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伊斯兰教
(1840年5月8日 星期五讲演)
我们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异教的早期原始时代,进而论述另一个截然不同民族的宗教新纪元</a>,即阿拉伯人的伊斯兰教。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它标志着世界环境和人们思想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和进步!
现在,英雄已不再被信奉者视为神,而是一个受神启示的人,即先知。这是英雄崇拜的,而不是令人迷惑的狂诗。就其写作而论,几乎没有比它写得 更粗糙的书了!这就是民族的差别和鉴赏力的标准问题。
然而,我认为,阿拉伯人对《古兰经》如此热爱并非不可理解的。人们一旦完全摆脱《古兰经》的混杂纷乱,不纠缠于它,其精华部分就会显现,就会看到其他文学作品全然不可比拟的优点。如果一本书是出自肺腑,它就会激动人心,一切艺术和写作技巧就显得是次要的。应该说,《古兰经》首要特征在于它的真诚性 ,在于它是一本真诚的 书。我知道,普里多 〔39〕 等人把它说成仅仅是一派谎言,连篇累牍都在为作者的种种罪行作辩解,热衷于吹嘘他的野心与骗术。现在应该是清除这些说法的影响的时候了。我也不是断定,穆罕默德是一贯真诚的:谁能是一贯真诚呢?但是,对他不断指控为蓄意 欺骗;认为他总体说来或完完全全是有意的欺骗;——甚至还说他仅是以有意识的欺骗为生,他写《古兰经》是伪造者和骗子的伎俩,这种评论我是不能苟同的。我想,一切正直的人,读了《古兰经》绝不会有此结论。它反映原始人类灵魂的混杂激情,虽然粗糙、愚昧甚至不堪卒读;但是,它热情、真诚,力图用文字强烈表达自己。他思绪万千,虽屏住呼吸想全力表达,却又千言万语哽塞咽喉,无以倾吐。他内心的思想尚未形成体系,所以说起来就毫无次序、没有条理和缺乏连贯;——他的思想没有完全成形 ,就匆匆地竭力以不定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就成了这种混沌不清的状态。我们曾说过它“乏味”,但是自然的乏味并不是穆罕默德这部书的特性,毋宁说它是未经雕琢的璞玉浑金。这个人没有研究过讲演,在长期战斗的紧迫而艰难的环境中,他没有时间去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在为生命和救世的酣战中,一切事物迅猛而激烈地变化,使他紧张得毫无喘息机会,这是他当时所处的境况!在那紧迫的形势下,他无法将那些深奥的道理表达通畅。《古兰经》就是一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匆匆接连表达出来,它蕴含着他23年战斗风雨的种种变迁,所以这部书就显得时好时坏。
因为,我们应当考虑穆罕默德在其23年的生涯中,是所有斗争的中心人物。他与古莱氏人和异教徒的战斗,他自己人民内部的争论,他自己热情遇到挫折,凡此种种,使他夜以继日地繁忙,精神无法得到休息。可想而知,这位热情奔放的人,在那些不眠之夜里,投身于繁忙任务的漩涡中,他对这些问题作出决策的见解,被视为是上帝的真正灵光;他思想上所下的任何 决心,是如此神圣,不可缺少,似乎是加百利的神灵启示。这样的人我们能说他是伪造者和骗子吗?不,绝对不!骗子不可能有他这种极其炽热的心,它像一个沸腾的思想大熔炉。他的生平为他作证,天地也是他实情的有力明证。他也有很多过错。但我们应该考虑到,这个人是未开化的尚未摆脱野蛮状态的大自然之子,很多方面还有贝杜因人的习气。但是,把他视为微不足道的幻影人物、不择手段的贪婪的骗子,为了物质享受而进行渎神的骗术、伪造天书、长期严重背叛创造主与自我,我们是不会也不能这样看待他的。
