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俯瞰罗马帝国,首先得到的一个强烈印象是它的地中海特性。帝国的疆土几乎没有超过它所四面环抱的那个内陆大湖的沿岸地区。莱茵河、多瑙河、幼发拉底河和撒哈拉等边远地区形成保护地中海周边地区的广阔防御圈。毋庸置疑,地中海是罗马帝国政治统一和经济统一的保证。帝国的存在依赖于它对海的控制权。如果没有这条重要的交通线,则对于罗马世界的管理和供应都是不可能的。当帝国逐渐衰老的时候,帝国的海的特性更加突出起来,看到这一点是很有意思的。帝国以前的内陆首都罗马在4世纪时被放弃了,取代它的是一个既是首都又是良港的城市——君士坦丁堡。
的确,从3世纪末期起,帝国的文明便暴露出无可否认的衰落现象:人口下降;力量衰退;蛮族开始威胁边界;政府竭力为着本身的生存而斗争,日益增加开支,导致税收剥削,使人民越来越受国家的奴役。然而这种衰落似乎没有明显地危害地中海的航运。地中海仍然是活跃的,这与逐渐陷入死气沉沉的大陆各省形成对照。地中海继续使东部和西部保持着接触。在受同一海水浸润的如此迥异的地域之间,加工的产品或天然的产物的交流未见停止:君士坦丁堡、埃德萨、安条克和亚历山大的织物;叙利亚的酒、油和香料;埃及的纸草;埃及、非洲和西班牙的小麦以及高卢和意大利的酒。以金索利达为基础的君士坦丁货币制度的改革,甚至可能大大地促进了商业活动,因为改革使商业活动得到好处,可以使用一种优异的货币,这种货币被普遍用作交换的工具和表示价格的手段。
在帝国的两大地区——东部和西部之间,东部不仅文明比较优越而且经济活跃的程度高得多,所以远远超过西部。在4世纪以后,除在东部以外,不复存在真正的大城市。也正是在东部,出口工业尤其是纺织工业集中在叙利亚和小亚细亚,罗马世界是这些工业的市场,叙利亚船只负责运输。叙利亚人在商业上的优势定然是后期罗马帝国历史上引人注目的事实之一。 ① 叙利亚人在商业上的优势必定大大有助于最终可能拜占庭化的社会逐步东方化。以海为媒介的这种东方化清楚地证明,当衰老中的帝国逐渐变弱,在蛮族的压力下从北方后撤,越来越收缩到地中海沿岸的时候,地中海的重要性日益增长。
因此当我们看到下述情况的时候就不会感到惊奇:即日耳曼人从入侵时期之始,竭力推进到地中海海岸以定居在那里。当3世纪边界在他们的压力之下 ? 629年批准圣德尼修道院对该市集征税的《达戈贝尔的证书》(《德意志历史文献·证书》,第1卷,第140页)普遍地被认为值得怀疑。然而人们提不出足以否定这份证书真实性的有效证据。而且即使这份文献不是出自达戈贝尔的中书省,它也无疑是加洛林时期以前的东西,人们没有理由对它向我们提供的有关经常举行圣德尼市集的详细情况表示怀疑。
? 见《阿戈巴尔的书信》(《德意志历史文献·书信》,第5卷,第184页以下)。
? 《法兰克人史》,克鲁施校注,第7卷,第46节。
? J. 戈尔:《萨莫和卡兰蒂尼的斯拉夫人》(《奥地利历史研究所通报》,第11卷,第443页)。
? 《法兰克人史》,克鲁施校注,第3卷,第34节。
? 《法兰克人史》,克鲁施校注,第8卷,第33节。
? 《法兰克人史》,克鲁施校注,第6卷,第45节。627年,一个名叫约翰的商人向圣德尼修道院捐赠(《德意志历史文献·证书》,第1卷,第13页)。《达戈贝尔言行录》(《德意志历史文献·墨洛温王朝的著述》,第2卷,第413页)谈到一个名叫萨洛穆的商人,实际上他或许是一个犹太人。
? A. 多普施:《欧洲文化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第2卷,第432页;F. 达恩:《西哥特人的商业和商业法·建筑用石》,第2卷,第301页(柏林,18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