈你的事了。”然后,我就听他们俩说话,直到说完。小松说:“内山先生大概也有所了解,《朝日新闻》上海代理店的事,还望君关照一下。”关于这件事,事实上,我从长谷川三郎(内山书店杂志部经理)那里也听说过,长谷川的胞兄杢太郎先生和胞弟某君也曾多次托过我,被我断然谢绝了。话要从去年说起。此前,《大阪每日新闻》和《朝日新闻》在上海的发行一直由位于吴淞路海宁路口的至诚堂出光卫君操办。可是,两社均有相当额度的放贷无法从至诚堂回收,成了坏账。于是,《每日新闻》社希望就此摆脱至诚堂,另谋出路,也不知是谁跟内山书店杂志部经理长谷川三郎君谈了打算。所谓内山书店杂志部,实际上是前店主石田末次郎君想做杂志发行,希望能借用内山书店的名义,我便无偿提供给了他。石田君回国时,由长谷川君继承其位,仍继续沿用之。正是这位长谷川君受《每日新闻》社之托,谈及发行代理事宜。但长谷川个人,比起《每日新闻》来,似乎更抱定与《朝日新闻》合作的野心。于是,背着我去找《朝日新闻》社,说《每日新闻》方面有此意向,作为自己来说,横竖要做的话,更倾向跟《朝日新闻》一起做,问对方意下如何。而《朝日新闻》正愁回收贷款不利,对内山书店与《每日新闻》的合作颇感不爽,所以跟长谷川谈得很投机,事情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在草签契约时,文书上写明“内山书店杂志部长谷川三郎”,而《朝日新闻》营业部长小松氏却表示长谷川三郎不行,须跟内山完造签,否则很为难。难怪长谷川三兄弟轮流来托我签字,都被我挡了回去,我说此事万万不可。不承想,这会儿小松营业部长又来说项。我听他说完,然后拒绝道:“这可不成,我做不到。”于是,小松开始极尽热心地试图说服我,从经济的角度,极其露骨地、几乎像恳求似的劝诱我,可还是被我顽固地谢绝了。我缘何竟会固执至此呢?因为现在看来,《朝日新闻》虽然实现了海量发行,可想当初,却有过出光先生穿着草鞋独自走街串巷配送报纸的时代。我作为知情者,无论如何做不出釜底抽薪之事:“今天若是从至诚堂手中把《朝日新闻》夺走的话,那无疑是对至诚堂的致命伤。以我之手扼杀出光氏,纵然每个月有十万元的纯利润也做不出来。如果说为《朝日新闻》的销售计,忠告一下至诚堂的话,也许倒还可以考虑。至于说从至诚堂手中把《朝日新闻》发行权抢走,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恐怕就爱莫能助。”我态度坚决,不为所动。小松氏见状,又说道:“这样的话,就没办法了。不过,不接受《朝日新闻》而接受《每日新闻》的话,则令本社有些为难。”我当即接过话头:“这您自不必担心。我并不是单拒绝《朝日新闻》一家,对《每日新闻》也一样。我不会以我的名义把报纸发行的业务从至诚堂夺走。但是,我内山完造既然拒绝了《朝日新闻》,我可以向您保证,内山书店断不会经营报纸业务。”如此,最后谢绝了对方的请求,时间刚好是正午。原田君说:“内山君拒绝的好。我应当感谢你。在今天之前,《朝日新闻》社从未提出过这种要求,当然也从未被如此巧妙地拒绝过。君凭良心办事,令人佩服。这样的话,反而清爽。走,我们吃午饭去吧。”于是,我跟原田、小松、木下君一起,去了北浜的一家叫鹤屋的餐馆,被招待了一顿。席间,我的态度再度受到众人的激赏。后来,出光氏从大阪回来时,特意到我的店里来致谢:“内山先生,《朝日新闻》社让我向您道谢,实在是太感谢您啦!”在我自己来说,无非觉得做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已。从那以后,与原田君一直保持着交往。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原田君也遭到整肃。从那以后连一面都未见过。前些日子,从社会党大阪支部给他打了个电话,好像在忙着做证券买卖。我祈祷他能立于不败之地。《每日新闻》社约我写“满洲”旅行记,结果写了篇《行走的毛线衣》。至此,我的“满洲”旅行结束了。

是年秋,在小仓蛰居的内人来信说那里太冷,受不了,我说那就去长崎吧。于是,托冈山乡下的弟弟在长崎借了间房子,安排她住下了。虽说是没必要住院的病人,但总闲着的话,只怕神经会出问题,便接了两个亲戚的小女孩过来,三个人一块生活。年底的时候,我从上海过去,觉得与其闲待着,不如让她开个书店。想来想去,决定还是开一爿中国方面的专门书店,便打出了“内山书店长崎店”的看板。也因此,我与长崎结下了缘分。

