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井去来(1651—1704),著名俳人,“俳圣”松尾芭蕉的高足、“蕉门十哲”(芭蕉十大弟子)之一。
去来出生于长崎,年轻时习武,善剑道,通儒学,早年结识宝井其角,并通过其角介绍入芭蕉门下。贞享三年(1686年)在京都西部嵯峨山建草庵,号落柿舍。后芭蕉曾在该草庵居住并在此写成《嵯峨日记》。元禄四年(1691年),在芭蕉指导下,与同门野泽凡兆共同编纂蕉门俳谐集《猿蓑》,汇集了蕉门俳人的代表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芭蕉去世后,去来不满有些弟子背离“蕉风”,曾与宝井其角、森川许六展开论争。向井去来的主要著作有《旅寝论》《不玉宛论书</a>》《去来抄》《去来文》等。
《去来抄》是向井去来晚年的著作,在去来死后约七十年(1775年)出版,是芭蕉、去来及蕉门俳人的俳谐理论的集大成。所谓“抄”是“摘抄”之意,以大量具体作品摘抄及其评论构成全书内容。全书分为《先师评》《同门评》《故实》《修行》四部分,共一百四十七则,各段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其中,《先师评》收录了芭蕉及其门人(史家称为“蕉门弟子”)的发句、付句以及芭蕉的评语,共四十六则,可以窥见芭蕉作为诗人与批评家的卓越见识、鉴赏力与指导力。 (二)(存目)[159]
(三)
鲁町问:“‘不易’之句的风姿如何?”
我答曰:
“不易”之句作为俳谐之风体,并不追新求奇。因不追新求奇,故古今相通。例如:
月亮圆又圆,
若安上一个手柄,
就是好团扇。[160]
这一座山啊,
这座山啊这座山,
简直是花山![161]
伊势的秋季,
寒风呜咽似悲啼,
如一片墓地。[162]
像这一类句子,就是“不易之句”。
鲁町又问:“山崎宗鉴</a>的发句,把月亮比作团扇,不是追新求奇吗?”
我答曰:
“赋、比、兴”不仅在俳谐中,而是在所有诗歌样式中都要自然运用的手法。诗歌的所有表现手法,都不会超出“赋、比、兴”三体。所以,宗鉴的这首发句作为“比”体,不能说是追新求奇。
鲁町问:“‘流行’之句如何?”
我答曰:
所谓流行之句,就是作者在某个方面追求奇异之处,从身体长相到衣裳、器物等的描写,都不断追赶时尚。例如:
盛夏热烘烘,
天地犹如大蒸笼,
人在蒸笼中。[163]
大雪盖树顶,
何种树木分不清,
焉知是青松。[164]
海老[165]有点肥,
野老[166]显得有点瘦,
都是老人友。[167]
这些俳谐发句,有的讲求机巧,有的借用和歌书上的词汇或谣曲中的用词,以求独具一格。这些俳谐是一时流行,如今已不足为训。
鲁町又问:“‘热烘烘’‘蒸笼’不是‘缘语’吗?”我答曰:“缘语是和歌中的一种手法,不是一种特殊的构思,讲求机巧与缘是不同的两回事。”
(四)(存目)[168]
(五)
鲁町问:“说‘不易’与‘流行’在根本上是一回事,怎样理解才好呢?”
我答曰:
这个问题不容易讲清楚。我大体上以人体来作比喻。所谓“不易”,就是什么都不做、静静躺卧时的人体;所谓“流行”,即人或坐或卧,或行或止,或伸或屈,或仰面或低头,动作姿态各不相同。“流行”就是一时一地的改变。然而尽管身体的姿势因时因地而变,时而无为时而有为,但仍然是同一个身体。
(六)
鲁町问:“如果出现了一个合适的人物,能够改变俳风,那又如何?”
我答曰:
不懂得俳谐的根本,只是在枝节技法上有所改变,这种所谓的“变风”就会脱离俳谐的根本精神,或者虽未脱离俳谐的根本精神,却陷于弄巧成拙。
鲁町又问:“怎样判断一种‘变风’是否脱离了俳谐的根本精神呢?”
