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诺是令人尊敬的,但守诺是艰难的”[2],俗语这么说;但是凭什么这么说?那令人尊敬的无疑是守诺,这是很明白的事情,这样,这俗语可以是对的:守诺是令人尊敬并且也是艰难的事情。那么,这样一来,许诺到底算是什么呢?根据上面所做出的解说,这俗语就“什么是许诺”没有说出任何东西;也许这许诺就根本什么也不是;也许它比“什么都不是”还更糟;也许俗语甚至警告人不要许诺,就仿佛它在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许诺上,守诺是令人尊敬的行为,这行为是够艰难的。确实,许诺无疑绝不是令人尊敬的品格,哪怕这诺言绝不蕴含任何不端的意图。把“令人尊敬”的名头赋予“许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可疑的做法呢?在一个欺诈地许下了如此多诺言的世界里是可疑的,在只有着过于强烈的倾向去许诺并且去通过许诺来令人尊敬地欺骗自己的一代人中是可疑的。相关于这俗语本身,这做法是不是可疑呢,既然另一句同样也看穿了世界和人类的俗语从经验之中得知:“借出去的钱,如果借的人履行诺言还回来,这钱就是捡来的钱?”[3]因此,我们还是宁可走向另一个极端说“许诺是一种不应受人尊敬的行为”,并同时设定真正的忠诚所具的本质特征就是:它不给出诺言,它不浪费时间许诺、不通过许诺来讨好、不要求双重支付——首先为诺言然后为诺言之兑现的双重支付。然而,我们最好还是努力去单纯而果断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守诺上,尽管与此同时,作为一种引介,一种来自权威者的警醒忠告则警示着我们不要去许诺。
在圣经之中(《马太福音》21:28—32)有着一个比喻[4],在宣教讲演之中很少被引用,但却是非常有教益性并且发人深省。让我们详细叙述一下吧。有“一个有着两个儿子的人”[5],在这里,他就像那个迷失的儿子的父亲[6],他也有两个儿子;这两个父亲之间的相同性更大,因为这里所谈到这个父亲,他的一个儿子也是个迷失的儿子,现在我们在这故事中会听到关于这儿子。父亲“来对大儿子说,我儿,你今天到葡萄园里去作工。他回答说,我不去。以后自己懊悔就去了。又来对小儿子也是这样说,他回答说,父阿,我去。他却不去。你们想这两个儿子,是那一个遵行父命呢?”[7]我们也能够以另一种方式问,这两个之中的哪一个是迷失的儿子呢?难道不是那个说是的,那个听话的,他不仅说“是”,而且还说“父阿,我去”好像是为了显示自己在父亲的意愿之下无条件听命的顺从?难道不是他,说“是”的那个,他,在默无声息之中迷失的那个,这样在默无声息中迷失,乃至关于他的说法不是那么容易就像那关于另一个迷失的儿子的说法一样地变得人所周知,——后者与娼妓一同耗尽自己的财物,并且在最后去看守猪,但是也在最后被重新失而复得?难道不是他,说“是”的那个,他,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像那迷失的儿子的兄弟的那个,因为,正如后者的公正在福音书里被弄得很可疑,尽管他还是将自己称作公正的人或者好儿子[8],同样,这个兄弟,(我们在语言之中有着一个专门的表述,为求简短的缘故,我们可以将之用在他身上)这个应声虫兄弟[9],也许把自己看成了是一个好儿子,——难道他不是也在说“是”,他不是在说“父阿,我去”[10],许诺当然是令人尊敬的,俗语这样说!兄弟中的另一个说“不”。一个这样的“不”,它却意味了,一个人恰恰去做他对之说不的事情,这“不”有时候可以是立足于一种并非无法解释的怪癖之上。在一个这样的佯装的“不”之中有时候隐藏着一种诚实,这种诚实在大地上是被流放者和异乡人,不管这是因为这说话者对一而再再而三听见“是”感到厌恶,这“是”意味了一个人不做自己所说的事情,他对之感到如此厌恶,以至于他习惯了在别人说是的时候说不,以便在之后去做应声虫兄弟所不做的事情;还是因为这说话者对自己有着一种担忧的不信任并因此而避免做出任何许诺,这样他就不会许诺过多;还是因为这说话者在对于“做善的事情”的真诚热情之中希望去防止诺言所具的虚伪表象。然而,在福音书中,这个“不”没有以这样的一种不当真的方式被说出来,那真的是儿子的不顺从;但是他懊悔了,并且还是去按父亲的意愿做了。
