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人和一个处理各种原材料并生产出大量成品的巨大而复杂的制造工厂之间,有一定的可类比的相似性。这个工厂以一整套基本的机械设备作为机制为基础,发展并安装了大量的特殊联动装置,以适合于它被建立起来要做的那些工作。对这个工厂来说,只要将来对它的要求与它现在已经接受的要求依然是一样的,那么,它的设备就足以能够满足所有这些要求。如果在工厂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要求,那么,工厂就必须相应地发展新的设备。如果其中一些旧设备因为没有新的任务要求而闲置不用,那么,这些旧设备并不是被拆卸出厂——因为作为工厂一开始设置时的组成部分,是不能如此拆除出厂的——而是闲置在那里,并因为不使用而失灵、生锈等,甚至有可能完全被忽视,直到有一天,因为需要这个旧设备加工一些部件而重新派上用场。此时,旧机器虽然费力,但毕竟还是运转了起来,而且随着不断被使用,最后被证明其功能还是完好的,或者被证明需要做大规模的修复。任何时候,工厂一直保持记录的设备清单,都可以显示哪些设备一直在被连续使用、哪些设备被频繁使用并完全处于功能完好的状态等等,以及所有其他各种设备,由于年久失修等等各种不同的原因而处于可用或不可用的各种状态。综观该工厂的所有设备,有些设备部件因为长期不用而脱落,有些部件还从未完全建好,甚至有些部件到现在也还没派上用场,并因而一直都停留在建厂初期就设计装配,但由于不急用而没有完工的状态。任何时候,所有设备中,只有一小部分在运转,其余的处于休息状态,直到有一天——换用更适合于描写人和动物的术语来说——由一些对它们起作用的刺激将它们从休息的状态中唤醒。
一个人拥有数量巨大的不同类型的行为的可能性。对于这个“行为的可能性”,理解它的最好的方式,无疑是把它当作一个神经机制,这个神经机制又会与其他神经机制、感觉器官及肌肉相连接,从而当被唤醒时就能引起相应的行为活动。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在某一给定的时间,是什么决定了在那很多可能的行为中究竟是哪一个行为实际表现出来了;换句话说,在这些可能的行为中,究竟是什么过程使得其中有些行为被激活,而另一些行为不受刺激而仍处于潜伏状态;或者说,使得某一驱力在某一特定时间作用于某些机制而不作用于另一些机制的,究竟是什么。这就是选择、管理及控制的问题。
在选择中,最基本的事实无疑就是各种连接关系,其中有些连接关系是天生的,而除此之外的其他的连接关系,则是通过先前的训练在行为活动与引发该行为活动的刺激物之间建立的。活动(actions)实际上就是反应(reactions),是或通过自然或通过训练而与一定的刺激物之间形成的联结;而且,除非刺激发生了,否则反应就不会发生,但反应不发生不意味着其机制不存在,而只意味着其机制仍处于休眠隐伏的状态。举例来说,逃跑的机制以其良好的功能状态存在于动物身上,但除非动物面临的情境中包含某种动物天生就害怕或是已经学会害怕它的什么东西,否则,逃跑机制就不被激起。因此,选择动因(the selective agency)主要地应该在动物或人所面临的情境之中。
如果下面这些说法都是真的,那么,关于选择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每一个刺激都只能与某一个反应发生连接,每一个反应都只能与某一单个的刺激发生连接,所有的刺激在每一个确定的时间只能出现其中一个刺激。但实际上,所有这些说法,其中没有一个是真实的。同一个刺激可能会与两个或更多的不同反应相连接,而同一个行为活动也可能会与两个或更多的刺激相连接。而且,呈现的情境通常都很复杂,其中包含很多能够作为不同反应的刺激的因素。在这种条件下,选择问题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进行全面回答的问题。