我答曰:
若不懂俳谐的根本精神是什么,对此就难以理解。首先我想举一两个明白易懂的例子加以说明。例如,先师的一首发句:
黎明东方发白,令人想起一条白色的鱼。[169]
又如:
如丁固梦见自己在肚子上长松树,今天一大早起来就看到装饰的大门口的门松,还有争奇斗艳的女郎。[170]
从瀑布溅下的水,留在荷叶上,使荷叶上的水摇摇欲坠。[171]
这样的句子是汉诗呢,抑或是别的什么?不仅仅是文字格律不合俳谐的要求,更脱离了俳谐的根本精神。
合乎文字格律的,如:
随着黄昏的钟声一声声敲响,花瓣一片片凋落。[172]
这样的句子简直就像是谜语。
鲁町接着问:“俳谐中有‘谜体’否?”我回答:“这类东西已经脱离了俳谐本身,需要仔细加以甄别。”
鲁町问:“先师的俳谐也有脱离俳谐基本精神的吗?”
我答曰:
先师在云游奥羽[173]之前,时常有那样的句子。在那次云游中,先师似乎悟出很多东西。途中他写了这样一首:
可怜啊,蜷缩在甲壳下的蟋蟀。[174]
后来就把“あな”二字音删除了。不仅如此,在其他各种句作中,将一部分词语加以删除的也不少。在那次云游的冬天,先师才提出了“不易·流行”的主张。
鲁町问:“‘不易·流行’是古人的学说,还是先师的发明?”
我答曰:
“不易·流行”之说,不仅适用于俳谐,也揭示了世间万物之理。然而,俳谐的先辈们谁也没有明确提倡过。贞德以降,追求技巧的俳谐长时间流行于世间,如“角樽や倾けのまう丑の年”“花に水あげて咲かせよ天龙寺”[175]之类,当时许多人认为俳谐就应该这样吟咏,却不知道俳风可以改变。
等到西山宗因先生出现,才将凝固的贞门俳谐的俳风打破了。于是,新风[176]开始流行天下。那时,“不易·流行”之说尚未提出,所以,无论是乡野还是都市,都抛弃了贞门派的古风,力图创立自己的新风格与新流派,然后又长期守成于自己的风格,却不知道应该有所变化。
此后,先师芭蕉才领悟到俳谐的本体,并把此称为“不易之句”,又意识到俳谐应因时而变,教导我们“不易”之句与“流行”之句的关系。尽管如此,先师常对我们说:“如果在我们之前没有西山宗因,那我们至今还可能仍在拾贞德古风之牙慧,宗因才是俳谐中兴的开山鼻祖。”
(七)(存目)[177]
(八)
丈草认为:“‘不易之句’,如果在当时有很多人喜欢并创作,也可以叫作‘流行之句’。”先师逝世后,正秀说过这样的话:“此后俳谐肯定会变风,但我对新俳风没有兴趣,我只喜欢‘不易之句’。”
我认为:在蕉门弟子中,对“不易流行”有种种解说。有的人着眼于此时此地的具体的某句来理解“不易”或“流行”,这也不能说是不流行。然而,先师“不易流行”的主张,是将俳谐的本体视为“不易”,而将一时一地的变风,视作“流行”。
(九)
我认为,要想在俳谐方面有所修炼,就应该将之前一代代的风格、一代代的宗匠作品认真学习琢磨,把他们理解透彻之后,才能对风格的新旧加以判断。