但是,现在,这个比喻想要指出的东西是什么呢,难道不是在说,急着说“是”多么危险,尽管这在那瞬间里是一个认真的“是”?应声虫兄弟并非因为他说“是”而被描述为一个是欺骗者的人,而是因为他不守自己的诺言而被描述为一个成为欺骗者的人,并且更确切地说是被描述为一个恰恰通过自己的急于许诺而成为欺骗者的人,这就是说,诺言恰恰就成为圈套;如果他不曾许出任何诺言的话,也许他倒是更有可能去做这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说是或者许出什么诺言,那么他就很容易欺骗自己并且也很轻易就去欺骗别人,就仿佛他已经做了他许诺要做的事情,或者就仿佛他通过许诺多少还是做了一点他许诺要做的事情,或者就仿佛诺言本身就是某种值得称道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结果倒是不去做自己所许诺的事情,那么,如果他这时要回到真相之中并且哪怕只是去达到那“多少还是去做一点他许诺要做的事情”的开始的话,路途就会是非常漫长的。唉,一个人所许诺要做的事情也许已经有足够大的规模了,但是现在,借助于这没有得以履行的诺言,他与那开始就有了一种幻觉的距离。现在就不再像是在那一瞬间之中,在一个人走错了路,不去开始工作而是借助于诺言在这工作之外晃来晃去。他要沿着这全部的弯路走回去,他才能重新到达那初始。相反,这条从“说了不”出发的路,这条通过懊悔来事后补救,它要短得多,也更容易被找到。诺言的“是”是催人入睡的,而那说出来并且因此而让一个人自己听见的“不”则是唤醒人的,并且一般说来,“悔”就在不远的地方了。说“父阿,我去”的人,他在同一刻里是为自己感到得意的;说“不”的人,他几乎变得害怕自己。这一差异在3:“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通过圣女马利亚的生产而作为人进入世界。他将自己的神圣本质与人在母亲的身体中构成的本质以一种对我们而言无法理解的方式借助于圣灵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所以他是上帝同时也是人,并不断地以其两个本质起作用。”
[34] [在上帝—人和每一个其他人之间设立出一种永恒的深渊] 参看《路加福音》(16:26)。
[35] [明朗化] 这里所说的这种“明朗化(Forrelse)”一方面是说事情得到了明朗的解说,一方面是转形,进入更高的形式,或者说“变容”(在这关联上,我们有耶稣的变容:指耶稣在山上出现时的事情,这时从耶稣身上突然发出光芒)。
在丹麦语中,解说、解释是“Forring”,而明朗化则是“Forrelse”。
[36] [上帝却已经爱他在先] 指向《约翰前书》(4:19):“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
[37] [在心中真诚地先求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 指向《马太福音》(6:33):“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38] 如果按日常的说法翻译是“在上帝面前他什么都不是”,直译的话就是“在上帝面前他是乌有”。
[39] [是他从乌有之中将你创造出来] 自从2世纪开始,有着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关于创世记传说的基督教解读,说上帝在乌有之中创造出一切。
比如说可参看哈泽的《Hutterusredivivus或路德教会神学教理》:
§ 65 i Hutterusredivivus oder Dogmatik der Evangelisch-LutherischenKirche.EindogmatischesRepertoriumfürStudierende,udg.af K.A.Hase,4.udg.,Leipzig 1839 [1829],ktl.581,s.146f.(《Creatio ex nihilo》).
