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a>明
(一)
约瑟夫·马西(Joseph Massie?—1784年),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当时经济文献的收藏家和目录学家著称,曾花费许多年时间搜集到1500多本涉及商业、硬币和大不列颠殖民地等问题的图书,并且按照字母和年月顺序编制了一种极好的文献目录,以后竟增加到两千多条,成为亚当·斯密以前英国经济文献最有益的指南。但是他也曾利用上述材料写作过不少关于经济问题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小册子,所以马克思称他为“一个多方面的作者”,还“拥有很多读者”。马西在其著作中曾明确地阐述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并用资本积累、竞争和由此产生的利润率下降来说明利息率的下降以及利息率决定于利润率。他是[4] 但是也应当指出,他独立提出利润问题,并用利润来说明利息,而不再把利润归结为资本家的工资或特殊工资,则是可取的,是一种历史贡献或历史功绩。
马西认为,利润是决定利息率的直接原因,但还有一些决定利息率的更广泛的原因。以下他便进一步地讨论了这些原因;然而归结起来,这实际上就是讨论利润是如何决定的。
在这里,马西首先批判了洛克的如下观点:“那使借钱者利润增加的因素,是货币数量与贸易相比即与一切商品的总销路相比减少了,或后者与前者相比增加了。”马西不同意说利润增加或减少的原因是货币与贸易之比,并认为他已经用经验证明了这个观点的错误。马西说,虽然在过去的100年间,英国的货币与贸易之比在降低,但是商业利润却在减少,可见利润不可能是由货币与贸易之比决定的。
那么,利润究竟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马西从利润的逐步减少谈起。他说,100年前,商人和制造业者通过商业一般能获得16%的利润,而现在则只能得到8%的利润,其原因有如下一些主要的方面:
[5] 。在《剩余价值理论》手稿[7] 马克思在引证了马西的上面两段话之后,还深刻地阐述了利息为什么只是利润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利润的思想。这说明马克思是完全肯定和赞成马西断言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的观点的,是确认马西的这一见解的正确性的。不仅如此,他还高度评价了马西的这一思想。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手稿[11] 在马西看来,因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因而利息的多少就由利润的多少来决定,从而利息率的高低由利润率的高低来决定。所以利息由利润调节的观点,是马西合乎逻辑地、自然而然地得出来的一个科学结论。马克思赞成马西的这一结论,但是进一步地发展了它。他指出:“因为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润本身就成为利息的最高界限,……利息的最低界限则完全无法规定。” [12] 他又指出:“假定利息和总利润之间的比率或多或少是不变的,执行职能的资本家就能够并且也愿意与利润率的高低成正比地支付较高或较低的利息。” [13] 马西只是说明利息由利润调节,而未明确指出利息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更未明确指出利息率随利润率涨落的情况,这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马西观点的基础上所作出的进一步的发展。
[18] 马克思的观点很明确:利息率由一般利润率决定,而不是由部门利润率或个人利润率决定。在这段论述之后,马克思引证了马西的下述阐释作为其注脚:“不过,利润分割的这个规则,并非对每个贷出者和借入者都适用,而是一般地说对贷出者和借入者适用……特别大的或特别小的利润,是熟练或缺乏营业知识的报酬,同贷出者根本没有关系,因为他们既不会由于一种情况而受到损害,也不会由于另一种情况而得到利益。我们就同一营业中单个人所说的情况,也适用于各种不同的营业;如果某一个营业部门的商人和制造业者可以用他们借来的货币,获得比本国其他的商人和制造业者所获得的普通利润更多的利润,那么,这种额外利润就属于他们自己,尽管这种额外利润的获得,只需要有普通的熟练和营业知识;这种额外利润不属于贷给他们货币的贷出者……因为贷出者把货币贷给某个营业部门时,是不会同意利息低于一般利息率的条件的,所以,不管用他们的货币获得多大的利益,他们都不应该得到更多的利息。” [19] 马西的意思是说:利息是按照一般利润率或平均利润率来调节的,借款人不会因为凭借所借款项获得了特别大的利润而支付较高的利息,也不会因为只获得了特别小的利润而支付较低的利息。可见马克思的学说包括了马西的某些思想或观点,或者说,马西也表述了与马克思学说相类似的观点或意见。但是显而易见,马克思的论述明确很多,概括得多,更具有科学性;而马西的论述,则比较抽象,只能说它包含有与马克思相类似的思想。马克思是继承并且进一步发展了马西的思想的。
上面,我们在分析马西有关利息问题的四个观点时,都曾提到马克思对马西著作的引证问题。就是说,马克思在自己的《资本论》 关于马克思的引证方法问题,恩格斯曾集中地做过两次精辟的论述。
首先,恩格斯在1883年11月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版序言》中写道:“最后,我说几句关于马克思的不大为人们了解的引证方法。在单纯叙述和描写事实的地方,引文(例如引用英国蓝皮书)自然是作为简单的例证。而在引用其他经济学家的理论观点的地方,情况就不同了。这种引证只是为了确定:一种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思想,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的。这里考虑的只是,所提到的经济见解在科学史上是有意义的,能够多少恰当地从理论上表现当时的经济状况。至于这种见解从作者的观点来看是否还有绝对的或相对的意义,或者完全成为历史上的东西,那是毫无关系的。因此,这些引证只是从经济科学的历史上摘引下来作为正文的注解,从时间和首倡者两方面说明经济理论中各个比较重要的成就。” [20]
