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价值概说 。普通哲学意义的价值。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论。戈森定律。门格尔图式。韦伯的心理物理学定律和边际效用论。二、 劳动与边际效用是价值的两个要素 。生产资料的价值取决于什么。边际效用论是作为评价过程的一元论。经济计划的编制中劳动耗费的调节作用。边际效用论与劳动论的综合。三、 耗费价值概说 。耗费价值概念与价值概念的区分。绝对耗费价值。相对耗费价值。劳动耗费价值主要是社会范畴。边际效用论和劳动论。瓦格纳、累克西斯和迪策尔的劳动耗费价值论。
一、 价值概说 上一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洛贝尔图斯曾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划分,把经济概念分为逻辑 概念和历史 概念(范畴)。 [37] 逻辑 的经济概念,是指任何一种经济制度所固有的概念,而不问这种经济制度的历史特点如何。相反,历史 的经济范畴,仅表示特定的、暂时的、历史的经济形式。
基本的逻辑的经济范畴,是价值 和耗费价值 。这两个范畴,都是根据经济过程的性质而来的。经济过程,一方面,总是力求达到外在的目的,使外部自然界适应我们的需要;另一方面,则依靠用以达到目的 的手段付出某些耗费来达到这一目的。可见,手段 和目的 ,所费和所得,是经济活动的两极。据此,所谓的经济原则也就具有两重性:用最小的耗费 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任何经济活动都力求符合经济原则的这两项要求。在经济原则中体现了两个基本的逻辑的经济范畴:耗费价值(所费)和价值(所得)。任何经济生活,不管它多么复杂,都能够纳入这两个基本的经济范畴,正如任何经济企业的业务,不管是什么业务,都能够纳入簿记账户的两方:贷方和借方。
我们在考察这些范畴时,最好是从价值范畴入手,因为价值位于经济的一极,是经济的目的,而耗费价值则永远只能是手段。在人类理性活动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当然是目的,它决定经济活动的整个方向以及用以达到目的可能耗费的手段。
在建立经济价值理论时,不容忽视的是,价值范畴不仅仅有适用于经济的意义。 [38] 现代的哲学思潮是力求更大地突破价值概念的框框,使之成为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这与现代心理学的主意论学派有关。现代心理学家大都认为,意志是人的心理生活中的基本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39]
但是,价值范畴也无非是意志范畴的形式之一。我们怎样才能把有价值的东西和没有价值的东西区分开来呢?只能靠我们意志的反应。意志总是企求什么和回避什么,摆脱什么。凡是意志企求的一切,我们称之为是肯定的价值;凡是意志想摆脱的一切,我们称之为否定的价值。意志之外,没有价值;价值之外,没有意志。 [40] 因此,从普通哲学观点来看,应当承认埃伦费尔斯所表述的价值定义是完全正确的,他说:“有价值的物品就是我们所期望得到的东西。” [41]
同时,期望得到的东西,可以是目的,也可以是达到另一目的手段。据此,价值可分为:1. 基本的 、独立的价值;2. 派生的 、非独立的价值。 甚至激烈抨击李嘉图的杰文斯,也指出这两种理论是完全一致的。他说:“物品的价格,只能决定于它的效用大小。然而,怎样才能改变边际效用呢?要靠增加或减少物品的供应量。然而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增加或减少呢?这就要靠增加或减少生产这些物品的劳动耗费。从这个观点来看,从劳动到价值之间存在两个阶梯。劳动决定供应量,供应量又决定用以确定物品价值或交换关系的边际效用。” [60] 杰文斯这里所缺少的仅仅是三段论法的结论:劳动决定价值。
西方有一些经济学家,包括马歇尔 [61] 和迪策尔 [62] 在内,都不认为李嘉图理论和边际效用论之间存在着矛盾。相反,在现代,迪尔却企图把这两种理论对立起来,认为它们在逻辑上互相排斥。迪尔的论据归结到一点,就是它指出边际效用论的主观主义性质和劳动论的客观主义性质。 [63] 但是,正如本文所述,不仅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这两种理论互相排斥,而且应当由此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认为这两种理论是互为补充的。本文的观点,在我发表的 桑巴特在他的对《资本论》[67] 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为什么把劳动耗费叫做“价值”,以至于认为劳动耗费是价格、产品交换关系的基础(显然是错误的),而不承认价值和耗费价值这两个不同的范畴有独立存在的权利呢?