我们先回过头来再看看桑代克实验迷笼中的那只猫。实验情境其实是很复杂的:拘禁、外面的食物、栅栏、不同的空间,以及其他各种能被猫攻击的细节特征。猫也拥有大量不同的反应方式,可以用来应对这个情境。它连续而相继地做出不同的反应,首先是攻击笼子里的一个部分,然后是另一部分,或者,我们也可以用更加专业化的语言来说,它首先对情境中的一个特征做出反应,然后又对情境中的另一个特征做出反应。情境中的这些特征,其中某一个特征可能相对于其他特征更具有某种优越性,因而首先引来猫对它的反应。但是,如果对这个特征的反应没有带来猫想要达到的成就,那么它就失去这种优势,同时其他的某个特征就取而代之而构成刺激物,并引起下一个反应。从选择问题的角度来说,猫的行为显示出:(1)对同一情境的多种可能反应;(2)它的多种不同的反应,在每一个时间点只能发生其中一个,而不能同时发生;(3)某些特征有胜过其他特征的优势;(4)当在某一个攻击路线上失败而归时,猫就开始对其他的某一特征加以反应,而这个特征在一开始时是不引起它的反应的;(5)所有这些反应本质上都属于准备反应,这些准备反应指向的是逃脱和吃食物的完成反应,如果没有指向这种完成反应的驱力,所有这些特定的准备反应都不会被引起,但是仍可能发生其他的反应,如躺下和打呼噜等。由这个例子可见,简单的动物行为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关于选择和控制的心理学概要。下面要做的,无非是把这五个要点的含义详细加以阐述,并指出它们对行为的不同层次的运用,其中包括人类的理智生活和道德生活。
反应的多种可能性
显然,针对同一个事物或情境,如果说行为主体不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以对之加以反应的机制,那也就无所谓选择了。詹宁斯(Jennings)[1]已经证明了最低级形式的动物的各种反应。通常,原生动物有两种形式的躲避反应:其中的一种不那么消耗能量,具体表现为简单收缩或蜷曲于一旁;另一种形式精力更充沛,也更有效,相当于逃跑。当面对某一给定的刺激时,这两种反应中,究竟哪一种反应实际上将被唤起,不仅取决于刺激物,也取决于动物的内部条件,而这种内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却是反过来由此前刚刚发生的刺激所决定的。一个微弱但有几分危害的刺激首先引起微弱的躲避反应,但是,这种刺激如果经常以很短的时间间隔重复出现,就会累积起来而导致产生逃跑反应。一个无害刺激,尽管很像有害刺激,起先很可能引起微弱的躲避反应,之后,经过多次重复,没有反应,动物就适应了这种刺激。因此,动物具有三种可能反应:微弱躲避、强烈躲避和休息。对于给定的刺激将会做出哪种反应,不单取决于刺激物,也要取决于动物本身的内部条件。所以,在决定将要做出哪种反应上,内部条件就扮演了选择动因的角色。
动物行为的其他例子也是如此。同一个set)或是适应。计算者的算术机制可以比喻为一个可以调节的机器,可以被设定为几种算法操作中的任何一种。当一种调节经过训练变得很熟练时,它本身就几乎是自动化的了,因而无需太多意识的参与,但它的工作却是有效的。心理定势,或者说是执行特定操作或解决特定问题的意向,乃是一种驱力,它通过加强特定的关联连接并抑制其他的关联连接,从而施加选择影响。
在阅读中,读者已经领会了的上下文就构成一种选择动因,它决定着具有若干不同的常见意思的某一个单词在这个上下文中应该暗示出哪一个意思,而且,它还做得相当完美,以至于读者在阅读到这个单词时只能想到这个词的正确的意思。假设有这么一个单词,共有六种常见的意思。若孤立地看这个单词,那么,它所暗示出来的,既可以是其中的这个意思,也可以是其中的另一个意思,依过去的练习等因素所决定的每一个意义联想的相对强度而定。但是,若在上下文中看这个单词,那么,无须求助于每一个意义联想的相对强度,它就能使人联想起一个特定的意思(即这个单词在这个上下文中所蕴含的那个意思)。当然,这种情况需要一个前提,即这个单词的六个意义联想都足够牢固而容易被想起。在这里,决定性的因素不是联想的过去历史,而是当前的上下文背景。这种意义上的选择因素,没有比在读小说或看戏剧中更明显的了。在阅读或看戏的过程中,读者或观众心里逐渐成形的故事情节的背景,对于阅读中的单词或表演中的动作给出正确的解释。若没有上下文或背景,这些单词或动作就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意思而导致读者或观众难以确定。对故事情节作为整体的理解,构成了阅读或看戏的驱力。正是这个驱力,不仅在读者或观众身上引导出相对于这些单词或动作单独出现而言的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心理活动,而且也选择着读者或观众对这些单词或动作的意义联想反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驱力在这里具有两种作用:对活动的一般刺激;对那实际活跃起来的特定活动的选择。