从年表中可见,对左翼阵营的压迫日甚,“国体明徵”运动进一步升级。可我却认为,如果日本的国体真的有如此尊严的话,那么如今就没必要搞什么“国体明徵”运动了。既一个劲儿地叫嚷“国体明徵”,恰恰是不甚“明徵”的缘故,才不得不叫嚷。之所以打压共产主义,是因为日本作为帝国主义国家,虽然口口声声指责什么“不法分子”“卖国贼”,实际上,是若非如此非难便会感到恐惧的缘故。若是帝国主义和国家第一主义果真如此靠谱的话,那么完全可以放任其他主义。而不能放任,则说明有恐惧,所以才打压。而且,在打压之上,还要施暴,以使人们感到恐惧。但这种做法完全是无力的,人们以前便知道,可还是不得不如法炮制,其结果自然于事无补,煞费周折是明摆着的事——人到底还是不够聪明,常常重复镇压、迫害、虐待,甚至虐杀的蠢行。

是年五月,我回到暌别已久的上海。出于发战争财是一种罪恶的基本考虑,加上觉得今天的战争本身就是错误的想法,对时局,我仍然抱保守的观望态度,采取绝不谋求进一步发展的方针。这即使在店里也不讨好。最终还是在老朋友的说服下,倾店合资,然后再由我来经营。之所以决定把店抛出去,是因为政策的发展与个人的想法完全南辕北辙,本打算全身而退。然而,既蒙朋友如此信赖,遂决心再干他个十年。

日本政府和军人似乎以为欺世盗名的做法可得胜,而不大相信正确的事物会最终获胜。事实胜于雄辩,从柳条沟、卢沟桥和张作霖被炸死等一系列事件的真相来看,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但所声明之事总与实际行动相去甚远,这很麻烦。今年的近卫声明声称“今后不以蒋介石</a>的国民政府为对手”,可到头来,战争的对手不还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吗?譬如,总是口口声声拿“事变”呀“事件”什么的说事,可实际上做的,难道不正是发动前所未有的战争吗?我们必须从事实以话语和文字为转移的错觉中早日醒悟过来。话语和文字尽可以胡编乱写,可事实却只能有一个,这是决不可蒙蔽的。我们须充分认识到,事实可颠覆理论,但却不会为理论所颠覆。这一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随万国博览会一起被中止、延期,虽说事出无奈,却也遗憾之至。

在日本的煤矿、矿山,坑内瓦斯爆炸杀死了数以十计、数以百计的人。我要说他们就是被杀死的,因为针对瓦斯的设施极不完备。人命关天,这些设备必须确保十二分的安全。看年表中的相关记事,简直与对待犬猫牛马的死一样,若无其事,有时甚至让人觉得还不如犬猫牛马。日本人实在应当注意对生命的思考方式。

我经常对人说,对政治家说的话,原封不动地直接接受是相当危险的。政治家一边说“我们关系很好”,第二天就可能吵架,这种事儿简直是家常便饭。前段时间日本政府还一个劲儿地声明不介入欧洲的战争,转眼就跟德国捆绑在一起,拉开了对英美的战端,这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所以对政治家的话是不能相信的,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莫不如此。这是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一点。

是年秋天,内人开始在长崎居住。最早结识的友人,是八坂町高桥内科诊所的院长高桥喜代志先生,这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幸事。高桥先生人很亲切,对内人的病,付出了十二分的功夫来诊治。在我头一次见过他、回上海之际,他对我说:“内山先生无需担心,我会负责地治夫人的病。”而且,从来不收药费,真令我们诚惶诚恐。虽然开始时我们对过于麻烦人家感到过意不去,但很快就不放在心上了。慢慢地,竟像先生的亲族似的,接受起人家的好意来。不要说病人本人,对身在远方的我来说,这简直是莫大的幸运。正因此,我才能踏实地工作。而且,内人的病也一天好似一天,三年后终于再次回到上海,令人不胜感激。

后来结识的友人,是时任长崎市议会议员,与长崎《民友新闻》社有关系的,今天《民友新闻》社的董事田中丈平先生。因内人在门牌上写了名字“内山完造”,田中氏看到后便登门拜访:“敢问这位内山完造先生可是上海的那位内山先生吗?”内人答曰:“正是。”他又问:“内山先生在家吗?”内人说:“他现在没有来。这里是我的静养之所,他有时候会过来。”“哦,是这样……内山先生如果在的话,我务必想见一见他。仅此而已。”说着,便告辞了。从那以后,便承蒙其多方关照。我们至今仍保持着通信。