极少数的经济学家懂得劳动耗费价值范畴在经济科学中有权独立存在。其中就有A. 瓦格纳。他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出发,详尽地研究了耗费价值理论。这三个观点是:1. 人类,2. 国民经济,3. 单个经济。从人类的观点看,耗费价值(Kosten)是“为获得财富所耗费的各种人类劳动量” [68] 。从国民经济的观点看,耗费价值是为克服自然阻力所耗费的价值。最后,从单个经济观点看,在耗费价值的构成中,除了从国民经济观点看的耗费价值外,还包括 关于价值学说的历史概述:
李卜克内西:《英国价值理论的发展史》。
R. 考拉:《价值理论的历史发展》,1906年。
卢约·布伦坦诺:《价值论的演变》,1908年。
B. 扎列斯基:《价值学说》(《价值论》),1893年。
P. 奥尔任斯基:《经典家和宗教家的价值学说》,1896年。
Э. 杰恩:《论价值学说》,1896年。
A. 马努伊洛夫:《古典学派经济学家的价值概念》,1901年。
关于边际效用论的文献:
戈森:《论人类交换规律的发展及人类行为的规范》。1854年(第2版,1889年)。
L. 瓦尔拉:《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1874年。
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年(第3版,1888年)。
门格尔:《政治经济学基础》,M. 奥尔任斯基编译,1903年。
维塞尔:《主体价值的起源与定律》,1884年;《资本的实证理论》,1889年。
庞巴维克:《经济福利价值论的基础》,1904年,译自德文;《资本实证论》,第2版,1900年。
科莫钦斯基:《闭关经济的价值》,1889年。
楚克坎德尔:《论价格理论》,1889年。
P. 奥尔任斯基:《关于经济现象的学说》,1903年。
B. 沃伊京斯基:《市场与价格》,1906年。
边际效用论的评述: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第3版,1898年。
迪策尔:《社会经济学原理》,1895年。
施托尔茨曼:《国民经济学的社会范畴》,1896年。
希法亭:《庞巴维克对马克思的批判和研究》,1904年。
迪尔:《大卫·李嘉图关于国民经济的基本法则》,1905年。
绍尔:《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问题》,1907年。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边际效用论》(载《法律通报》,1890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第3版,1906年)。
司徒卢威:《关于价值的论文》(载《社会主义文集》和俄国杂志《科学评论》、《生活》)。
弗兰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1900年。
马努伊洛夫:《关于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学说的价值概念》,1901年。
斯托利亚罗夫:《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公式的分析论证方法》,1902年。
B. 德米特里耶夫:《经济论文集》,1904年。
吉尔什费尔德:《福利边际效用与其劳动耗费价值的比例定律》,载《社会学问题》,1909年。
关于耗费价值的文献:
瓦格纳:《政治经济学原理》,1893年,第3版。
累克西斯:《产品》(载于《政治经济学辞典》)。
迪策尔:《社会经济学原理》,1894年。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Л. 布赫:《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要素》,1902年,第2版。
* * *
[1] 洛贝尔图斯:《关于社会问题的解释》,1875年,序言。
[2] 冯特说:价值因素是使精神因素区别于纯物理因素的最重要的特征。精神世界是价值的世界,有着极其不同的质的特点和极其不同的等级。在精神世界里,一切都有其肯定或否定的价值,都有其或大或小的价值。(见冯特:《逻辑·方法论》,第2版,第2卷,第16页。)文德尔班认为:“哲学是关于普遍适用的价值的批判科学。”(见文德尔班:《序曲》,第30页。)明斯特尔贝格认为:“我们哲学思想所缺少的,就是完整的纯价值体系。只有那时,哲学才又成为长久以来唯独自然科学才有的那种真正的生命力。”(见明斯特尔贝格:《价值哲学》。1908年,第VI页)当然,明斯特尔贝格自己试图建立这种体系不能说是成功的。
[3] 例如,著名的丹麦哲学家许夫定说:“如果要问心理生活的三个要素(认识、感觉和意志)哪一个是基本的,那当然只能是意志。”(见许夫定:《心理学》,第3版,1901年,第134页。)用冯特的话说,“精神世界是意志的王国。这里起决定性的作用是意志,而不是观念或思想。”(冯特:《逻辑·方法论》,第2卷,第17页。)
