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意大利、希腊一样,中国常被文化人误判。他们把中国看成是一座博物馆。留住古代之美非常重要,但没有一个朝前看、有远见的人满足于当一个馆长,其他什么都不干。所以,在欧洲游客眼里,中国的高人雅士鄙陋粗俗,不知美为何物。在华欧洲人,且不说他们有种种利己动机,一般都极端保守。那是因为,他们喜欢所有跟欧洲明显不一样的东西。但这只是外人的态度。这里的“外人”指的是那些把中国当作一种事物进行观察,而非一个地方生活起居的人。他们只看中国的过去,不看中国的未来。中国的仁人志士自然不以这种观点看待自己的国家。他们希望祖国博采现代世界精华,而不仅仅是活在过去,让人瞧着好玩有趣,变成牛津大学</a>、黄石公</a>园。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他们竭尽全力,推动高等教育,让更多中国人运用、欣赏西方知识,但同时又能摆脱西方谬误缺陷的束缚。中国人正在朝这个方向做的事情深有意味,可以说是我们这个不让人欢喜的时代发生的最让人憧憬的事情。
传统旧课是首先需要关注的。中国人在幼年时诵习经典,死记硬背,不求文意,年纪稍长再听讲解,明白其中含义。这就是18世纪中国的教育模式。现年30多岁的中国人虽然最终接受的是现代教育,但一开始都是在旧式学校学会读写。目前这样的学校在中国占多数。小学</a>教育一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这里完成。每个孩子每天都得熟记一部分古文,并在课上大声朗诵。所有孩子齐声诵读的时候,那声音可以说是震耳欲聋(我在北京的时候,就住在这样一座学校附近,所以我说的是个人亲身经历)。用这种方法学会阅读的人不在少数。在大城镇里,就连苦力也常常是这个读法。但中国字不好写,写得一手好字的人不多。我估计,能读会写的中国人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五。
1905年,中国废除科举制度,宣布实施教育改革。随后,建立师范学校,依据现代理念培训教师,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将作出更大成就,变革小学教育,让更多人走进小学堂。从下列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学校、教师、在校生数量都在增加。该数据摘自刁敏谦《觉醒的中国》 是学生让举国上下群情激奋,也是他们阻止中国代表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协助商人抵制日本。此后,他们又把精力放在教育启发那些没上过多少学的姐妹兄弟身上。他们办杂志,作演讲,让人们了解国内外真实情况,自己掏钱办学校,还亲自登上讲台,提供免费教育。他们所作的自我牺牲让人无比钦敬。这一办学计划在各地得到热情洋溢的支持。据估计,仅在北京一地,就有5万孩子从中受益。
有一件事让我很是惊奇。我发现,在中国人管理的现代教育体系中,男女完全平等。女性在国立北京大学的地位要比剑桥大学高。在中国,女性可参加考试,获得学位,进大学任教。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以培养女教师为办学目标。这所学校理念先进,教育水准高,女孩们富于自由探究精神,恐怕英国很多女校长见了都会震惊不已。
中国正在开展男女同校混合教育运动,重点在小学阶段实施。原因是:学校不够,如果女孩不能跟男孩上同一所学校,就无校可上,只能辍学。我第一次遇见杜威教授和他的夫人是在长沙督军筹办的一个宴会上。晚宴演讲环节,杜威夫人告诉督军,湖南省必须采用男女同校混合教育办法。督军打着官腔说,会认真考虑此事,但怕湖南条件还不成熟。不过,有一点明白无疑:教育这件事应该是政治家办的实事。当时,我刚到中国不久,来之前以为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所以听到男女同校这件事感到很吃惊。后来,我才意识到,英国人嘴上说的改革是可以在中国落到实处的。
受传教士或保守白人控制的教育不能让少年中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中国已经扔掉了几千年来盛行在本土的迷信思想,如果把所有进步民族都已经抛弃的欧洲迷信思想再捡起来,将会是一场可悲的闹剧。只有中国仁人志士自己办教育,青年学子才有天地一展身手,发扬复兴精神,自由怀疑、探究,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建立一个崭新的文明,和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古文明一样辉煌灿烂。
我在北京的时候,正巧碰到国立学校教师罢教。他们罢教不是为了让政府涨工资,而是发工资,因为有很多个月政府都没给他们开支。他们在一些学生的陪同下,派出代表团和政府交涉,但被军警赶了出来。棍击棒打之下,很多人被送往医院。事情一出,群情愤慨,几乎引发革命,北洋政府不得不火速与教师和解。站在现代教师身后的是有气概、有活力、有公益精神的中国人。而控制北洋政府的匪帮身后是日本人的金钱和欧洲人的计谋。美国站在中间位置。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概括:传统旧式教育,连同督军和英日影响力,代表的是保守思想;美国及其商业、教育机构代表的是开明思想;而中国本土现代教育,从实践上而非理论上来说,代表的是社会主义。再顺便说一句,也只有中国本土现代教育才能代表思想精神自由。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会永远受外国人欺压。他们不会为了壮大军事力量就去学西方人的种种恶行,但愿意为增进智慧而去学我们的种种美德。我认为,中华民族是世界唯一真正相信智慧比红宝石还珍贵的民族。正是因为他们有这种观念,西方以为中国人还不开化。
* * *
[1]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完全由中国人办的大学里也能看到精工细作的建筑。比如,国立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学堂。
[2]刁敏谦(前引著作第27页)从《留美学生名人录》中摘引了一组数据,对596名中国人学成归来后的就业情况进行分类。有以下几大项:教育行业:38名管理人员,197名教师;政府服务领域:129名任行政职务(其中包括3名议员,4名法官);95名工程师;35名医生(含牙医);60人经商;21人从事社会工作和宗教事务。据估计,在美国大学拿到学位的中国人总计1700名,从英国大学毕业的有400人。这两个数字不成比例。原因是:美国在庚子赔款问题上,政策更开明。1916年,有292名中国人赴英留学。刁敏谦在其著作第28页对他们所学专业进行了分类,有以下几大类:医学:50人;法律经济:47人;工程技术:42人;矿山:22人;自然科学(含化学、地质学,两项单独统计):1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