另外,在《巴勒的教学书》1:“上帝一开始从乌有之中创造出了天和地,仅仅只凭自己全能的力量,为了所有他的有生命的受造物的益用和喜悦。”
[40] [抬尸人] 在克尔凯郭尔的时代,尸体要装在专门的尸车之中从死者家送到教堂然后再到墓地。哥本哈根大学</a>神学系指定一定数量的住在瑞根森学生宿舍的学生来抬棺材驶尸车。从1711年的瘟疫期间起,瑞根森学生宿舍对这个职业有一种垄断。在特别的情况下,死者的朋友或者同事也可以抬尸体,但他们必须支付瑞根森学生宿舍一笔钱作为其丧失“尸体钱”的补偿。
[41] [因此,在圣经之中,律法也被称作“‘那将来的’的影子”] 参看《希伯来书》(10:1),之中保罗写道:“律法既是将来美事的影儿,不是本物的真像,总不能藉着每年常献一样的祭物,叫那近前来的人得以完全。”另见《歌罗西书》(2:17):“这些原是后事的影儿。那形体却是基督。”
[42] [保罗在另一个段落中说(《提摩太前书》1:5):“命令的总归就是爱。”] 我直接引用圣经。如果直译的话,应当是“诫命的总和就是爱”。
[43] [这总和是所有单个的诫命之总和,你不应当偷盗,等等] 就是说,摩西十诫。参看《出埃及记》20,以及马丁·路德的小本《教理问答》(每一个诫命都在之中7:“耶稣在所有有罪的地方,并且为我们所有人,忍受了自己的苦难,这样他就为我们的所有违犯做出了和解救赎,通过承受我们所有人应得的惩罚,通过这样的方式上帝就有了可能来宽恕我们的罪而无须做出与自己的公正相悖的事情或者侵犯自己的律法并削弱自己的统治。”
[60] [“在世界里没有上帝”] 指向《以弗所书》(2:12)。
[61] [各种思想和情感都是自由的] 丹麦有俗语说“思想是免税的”。“得免”和“自由”在丹麦语中是同一个词。
[62] [人的各种权利] 也许是指向法国1789年的《人权宣言》中的政治追求。
[63] [把整个存在转化为怀疑] 这一说法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哲学史传统之中起着一种通行口令的作用。它使得每一条公理都成为怀疑的对象(“怀疑一切”)。
[64] [一种涡] 这一表述在克尔凯郭尔1848年写给寇尔德若朴—罗森温格(J.L.A.Kolderup-Rosenvinge)的一封信中得到解说,在政治动荡的问题上,信中这么说:“您肯定会同意我把整个欧洲发展看成是一种巨大的怀疑或者涡。一个涡寻求什么?它寻求一个能够让自己停靠的固定点(看,因此我在括号中寻找‘那单个的人’)。必须有一个中止存在,对此我们看来全都是一致同意的。但是,如果一个想要停止的人无法找到一个固定点,如果一个人想要借助于那被打动的或者正打动的东西来停止,那么他只是在扩大这个涡。”(B&A bd.1,nr.186,s.206.)
[65] [基督教世界] 就是说“整个由基督徒们构成的社会,或者基督徒们所居住的所有国家”。
[66] [教堂执事和警察助理的名单] 教堂执事的工作是完成出身受洗证明并且录写教区居民记录。按照1810年2月6日的公告,地主和房主有义务登记地址的居住人,管这事情的是警察助理。
[67] [他用来创造出这一切的乌有] 见前面的“是他从乌有之中将你创造出来”的注脚。
[68] [斗争出漂亮仗的人] 指向《提摩太后书》(4:7),之中保罗写道:“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在《提摩太前书》(6:12)中保罗也写道:“你要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
[69] [遭犹太教会堂革除] 指向《约翰福音》(9:22),在之中说及犹太人们决定了:“若有认耶稣是基督的,要把他赶出会堂。”还有在《约翰福音》(12:42):“虽然如此,官长中却有好些信他的。只因法利赛人的缘故,就不承认,恐怕被赶出会堂。”最后参看《约翰福音》(16:2)。