[4] 一位现代英国哲学家公正地指出:“在思想史上价值问题大概从未像现在这样成为普遍注意的中心”,如果说是这样的话,那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来自现代心理学主意论学派;另一方面是来自承认实际认识高于理论认识的现代哲学的总趋势。(厄本:《评价,第一性和规律》,1909年,第1页。)
[5] 埃伦费尔斯:《价值论学说》,1897年,第53页。在论述价值的哲学文献中,关于什么是价值基础——是感觉还是意志的问题,存在着争论。持第一种观点的,有迈农、奥尔任斯基、厄本;持第二种观点的是埃伦费尔斯。如果和冯特一道认为感觉和意志实质上是不可分割的话,那么,这场争论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但是,由于基本的精神能力是意志,而不是感觉,所以应把评价看做是意志的职能之一。冯特说:“感觉和欲望不是意志发展的前提,而是属于意志发展并要求有内在意志活动这一固定条件的现象。”(见《生理心理学要义》,第4版,第562页。)
[6] 明斯特尔贝格力求证实经济具有独立的价值,但是他的结论,即便很高明,也无法令人表示赞同。(见明斯特尔贝格:《价值哲学》,第十篇。)
[7] 参见门格尔:《政治经济学原理》,俄译本,奥尔任斯基审编,1903年,第77页。迪策尔完全正确地指出,这个定义,重要的是阐明了我们的福利决定于是否占有物品这一观念。(见《理论社会经济学》,第220页。)
[8] 亚当·斯密把价值分为使用 价值和交换 价值。使用价值的概念在斯密及其学派的体系中都没有得到充分的探讨,实质上是一种多余的概念。布伦坦诺正确地指出:“一切价值都是使用价值。”(见布伦坦诺:《价值学说的发展》,1908年,第69页。)
[9] 当然,戈森之前还有先驱者。В. Я. 热列兹诺夫认为,亚里士多德早就提出了价值论,其基本思想是物品的价值取决于该物品满足需要的重要程度。(见《政治经济学概论》,第7卷,第365页及以下各页。)
[10] 但需要对这个原理作一限定:经济物品单位的效用超出一定的边际 ,递减是不可避免的,如未达到这一边际,递减是不可能发生的。
[11] 不应忘记,整个推论的出发点,是假设我们占有的是一定数量的,无论通过生产新产品、交换或用其他方法来获得新产品都不能 再增加的物品。
[12] 门格尔:《政治经济学原理》,第91页。
[13] 冯特:《生理心理学要义》,第1卷,第4版,第590页及以后各页。
[14] 维塞尔:《论价值的起源》,第19页。
[15] 斯托利亚罗夫先生借助于高等数学分析,对我的论题作了一般证明(参见他的小册子《对M.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先生提出的自由生产产品的边际效用与其劳动耗费价值成正比的政治经济学公式的分析证明》,1902年)。斯托利亚罗夫先生是用微分学进行证明的。但是,上述比例关系,无须什么数学,只要用一般形式逻辑推论,也可以像本文所做的那样完全准确地予以证明。吉尔什费尔德先生在《社会学问题》第2期发表的《物品边际效用与其劳动耗费价值的比例定理》一文中,也就这一定理作了不十分严谨的数学证明。
[16] 假如这个数字改用其他数字,则得不到严格的比例。这是因为:只是在假设可能无限小地增加每一种产品生产的条件下,才必须有严</a>格的比例,而在具体场合,只能稍微大于或小于这种比例。这也说明: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在最后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物品,其边际效用大小不等、各不相同。不妨以上面谈过的炉子为例,生产第一个炉子效用最大,根本用不着生产第二个炉子,因为完全不需要它。正因为如此,各个不同的劳动部门在最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物品,其效用是大小不等的,尽管这与最大利益的经济原则相抵触。上面谈的这一切,是为了有助于理解本文所提出的边际效用与劳动耗费成正比这个原则的假定的和纯抽象的意义。
[17] 维塞尔:《论价值的起源》,第79页。
[18] 洛贝尔图斯说:“产品仅以劳动为代价,换句话说,劳动是产品生产过程中唯一能称得上的产品耗费价值的因素……。产品无疑是以人类所耗费的劳动为代价,但是,除了劳动之外,再没有什么因素能够构成产品的耗费价值……。当然,不能否认,为了生产产品,除了劳动之外,还需要其他很多因素,例如,需要自然界提供的材料……。但是,如果根据这一点就把材料称做耗费价值,那么,这等于把个体认作自然界。材料不是人在生产中所付出的耗费,而我们只能把人的耗费看做是耗费价值。”(见洛贝尔图斯:《关于德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1842年,第6—8页。)
