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八章 社会行为的驱力和机制_动力心理学

作者:武德沃斯 字数:4315 更新:2025-01-09 15:01:51

从常识的角度看,在人类的全部行为中,没有哪个部分比由数量不等的个人所组成的或大或小的群体的行为更有趣、更重要的了。但是,若从科学的角度看,则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的概念,特别是社会意识(social consciousness)的概念,多少有些令人困惑,因为一旦我们提到这些概念,下面这个问题就立即凸显出来:在一个由若干个人所组成的群体中,除了这些个体成员所具有的意识和行为之外,究竟还有什么样的意识、什么样的行为呢?一切有关社会心理(social mind)的神秘概念,都不会受到当代心理学家的重视,他们几乎全都属于头脑冷静型的。同样,我们在这里也可以自始至终明确地表态说,不存在那样一种与群体相对应的所谓超意识(over-consciousness),也不存在所谓的群体的活动(activity of the group),所谓群体活动最后都只能还原为群体成员作为个体的活动。既如此,自然就有人要问:我们为什么还要论及社会行为,并在我们的心理学中单独列出一个分支叫社会心理学呢?

这个难题或许可以通过仔细考虑没有心理或意识问题使事情复杂化的类似情况来解决。假定黑板上有三个点,以特定的形式排列,比如说是三角形。我们当然可以说,这三个点的确就在那里,除了点与点中间的均匀空间。那么,我们就要问:三角形的形式究竟在哪里呢?因为三角形的形式肯定不存在于三个点当中的任何一个单独的点之中,而且,如果我们将这三个点看作彼此分离的三个点,那么,三角形的形式也不存在于这三个点之中。实际上,三角形的形式存在于这三个点的排列方式以及各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这些都是完全静态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考虑物体的运动,我们就会发现动态关系和模式的类似情况。一个被抛向空中的球,受到原始动力的作用以惯性持续运动,并倾向于在同一条直线上一直运动下去,但又受到重力的恒定作用而下落,同时还受到空气的阻力。所以,这个球的实际运动路线是一条抛物线。现在必须指出,这条抛物线轨迹不代表上述三种力量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单独作用的效果。它所代表的,只能是上述三种基本力量的组合效果。但是在实际意义上,在整个运动中除了三种力量的单独作用之外,还有它们的联合作用。

同样,当两个或更多的人类个体在一起时,他们之间相互的关系以及他们构成群体的安排,都是我们如果单独关注每一个个体就不可能揭示出来的事实。而且,当他们一起朝某个共同目标行动时——这些目标既可能是他们当中的某一个人,也可能是他们之外的其他人,或者也可以是非人类的其他对象,他们的行动在总体上的集合也是一个事实,而这个事实,如果我们单独考虑一个一个的个体,那是无法观察到的。

就人类而言,群体行为的重要性因下列事实而极大地凸显出来:个体的某些行动趋势直接地与其他人相关,而他的这些行动趋势,如果不以其他人的行动作为刺激因素,则是不会被唤起的。一个在完全孤立的环境中被抚养长大的人,就不会显示出竞争的趋势、对异性的趋势、对儿童的保护趋势等等。很显然,关于妇女的天性,除非我们曾观察过母亲和她的孩子在一起的情况,否则,我们就无法形成一个关于妇女天性的完整而充分的形象。这是如下一般规律的一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证,这个一般规律就是:人类本性的诸特质,直到个人被卷入与其他个人的关系中之前,是不可能得到完全充分展现的。

所以,社会心理学必须要同时考虑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体的这样一类行为,这些行为是由其他个体的存在作为刺激而引起,并接受其他个体的存在作为刺激的引导的;其二是不同个体的活动相互结合而构成的群体活动。就上述 在拟定这样一个本能清单之后,他便进而追踪在将这些先天趋势彼此组合,并将这些趋势分别联结于特定的事物或对象的过程中经验所起的作用。最后,他要努力阐明社会行为是如何起源于这些先天趋势及其复合物的。关于父母的养育本能和搏斗本能,他讨论得很多,但他特别强调的是自我肯定本能和顺从本能,他努力想从这两种本能中追溯道德行为的几乎整个发展过程。在最初的和未受教导的条件下,个体只听从他自身的本能。这种本能行为的 社会动机的性质和重要性,与音乐动机或算术动机属于同一层级。正如一个有音乐天赋的人自然地开始从事音乐活动并发现音乐本身是有趣的一样,有社交天赋的人,他能理解别人,看到群体活动的可能性以及协调群体活动的方式,并满怀热情地参与其中。或许我们不应该倡导去讨论在群体活动背后有所谓社会本能在起作用,因为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似乎天性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特殊的现成的运动潜能,只要有他人存在,这种运动潜能就会直接表现出来。社会天赋(social gift)乃是学习社会行为的一种能力。不同个体的社会天赋在程度上各不相同,正如其他各种能力在程度上不同一样。有些人在历史的进程中有能力成为创造性的艺术家或发明家;大部分人虽然在任何方面都只能是追随者,但仍然拥有足够的能力参与群体活动。