我还认为,在俳谐修行的过程中,应尊崇自己喜欢的某一前辈的风格,而不能一句一句地加以质疑,吹毛求疵地批评。如果遇上难以理解的句子,自己要好好思考原因之所在,或向先贤请教。随着自己俳谐技艺的提高,自然能够区分他人作品的高低优劣。假如从一开始就胶着于一字一句,即便经年累月,也不能有所进步。
先师曾说过:“今日的俳谐,就在于平日日积月累的修炼,才能在临场时以气为先,一吐为快,而不能过于绞尽脑汁。”
支考说:“从前的俳谐好比如来禅,如今的俳谐好比祖师禅,应随机应变。”
(一〇)
我觉得,先师在教授弟子的时候,是因人施教的,因学生不同,方式方法就各有不同。例如,在教导我的时候,先师说过“不要每个字词,都那样过于刻意雕琢”,或者是“一句之立,俳意[178]尽显”。而在指导凡兆的时候,却又说,一首仅仅十七字而已,所以一字一词都不能马虎。俳谐毕竟与和歌同体,必须在一首俳谐中表现出“枝折”之美。
这就是针对学生的气质秉赋而施教,也造成了弟子们对先师思想的不同理解。事实上,在蕉门弟子中,对先师思想有误解者不在少数。
(一一)
先师说:“发句从头一句五字音开始,一口气流畅吟出,是为上品。”
洒堂说:“先师曾教导我,‘发句并不是像你那样取两三个素材,搭配起来就成了。吟咏发句要像打造黄金器物那样’。”
先师又说:“发句是由素材搭配而成的。能够做到巧妙搭配,就是上手,否则就是下手。”
许六说:“发句是由素材搭配而成的。先师曾说‘这么便捷的方法,不要外传’。”
对此,我认为,素材与素材的搭配,可以吟咏出许多作品,也可以提高吟咏的速度,初学者要注意掌握。但是,在学成之后,就不再是搭配不搭配的问题了。
(一二)
许六说:“发句应该突破某一个话题的范围,在此之外找到另一个话题,才能作成。局限在一个话题内就会文思枯竭。在同一个话题内的例子即便有,也十分稀见。”
我认为,发句不能局限在一个话题内,在表达即兴偶感的时候尤其如此。而平常构思的时候,同一话题之内的题材很少,更多的是要拾古人之牙慧。相反,在突破话题束缚而思通万里的时候,可以吟咏很多句子,且会有新鲜表现。一位名叫兰国的作者,每句都局限在同一话题之内,可以举他的作品为例。如:“电闪雷鸣中,一个醉汉提酒瓶,踉跄过街巷。”[179]后来又作了一首,将这首发句改动一句“提着酒瓶走过来”。还有一首:“明月当头顶,把头剃成弯月形[180],一同去驹迎[181]。”[182]同一话题又作一首,改作“都剃弯月头”。对此,初学者一定要注意。学成之后,话题的内外之论,就不成问题了。
(一三)
我认为,蕉门和其他流派,首先是构思的方法有所不同。蕉门俳谐是“景”与“情”两者都如实自然地径直吟出,而其他流派却在心中再三雕琢,如“新年蓬莱饰,新饰是绫罗”[183]“元旦晴空挂青阳,船儿赴海洋”[184]“在鸭川[185] (四○)
先师逝世的那年,在走出深川的草庵作最后的旅行时,野坡问道:“俳谐像现在这样写,可以吗?”
先师回答:“像现在这样写,暂时可以,但五六年后,俳风或有一变。”
今年,素堂托前来京都的人带话,说道:“芭蕉翁的遗风早已泽被天下,而今俳风处在转变之时,如君有兴趣,请与我共赴歌会,迎接新风来临,尊意如何?”