其次,在1886年11月的《〈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又写道:“关于作者的引证方法,不妨说几句。在大多数场合,也和往常一样,引文是用作证实文中论</a>断的确凿证据。但在不少场合,引证经济学著作家的文句是为了证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某一观点。只要引用的论点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多少恰当地表现某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和交换条件,马克思就加以引证,至于马克思是否承认这种论点,或者说,这种论点是否具有普遍意义,那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因此,这些引证是从科学史上摘引下来并作为注解以充实正文的。” [21]
从恩格斯这两段关于马克思引证方法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虽然出自两个不同的时间和两篇不同的《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但其精神实质却是基本一致的。两段论述互相印证、互相补充,其意义是十分清楚的。撇开其他的引证形式不讲,单就马克思引证经济学家的理论观点而论,这种引证是为了“确定”或“证明”:一种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能够多少恰当地从理论上表现当时经济状况的、在科学史上具有意义或重要意义的经济思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由什么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来的。这种经济思想或理论观点,即使它不具有普遍意义,即使马克思不赞成、不承认,也要加以引证。因为这些引证是从经济科学的历史上摘引下来作为正文的注解,用以从时间和首倡者两个方面说明经济理论中的各个比较重要的成就。
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可见马克思在讨论“利息”问题时对马西著作的引证,是对马西经济思想的肯定和赞许,是对它的高度评价,是确认马西及其著作和经济思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因为马克思对马西关于利息问题的论述的引证,都是符合于马克思本人的经济学思想或观点的,这就说明马克思确实是把马西和他的著作作为自己理论的先驱和奠基者的,是承认马西在政治经济学史和利息理论史上的历史地位的。例如,马克思在讨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这个问题时,在正文和脚注中均引用了马西著作中的同样论述,这就证明马克思已经确认马西是这一理论的“首倡者”,从而肯定了马西及其著作在经济科学史上应当占有的重要地位。其他如讨论利息率由利润率调节,确切些说是由一般利润率调节,以及平均利息率无规律可循等问题时,都是引证马西著作中的论述作为正文或其注脚,或者从马西的论述中作出结论,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马克思对于马西著作的引证,并不涉及不赞成、不承认的问题,更未对之采取批判、否定或反对的态度。无怪乎马克思把马西的《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一书称颂为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从上面对马西利息理论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政治经济学史上,马西的《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一书标志着产业资本已经占据统治地位,已经使借贷资本从属于自己;因此,它第一次把利润作为独立的经济范畴提出来,并且首先把利息同利润联系起来,断言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还在此基础上初步阐释了科学利息理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使利息理论获得了新的生机,跃上了新的台阶,走上了科学化的轨道。这是马西的前辈们由于受时代条件限制而没有解决也根本不能解决的,是他们所望尘莫及的。这大概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这本小册子的“划时代”的意义吧!
* * *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26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第562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第404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262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2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第404页。
[7] 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94—396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第404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22—423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22—423页。
[11] 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02、403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01页。
[13] 同上书,第402—403页。
[14] 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06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06页。
[16] 同上书,第407页。
[17] 同上书,第408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09页。
[19] 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09页脚注(70)。
[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2页。
[21] 同上书,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