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生平
阿老丁·阿塔蔑里克·志费尼非常可能诞生于1226年。这是西利亚史学家达哈比提出的时间 【1】 ,并且它与志费尼自己的说法相一致:当他开始撰写他的史书,也就是当他在1252年5月和1253年9月之中居住在哈剌和林期间,他是27岁。如志费尼的名字所表明,他的家族和呼罗珊的志费因县有关系。这个县,今天叫做扎哈台,位于你沙不儿西北,在哈尔达和扎哈台群山之间的一个盆地中;首镇在当时是阿萨德发,后来此地的重要性下降,但仍然在大型地图上找得到。著名地理学家、志费尼的同时代人牙忽惕,把他曾访问过的阿萨德发描写为一个繁荣的小城,有清真寺和一个市;城门外有一所供商人住宿的大客栈。就在这里,志费尼的高祖巴哈丁迎候了花剌子模沙帖乞失,当时后者在向波斯最后一个塞勒术克王算端脱黑鲁勒开战中,途经于此。这里也是著名的兄弟俩,伊儿汗的丞相苫思丁和蒙古侵略史家阿老丁,诞生之地 【2】 。
他们出身的家族是波斯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志费尼一家子在塞勒术克和花剌子模沙统治下都身居高位;同时他们自称是剌必阿之子法即勒的后裔,他继巴密赛族人之后为哈仑拉施特服务,而且他又依次把他的系谱追溯到 二、他的著作
《世界征服者史》是1252年或1253年在哈剌和林开始撰写的;而志费尼在1260年仍在撰写它,这时他刚受命为八吉打的长官。在那年或其后不久,他必定放弃了继续撰写他的史书的念头,因为没有那个日期以后的事件。至于撰写他的大部分史书所处的环境,我们有志费尼自己的证明。在评述蒙古人征服呼罗珊时,他用下面的话来谈他自己:
即使有那种无事务缠身,能将终生献给调查研究,专致于记录史实的人,他仍不能在一个长时期内做到对个别县份的叙述。这远非本作者的能力所能及,他尽管有此嗜爱,却没有片刻从事研究的时间,除了在长途跋涉中,当旅队休息时,他抓住一两个钟头,写下这些史实!(【7】 。【8】
引用巴尔托德的话,他的著作“尚未得到它应有的估价,” 【9】 而至少在西方,志费尼被后来的拉施特所压倒,拉施特的庞大著作,“一部中世纪时,在亚洲和欧洲单个人不能完成的巨大历史百科全书,” 【10】 大部分很早就有了欧洲文字的翻译。拉施特能够利用志费尼看不到的蒙古材料;他对成吉思汗早年的叙述,比这位较早的史家的叙述,要完整得多,详尽得多。另一方面,志费尼则更接近他叙述的事件,他关于入侵的大部分描写,必定根据目击者的报道。至于在入侵和旭烈兀西征之间的波斯史,他能够依赖他父亲的追忆和他本人的回想;而到最后,如我们所看到,他自己变成了事件的参加者。有意义的是,拉施特在谈这个时期的历史中,经常满足于几乎逐字逐句地追随他的前辈。志费尼更有两次访问东亚的方便。他对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大部分报道,必定是在蒙古宗王的宫廷中,以及他到那里去的旅途中所搜集到的;同时他的日期的准确性,不仅拿拉施特,也拿诸如迦儿宾、卢不鲁克、马可波罗等西方旅行家,以及拿中国和蒙古史</a>料相比较,可以得到证明。
《世界征服者史》一下子成了叙述蒙古入侵的权威著作,乃至为同时期的和后来的阿拉伯、波斯史家自由地利用。在波科克的把儿赫不烈思书拉丁译文中(牛津,1663年),志费尼书的部分内容也为西方学者间接地得知。然而,直至19世纪多桑《蒙古史》(1824年【11】 布朗说:“我们能够更容易地原谅这位作者,倘若他的史书作为它所处理的这个时期(1257—1328)的原始材料说,不那么有价值的话;但事实上它之重要一如它之难读。” 【12】 在志费尼中,另一方面,常有个把观点甚至隐藏在看来仅为修饰的话中。例如,引用民族史诗《沙赫纳美》即《列王纪》,他能够发泄那种不能公开说出的情绪。
三、他的观点
伊本额梯儿,在他谈蒙古入侵的前言中——他就是入侵的同时代人,表示说他多年来回避提起那个可怖到难以形诸笔墨的事件。他坚称,那是自古以来落到人类头上的最大灾难。 【13】 实际上为蒙古人服务的志费尼,很难指望对这种感情发生共鸣,而事实上他说了很多恭维他主子的话,甚至力图证明入侵是实现天意。另一方面,他是个虔诚的和正统的回教徒,所以他的真实感情不能在本质上不同于伊本额梯儿的感情。再者,拿志费尼的情况说,跟花剌子模沙的王室又有着传统的关系——如我们所看到,他的祖父曾陪同摩诃末从巴里黑逃到你沙不儿,并且终生为摩诃末之子扎兰丁服务——因此他很难在回顾过去时对该王朝的覆灭不感到惋惜。确实,尽管没有伊本额梯儿所享有的言论自由,志费尼并不苦心地掩盖他喜欢穆斯林的过去,不喜欢蒙古人的今天。
关于入侵本身,他自然不能发表意见,但是那么多陷落城市遭到的总屠杀,连同所有兼带的暴行,始终如实地记录下来。也正是志费尼讲述了成吉思汗在不花剌清真寺中的著名故事( 倘若不管一两句诋毁的话 【14】 ,那么蒙古人本身从未遭到公开的攻击,但是,在各种对他们耽溺于酗酒的讽喻中,也许有一种讥刺的味儿,因此就是反对的意思。例如,让窝阔台对他酗酒提出辩解。他说,那是因为“由惨痛离别引起的哀伤打击。”他因此为减轻那种哀伤而喝酒( 在《合罕言行录》一章中,有几件轶事 【16】 都是谈愉快和好心的窝阔台对贫困回教徒表示的仁爱。关于窝阔台之侄蒙哥——《世界征服者史》就是在他统治时期开始撰写的,据说“在所有宗教团体中他最尊崇礼遇伊斯兰百姓,他把最多的施舍物赏给他们,给予他们最大的特权”( dimirtsov, B., Gengis-Khan, Paris, 1948. 弗拉基米尔索夫:《成吉思汗》,巴黎,1948。