在我看来,不论从哪种意义上来说,真诚是《古兰经》的优点,它由此而为原始阿拉伯人所珍视。真诚是这部书的首要的和最终的优点,其他优点都由它派生。——实际上,任何优点也只能由它产生。奇妙的是,贯穿在《古兰经》中那些结构拙劣的大量传说、谩骂、抱怨和叫嚣中,散布着一种真实而直接的洞察力,几乎可以称之为诗。这部书的主体仅仅是由传说组成,而且像是热情洋溢的即席传道。他不断重复讲述曾在阿拉伯人中广为流传的先知们的古老传说,叙说先知亚伯拉罕 〔40〕 、先知赫德、先知摩西 〔41〕 以及基督教的和其他真真假假的先知们,怎样一个接一个地传到各个部落,要人们警惕,不要犯罪,又怎样已经被人们接受,就像后来对待穆罕默德一样,这对他是莫大的安慰。这些故事,他十遍二十遍地重复,一遍又一遍,没完没了地重复,令人厌烦。勇敢的塞缪尔·约翰逊在他的简陋 的阁楼上,大概就是以这种方式精读作者们的自传的!这就是《古兰经》的主要成分。但是,奇妙的是,在所有这些内容中,不时出现这位真正思想家和先知的某些智慧的闪光。穆罕默德确有洞察世界的眼光。他以某种直率和粗犷旺盛的精力,将他自己已经理解的事情,使我们大家都能清楚地认识。我并不看重他对安拉的赞美,很多人都赞美安拉,我猜想,他们是仿效希伯来人,至少他们在这方面远不如希伯来人。但是,他能直接看透事物的实质,抓住 事物真理,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事情。这是伟大的大自然的恩赐,她把它赠与全人类,但是只有极少数人没有令人痛心地把它扔掉。这就是我所谓的想像力的真诚,是真诚心灵的标准。
穆罕默德并不能创造奇迹,他经常不耐烦地回答:我不能创造奇迹。我是何许人?“我是热心的传教士”,受命向众生传布这个教义。然而,我们能看到的世界,对他来说,从古至今一直是特大的奇迹。他说:观察这个世界,安拉所创造的这一切,不是神奇吗?只要你细心观察,一切全都是“为大家创造的奇迹”!上帝创造了大地,“阡陌纵横”,人们可以生活其间,自由往来。——穆罕默德对阿拉伯半岛干燥乡土上空的云彩感到非常神奇。他说,出现在无限高空的深厚云层是从哪里来的!密布的乌云好似巨大的黑色怪物悬挂上空,倾注大雨,“使死寂的大地复苏”,绿草如茵,“枝高叶茂的枣椰树上果实累累。这不是神迹吗?”他还说,你们的牛,——安拉创造了它们,它们是有用的、不会说话的牲畜。它们把草变成奶;大家还在它们身上获取了衣着。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动物;“到晚上,还排着队回到圈栏。”他还补充说:“而且,它们是一种为你争光的动物。”此外,还有船——他经常谈</a>起船,他把船比作巨大的移动的山,扬帆下水,是天上的风使船行驶。时或停泊不动,是上苍把风收回去了,它们只好静静地停着,不能再走动了!这些不都是奇迹吗?他喊道:你们还要什么奇迹?你们本身不就是奇迹吗?上苍创造了你们 ,“用一小块泥土塑造了你们。”你们曾经是很小的,一些年前还什么也不是。现在你们美丽、健壮,有思想,“你们彼此怜悯。”随着老年来临,头发变得花白,你们健壮的身体逐渐衰退虚弱,日落西山,又归于无。最令我感动的是“你们彼此怜悯。”要是安拉不使你们互相怜悯,——事情将会变得怎样!这是一种深刻而有明确针对性的思想,是一开始就能把握事物实质的洞察力。在这个人身上,可以看到诗人的天才具有的最美好、最真实东西的粗糙痕迹。他是原始时代的智者,有眼力,有思想,是坚强而质朴的人。——他可以把自己塑造成诗人、帝王、教士以及任何一种英雄人物。
在他看来,这个世界完全是个奇迹,永远是再明显不过的了。正如我们前面所述,他领悟到一切伟大的思想家,包括原始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内,从各种途径力图认识到的东西:即认为这个看来如此坚实可靠的物质世界,归根到底,其实质是虚无,是上帝的权力和存在可见的有形的显现,——是上帝悬在虚空的无限中的影子,仅此而已。他说,那些山脉,那些巨大的石山,将“像浮云一般”消散,像云彩一样在蓝空中消失,不复存在!塞尔指出:他以阿拉伯的模式来描绘大地,把它说成是一片辽阔无边的平原或是平坦的盆地,那些山脉矗立其上,使大地稳固 。当世界末日来临,它们就要“像浮云般”消散,整个大地将旋转起来,把自身卷向毁灭,像尘埃、蒸气一样消失在无垠的空间。安拉从大地把手缩回,大地就不复存在了。