[70] [基督选择这样卑微的人们做使徒] 根据福音书,十二门徒中大多数是渔夫,参看《马太福音》(4:18—22),而马太则是税吏,参看《马太福音》(9:9)。
[71] [一个十一人协会……的志愿慷慨之中] 指向耶稣的门徒,除了犹大在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之前就已经作为叛卖者而可怜地死去(《马太福音》27:3—10,《使徒行传》1:15—20)。在耶稣死后,使徒们行走四方传布福音,这时他们被迫害、被讥嘲、被囚禁、被鞭打。他们中大多数作为烈士死去,比如说,雅各被砍头(《使徒行传》12:2),而彼得和另外几个被根据传统钉上十字架。
[72] [在这些有着如此之多的协会被建立起来的时代里] 克尔凯郭尔的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协会思路前所未有地得到蓬勃发展。不仅仅是在政治、哲学、教会方面,而且也在各种各样别的兴趣利益领域,到处都是协会、联合会、俱乐部等。
[73] [那些被人类唾弃并成为人类荣耀的圣贤们] 在丹麦语中的固定用法“那些圣贤们”是指那些在基督教第一世纪之中因为认定自己的基督教信仰而被处决的烈士们。
[74] 原文直译应当是:你根本无须去想象他拥有那种标志出那些被人类唾弃并成为人类荣耀的圣贤们的完美性。
[75] [“因唉哼而困乏”(《诗篇》6:7)] 在中文圣经之中是《诗篇》(6:6):“我因唉哼而困乏。我每夜流泪,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湿透。”
[76] [就像我们在圣经之中读到关于不幸的撒辣……“如此忧伤,想要悬梁自尽”] 指向《多俾亚传》3之中关于辣古耳的女儿撒辣在玛待厄克巴塔纳城里的故事。撒辣被一种可悲的命运笼罩着,曾嫁过七个男人,他们全都死在新婚之夜行房之前。她父亲的一个使女辱骂她害死了自己的男人,于是她就绝望:“当日她心中十分忧伤,流泪痛苦,便走上她父亲的楼台想要悬梁自尽。”(在中文版是3:10)但是为了不让父亲因她自杀而蒙羞,她祈求上帝。上帝听到她的祈祷,让她嫁给托彼特的儿子多俾亚为妻。
[77] [以浮秤来测一种液体的比重] 液体的比重是用浮秤来测的。浮秤是液体比重计,一种用来测量比重的仪器,常常是封口的量杯,一端有重量,将其下沉到一定深度,这个深度用来确定液体的比重。浮秤有时候被用来测烈酒。
[78] [那使徒的话语] 也就是使徒保罗的话(《罗马书》13:10)。
[79] [只要他是一个思者,他最怕的就是“迷失在谬误之中”] 见后面关于“在一切事物中所最畏惧的是‘处于谬误’”的注脚。
[80] 看来Hong的译本在这里少了一个“不”(我加在括号里的这个NOT):“Without being a greatjudge of character,one would find it(NOT)difficult to point out situations in life in which a person can be in such a position that there are those who will especially look with favor on him,especially praise his love,if in the name of love he demands everything of them.”
丹麦语原文为:“Uden at v?re nogen stor Menneskekjender er det ikke vanskeligt at paavise Livsforhold,hvor et Menneske kan v?re saaledes stillet,at der er dem,somop ville synes godt om hamop rose hans Kjerlighed,hvis han under Navn af Kjerlighed vil fordre Alt af dem.”
