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卡尔 1924年到1930年是国联最有威信和权威的时期。1924年以前,国联的成员国通常是由在日内瓦的代表们所代表,但是不管他们是多么的杰出,都不是那些国家的负责外交政策的政府官员。当麦克唐纳和赫里欧亲自到日内瓦出席1924年的国联大会时,他们开创了一种具有深远的重要影响的先例。从此英国、法国以及德国(在它是国联成员的日子里)的外交大臣(或部长)通常出席每一届大会的某些会议,并出席几乎每一次行政院会议。这个先例很快就为其他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外交部长所效法,于是日内瓦在9月就变成了一个公认的欧洲政治家们的聚会场所。有一年(1929年),每一个欧洲国家的外交大臣(或部长)都出席了那次大会。在大多数情况下,非欧洲的国家必须由它们常驻欧洲各国首都的外交官出席,或由专职代表常驻日内瓦。
鼎盛时期的国联
当洛迦诺公约得以签订时,1926年3月召开了一届特别的国联大会,同时行政院也召开了常规会议,以便正式批准接纳德国为国联成员和行政院常任理事国。这个时刻被认为是国联历史上的转折点。迄今为止,中立国成员的影响,以及在和平的头几年便被接纳的较小的前敌国的影响,还不足以强大到驳斥那种共同的指责,即国联主要是为了维护1919年和解条款的战胜国的联盟。德国作为国联的成员当选为行政院的常任理事国将纠正这种不平衡状态,并在更为公平的基础上给国联一个新的开端。
在这个决定性时刻,由于判断上的严重错误,存在着可能毁坏这些安排的障碍。在国联盟约最初的文本中,行政院应该由五个战胜的大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和日本——作为常任理事国成员,以及由国联大会选出的四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对行政院常任理事国成员的增加应当由行政院的全体一致的赞成票并获得国联大会的大多数批准来决定。美国不履行义务使常任理事国的数量减少到四个;而1922年由于较小国家的压力,非常任理事国的数目上升到六个。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3月,行政院召开会议宣布德国申请成为一个常任理事国。
在国联盟约中对实际增加行政院常任理事国成员的数目的规定显然是为缺席的大国——德国和俄国考虑的。在洛迦诺会议期间接纳另一个大国成为常任理事国的可能性从未被讨论过。然而,当了解到德国的申请尚未被批准时,波兰、西班牙和巴西都对行政院的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提出了要求。特别是波兰的要求似乎并不缺少合理的根据。尽管波兰不属于大国的怪圈,但是它在欧洲的政治中占有关键地位,而且它在人口和财富方面并非大大低于意大利。洛迦诺公约已经表明,一旦需要,法国准备使波兰的利益从属于它自己的利益;而波兰则认为,它需要行政院的席位,以便阻止法国和英国方面以牺牲波兰为代价而与德国达成协议的任何倾向。另一方面,德国能够辩解说,只限于对德国作出的使之成为一个常任理事国的保证是洛迦诺交易成交条件的组成部分。如果由于允许使某个大国也拥有对所有重大问题进行投票的同样特权而使德国自己的这种特权失去效力,从而使那个常任理事国的席位的价值已经贬值的话,那么在达成洛迦诺公约所依据的精神实质上,这个公约并没有得到实行。
毫无疑问,英国的公众舆论,以及在日内瓦的大多数代表团都认为德国的辩解是有充分根据的。并且反对行政院常任理事国的任何其他的增加。不幸的是,奥斯汀·张伯伦本人致力于支持西班牙的要求;并因此鼓励了新任法国外交部长的白里安相信波兰的理由。无论是西班牙还是巴西(不像波兰)都是行政院的非常任理事国,因此对批准德国的要求来说,它们的投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它们拒绝给以这种投票,除非它们的要求得到满足。纷乱的形势达到了极点。行政院没能做出任何决定,而国联大会也毫无建树地散了会。德国尽管有洛迦诺公约,但仍然留在国联之外。
1926年夏天,行政院的一次会议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去解决这种困难的形势。最终找到的解决办法是把非常任理事国的成员从六个增加到九个,并根据国联大会2/3的投票同意,其中三个非常任理事国可以在它们三年任期期满之时重新当选。于是便产生了行政院半常任理事国的新种类,以满足处于大国和小国之间的中等国家的需要。波兰和德国都接受了这种妥协方案,波兰的条件是它将获得一个半常任理事国的地位。西班牙和巴西拒绝接受它,但是又不愿意面对用它们的投票去阻止德国进入国联而引起的憎恨,便退出了国联。在1926年9月的国联大会上,德国在热烈欢迎的气氛中走进国联并作为一个行政院常任理事国而就座。不过在德国人的心中还是留下了一种不愉快的印象,即他们不能指望在日内瓦获得公平对待。尽管斯特莱斯曼的影响暂时还足以医治这种创伤,但还是鼓励了德国已经很强大的反对国联的党派活动。尤其重要的是1926年4月,在对常任理事国席位的争端达到顶点时,德国和苏联签订了一个新的条约,其中双方重申忠于拉巴洛条约,并且每一方都保证在另一方一旦遭到进攻的情况下保持中立。
德国获准进入国联使国联达到了它力量的顶点;借此机会我们可以对以后20年中的国联成员国做一番简洁的评论。在北美洲和南美洲,三个最大的国家——美国、阿根廷和巴西——仍全不在其中;那一群中美和南美洲的较小国家没有什么物质上的贡献(因为它们的会费几乎总是拖欠),而且也没有什么对国联的道义上的支持。在远东,日本、中国和暹罗 [2] 以及印度是国联成员;在中东是波斯 [3] ;但土耳其对它是敬而远之。在非洲,南非联邦通常派出活跃的代表团出席国联大会;但利比里亚和阿比西尼亚 [4] 是有某些不确定因素的成员。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代表 * * *
[1] 泰国的旧称。——译者
[2] 伊朗的旧称。——译者
[3] 埃塞俄比亚的旧称。——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