在运动行为(motor behavior)及一般而言的生活活动中,驱力的这两种作用都有明显的表现。在某一项运动活动中,某种类似于“上下文”的东西,从活动的巨大的库存中选择适合于活动情境的行为活动。比如说,一个球员可以对传向他的球做几乎无数可能的事情,但是,除非他“昏了头”,他只会做出一件适合于整个运动情境要求他做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礼仪意味着同样性质的对行为活动的控制,即只能做那些被认为是相关的生活情境要求做的事情。对某一事态的理解意味着某一特定的“心理框架”(frame of mind),这个框架喜欢将特定的行为活动执行起来,同时又排除另外一些行为活动。无疑,选择的因素在广泛的生活活动中也起着作用,其作用的方式,与它在相对狭隘的活动比如说计算活动中起作用的方式,几乎是相同的,虽然它在前一类活动中起作用的效果,不如在后一类活动中起作用的效果那么明确可辨。
回顾以上关于选择因素的讨论,读者自然会产生这样一个印象,即以上讨论主要是针对选择及其作用方式的,而关于究竟是什么在进行选择,则几乎没有讨论。那么,选择动因究竟是什么呢?实际上,上文全部讨论的要点在于说明,并不存在一个专门进行选择的动因,没有任何一个选择因素是专门进行选择的。一个指向某一完成反应的趋势,就起到了选择动因的作用,但它同时也是一个指向某种确定的结果的趋势。一个兴趣就起到了选择动因的作用,但它同时也是对某一个或某一类特定事物的兴趣。一个问题就起到了选择动因的作用,但是,任何一个问题总有它自己特殊的内容。一个上下文背景起到了选择动因的作用,但这个上下文背景意味着一个具体的故事情节,这个故事情节本身又有其特殊的特征。选择动因有很多,其中每一个动因都是一个趋势或兴趣。选择性是任何一个趋势或兴趣都具有的特征,而不是某个抽象的、与特殊趋势并存的一般动因所具有的特征。这个回顾的总结,无非是对上文讨论内容的概要的复述,目的就是想说明,每一个驱力同时也是一个机制,而每一个机制也完全可以是一个驱力。
当然,这个学说并不像它表面看起来那样似乎意味着,人格仅仅是各种不同趋势的单纯的聚集,而没有任何组织,不受任何控制。在个体的生命中,有些趋势和兴趣要比其他的趋势和兴趣更加强烈,一个完好地整合的人格围绕其主导动机(master motives)而被组织起来,而这些主导动机在与其他动机或趋势的关系中起着选择动因的作用。很少有如此彻底地完整的人格,以至于通常从属的趋势不能哪怕是偶尔脱离控制,暂时以自己的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事物,并与通常的主导动机相对立。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悔恨和失败感就会接踵而至,同时伴生一种保卫主导动机的努力,以免将来与主导动机相对立的其他动机再次脱离主导动机而独立行事。或许可以说,永远也没有通向人格之彻底整合的皇家大道。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以下事实中汲取智慧:主导动机绝不单纯是抽象的选择动因和控制动因,而是一些拥有确定内容的兴趣。因此,要强化某一动机,就需要对这个动机所指向的那个事物变得更加感兴趣。举个例子:要控制好那经常妨碍家庭生活的容易激怒的趋势,最好的建议就是变得对事件的另一面感兴趣,从对方的角度来看一看那有可能引起争执的事情。当你尝试这样做的时候,你可能会经历一定的内心抵抗。当我们尝试采取别人的观点的时候,我们在内心往往伴生一种卑微感和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的感觉。这些感觉缘起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一个人的人格很大程度上是在与其他人的对立关系中被塑造成型的。我们“感谢上帝,把我们塑造得不是其他族人那样”。然而,对另一个人的兴趣发生兴趣,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一个人自己人格的拓展,同时也意味着获得了那些适合于在一个群体的生活中充当选择动因的主导动机。
* * *
注释
[1]Behavior of the Lower Organisms,New York,1906.
[2]参见他的Integrative Ac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New York,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