我回答说:“闻素堂先生言,喜不自禁。我也有此想法,幸赖先生后盾,若能兴起二三新风,或许可令天下俳人一新耳目。然日月倥偬,物是人非,如今更无闲暇赏玩风雅,唯有抱憾而已。”
素堂是先师旧友,乃博学多才之士,作为俳人,早有高名。近年虽远离俳坛,但或许已在酝酿新风。我未能呼应素堂召唤,并非出自本意也。
注释
[1] 蓬莱:原是中国地名,“蓬莱山”指东海中的仙岛,“蓬莱”又指新年期间放在壁龛上的装饰物,又称“蓬莱饰”。
[2] 伊势:旧地名,今三重县。
[3] 原文:“蓬莱に闻かばや伊势の初だより。”作者松尾芭蕉。
[4] 深川:地名,芭蕉曾在此结草庵居住。
[5] 慈镇(1155—1225):又名慈圆,姓藤原,镰仓时代的歌僧。
[6] 原文:“辛崎の松は花より朧にて。”作者松尾芭蕉。
[7] 其角:榎本其角(1661—1707),又名宝井其角,著名俳人,“蕉门十哲”之一。
[8] 吕丸:人名,即近藤左吉。
[9] 近江:地名,今滋贺县,境内有著名的琵琶湖。
[10] 原文:“行く春を近江の人とうをしみけり。”作者芭蕉。
[11] 尚白(1650—1722):姓江左,江户时代前期俳人。
[12] 丹波:旧地名,在今京都府与兵库县之间。在此似指京都。
[13] 原文:“此木户や锭のさされて冬の月。”作者宝井其角。
[14] 《猿蓑》:俳谐集,向井去来、野泽凡兆编,元禄四年(1691年)刊。除收录发句、连句外,还收录了芭蕉的俳文集《幻住庵记》。
[15] 原文:“うらやましおもひ切る时猫の恋。”作者越智越人(1656—1739?),“蕉门十哲”之一。此句似与“南泉斩猫”的禅宗公案有关,说的是众僧都争着喜爱一只猫,南泉和尚为此把猫杀掉了,了断了众僧的执着之心。此首发句的意思是:爱猫之心容易了断,真叫人羡慕(うらやまし),而割舍恋人之情就不那么容易了。
[16] 原文:“こがらしに二日の月のふきちるか。”作者山本荷兮(1648—1716),芭蕉弟子,著名俳人。
[17] 原文:“こがらしの地にもおとさぬしぐれかな。”作者向井去来。
[18] 驾笼:日本民俗活动中的一种供着人偶的轿子。
[19] 原文:“春风にこかすな雛のかごの衆。”此首俳谐表现的是日本民俗活动,称为“女儿节”。江户时代以前,阴历三月,女人为亲属制作各种食品,并制作人形(人偶)等放入驾笼中,由众仆人抬着游行,以表示喜庆祝愿之意。
[20] 丈草:内藤丈草(1662—1704),著名俳人,“蕉门十哲”之一。
[21] 清泷:京都西北部爱宕山麓的一条急流。
[22] 原文:“清滝や浪にちりなき夏の月。”作者芭蕉。
[23] 斯波园女(1664—1726):江户时代女俳人,芭蕉弟子。
[24] 野明:人名,蕉门弟子之一。
[25] 原文:“すずしさの野山にみつる念佛哉。”作者向井去来。
[26] ひいやりと:意为冷飕飕。
[27] 原文:“面梶よ明石のとまり時鳥。”作者冈田野水(1658—1743),芭蕉弟子之一。
[28] 芭蕉的原作是:“野をよこに馬引きむけよ。”
[29] 原文:“君が春蚊屋はもよぎに極まりぬ。”作者越人。
[30] 原文:“振舞や下座になほる去年の雏。”作者去来。这首俳谐写的是雏坛上的人偶。“雏坛”是日本三月三女儿节摆放人偶的阶梯式台子,寓意时过境迁,旧的被新的所取代。
[31] 信德:伊藤信德(1633—1698),俳人,芭蕉的朋友。
[32] 原文:“田のへりの豆つたひ行く萤かな。”
[33] 万乎:人名,伊贺上野的富商,大阪屋次朗太夫。
[34] 原文:“大歳をおもへばとしの敵哉。”作者凡兆。
