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Ⅱ C “你”应当爱邻人[1]_爱的作为

作者:克尔凯郭尔 字数:6883 更新:2025-01-09 14:11:10

那么,你就去做吧[2],拿掉差异性和它的相同性,这样你就能够爱“邻人”。拿掉差异性的差异,这样你就能够爱邻人。但是你并不因此就应当停止爱那被爱者,哦,绝不。如果你为了爱邻人而要开始放弃去爱那些你对之有着偏爱的人们的话,那么“邻人”这个词也就成了人所能够发明的最大欺骗。除此之外,这根本就会是一种自相矛盾,因为,既然邻人是所有人,那么无疑就不能有任何人被排除在外,难道我们现在还要说一下:尤其是那被爱者?不,因为这是偏爱的语言。因此,要被拿掉的只是偏爱,并且,这偏爱当然不应当相对于邻人又再一次被安排进来而使得你带着一种扭曲过的偏爱要去爱那作为被爱者的对立面的邻人。不,正如人们对独身者说“小心保重你自己别让你被引入自爱的陷阱”,同样这话也应当对那两个相爱者说:“小心,你们别恰恰因为情欲之爱而被引入自爱的陷阱。”因为,偏爱越是果断而排外地环拥着一个“唯一的人”,他就距离“去爱邻人”越远。你,做丈夫的人,不要把你的妻子引入“因为你而忘记去爱邻人”的诱惑之中;你,做妻子的,不要把你的丈夫引入这诱惑之中。相爱者们无疑认为在情欲之爱中有着至高的东西,哦,但事情并非如此,因为他们在情欲之爱中尚未通过“那永恒的”来使得“那永恒的”得到保证。固然“诗人”想要对相爱者们许诺不朽,如果他们是真正的爱者的话;但谁又是“诗人”呢,他的担保又有什么用,他甚至都不能够为自己作担保!相反,那“至尊的律法”[3],爱的诫命许诺生命,永恒的生命,并且这一诫命恰恰说“你应当爱你的邻人”。正如这一诫命想要教导每一个人,他应当怎样爱自己,它也想要以同样的方式教导情欲之爱和友谊那正确的爱:在爱你自己中保存对邻人的爱,在情欲之爱和友谊之中保存对邻人的爱。也许这会使你震惊,现在你肯定知道,在基督教的东西上总是有着冒犯[4]的标记。但不管怎样,请相信它;不要以为那不灭掉冒烟的灯芯的老师[5],他会想要灭掉一个人身上的高贵火焰;要相信,他恰恰想要教导每一个人去爱,因为他是爱[6];要相信,如果所有诗人都在一支赞美情欲之爱和友谊的歌中联合起来,那么他们所能说的与“你应当爱,你应当爱邻人如己!”这诫命相比,也只能算是乌有。不要因为这诫命几乎让你感到愤慨[7]而停止相信,因为这说法听上去不像诗人的说法那样舒心悦耳,诗人借助于自己的歌声来逢迎得宠于你的幸福,而这说法则让你感到震惊和害怕,就仿佛它要将你从偏爱所中意的落脚处惊吓出来,——不要因此而停止相信它,要考虑到恰恰因为这诫命是如此并且这说法是如此,正因此这对象才能够是信仰的对象!不要将自己放纵在这样一种幻觉之中,以为你能够讨价还价,以为你因为爱一些人、家族和朋友就是在爱邻人,——因为这是在放弃诗人的同时却没有把握那基督教的东西,并且为了阻止这一讨价还价,这说法设法将你置于“诗人”的鄙视一切讨价还价的骄傲和那至尊的律法的使得一切讨价还价成为辜[8]的神圣威严之间。不,忠诚而温柔地去爱那被爱者,但是,让对邻人的爱在你们的结合与上帝的契约之中作为那神圣化的元素吧;真诚而投入地爱你的朋友,但是,让对邻人的爱在友谊与上帝的密切关系之中作为你们相互学习的东西吧!看,死亡废除掉所有差异性[9],但是差异性总是让自己去与差异发生关系,而通向生命和通向“那永恒的”的道路则从死亡中和从差异性的消除中通过:因此只有对邻人的爱真正是导向生命的。正如基督教快乐的消息是包含在关于人类与上帝亲缘关系的教导之中,这样,它的任务就是人与上帝的相同性[10]。但上帝是爱[11],因此我们能够在“去爱”上与上帝相像,正如我们也只能,按一个使徒的话说,作为“上帝的在爱中的员工”[12]。只要你爱那被爱者,你就不像上帝,因为对于上帝,偏爱是不存在的,这无疑是你多次在你的屈辱中也多次在你的振作中所想到过的。只要你爱你的朋友,你就不像上帝,因为对于上帝,差异是不存在的。但是,在你爱“邻人”的时候,你就像上帝。