——Le régime social des Mongols, Paris, 1948. ——《蒙古社会制度》,巴黎,1948。
Waley, A. See Li chih-ch ang. 韦利:见李志常。
Whinfield. E. H. See Omar Khayyam. 惠恩菲尔德:见乌马儿·哈牙木。
Wittfogel, K. A., and Fêng, Chia-shêng,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907-1125), Phdelphia, 1949. 魏特夫和冯家升:《中国社会史:辽(907-1125)》,费城,1949。
Wolff, O., Geschichte der Mongolen oder Tataren, Breu, 1872. 沃尔夫:《蒙古即鞑靼史》,布累斯劳,1872。
Wood, J., A Personal Narrattive of a Journey to the Sources of the River Oxus, London. 1841. 伍德:《乌浒河源亲历记》,伦敦,1841。
Wright, R. Ramsay. See Biruni. 赖特:见比鲁尼。
Wyngaert, A. van den. See Carpini, Odoric and Rubruck. 文该尔特:见迦儿宾,鄂多力克和卢不鲁克。
Yaqut: F. Wüstenfeld, ed., Mu'' gam al buldān, 6 vols., Leipzig, 1866-1872. 牙忽惕:乌斯坦菲尔德编,《穆扎麻布尔丹》(地理词典),6卷,莱比锡,1866-1872。
Yüan shih: L Hambis, ed. and tr., Le chapitre CⅤⅡ du Yuan che, Leiden, 1945; Le chaptre CⅤⅢ du Yuan che, Leiden, 1954; F. E. A. Krause, tr., Cingis Han, Heidelberg, 1922. (The trantions supplied by Professor Cleaves are from the Po-na-pen editin of the text). 《元史》:昂比斯编译,《元史》 Yule Sir H., 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 (ed. Cordier), 4 vols., London, 1915-1916. 玉尔:《中国和通往中国去的道路》(戈尔迭编),4卷,伦敦,1915-1916。
——See also Odoric and Polo. ——又见鄂多力克、马可波罗。
Zambaur, E. de, Manuel de généalogie et de chronologie pour l'' histoire de l''Im, 2 vols., Hanover, 1927. 赞保尔:《伊斯兰历史的年纪和世系表》,2卷,哈诺威,1927。
缩写表
Campagnes: Histoire des campagnes de Gengis Khan. 《亲征录》:《圣武亲征录》。
Horde d''Or: Notes sun histoire le Horde d''Or. 《金帐汗国》:《金帐汗国史劄记》。
M. Q. : Muhammad Qazvini. 穆.可.:穆罕默德·可疾维尼。
V. M. : dimir Minorsky. 弗.米.:弗拉基米尔·米诺尔斯基。
注 释
【1】 有关志费尼生平的大部分材料来自《世界征服者史》本身,辅以穆罕默德·可疾维尼在他对波斯文本的序言中收集的史料。
【2】 韩达剌在他的《努扎特-忽鲁卜》地理部分(雷斯特朗治译,第169页)中,仅提到苫思丁,但倒剌沙在他的《诗人传》(布朗编,第105页)中说</a>阿萨德发是两兄弟的出生地。
【3】 见奥达斯译讷萨 书,第324—325页(原文第195页)。奥达斯多少错误地把苫思丁·穆罕默德的称号(sahib-divan)译为“内阁首长。”
【4】 但见第ii册,第598页,及注 。
【5】 布朗的译文。见可疾维尼本的英文序言,第xxxix—xl页。
【6】 文中卷数指志费尼波斯文本卷数,册数指波伊勒英译本册数,波斯文本卷数用大写罗马数字,英译本用小写罗马数字,下同——中译者注。
【7】 为避免与英译本两卷相混淆,在英译中三卷波斯文被称为“部”。(中译文同</a>英译文)
【8】 见可疾维尼波斯文本第Ⅰ卷的英文序言,第xiii—xiv页。
【9】 巴尔托德,《蒙古入侵时的突厥斯坦》,第40页。
【10】 同上,第46页。
【11】 罗斯,《波斯人》,第128页。
【12】 《波斯文学史》,第Ⅲ卷,第68页。
【13】 整段的译文见布朗,《波斯文学史》,第Ⅱ卷,第427—428页。
【14】 第Ⅱ卷,第133页(第ii册,第403页)(“鞑靼魔鬼”)和第275页(第539页)(“不信宗教者”);第Ⅲ卷,第141页(第ii册,第640页)(“他们的(亦思马因人的)莫剌纳……变成了杂种贱奴”)。
【15】 参看第Ⅱ卷,第136页和139页(第ii册,第406、409页)在那里,用这种方法,成吉思汗被比作阿甫剌西牙卜,同见第Ⅰ卷,第73页(第i册,第95页),那里引用《沙赫纳美》来说明帖木儿灭里吹嘘他对“都兰军”的胜利。
【16】 见第Ⅰ卷,第161、163、179页,等(第i册,第204、206、223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