[35] 原文:“散钱も用意がほなりはなの森。”作者去来。
[36] 原文:“月雪や钵たたき名は甚之丞。”作者越人。这首发句写的是当时日本京都半僧半俗的“空也僧”的佛教法事活动,叫作“空也忌”,从阴历一月十三日至除夕日共四十八天的夜间,在京城内外巡回敲钵念佛。整首的意思是:虽然是在雪月的风雅之夜,但这些名为“甚之丞”的俗人敲钵念佛,有什么风雅可言呢?含俏皮与微讽之意。
[37] 原文:“弥兵衛とはしれどあはれや钵叩き。”意为:虽然名字俗气得很,但在敲钵念佛时,还是流露出风雅的样子。
[38] 原文:“切られたる梦はまことかのみのあと。”作者其角。
[39] 原文:“をととひはあの山こえつ花盛り。”作者去来。
[40] 原文:“病雁の夜寒に落ちて旅寝哉。”作者芭蕉。
[41] 原文:“あまのやは小海老にまじるいとど哉。”作者芭蕉。虾蟋蟀是一种生活在海水中的蟋蟀科小昆虫。
[42] 原文:“岩鼻やここにもひとり月の客。”作者去来。
[43] 洒堂:浜田洒堂,蕉门弟子之一。
[44] 《笈之小文》:松尾芭蕉自己编选的蕉门句集,与同名的纪行文集《笈之小文》不是同一本书。
[45] 原文:“うずくまる薬罐の下のさむさ哉。”
[46] 下京:京都的地名,京都习惯上分为“上京”与“下京”。
[47] 原文:“下京や雪つむ上のよるの雨。”作者凡兆。
[48] 原文:“猪のねに行くかたや明の月。”作者去来。
[49] 出典《新古今集》卷四,作者左卫门督通光。
[50] 即“听得杜鹃唱,回首望破晓东方,天边有月亮”。出典《千载集》,后收入《小仓百人一首》。
[51] 原文:“つたの葉……”
[52] 支考:各务支考(1665—1731),芭蕉晚年的弟子,“蕉门十哲”之一。
[53] 垂樱:又叫枝垂樱,樱花树的一种,花枝柔软飘逸似柳枝。
[54] 原文:“下卧しにつかみ分けばやいとざくら。”
[55] 原文:“手をはなつ中に落ちけり朧月。”作者去来。
[56] 原文:“泥がめや苗代水の畦うつり。”作者中村史邦。
[57] 原文:“じだらくに寝れば涼しき夕べ哉。”
[58] 宗次:人名,蕉门弟子,姓氏不详。
[59] 原文:“玉棚のおくなつかしや親の顔。”
[60] 大意是:在灵棚祭祀中,朦朦胧胧见到先人的面影。
[61] 原文:“夕凉み疝気おこしてかへりけり。”作者去来。
[62] 俳意:意即“俳谐趣味”,“俳意”并非只指轻松滑稽的意味,更要有“风雅”的精神。
[63] 原文:“つかみあふ子どものたけや麦畠。”
[64] 原文:“いそがしや沖のしぐれの真帆かた帆。”作者去来。
[65] 原文:“有明や片帆にうけて一時雨。”
[66] 原文:“兄弟の顔見る闇やほととぎす”。作者去来。
[67] 指的是建久四年(1193年)五月二十八日。出典《曾我物语》卷九。
[68] 原文:“につと朝日にかうよこ雲。”
[69] 原文:“青みたる松より花の咲きこぼれ。”
[70] 原文:“すつぺりと花見の客をしまひけり。”
[71] 原文:“梅にすずめの枝の百なり。”作者去来。此句是连歌中的付句,也是第二句即“胁句”,共七、七两句十四个音节。
[72] 西国:指日本西部各地,如九州等。
[73] 此句是连歌中的付句,即“七七”句。原文:“舟に煩う西国の馬。”
[74] 画两条旁线,表示是好的句子。
[75] 手帐之句:即事先在笔记本上反复斟酌、不太自然的句子。
[76] 原文:“弓張の角さし出だす月の雲。”作者去来。
[77] 原文:“でつくちが荷ふ水こぼしけり。”作者凡兆。此句是连歌中的付句,即“七七”句。
[78] 雉子:野鸡、山鸡。