那么,就去照样做吧,摒弃差异性,这样你就能够去爱邻人。唉,也许根本就没有必要对你说这个,也许你在世界上没找到过被爱者,在你的道路上没找到过朋友,那么你是在孤独行走;或者,也许上帝从你的一边拿取并给予你被爱者[13],但死亡拿走,并且从你的一边拿走了她,它又拿走并且拿走你的朋友,而不再还给你任何被爱者和朋友,于是你现在孤独行走,于是你没有被爱者来掩护你虚弱的一边,也没有朋友在你右边;或者,也许生活在分别的孤独之中将你们分开,尽管你们都保持没有变化;唉,也许是变化将你们分开,于是你悲伤地孤独行走,因为你找到了,但又发现,你所找到的东西已经变掉了[14]!多么无慰!是的,只需去问一下“诗人”,这有多么无慰:孤独地生活,曾孤独地生活过,不曾被爱并且没有任何被爱者;只需去问一下诗人,在死亡走到相爱者之间分开他们的时候,或者,在生活把一个朋友与另一个朋友分开的时候,或者,在变化将他们像敌人一样地相互拆分各自一方的时候,这时,除了说这是无慰之外,他是否知道还能有什么别的说法;因为,无疑诗人是喜欢孤独的,他爱它,为了在孤独之中发现情欲之爱和友谊所遗失和希求的幸福,正如一个惊奇地想要观察星辰的人寻找着一个黑暗的地方。然而,如果一个人不是因为自己的错而找不到被爱者,并且,如果他寻找过但不是因为自己的错而徒劳地找不到朋友,并且,如果丧失、分离、变化都不是因为自己的错,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说这是无慰之外,“诗人”是否知道还能有什么别的说法?然而,既然诗人,喜悦之宣示者,在患难之日[15]除了只知无慰的哀号之外再也不知道别的东西,那么,他自己当然也是处于变化之中。这诗人无慰地与无慰的悲伤者一同悲伤,或许你不想称为变化,或许你想称为诗人的忠诚,好吧,现在让我们不去为此争执吧。但是,如果你想要拿这种人类的忠诚去与天的和永恒[16]的忠诚相比较的话,那么无疑你自己就会承认:它是一种变化。因为,天不仅仅比任何诗人更善于同喜悦者一同喜悦,天不仅仅与悲伤者一同悲伤[17],不仅是这些,天有新的喜悦,它为悲伤者准备好了更为至福的喜悦。这样,基督教总是有着安慰,并且它的安慰在这方面不同于所有人性的安慰:人性的安慰自觉地只是作为一种对于喜悦之丧失的补偿,而基督教的安慰是喜悦。从人的角度说,安慰是一个后来的发明:首先出现的是苦难和痛楚和喜悦之丧失,接着,在之后,唉,在很久之后,人类才找到安慰的踪迹。单个的人的生命的情形也是一样的:首先出现的是苦难和痛楚和喜悦之丧失,接着,在之后,唉,有时候是在很久之后,安慰才出现。但是,基督教的安慰的情形则不同,我们绝不能说它是之后出现的,因为,既然它是永恒[18]的安慰,那么它就要比任何现世的喜悦都古老;一旦这一安慰来临,它是带着永恒之领先而来的,并且以某种方式吞噬下痛楚,因为痛楚和喜悦之丧失是瞬间的东西——尽管这一瞬间可以是好几年,这瞬间的东西被淹溺在“那永恒的”之中。基督教的安慰也不是什么对于喜悦之丧失的补偿,因为它是喜悦;与基督教[19]的安慰相比,所有其他的喜悦则在最终的根本上都只是无慰。唉,大地上的人的生活以前不曾而现在也不是如此完美,以至于我们能够向他宣示永恒[20]的喜悦,他在从前和在现在都自行将之丢弃了;正因此永恒的喜悦只能够被作为安慰来向他宣示。正如人的眼睛无法承受去看太阳的光,除非是通过一道暗化的镜片[21],同样,人也无法承受永恒的喜悦,除非是通过这道暗化的东西——它被宣示为安慰。

