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八章 塔楼_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

作者:荣格 字数:4345 更新:2025-01-09 14:45:13

渐渐地,通过创作科学作品,我为幻觉及潜意识的内容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但对我来说,文字和纸张还远远不够,我还需要其他东西。我要坚定不移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思想和业已掌握的知识。换句话说,我要坚定不移地承认自己的信念。这便是“塔楼”——我在波林根为自己建造的房屋——的起源。

一开始,我就决定把塔楼建在近水的地方。我一直被苏黎世湖上游的美景所吸引,自己也感到很奇妙。于是到了1922年,我买下了波林根的某块土地。它坐落在圣梅恩拉德地区,是一处老教堂地产,以前隶属于圣高尔修道院。

起初,我并没有打算把它建成一座传统意义上的房屋,而只是一种原始的独层住宅。房屋采用圆形结构,中央内置火炉,沿四壁摆放几张床铺。在我的脑海中,它或多或少已然变成了一间非洲小屋,火炉是用石头环绕搭建的,炉火在其中静静燃烧。而全家人的整个生活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转动。原始的小屋把整体性的观念具体化了,在家族式的整体中,连各种家禽家畜都参与其中。但即便在修建的最初阶段,我就已经改变了计划,因为我觉得它实在是太原始了。我意识到,应该把它建成一幢正规的二层小楼,而不只是一座趴在地面的低矮小屋。于是,在1923年, 为了保留祖父作的改动,我纹章上面的涂层已经没有凤凰图案了。取而代之的是这样一个图案:右边是一个蓝十字,左边是一串蓝葡萄,一条带有金星的蓝带将两者分开。这样的纹章象征着互济会或玫瑰十字会。就像十字架和玫瑰花代表玫瑰十字会的两个对立物(“十字架对玫瑰”),也就是基督教徒和酒神这两种成分一样,十字架和葡萄则是天堂精神与地狱精神的象征。起联结作用的象征形象就是那金星,即哲人之金。

玫瑰十字会起源于炼金术哲学。迈克尔·迈耶(1568-1622)是其创立者之一。这位著名炼丹术士,和相对来说名气不大但更为重要的杰拉德斯·多尼尔斯(16世纪末)是同时代人,前者更为年轻,而后者的论文遍布于1602年那本《炼丹术大全》第一卷里。二人都住在法兰克福,此地似乎一直是当时炼丹术哲学的中心。不管怎样,作为鲁道夫二世的巴拉丁伯爵和宫廷医生,迈克尔·迈耶在当地也算是个名人了。那时候,作为医生兼法官的卡尔·荣格博士(死于1645年)住在美因茨附近,除此之外,我们对他一无所知,因为家谱到我的高曾祖父就断了,而高曾祖父是生活在18世纪初的人。这人就是西格蒙德·荣格,如今的美因茨市民。家谱中断,是因为美因茨市档案馆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包围战中烧毁了。据保守猜想,这位学识渊博的卡尔·荣格博士对炼金术士的著作十分熟悉,因为当时的药理学仍然深受帕拉切尔苏斯的影响。多尼尔斯是一位直言不讳的帕拉切尔苏斯信徒,曾经针对帕拉切尔苏斯的论文《长久的生命》写过一部长篇评论集。比起所有其他炼金术士而言,他主要涉及的是个性化的过程。考虑到我毕生工作的大部分时间一直围绕着对立物问题进行研究,特别是对立物在炼金术上的象征意义,因此理论都没有引起我的兴趣。