婴儿的社会动机的第一次显露,就是他对别人的注意。就6个月大的婴儿来说,与其他任何对象相比,他更愿意注视人的面孔。在很早的时候,婴儿就会用声音和其他动作来回应别人的动作。稍后,他就进入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的所谓模仿阶段。他在这个阶段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是在感知和领会他人的动作以及这些动作实现的结果方面的不断成长的能力,以及他尝试地去做相同的动作,并想达到相同结果的倾向。在这个意义上讲,儿童是驯服的(docile)。他喜欢别人教他,喜欢别人向他演示。因此,他对于不同事物的好奇心,总有社会动机与之混合相伴。他之所以易被他人吸引,部分的原因在于他们满足了他对于各种事物的好奇心。等他长大以后,他的好奇心即使转向了科学,也仍然与社会动机密不可分。一门科学无疑就是一项合作的事业,同时也是一项有很多竞争的事业。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与同事保持联系,向他们报告自己的发现,反过来学习他们的发现,比单独工作更令人满意。所以说,科学的兴趣会因为社会动机而得到加强。其他各种兴趣如审美兴趣,同样也会因为社会动机而得到加强。毫无疑问,普遍存在着一种对于美的事物自身的兴趣,这种兴趣与美的事物之外的社会因素无关。但是,和科学一样,一门艺术也是一项社会事业,正如我们从以下事实中可以看到的那样,即艺术创造者都是自学派或运动中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偶然地零星地出现的。学徒总是依附于某一学派,学习该学派的观点和技术,而且,如果他自己是一个富有独创性的人,那么,他在日后会对这些观点和技术加以发展,并有可能终身保持为该学派的一个忠实的追随者,又对该学派的成就和进步还有热诚的兴趣。

多种不同的驱力相互结合,共同产生社会活动。在面临危险的时刻,是恐惧的动机驱使人们聚集到一起;搏斗的动机将他们团结起来,为群体而战;经济的动机带来工业合作和产业组织;自我肯定的趋势和顺从的趋势带来竞争和服从;将自我的内涵扩展到涵盖一个人的家庭、党派、阶层和国家等,有助于形成一个人的忠诚;而父母的本能,当扩展其范围达到除了无助的儿童之外的其他人时,则会导致自我牺牲和利他主义。但是,除了所有这些动机之外,还独立地存在着社会动机本身,也就是指向群体活动的趋势。这一趋势不仅被经验发现是有益的,而且,从心理学上讲,更重要的是,对于天生就具有从事这种活动的能力的生物来说,它本身就是有趣的。

对社会动机的认识,为社会伦理提供了比以往的心理学所能提供的更加充分的基础。以往的这种心理学,试图从自我追求的趋势,甚至也包括从利他主义的父母养育本能来推演群体行为的生成,这些尝试都不可能为社会伦理提供坚实的基础。一个奠基于自我追求趋势的伦理学,它所能建立的最高的伦理理想,无非是一个超人(superman)而已,这样一个超人,既卓尔不群,又不屈从于社会。麦独孤理想中的人的形象,就属于这一种类型:一个拥有自我选择的道德准则的自我独立的个体。至于这样一个道德准则的内容,他却什么也没有说,实际上也不可能说什么。利他主义趋势虽然能产生具有可敬品质的行为,但它仍然是不充分的。这是因为,它至多只能使其他人同样成为一个自我独立的个体,就像自我追求的趋势可以使一个人自己成为一个自我独立的个体一样。利他主义只是附带地具有社会性,它只是把“我的邻居”当作一个个体来关心,而不关心群体行为。从社会的角度说,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与其说是一个以其利他的仁慈冲动而著名的人,不如说是一个有合群性格和公益精神的人。宜人性(sociability)似乎还没有被伦理学家当作一项美德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能够为宜人性建立一个心理学的基础。但是,一旦我们承认群体活动本身是有趣的,我们就将为伦理学奠定一个真实的社会基础——事实上,这个基础就是我们为游戏规则所发现的那同一个基础。对游戏的兴趣,实际上就是对高度协调而成功的群体活动的兴趣,而游戏规则的目的正在于要保证实现那样的结果。游戏规则并不是为了个体的利益,而是为了游戏作为一种群体活动的成功。公平竞争和正义拥有同样的基础,它们主要不是服务于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确保实现协调的群体活动。

因此,在我看来,那个古老的难题,即究竟是社会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存在,还是个人为了社会的利益而存在,并不是一个合理地提出来的困境。如果社会本质上就是群体活动,那么,社会组织就应该将推动群体活动作为其目标。社会对个人而言的价值,并不是其他价值的衍生物,而是直接起源于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以及他的趋向社会行为的强烈动机。社会改良当然不应该忽视社会组织所能够实现的对纯个人价值的贡献,但也不应该树立起关于社会的这样一个假象,即社会作为实体高高在上于组成社会的个人。社会改良的最好的方案,应该特别强调对群体活动的条件的改善,并着眼于使之更值得个人为之付出努力、使之对个人而言更加有趣和更令人满意。

* * *

注释

[1]参见The Great Society。

[2]参见他的Theory of the Leisure ss,及Imperial Germany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3]参见Inventors and Money-makers。

[4]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

[5]Social Psychology,8th ed.,1914,pp.194-196.

[6]Veblen,pp.31-32.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9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