长崎的缘分至今令人感到亲切,我的人生也因长崎而增添了一页。内人的长崎生活开始于十月。其后,我头一次来到长崎,见到了高桥先生和田中氏。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a>”,大家一合计,便搞了个“中国语</a>讲习会”。而且,与中国语课程相并行,说也要让学生们理解中国人的生活,这方面的课便由我来负责讲。原本只做了一年的打算,可讲习会以高桥、田中二人为中心,又得到了众多人的帮助,居然坚持了几年时间。

正如预想的那样,长崎内山书店果然不忙,也就是多少有点事做,比玩儿稍微强一些,每月卖个三四百元,勉强挣点房租和零花钱而已,这倒与我的预期差不离。但往来客人却很特别,其中有被称为“长崎名物”的古贺十次郎老先生。长崎高等商业学校的武藤校长也来过,有时益田图书馆长也光临,确实是一个幸运的书店。但有一个略微有些疯疯癫癫的酱油店老板,着实令人有些头疼。店里曾收留过两个姑娘,一位是冈山的弟弟的女儿Y子,还有一位是嫁到广岛县的农村、后早亡的我妹妹的女儿S子。病妻承蒙Y子、S子照顾,而两人都有情缘,分别跟我店里的N和M结了婚。N和S子结婚时,就在这个家里办了个婚礼。两家的亲人聚在一起,由我来主持,一切吉祥和美。事后,一对新人去上海新婚旅行。M和Y子的事稍晚一些,尽管上海战况依旧,令人觉得不免有些冒失,可还是破例办了个婚礼。Y子在长崎的时候,每逢周日都跟内人一起去教会参加礼拜仪式,遂下决心皈依基督,并在圣丘的日本基督教会,从园田勇吉牧师那里受了洗。后来,园田牧师辗转数地任职,目前在岛原的音无川教会牧养。M出生于秋田市,其兄毕业于同文书院,在学时便与我过从甚密。后M到我的店里来工作,与其兄同为虔诚的信主之人。M在征兵的适龄检查时,甲种合格,被问及希望的兵种,答曰看护兵。进而被问及如此选择的理由时,明言因为在信仰上不允许杀人,遂成了翌日报纸的话题。他们兄弟姊妹共五人,四男一女,除了次子一人外,三兄弟和一个妹妹均为虔诚的基督徒。后招呼双亲到上海,与长兄同住,遂使顽固的父母也受洗皈依。妹妹的信仰真不是一般的虔诚,不顾父母的反对,决心进神学院,当一名传教士,最后竟战胜种种困难,如愿以偿。今在宫城县鸣子町,成了一位盲人传教士的妻子,并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专心传道。这真是少有的一家子。这一家更有一些稀罕的轶事。幺弟曾来上海,在三井银行工作。当中日战争发展到大东亚战争,呈现出对日本相当不利的形势时,上海的日资企业遂打出在滞留上海的居留民中现地雇用的看板,事实上只要是男的,谁都可以被录用。而不可思议的是,三兄弟偏偏此时在上海参军入伍。由于三人均为基督徒,在军队里备受虐待。特别是长兄,面对残酷的迫害,态度俨然,始终不放弃信仰,反而变得更加虔诚。幺弟患胸膜炎,被送到后方,经过长时间的住院终于痊愈,现在东京服务于S贸易公司。停战后,长兄与双亲一起归国,现在鹿儿岛县的指宿与教友三人一道,以曾在上海YMCA作为主事长期侍奉的S老人为牧师,边经营制盐榨油业,边致力于传道。去年,我有幸造访,看到四个人在景色独好、温暖且有丰沛温泉之地,并行不悖、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基督教传道与自己的事业,我说这真是未完成的理想境地。贺川丰彦先生也曾访问此地,并在《基督教新闻》上报道了这一带传道的情况。说到此间的传道,在国立疗养所从医师、看护妇到患者,受众逐渐扩大的情形尤其值得关注。关于M一家不可思议的轶事,我会另文详加介绍。总之,M和Y子在上海结了婚,停战后M从前线归来,如今在我的家乡冈山县的乡下小镇,经营着一家内山书店,已经有了三个孩子。而前述的S子和N,也在战后归国,并在尾道开了一家N书店,唯愿书店发达繁荣。在内人长达三年的长崎生活中,诸如此类的机缘巧合完全出乎意料,只能说是主赐予的奇异恩典。