[81] “爱和被爱”这里的“爱”是名词,可转说为“爱心”,“被爱”则是动词名词化之后的动名词。
[82] [那些在对上帝的爱之中爱着人类的人们,在世界里被人恨] 指向《路加福音》(6:22—23)。
[83] [当作渣滓来对待] 见《歌林多前书》(4:13)保罗所写:“直到如今,人还把我们看作世界上的污秽,万物中的渣滓。”
[84] [出路是古老的那一条:在能够有利于所有其他人的时候,牺牲掉一个人] 也许是指向《约翰福音》(11:47—53):“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聚集公会,说,这人行好些神迹,我们怎么办呢。若这样由着他,人人都要信他。罗马人也要来夺我们的地土,和我们的百姓。内中有一个人,名叫该亚法,本年作大祭司,对他们说,你们不知道什么。独不想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灭亡,就是你们的益处。他这话不是出于自己,是因他本年作大祭司,所以预言耶稣将要替这一国死。也不但替这一国死,并要将神四散的子民,都聚集归一。从那日起,他们就商议要杀耶稣。”
[85] [为什么那个古代的简朴智者……与一只“牛虻”作比较] 指向苏格拉底的审判案,再现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自辩书》(30d—31b),在之中苏格拉底对法官们说:“由于这个原因,先生们,我实际上不是在为自己辩护,而是在为你们辩护,使你们避免由于谴责我而误用神的礼物。如果处死了我,你们再要找一个人来继承我是不容易的。用一个听起来可笑,但实际含义非常真实的比喻来说,神特意把我指派给这座城市,它就好像一匹良种马,由于身影巨大而动作迟缓,需要某些虻子的刺激来使它活跃起来。在我看来,神把我指派给这座城市,就是让我起一只虻子的作用,我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人,唤醒、劝导、指责你们中的每一个人。先生们,你们不容易找到另一个像我这样的人,如果你们接受我的建议,那么你们就不要处死我。然而,我怀疑你们已经昏昏入睡,你们对我就厌恶会使你们接受阿尼图斯的建议,一巴掌把我打死,然后继续昏睡,直到你们生命的终结,除非神出于对你们的眷顾指派另一个人来接替我的位置。如果你们怀疑神是否真的把我作为礼物派到这座城市里来,那么你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使自己信服。你们可以想想我的所作所为符合人的天性吗?放弃自己的私事,多年来蒙受抛弃家人的耻辱,自己忙于用所有时间为你们做事,像一名父亲或长兄那样来奢望你们每个人,敦促你们对美德进行思考。如果我从中得到什么享受,或者如果我的良好建议是有报酬的,那么我的行为还会有其他一些解释,但是你们亲眼看到,尽管控告我的人厚颜无耻地说我犯有各种罪行,但有一件事他们不敢提出来控告我,这就是说我曾经勒索或收取报酬,因为他们没有任何证据。而我能为我的陈述</a>的真实性提供证据,最令人信服的证据就是我的贫穷。”(我在这里引用《柏拉图全集·第1卷》第19—20页中的文字。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6] [为什么他如此深爱少年们] 苏格拉底对年轻男子们的爱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多次出现,克尔凯郭尔在《论反讽的概念》(1841)之中有所论述。
[87] [“某种神圣的东西”] 指向苏格拉底的“神灵”,在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自辩书》(31c)中苏格拉底说:“有人可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我要到处提供这样的建议,忙于民众私事,而从来不在公共场合公开的就国家大事向你们提出建议。其原因就是你们以前曾经多次听我说过的,我服从神或超自然的灵性,亦即美勒托在他的讼词中讥笑过的那位神灵。”(我在这里引用《柏拉图全集·第1卷》第20页中的文字。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克尔凯郭尔在《论反讽的概念》(1841)之中很多段落中对苏格拉底的神灵进行了讨论。
[88] [要小心人类] 见《马太福音》(10:17)。
[89] [平安而没有任何危险] 指向《帖撒罗尼迦前书》(5:3):“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灾祸忽然临到他们,如同灾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他们绝不能逃脱。”
[90] [被指控、被鄙视、被恨、被讥嘲] 这表述指向耶稣受难的故事,从被抓到死于十字架(《马太福音》26:47至27:56),以及门徒们在后来不得不长期忍受的苦难。
[91] 因成绩而应得的回报。
[92] 因成绩而应得的回报。
[93] 直译是:“如果一个人有辜于什么事情。”
[94] “错误责任”直译是:“辜”。
[95] “错误责任”直译是:“辜”。
[96] “错误责任”直译是:“辜”。
[97] “错误责任”直译是:“辜”。
[98] [《提摩太前书》1:5。但命令的总归就是爱。这爱是……生出来的。] 保罗在这里提醒提摩太,他请求他去命令某些人不要传播歪曲了的学说。
“命令的总归就是爱。”我直接引用中文圣经。如果直译的话,应当是“诫命的总和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