因此,不管你在情欲之爱和友谊之中的命运是什么,不管你的匮乏是什么,不管你的希望是什么,不管你向诗人所透露的生命之无慰是什么,那至高的东西仍然停留在那里:爱你的邻人!如前面的文字中所展示的,你很容易就能够发现他;如前面的文字中所展示的,你无条件地总是能够发现他;你永远都无法失去他。因为那被爱者能够如此待你——你失去他[22],并且你能够失去一个朋友;但不管邻人对你做了什么,你绝不会失去他。固然你也能够继续不断地爱被爱者和朋友,不管他们怎样待你,但是你无法真正地继续称他们为被爱者和朋友,如果他们,很抱歉,在事实上已经变了。“邻人”则相反是任何变化都无法从你这里将之夺走的,因为,这不是“邻人”在紧紧抓住你,而是你的爱在紧紧抓住“邻人”;如果你对邻人的爱保持不变,那么邻人也就不变地继续存在。死亡无法将“邻人”从你这里夺走,因为如果它拿走一个,那么生命就马上又给你一个。死亡能够从你这里夺走一个朋友,因为你在“爱一个朋友”的行为中其实是和一个朋友团结在一起;但是在“爱邻人”的行为中你是和上帝团结在一起的,因此死亡无法从你这里夺走邻人。因此,如果在情欲之爱和友谊之中失去一切,如果你从不曾拥有过一丁点这种幸福,在“爱邻人”的行为中你还是保存下了那最好的东西。

就是说,对邻人的爱有着永恒的各种完美。这是不是爱所具的一种完美呢:它的对象是那优越的东西、那出色的东西、那唯一的东西?我相信这是对象所具的一种完美,并且这一对象之完美就像是针对爱之完美的一种微妙的疑虑。如果你的爱只能够爱那非凡的、那罕见的,那么这是不是你的爱的优越性质呢?我认为就非凡的东西和罕见的东西而言,“它是非凡的东西和罕见的东西”是一个优点,但不是就爱而言。你难道不是有同样的看法?你难道从不曾想过上帝的爱;如果“爱那非凡的”是这爱的优越,那么上帝,如果我敢这样说的话,就处于尴尬的处境,因为对于上帝“那非凡的”就根本不存在。因此,“只能够爱那非凡的”,这一优越更像是一种指控,不是针对“那非凡的”,也不是针对爱,而是针对这种“只能够爱那非凡的”的爱。或者,就一个人所习惯的健康状态而言,如果他只有在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地方,在所有他所喜欢的细节的环拥之下,才会感到舒适,这是不是一种优越呢?如果你看见一个以这样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的人,那么,你所赞美的会是什么呢?无疑是这安排所具的舒适性。但是难道你不曾留意,事实上是这样:你为这一荣华所给出的颂词中的每一句话,其实听上去都像是对那个只能够生活在这一荣华环境中的可怜的人的一个讥嘲?因此,对象的完美不是爱的完美。恰恰因为“邻人”不具备被爱者、朋友、受崇仰者、有学养者、罕见者、非凡者在极高程度上所具备的各种完美之中的任何一些,正因此,对邻人的爱具备对被爱者、朋友、有学养者、受崇仰者、罕见者、非凡者的爱所不具备的所有完美。如果世界愿意,就尽管让它去为关于“怎样的爱的对象是最完美的”的问题而争执吧,但是,对邻人的爱是最完美的爱,对此是绝对不会有什么争议的。因此,所有其他爱也有着不完美,之中有着两个问题以及相关于此的某种似是而非的双重性:首先是关于对象的问题,其次是关于爱,或者关于对象和爱都有着问题。牵涉对邻人的爱,则只有一个问题,关于爱的问题,并且只有一个永恒[23]的回答:这是爱;因为这对邻人的爱并不作为一种类型的爱与其他各种类型的爱发生关系。情欲之爱是通过对象来得以定性的,友谊是通过对象来得以定性的,只有对邻人的爱是通过爱来得以定性的。就是说,既然“邻人”是每一个人,无条件的每一个人,那么,对象方面的所有差异性就被去掉了,并且这爱因此就恰恰在这一点上可以被认出来:它的对象不具备任何差异性的进一步定性,这就是说,这爱只通过爱而被认出来。难道这不是最高的完美吗!因为,只要爱能够被认出来并且必须通过某种其他东西来被认出,那么,这一“其他东西”在这关系本身之中就像是一种对于爱的疑虑,认为爱不够全面并且就此而言也不是在一种永恒的意义上无限的;这一“其他东西”是一种“爱自身并没有意识到的病态倾向”。因此,在这种疑虑之中隐藏着一种恐惧,这恐惧使得情欲之爱和友谊依赖于自己的对象,这恐惧能够点燃急心症[24],这恐惧能够把人带进绝望。但是对邻人的爱则没有关系上的疑虑并且因此也不会成为爱者心中的多疑心。然而这爱却不是骄傲地独立于自己的对象的,它的平等性不是以“爱骄傲地通过对其对象的无所谓回转到其自身之中”的方式出现的,不,这平等性是以这样的方式出现的:爱谦卑地转向外部,包容着所有人,而又个别地爱着每一个人,但却不会特殊地对待任何人。

