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七章 缓解紧张的一般方法176_实现自我

作者:卡伦·霍妮 字数:2240 更新:2025-01-09 14:58:08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描述的所有过程都会引起一种充满分裂性冲突、难以忍受之冲突和潜在恐惧的内在情形。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没有人能够正常发挥功能,甚至无法正常生活。个体必须自动地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消除冲突、缓解紧张和防止恐惧,而且他确实也这样做了。一些与自我理想化过程中相同的整合力量开始发挥作用,自我理想化本身就是最为大胆、最为激进的试图解决问题的神经症尝试:通过超越所有的冲突及其所带来的困难,从而消除这些冲突和困难。但是,那种努力与我们目前所要描述的努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无法精确地界定这种差异,因为这不是一种质的差异,而是一种量的不同。对荣誉的追求,虽然同样产生于强迫性的内在需要,但却是一种更具创造性的过程。虽然它的结果具有破坏性,但它却来源于人类最美好的愿望——超越自己狭隘的局限性。归根结底,正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自我中心性,才使得它有别于健康的努力。至于这种解决方法与后面将要谈到的其他解决方法之间的差别,并非因为想象力的枯竭而引起。177想象力依然发挥作用——但却对内在形势造成了一定的损伤。当个体开始为了荣耀而奋斗时,这种内在形势就已经岌岌可危了:到现在为止(在前面所提到的冲突和紧张的分裂性影响下),心理被摧毁的危险已经迫在眉睫。

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尝试之前,我们必须先熟悉一下某些一直以来都在发挥着作用的旨在缓解紧张的方法。[1]这些方法在本书以及以前的一些出版物中已经讨论过,而且在本书接下来的章节中还要加以阐述,因此,我们在这里只要简单地列举一下就可以了。

从这个方面看,与自我的疏离就是这些方法中的一种,而且很可能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我们已经讨论过自我疏离产生及受到强化的原因。在这里再重复一遍,它之所以产生,一部分仅仅只是因为神经症患者受到强迫性力量驱使而导致的;另一部分则是因为主动远离真实自我并与之对立而造成的。我们在这里必须补充一点,那就是:为了避免内心冲突并将内心紧张降到最低限度,他还会对否认真实自我产生非常明确的兴趣。[2]这里所涉及的原理与所有旨在解决内心冲突的尝试中发挥作用的原理是一样的。任何冲突(包括内在的冲突,也包括外在的冲突),如果它的某一方面受到抑制,而另一方面却占主导地位,这种冲突就会从视线中消失,而且确实会(人为地)减弱。[3]它们就像具有相互冲突之需要或利益的两个人或两个团体,只要其中一个人或一个团体被征服,那么,公开的冲突就会消失。一个专横的父亲和一个顺从的孩子之间,通常不存在明显的冲突。同样,内心冲突也是如此。我们内心可能存在这样一种强烈的冲突:一方面,我们对他人心怀敌意;但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被他人所喜欢。但如果我们压制了对他人的敌意——或者压制了自己想要被他人喜欢的需要——那么,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有所好转。178同样,如果我们舍弃自己的真实自我,那么,它与虚假自我之间的冲突不仅会从意识层面消失,而且由于力量的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冲突实际上也得到了缓解。当然,这种缓解紧张的方式只能以牺牲自负系统的日益独立为代价而实现。

在分析的最后阶段,否认真实自我会受到自我保护性利益的支配这一事实会变得尤其明显。正如我在前面所指出的,当真实自我变得越来越强大,我们实际上便可以观察到内心斗争的激烈性。任何体验过自己或他人内心此种激烈斗争的人都知道,真实自我先前之所以从战斗区域撤出,是因为受到了生存需要以及不想被撕裂之愿望的指使。

这种自我保护的过程主要表现为患者喜欢弄乱问题。不管他表面上看起来是多么合作,他骨子里都是一个迷惘的人。他不仅具有惊人的把问题弄混乱的能力,而且很难被劝服不要这么做。这种对于混淆问题的兴趣,其运行方式必定与任何骗子在意识层面所采用的方式相同,而且事实上也确实相同:间谍必须隐藏他的真实身份,伪君子必须表现出一副真诚的面孔,罪犯则必须制造各种虚假的借口。而神经症患者由于认识不到这一点,因此往往会过着双重的生活,他必定同样会在无意识之中搞混自己的真实身份、愿望、感受和信念。他所有的自欺行为都由此而产生。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将其动力归纳为:他不仅从智力上混淆了自由、独立、爱情、善良、力量的含义,而且,只要他不准备对付自己,他就会对维持这种混乱状态有着迫切的主观兴趣——反过来,他可能会用他极其敏锐的智力上的自负来掩盖这种混乱。

* * *

注释:

[1]这些方法与我在《我们的内心冲突》一书中所说的“人为和谐的辅助方法”虽然内容不相一致,但原则是完全一致的。

[2]这种兴趣是强化自我疏离的另一个因素,因此它属于远离真实自我的范畴。

[3]参见Karen Horney, Our Inner Conflicts, Chapter 2, The Basic Conflict。

[4]参见Karen Horney, Our Inner Conflict, Chapter 7, Externalization。

[5]参见Edward A.Strecker and Keh Appel, Discovering Ourselves, Macmin, 1931。

[6]D.T.Zuzuki, Essays on Zen Buddhism, Luzac and Co., London, 1927.

[7]参见易卜生《培尔·金特》中的相关场景。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9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