[19] “当罗雪尔说母牛和公牛生产小牛犊,斯密说在农业生产中不仅有农夫,还有牲畜的时候……,这些作者都承认牲畜是个体,因为只有个体才是积极的、活动的……。为什么我们只承认人才是个体呢?可能因为人是唯一有理性的生物,是‘万物之灵’,等等,等等吗?绝非如此。这都是幻</a>想。实际上真正的原因要简单得多。人之所以是个体,原因就在于我们希望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如果我们希望研究蜜蜂的经济活动,那么蜜蜂就都是个体了;如果我们希望研究牛的经济活动,那么牛就都是个体了。在这两种情况下,人都不是个体。”(见奥夫托·埃费尔茨:《劳动与土地》,1897年,第46—47页。)
[20] “只有以劳动为代价的财富,才是经济财富”(见洛贝尔斯图:《关于我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1842,第46页)。
[21] 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俄译本,奥斯特罗格拉茨基审编,第390页。
[22] L. 布伦坦诺:《价值学说的发展》,1908年,第68页。
[23]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第26页。
[24] 杰文斯:《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版,第164—165页。
[25]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8年,第429页及以后各页。
[26] 迪策尔:《理论社会经济学》,第230页。
[27] 迪尔:《大卫·李嘉图的国民经济学的基本法则》,第63页及以后各页。我在《价值学说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07年版)一文中详细分析了迪尔的观点。
[28] 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第33页。尼古拉先生的俄译本,把这头一句话译为“Капит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стоимость (Kost) товара измеряется затратой капитала”(“商品的资本主义价值是用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资本论》第3卷,1896年,第2页。)译者把德语的“Kost”一词加括号注明,意思是他承认这个词译成俄语是有困难的。实际上译者用俄语“стоимость”一词翻译两个根本不同的德语术语“Wert”和“Kost”,(马克思这里用的是英语词,在德语中通常不说“Kost”,而说“Kosten”)完全歪曲了马克思的理论,因为按马克思的观点,“Wert”(价值)是不用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其他的俄国译者都比尊敬的尼古拉先生机敏,但不够诚实,尼古拉先生是确切地译出了这一段话,但这也恰恰暴露了他用的术语是站不住脚的。现代马克思著作的译者根据自己掌握的早期马克思著作俄译本所用的术语,懂得了这段话不可能确切地翻译出来,所以宁愿转述也不愿意翻译。这段话转述为:“商品使资本家耗费的东西,是用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商品实际上所耗费的东西,是用劳动的耗费来计量的。”(《资本论》,第3卷,俄译本,B. 巴扎罗夫和И. 斯捷潘诺夫审编,1907年,第2页。)可见,他们认为,“Kost”一词在俄语中不可能有与之相应的名词,因此用动词“стоить”来代替“Kost”。但是,仅仅用上面几行字来转述是办不到的,所以不得不把马克思的这句话:“So erscheint nothwendig der Kostpreis der Ware für ihn als die wirkliche Kost der Ware selbst.”译成:“对他(资本家)来说,商品的生产费用表现为商品的实际价值 (стоимость)。”这里,“Kost”一词又用相当于“Wert”的“стоимость”这一术语来表达,也就是说,似乎对资本家来说,生产费用与价值(ценность)相符,这是硬塞给马克思的,从而根本上歪曲了马克思的价值论。请看,错误的术语造成多么令人可笑而又可悲的不幸后果啊!
[29] 见《李嘉图著作和通讯集》,1876年,第30页。
[30] 《国富论》一开头就说,社会产品是社会劳动创造的。在其他场合,斯密还谈到,不仅劳动,而且劳动和土地 ,都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见《国富论》,第1卷,比比科夫译,第91、477页和其他各页。)
[31] 桑巴特:《对卡尔·马克思经济制度的批判》,载《社会立法档案》,第7卷,第577页。
[32] 瓦格纳:《理论社会经济学》,1907年,第42页。
[33] 累克西斯:《生产》(载《社会政治科学必备辞典》)。
[34] 迪策尔:《社会经济理论》,第1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