安拉的绝对统治,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权力、荣耀以及无名的恐惧,它无所不在,是万物中真正的力量、本质和实在。穆罕默德对此始终是确信无疑的。现代人所说的各种自然力和自然规律,并不认为它们是神圣东西的象征,甚至不是当作最终的事物,而是看作一系列非常平凡的东西,——有的可以出售,有的希奇古怪,有的可以用来推进轮船!由于有各种科学和百科全书的出现,在我们那些实验室里工作,容易忘记神性 。我们不应该把它忘掉!一旦把它完全忘记,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值得记忆的东西。而且我认为,大部分科学是非常死板的东西,毫无生气,喜好争辩,而又空洞,——就像晚秋时节的蓟草一样枯燥。即使是最好的科学,忘记了神圣,也不过是块死木头 ,它更不会像成长着的树木和森林提供新的木料!人们必须通过某种崇拜 才可能有认识 ,否则,他的知识只是一种空谈,就像干枯的蓟草。
关于穆罕默德教义宣扬纵欲的许多传说与描绘,是很不公正的。我们看来,那些犯罪的放纵行为,虽然他是允许的,但并非是他唆使的;他发现在阿拉伯半岛,这种公认的行为古已有之,他却从多方面对其进行削弱和限止。他的教义并非是自由放任的,它要求严肃的斋戒、沐浴,有严</a>格复杂的戒规,一天做五次祈祷,并要求禁酒,这些是自由放任的宗教做不到的。看来,实际上,任何宗教或宗教事业,只有靠这种严格的教规,才能取得成功!把一个人的英雄行为说成是激发于贪图安逸,希望得到享乐和酬报,——即为了今生或来世猎取各种好处的说法,纯系诬蔑!即使是最卑贱的凡人,也会有某种高尚的品德。正在宣誓的不幸士兵,受雇去当炮灰,自有其“士兵的荣誉”,这种荣誉与受正规训练而每天获得一个先令迥然不同。这不是在追求物质享受,而是在从事高尚而真诚的事业,也证明他作为神所创造的人,即亚当最不幸的子孙,在上帝的天下进行模糊的追求是正确的。只要为其指点迷津,最迟钝的、从事单调劳动的苦力,也能激励成为英雄。如果把他说成是受贪图安逸的诱惑,那就大错特错了。勇于战胜困难、克制感情、为正义殉道、临危不惧等等才是触动人们心头的诱惑物 。如果激发其内心善良的生命力,那就等于有了烧掉一切邪念的火把!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更高尚的东西:人们甚至在那些“为体面行事”等等的有闲阶层中也能看到这种情节。任何宗教要获得众多的信徒,不能诱以肉欲;绝对不能,而只能靠激励休眠于人们心灵深处的英雄气质。
除上述情况外,我们还要指出,穆罕默德本人也不是纵欲的人。如果我们认为这个人是粗俗的酒色之徒,一心贪图卑鄙的享乐,——而且是形形色色的享受,那就错了。他的家庭是极其俭朴的。他日常的饮食是大麦面包和水:有时,他家的炉子几个月都不生一次火。他的信徒们曾骄傲地记载,他能够自己修鞋,自己缝大氅。他虽贫穷、劳累和衣食不足,却无视庸人们孜孜以求的东西。应该说,他不是坏人;在他身上有比任何欲望 更为高贵的东西。——否则,在他手下征战奋斗23年,与他风雨同舟、亲密无间的那些粗犷的阿拉伯人,就不会如此尊敬他!他们都是粗犷无羁的人们,时常争吵不休,又能赤诚相见,如果没有正直的品德和气概,则无人能够指挥他们。试想,他们会称他为先知吗?唔!他与他们促膝相处,坦诚相见,毫无隐私。大家亲眼看他缝补大氅,修理鞋子,同他们一起战斗、商议和发号施令。他们肯定了解他是 怎样一个人,也能按自己的喜爱去称呼他!没有哪一个有教皇权力的皇帝,能够像这位自己缝补大氅的人受到这样尊重。透过23年的严峻的实际磨炼,我们可以发现他有真正的英雄所必备的气概。
他的遗言是一篇祷词,这是发自战斗的心灵,怀着颤抖的希望向创造主发出断断续续的简短殷切的祈祷。我们不能说,他的教义使他变得更坏 ,而是使他更好;使他变得善良,而不是使他变恶。他那宽宏的品德,有不少记载。他的女儿去世的时候,他以自己的惯用语,说了非常真诚的话,就像是基督徒说的一样。他说:“主赐予的,应由主召回,感谢主”。当他的 〔7〕 此句出自圣经,《旧约·耶利米书》 〔8〕 圣经《旧约·诗篇》,共150篇,作者为摩西、大卫、所罗门等。——译者