当我雕刻那几块石板的时候,我意识到了自己命中注定要与祖先发生种种联系。我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受到了许多事情和问题的影响,它们是我的父辈、祖父辈和祖祖辈辈没能完成也无法作答的。好像家族中存在着一种没有人格的命运,它由父母传给子孙。我一直觉得,我必须要回答命运临到我祖辈身上但却一直没有回答的问题,或者我必须完成,也许继续去做先前时代遗留下来的事情。我难以确定这些问题是更具个人性还是更具一般性。不过在我看来,应该是更具一般性。一个一般性的问题,如果不这样认识,看起来就总像是个人问题,因而在个体情况下,这个集体性问题会使人感觉个人精神王国里的某些事情失去了秩序。个人的领域的确受到了干扰,但是这种干扰却不一定占据主导地位,它们可以是附属性的,结果使社会氛围发生了难以忍受的变化。因此,这种干扰产生的原因并不一定得在个人环境中去寻找;相反,应该到集体性环境中去找寻。迄今为止,心理疗法对这件事情的考虑还是非常欠缺。

像任何具有某种内省力的人一样,我早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人格上的分裂纯属我的私事,并应由我自己负责。可以肯定地说,浮士德已经使这个问题在某些程度上简单化了,他坦言:“天哪,我的心胸里居住着两个灵魂!”但它却丝毫没有关注产生这种分裂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他的这种洞察力却似乎是直接指向我的。在我第一次读到《浮士德》的那些日子里,我远远没有猜到,在很大程度上,歌德这一奇怪的英雄神话是一种集体性体验,而且它还预见了德国人的命运。因此,我便感到自己已经卷入其中,而当浮士德由于狂妄自大和自我膨胀而导致腓利门和博西斯惨遭杀害的时候,我备感内疚,仿佛自己在过去曾帮别人谋杀了那两位长者。这种奇怪的想法使我震惊,因而我认为自己有责任赎罪并防止这种悲剧再度发生。

早年听到的一点儿古怪的消息进一步印证了我错误的结论。我听说人们散布谣言,说我爷爷荣格是歌德的私生子。这个令人讨厌的故事给我留下了一个印象:它马上证实了也似乎解释了我对《浮士德》所产生的古怪反应。实事求是地说,我并不相信轮回转世,但我对于印度人叫作命运这一观念却好像与生俱来的熟悉。在那个时候,我根本不知道有潜意识的存在,因此,对于我的反应,我便无法找到任何心理学的解释。我也不知道——甚至时至今日,我知道的一点也不比别人多——未来已经事先潜意识地准备好了,因此,有洞察力的人便可以猜出来。所以当恺撒·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加冕登基的消息传来时,雅各布·布克哈特便惊呼道:“德国的末日到了!”瓦格纳的原型已经在敲着门,而随着这种原型而来的还有尼采那酒神的体验——这种体验,归因于狂喜之神沃旦更加合适。威廉时代的狂妄自大使欧洲各国相互疏离并酝酿着1914年的灾难。

在我青年时(约1890年),我不知不觉地陷入这个时代的精神中,一时找不到使自己解脱的办法。《浮士德》拨动了我的心弦并以某种方式深深地打动了我,而我只能认为这种方式是属于我个人的。最重要的是,它唤醒了我心中善与恶、精神与物质、光明与黑暗这两两对立的问题。浮士德这位愚蠢的哲学家遇到了他存在的黑暗一面,也就是他邪恶的阴影靡菲斯特;靡菲斯特尽管有着消极的性情,但却代表着与那徘徊在自杀边缘死板的学者相对立的真正人生精神。我自己的内心矛盾便以戏剧化的形式出现在这里了;歌德实际上为我自己的矛盾和解决办法写出了基本的提纲和样式。浮士德与靡菲斯特的分裂人格在我身上结合成了一个单独的人,而那个人就是我。换言之,我直接受到了震动并认识到这是我命中注定的事。因此,这出戏中所有的紧要关头都深深地影响了我;我会非常强烈地同意某一点,又会在另一点上加以反对。没有什么解决方法会使我漠不关心。后来,我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工作与浮士德所忽略的事情联系起来:尊重人的永恒的权利,尊重“古人”,并承认文化和知识史具有连续性。