还有一件事,顺便写在这里,立此存照。好像是第三年的五月,我在船上突然犯了老毛病胃痉挛,请求船上的医生注射。可那医生连瞅都不屑瞅一眼,说是吗啡中毒症患者,不给注射——全然不当一回事。然而不幸的是,我并非是吗啡中毒患者。忍了一路,船一到长崎,马上请高桥博士出诊一看:“这不是胃痉挛。你脸上黄疸已经出来了,是典型的胆结石病。”说着便立即调来护士,总算得以精心调养。正说着想于近日动身赴上海的时候,从上海回国的改造社社长山本氏特来探望,聊了会儿天,他便回东京了。我从二楼下来时,滑了一跤,哼了一声便动不了了。众人还以为我死了,虚惊一场,忙了个不亦乐乎。只好又请来高桥博士,诊察了一番,说似乎肋骨有些异常,于是再次喊来了护士。结果,病人的家里又出了个大病号,可真够呛。幸好博士的治疗措施得当,个把月便大体康复。照了X光片,虽然没有骨折,但能看出肋骨有些异常,说还需疗养,于是又疗养了一个月。真是多亏了高桥博士的一再关照。养病时,我发现《本草纲目</a>》上写着服牛黄可治胆石,便跟博士谈了一下。他说这相当合理,不妨服用一下试试看,我便托人从上海捎来,并服用了。结果连续服了一个月,刚好在生病满一年的时候,七八颗胆石(像大豆切成两半大小的物质)混在大便中被排出体外。从那以后,我完全忘了自己的胆结石病。这也多亏了博士的指导。

然而,做梦也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位高桥博士,虽正值年富力强的时候,竟于前年成了不归之人。我与内人一起从长崎回到上海是(昭和)十六年的事。然后,(昭和)二十年的一月十三日,内人因一种叫作肺气肿的病而西归。那年的八月初,发生了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的惨剧。我首先想到了高桥博士,其次是田中丈平氏。但是,信和电报都不通,我只能为两家的平安祈祷。后来,看到博士的信,知道人还算平安,可夫人从那以后却被宿疾所困扰,陷入间歇性发作,“我以为这是原子弹爆炸的缘故”——先生在信中如此写道。我边想象着平素并不很强的夫人,一旦受到惊吓后,那种因冲动而发作的情景,边联想起过去内人经常发作时的样子,在心里祝福夫人的痊愈。却没想到,前脚刚接来信说夫人的发作频度已逐渐减少,博士的讣报便接踵而至。我因在旅行中的缘故,过了很多天才接到通知,更觉遗憾。

不知为什么,这一年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忘记了,居然要靠一件一件追加才行。而这种再追加本身,对我来说虽然是一个大问题,但竟然也会忘记。因接到改造社出版部长铃木一意先生的通知,说要在以前发表于《改造》杂志上的“上海漫语”的基础上,再补充些未发表的札记,然后作为一册来出版,并让我尽快编好,我于是立马就将旧文编辑一过,寄了过去。对方又让写篇序文,于是又马上炮制一篇寄了出去。我的处女出版物《活中国的姿态》付梓时,着实很高兴,而此番则有种不同意味的喜悦。我当时有多开心,读彼时的序文便知道。

此书于七月十五日出版,至八月五日,便得再版。我越发兴奋,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写啊写,天不亮就爬起来,早餐前必写上一两节——这种总要写点什么的习惯保持至今。当然,我已经落后于时代,也许只是不服老而已,但不可思议的是,不写点东西便感到过不去。有人说只要让我手执笔和稿纸,比让孩子手里拿着玩具还听话,这一点即使在今天仍如是。我想,恐怕至死都不会变吧。我现在才头一次知道所谓习惯的力量。如果说每天起早写稿是一种“病”的话,那么我肯定会说:是习惯致病。即使在战后初期那种异常状态下,我都无法停止写作。截至(昭和)二十二年十二月被强制归国时为止,二十八个月间,我所写的原稿有十册笔记本和摞起来超过二尺高的稿纸。可遗憾的是,在上海全部被当作废纸丢弃了。尽管归国后近三十个月的大部分时间中,我忙于全国巡回演讲,但其间还是写了二尺来厚的稿纸,成了两三本书。现正在赶写在上海时,曾两度写到半截后放弃的、记录我一生的底稿,这部书稿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不过,写虽然是在写,可总觉得不够,脑子不够使,记忆力之糟糕简直不像话。某件事明明是自己实验过的,觉得大家都应该知道,结果却并不为人所知,而自己竟然也忘了,无论怎么回想,也想不起来。我真不愿意上岁数。不过,虽说如此,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原本就粗鄙无识,写的也实在是太少了。也许是缺乏经验的缘故,虽然平时这事儿、那事儿的都还能想起来,可一旦拿起笔来,只能勉强想起个人名和地方,至于想要写的东西,却怎么也出不来,令我时常有种焦躁感。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3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