[79] 原文:“妻呼ぶ雉子の身をほそうする。”作者去来。此句是连歌中的付句,七、七两句,共十四音节。
[80] 原文:“ぼんとぬけたる池の蓮の実。”此句是连歌中的付句。。
[81] 原文:“咲く花にかきだす縁のかたぶきて。”作者芭蕉。此句是一首发句。写供赏花人坐的长凳,在赏花客散去后摆放较乱,有所损坏。
[82] 原文:“くろみて高き樫の木の森。”此句是“七七”句。
[83] 原文:“咲く花に小さき門を出つ入りつ。”作者芭蕉。
[84] 原文:“綾のねまきにうつる日の影。”此句是“七七”句。
[85] 原文:“泣く泣くも小さき草鞋もとめかね。”作者去来。
[86] 原文:“二つにわれし雲の秋風。”作者水田正秀(1657—1723),近江膳所藩士、俳人。此句是连歌中的“七七”句。
[87] 原文:“中莲子中切あくる月影に。”作者去来。
[88] 原文:“分别なしに恋にしかかる。”作者去来。此句是连歌中的“七七”句。
[89] 原文:“浅茅生におもしろげつく伏見わき。”作者芭蕉。
[90] 野坡:志田野坡(1662—1740),俳人,芭蕉弟子,“蕉门十哲”之一。
[91] 浓重之味:原文“甘味”,与“重み”(浓重)同意。
[92] 山部赤人:奈良时代著名歌人,意即山边的红色的人。此句的特点在于以自然风景解释古代名人的名字。
[93] 原文:“赤人の名はつかれたりはつ霞。”作者史邦。
[94] 木曾:古地名。
[95] 原文:“駒牵の木曾やいずらん三日の月。”作者去来。其中,“驹牵”是日本古代宫廷的行事之一,每年八月十五,各地将马匹献给朝廷,供天皇御览;“三日月”,指阴历的月初第三天初升的月牙儿,也特指八月三日的月亮。
[96] 原文:“肿物に柳のさはるしなへ哉。”作者芭蕉。
[97] 原文:“雪の日に兔の皮の髭つくれ。”作者芭蕉。
[98] 神代卷:指《古事记</a>》和《日本纪》中的《神代卷》。
[99] 猿若:模仿《猿若》狂言中靠滑稽表演乞讨的街头艺人。
[100] 原文:“山路きて何やらゆかし堇草。”作者芭蕉。
[101] 证歌:后人为了表明用词、句法的正当,用来作为例证的歌。
[102] 民间歌学者:原文“地下歌道者”,“地下”是与“堂上”对立的歌学流派,“地下”歌学不太拘泥古法,主张自由清新。
[103] 原文:“笠提げて墓をめぐるや初しぐれ。”作者北枝。
[104] 原文:“春の野をただ一のみや雉子の声。”作者野明。
[105] 原文:“马の耳すぼめて寒し梨の花。”作者支考。
[106] 原文:“白水の流れも寒き落葉哉。”作者木导,系蕉门弟子之一,姓奈越江,彦根番士。
[107] 原文“卯の花に蘆毛の馬の夜明けかな。”作者许六。
[108] 原文:“莺の啼いて見れば啼かれたか。”作者杜若。
[109] 原文:“起きざまにまそつとながし鹿の足。”作者杜若。
[110] 原文:“干鲑となるなる行くや油筒。”作者雪芝。
[111] 本节涉及的若干俳谐例句,其日语本身的修辞技巧较难在译文体现,故略而不译。
[112] 原文:“莺の身を逆さまに初音哉。”作者其角。
[113] 原文:“莺の岩にすがりて初音哉。”作者素行。
[114] 本情:又写作“本性”,俳论中较为常用的概念之一,指事物的本真、本质。
[115] 原文:“桐の木の風にかまはぬ落葉かな。”作者凡兆。
[116] 芭蕉的原作是:“樫の木の花にかまはぬ姿かな。”意为:“虽然不开花,青冈栎啊,还是有自己的姿态。”
[117] 同巢:在外在表现手法上看有一定相似之处。
[118] 见本书《先师评》之六。
[119] 原文:“驹買ひに出迎ふ野べ薄かな。”作者野明。