我们的灵魂与我们的肉体是由单独的元素构成的,而这些元素全都展现在我们祖祖辈辈的身上。个人精神中的“新”只是远古成分变化无穷的重组而已。身体和灵魂因而具有更显著的历史特征,在刚开始存在的新生事物里找不到任何合适的位置。也就是说,构成我们祖先的各种成分只部分存在于这些事物之上。就像我们现代的精神伪装的那样,我们还远远没有告别中世纪,告别典型的古代,告别原始性。然而,我们已投入前进的洪流之中,被席卷着冲向未来,这股洪流的势头越猛烈,我们就越发脱离了根基。然而一旦与过去断绝,那么过去通常就会湮灭,于是这种前进运动就会永不停息。但是,正是由于失去了与过去的联系,正是由于抛弃了“根”,才造成了人们对文明的种种“不满”,造成了这样的慌乱匆忙——我们更多地不是生活在现在,生活在整个进化背景都无法追赶的现在,我们反而更多地生活在未来,以及未来黄金时代虚幻的许诺里。由于日益高涨的缺乏感、不满感和躁动感的驱使,我们便匆忙地拥向新鲜事物之中。我们不再靠我们所拥有的事物而生活,而是靠承诺来生活,我们不再生活在现今的光明里,而是生活在未来的黑暗里;我们期待着未来终能带来辉煌的日出。我们拒绝承认,一切更美好的东西都是以某种更邪恶的东西为代价而换来;我们拒绝承认,对自由更强烈的希望因国家频繁施加奴役而破灭,更不要说那些最辉煌的科学发现加之于我们的恐怖危险了。我们越不了解父辈和祖先所寻求的东西,我们就越不了解我们自己,这样我们就倾尽所能去帮助夺取个体的根基和他具有指导意义的本性,从而促使个人变成众人的一个微粒,只由尼采所谓的万有引力精神所控制。

由历史进步促成的改革,即通过新方法或新技巧来造成的改革,最初当然使人印象深刻,但从长远来说,却都是令人怀疑的,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代价高昂的。总的来说,这些改革根本不会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像生活中的高速通信一样,是存在的糖衣炮弹,因为令人烦恼的是,这种高速通信加速了生活的节奏,而留给我们的却是前所未有的更少的时间了。正像古时候大师们的老生常谈</a>,“只有魔鬼才会匆匆忙忙”。

另一方面,由倒退促成的改革一般来说付出的代价更少,持续的时间也更长。因为他们倒退回过去更简单的,尝试并试验过的道路上去,并很少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及所有假设能够节省时间的新发明。

在这本书里,我用大篇笔墨描写了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主观看法,然而,这种看法并非是合理思维的产物。相反,它却是一种幻觉,就像一个人故意半闭着眼,半捂着耳朵去观察聆听存在的形式和声音。要是我们的印象过于清晰,我们就会局限于当前的时时刻刻,因而根本无法理解我们祖先的心灵是如何去聆听,去理解现在——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潜意识正在如何对他作出回应。因此,祖先的成分是否在我们的生活中获得了一种基本的满足感,或者祖先的成分是否遭到了排斥,我们便对此一无所知。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件事,那就是个体身上与生俱来的历史家系能否与目前短暂的情况相协调。

住在波林根的塔楼里,就像一个人同时生活在很多个世纪一样。我死后,塔楼依然矗立在那里;而在地点和风格上,它却指向远古的事物。它身上很少有东西暗示着现在。要是一个16世纪的人搬进这座房子,恐怕只有煤油灯和火柴才是新鲜的物件;不然他就会轻而易举地如数家珍了。没有什么东西会惊扰亡灵,既没有电灯也没有电话。此外,我祖祖辈辈的灵魂也能忍受塔楼的气氛,因为我为他们解答了他们生命中所遗留的问题。我倾尽所能获得了粗略的答案,我甚至还把它们画在了墙上。那情形仿佛是一个延续了几个世纪,沉默不语的大家族正在塔楼里聚族而居。在这里,我以自己的第二人格生活着,将生活看成一种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轮回。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3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