让我们想一下前面的讲演之中所论述的东西[25]:在一个人身上的爱,对于这个人来说,是一种需要,是财富的表达。因此,这需要越深刻,财富就越巨大;如果这需要是无限的,那么财富就也是无限的。现在,如果在一个人身上,爱的需要是去爱一个唯一的人,那么,尽管我们承认这一需要是财富,我们还是必须再加上一句:他确实是需要这个人。相反,在一个人身上,爱的需要是去爱所有人,那么它就是一种需要,并且它是如此强大,就仿佛它几乎必定是能够自己为自己制造出对象。在前一种情形,重点是在于对象的特别,在后一种情形,重点则是在于需要之本质性,并且,只有在后一种意义上需要才是财富的表达;只有在后一种情形中,需要和对象才是在无限的意义上平等地相互发生关系,因为2a:“上帝保障所有他的受造物,从最小的那些到最大的那些,为它们在它们的寄居之中安排好所有所需,并且守护着它们。”( [56] [停留在自己命中所被分派的差异性之中] 指向马丁·路德的关于在身份和召唤之中的生活的教义。这在《巴勒的教学书》5:“每一个人都应当把他所处的身份看作一种来自上帝的召唤,去达成最多和最佳的益用,这益用根据情况只有通过他才能够被达成。”这里指向《歌林多前书》(7:20):“各人蒙召的时候是什么身份,仍要守住这身份。”

[57] [你不可贪恋那属于邻人的东西,不可贪恋他的妻子,不可贪恋他的驴] 指向摩西十诫中的最后两诫。《出埃及记》(20:17)“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也可参看《申命记》(5:21)。

[58] 如果直译的话,应当是“如果这些东西被拒绝给予你”。

[59] [血肉] “血肉”在新约之中是标示“人”的固定表达,比如说可参看《马太福音》(16:17)“属血肉的”;《加拉太书》(1:16)“属血气的”;《以弗所书》(6:12)“属血气的”。

[60] [身份] 见前面“对人身的考虑上”注脚。就是说,考虑到这个人是什么人,对不同的人做出区分。这一表达有着圣经的烙印。参看《罗马书》(2:11)“因为神不偏待人”。这在旧约[《申命记》(10:17);《历代志下》(19:7);《约伯记》(34:19)和新约《使徒行传》(10:34);《加拉太书》(2:6)《以弗所书》(6:9);《彼得前书》(1:17)]之中都多次出现。

[61] “自己为自己的行驶方向负责”,直译的话就是“凭自己的账单驾驶”。丹麦语中动词“驾驶”在名词化之后就是“管理”、“统治”(也就是前文中所出现的“上帝的统治”这个概念)的意思。

[62] [让他取走他的报酬] 指向《马太福音》(6:2、5、16):“所以你施舍的时候,不可在你前面吹号,像那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荣耀。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们禁食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脸上带着愁容。因为他们把脸弄得难看,故意叫人看出他们是禁食。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

[63] [我们谈论“在死亡的瞬间帷幕向永恒之剧场拉开”] 这一说法的来源不详。

[64] [变形法术] 魔法,尤其是指那种将形象改变的魔法术。

[65] [共同的印记] 就是说,纸上的水印。

[66] [为了真正地想要一样东西而去选择了真正地想要“那善的”] 这是克尔凯郭尔《不同精神中的陶冶讲演》(1847)中的祷告讲演“一个场合之讲演”中的主题。该讲演的出发点是《雅各书》(4:8):“你们亲近神,神就必亲近你们。有罪的人哪,要洁净你们的手。心怀二意的人哪,要清洁你们的心。”

[67] 神圣变化(Forrelse):就是说“变容”,比如说,耶稣的变容,在山上出现的从耶稣身上突然发出的光芒。也指一种理想化或者崇高化的过程。

[68] 这里的“我想要,我——我”中所用到的三个“我”在丹麦语中都是宾格“我”。

[69] 这里所用到的三个“我”在丹麦语中都是主格“我”。

[70] [《罗马书》13:10.爱是律法之圆满] “爱是律法之圆满”,如果按照中文圣经上的翻译法,这句话就是“爱完全了律法”。这句话的关联是《罗马书》(13:8—10):“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爱是不加害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4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