[120] 原文:“岚山猿のつらうつ栗のいが。”作者小五郎。
[121] 原文:“花ちりて二日をられぬ野原哉。”
[122] 原文:“ちる時の心やすさよけしのはな。”作者越人。
[123] 别僧:意即“告别僧人”。
[124] 原文:“電のかきまぜて行く闇夜かな。”作者去来。
[125] 原文:“時鸟帆裏になるや夕まぐれ。”作者先放。
[126] 《渡鸟集》:去来、卯七编俳谐集。
[127] 可南:向井去来的同居情人。
[128] 卯七的《时鸟》原文:“時鸟当てた明石もずらしけり。”意思是“在明石,想要听到时鸟的叫声,是不可能的”。
[129] 本节涉及的若干俳谐例句,其日语本身的修辞技巧较难在译文体现,故略而不译。
[130] 原文:“鞍坪に小坊主のるや大根引。”作者芭蕉。
[131] 兰国:俳人,向井去来的弟子。
[132] 原文:“夕ぐれは鐘をちからや寺の秋。”作者风国。
[133] 本意:原文“本意”(ほんい),日本古典文论及俳论中的概念之一,指作者的真实感觉感受,与“本情”意思接近,但“本情”多指一般事物的真实。
[134] 原文:“おうおうといへどたたくや雪のかど。”作者去来。
[135] 原文:“幾年の白髪も神のひかり哉。”作者去来。
[136] 两个切字:指的是“几(幾)”字和“哉”字。
[137] 不是作为切字使用的:指“几(幾)”字。
[138] 原文:“白雨や户板おさゆる山の中。”作者助童。
[139] 原文:“さびしさや尻から見るたる鹿のなり。”作者木导。
[140] 原文:“唐黍にかげろふ軒や玉まつり。”作者洒堂。
[141] 路通:姓八十村,蕉门弟子。
[142] 原文:“玉祭うまれぬ先の父こひし。”作者甘泉。
[143] 御命讲:日莲宗在十月十三日举办的法会,又称“大御影供”。
[144] 原文:“御命講やあたまの青き新比丘尼。”作者许六。
[145] 牛王宝印:原文“牛王”,神社张贴的一种祛邪的纸符。
[146] 原文:“門口や牛王めくれてはつしぐれ。”作者不明。
[147] 原文:“猪の鼻ぐすつかす西瓜かな。”作者卯七。
[148] 本节涉及的若干俳谐例句,其日语本身的修辞技巧较难在译文体现,故略而不译。
[149] 原文:“朝顔煮はうき打ち敷くをとこ哉。”作者风毛。
[150] 牡年:向井去来的弟弟。
[151] 彦根派:以森川许六为中心的彦根地方的俳谐流派。
[152] 原文:“盲より哑のかはゆき月見哉。”作者去来。
[153] 花本:原文“花の本”,是连歌最高权威者的称号。
[154] 句位:原文“句の位”,也简称“位”,俳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指作品的艺术水平。
[155] 原文:“時雨るるや红粉の小袖を吹きかえし。”作者去来。
[156] 原文:“ほのぼのと有明の月の月影に吹きおろす山おろしの風。”出典《新古今集》卷六,作者源信</a>明。
[157] 本节涉及的若干俳谐例句,其日语本身的修辞技巧较难在译文体现,故略而不译。
[158] 混本歌:和歌的原始体式之一,见于《古今和歌集真名序》,但何为“混本歌”历来说法不一,或说六句体,或说四句体,等等。
[159] 本节涉及的若干俳谐例句,其日语本身的修辞技巧较难在译文体现,故略而不译。
[160] 原文:“月に柄をさしたらばよきうちは哉。”作者山崎宗鉴。
[161] 原文:“是は是はとばかり花のよしの山。”作者贞室。
[162] 原文:“秋風や伊勢の墓原猶すごし。”作者芭蕉。