〔9〕 贝杜因人,阿拉伯半岛、叙利亚和北非沙漠的阿拉伯游牧民族。——译者
〔10〕 塞尔(1690/7?—1736),《古兰经》的英译者。——译者
〔11〕 圣经《旧约·约伯记》,是你给它披上的么?”——译者
〔12〕 圣经《旧约·约伯记》 〔13〕 黑石,亦称“玄石”,是一块带微红的褐色方石,直径约30厘米。据古阿拉伯宗教传说,是易卜拉欣(多数学者认为即《圣经》中的亚伯拉罕)遗留的圣物。多神教徒视为“圣石”加以吻拜。伊斯兰教保留这一传统。朝觐者举行吻拜礼仪时,如人群拥挤,可代之以手抚摸,称为抚石。——译者
〔14〕 麦加在沙特阿拉伯王国的西部,是伊斯兰教发源地和圣城。克尔白,意为“立方体形的房屋”,指麦加“圣寺”内一座方形石殿,其东南面壁上镶置黑石。为穆斯林朝拜中心。中国伊斯兰教亦称它为“天房”。——译者
〔15〕 狄奥多罗斯(约前90—前21),罗马统治时期西西里的史学家,以希腊文著《世界史》,为后世保存了古代作品。——译者
〔16〕 西尔弗斯特·德·萨西(1758—1838),法国东方学家。——译者
〔17〕 渗渗泉,是麦加的克尔白旁的泉水名称。据古阿拉伯传说:“易卜拉欣与妻哈哲尔携子以实玛利来到麦加,哈哲尔为寻求水源,曾七次奔走于萨法和麦尔卧两山之间,滴水未获。以实玛利因干渴啼哭,足蹬石块,石下涌出泉水,是为“圣泉。”——译者
〔18〕 《圣经》故事称:亚伯拉罕之妾夏甲,因遭亚伯拉罕之妻撒拉的嫉妒,携子以实玛利被逐,迷途于旷野。正当孩子干渴欲绝,神使他们发现泉井,得以成长。(见《旧约·创世记》 〔19〕 腕尺,古代亚西亚之长度单位,即自肘至中指尖端的长度。一腕尺约合18—21英寸。——译者
〔20〕 喀巴拉,源于希伯来文,原意为:传授的教义。犹太教神秘主义体系。——译者
〔21〕 聂斯脱利派,是基督教的一个教派,因信奉君士坦丁堡主教聂斯托利(约380—451)倡导的教义得名。他主张基督“二性二位说”,反对阿里乌斯派的上帝“一位论”。431年受到以弗所公会议的绝罚,因皇帝袒护,直至435年才被革职流放。此教派在我国也称景教。——译者
〔22〕 司各脱(1771—1832),英国苏格兰小说家、诗人,历史小说的首创者,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译者
〔23〕 赫蒂彻(约555—619),出身于麦加古莱氏部落阿布杜·乌扎家族。其前夫富商死后,她独自经营,为穆罕默德 〔28〕 此句出自圣经《旧约·约伯记》 〔29〕 加百利,《圣经》中的报喜天使,在犹太及基督传记中指七天使之一。伊斯兰教指口传《古兰经》的天使。——译者
〔30〕 此句出自圣经《旧约·约伯记》 〔31〕 诺瓦利斯(1772—1801),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译者
〔32〕 阿比西尼亚,即今非洲埃塞俄比亚。这次逃亡,也叫希吉拉。——译者
〔33〕 希吉拉,意即迁徙、出去。穆罕默德死后,其信徒为纪念此事,经 〔39〕 汉弗莱·普里多(1648—1724),英格兰东方学家,自然神论的反对者。著有《穆罕默德生平充分显示的欺骗性》。——译者
〔40〕 亚伯拉罕,《圣经》中人物,相传为希伯来人的始祖。——译者
〔41〕 摩西,《圣经》中人物。古代犹太民族的领袖。传说《圣经》前五卷是摩西所制律法。——译者
〔42〕 德拉克马,古希腊银币。——译者
〔43〕 指穆罕默德回答他第二个妻子阿耶莎的问话(见原书第66页)。——译者
〔44〕 色俩目,又译:“撒拉姆”,意为“和平”、“平安”、“安宁”。伊斯兰教徒相互祝安和问候用语,在礼拜时,也向左右道此词。——译者
〔45〕 杰里米·边沁(1748—1832),英国伦理学家、经济学家、功利主义者。——译者
〔46〕 威廉·佩利(1743—1805),英国神学家,功利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拥护塔克(1705—1774)的主张,著书力证上帝的存在。——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