[163] 此句出自贞门,具体作者不详。原文:“むすやうに夏に甑の暑さかな。”
[164] 原文:“あれは松にてこそ候へ杉の雪。”作者松下。
[165] 海老(えび):虾。
[166] 野老(ところ):山芋。
[167] 原文:“海老肥えて野老瘦せたるも友ならん。”作者田中常矩。
[168] 本节涉及的若干俳谐例句,其日语本身的修辞技巧较难在译文体现,故略而不译。
[169] 松尾芭蕉的发句“白鱼しろき事一寸”,此处引文略去了头一句五字音“明けぼのや”。
[170] 原文:“丁固が松今朝門に有り共きほへ。”作者百丸。丁固,中国人名,见《蒙求</a>》中的“丁固生物”的故事。
[171] 原文:“滝あり蓮の葉に暫く雨をいだきしか。”作者素堂(1642—1716),俳人、芭蕉的友人。
[172] 原文:“ちる花にたたらうらめし暮の声。”作者幽山。
[173] 云游奥羽:指元禄二年(1689年)芭蕉的“奥之细道”之旅。
[174] 原文:“あなむざんやな甲の下のきりぎりす。”
[175] 这两首发句都使用了“挂词”,即双关语,即利用读音相同、汉字相同或意义相通,而求一语双关的效果,是和歌、连歌、俳谐中常见的修辞技巧。“挂词”在译文中几乎无法体现。
[176] 新风:指“谈林派”的通俗诙谐的俳风。
[177] 本节涉及的若干俳谐例句,其日语本身的修辞技巧较难在译文体现,故略而不译。
[178] 俳意:与“俳味”基本同义。
[179] 原文:“電に德利さげて通りけり。”
[180] 古代日本男子的一种发型,将前额至头顶的中部剃成弯月形状。
[181] 驹迎:平安王朝时代,每年八月十五日,朝廷官吏到逢坂关迎接地方献给朝廷的马驹。
[182] 原文:“明月にみな月代剃りにけり。”
[183] 原文:“御蓬莱夜は薄物着せつべし。”
[184] 原文:“元日の空は青きに出船哉。”
[185] 鸭川:京都的一条主要河流,亦是著名风景名胜。
[186] 原文:“鸭川や二度目の網に鲇一つ。”
[187] 原文:“桜花散らば散らなん散らずとてふるさと人の来ても見なくに。”
[188] 原文:“咲きかへて盛り久しき朝顔を仇なる花と誰かいいけん。”为“五七五七七”音节的和歌,作者不详。
[189] 模式化:原文为“同巢·同窑”。
[190] 原文:“あくるがごとくこぬか雨降る。”此句为付句“七七”格律。作者去来。
[191] 此句为付句“七七”格律,作者去来。原文:“妻よぶ雉子の身を细うする。”
[192] 支考在《续五论》一书中的“新古论”中,对此有详细论述,针对此前的“情先姿后”的说法,认为“姿先情后”才是最理想的。为了理解方便,权且将“风情之句”与“风姿之句”区分开来,但本质上应追求“姿情融合”的境界。
[193] 第二十一至三十六节的内容涉及的若干俳谐例句,其日语本身的修辞技巧极难在译文体现,故略而不评。
[194] 原文:“花守や白きかしらをつき合はせ。”作者去来。
[195] 卯花:一种花卉,学名溲疏,花白色,初夏盛开。
[196] 原文:“卯の花のたえまたたかん闇の門。”作者去来。
[197] 枝折:原文“しをり”。
[198] 细柔:原文“ほそみ”。
[199] 余吾湖:原文余吾海,位于日本琵琶湖北部的一座小湖泊。
[200] 原文:“鳥共も寝入つて居るか余吾の海。”
[201] 十团子:日本食品饭团子的一种,为传统名吃,因一勺子可舀出十个而得名。
[202] 原文:“十团子も小粒になりぬ秋の風。”作者森川许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