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个人,他从小就听说了这个美丽的故事[2],关于上帝是怎样诱惑亚伯拉罕而亚伯拉罕是怎样经受了这诱惑的考验[3]而保持了信仰并且与预料相反地再次得到一个儿子的故事。在他长大成人之后,他带着更大的敬佩阅读这同一个故事;因为生活把那些在孩子的虔诚单纯中原本是一体的东西分解开了。他的年龄增长得越多,他就越多地会想到这个故事,他的热情也变得越来越强烈,然而他却越来越难以理解这故事。最后他忘记了除这故事之外的一切;他的灵魂只有一个愿望——“见到亚伯拉罕”,只有一种渴慕——“为这一事件作见证”。他的欲求不是东方的美丽地域,不是神所应许的国土[4]的世俗繁华,不是这对敬畏神明的(神佑其晚年的)夫妇[5],不是这历尽沧桑的族父的可敬形象,也不是那神所赋予的、以撒的繁荣青春,——如果这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一片贫瘠的荒地[6]上的话,他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他的欲求是,他能够在那时跟着一起参与这三天的旅行,在这三天里,亚伯拉罕带着自己所将面临的悲哀骑着毛驴向前,而以撒就在亚伯拉罕的身边。他的愿望是,能够在那一刻里在场,在那一刻,亚伯拉罕抬眼看着远方的摩利亚山,那一刻他让毛驴留在下面而独自带着以撒走上山;因为,他所专注的不是幻想力编织出的奇妙网络,而是思维的悚栗。
这个人不是一个思想家,他没有想要出离信仰的愿望;在他看来,“像信仰之父一样地被记住” 必定就是最为荣耀的事情,“拥有信仰”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命运,哪怕没有人知道他拥有这信仰。
这个人不是博学的圣经注释家,他不会希伯来语;如果他会希伯来语的话,那么,他也许就很容易地理解了这故事和亚伯拉罕。
I
“神要试验亚伯拉罕,就对他说,带着以撒,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7]
那是一个清晨,亚伯拉罕清早起来,给毛驴戴上鞍座,离开自己的帐篷,以撒跟着他[8],但是撒拉从窗户里望出去目送他们向下走过谷地[9],直到她无法再看得见他们。他们沉默地骑着驴旅行了三天,在 [3] 这个词我在里翻译作“考验”,而在《圣经》里一般被译作“试探”。在下文中出现的诸多“考验”都是如此。
[4] [神所应许的国土] 也许可参看《创世记》(12∶1—2)和(17∶8)。
[5] [这对敬畏神明的(神佑其晚年的)夫妇] 指《创世记》(18∶1—15)中所讲述的,上帝向亚伯拉罕和撒拉显现自身,并且应许绝经了的撒拉生出一个儿子,尽管她和亚伯拉罕都已达高龄。也参看《创世记》(21∶1—3),之中说</a>及上帝按自己的许诺眷顾撒拉,她为亚伯拉罕在其高寿之年生出一个儿子。
[6] 在丹麦的日德兰半岛上有很多贫瘠的荒地,沙土上长着一些灌木。
[7] [神要试验亚伯拉罕……为燔祭] 参看《创世记》(22∶1—2)。
[8] [那是一个清晨……以撒跟着他] 参看《创世记》(22∶1—2)。
[9] [走过谷地] 《创世记》22中的故事没有包括撒拉。克尔凯郭尔的叙述是基于《友 [10] [他抱着亚伯拉罕的膝盖] 在古希腊的世界里,跪下抱住一个人的膝盖是对于自身谦卑和尊重相应者的表达。以撒没有乞求亚伯拉罕的慈悲,相反,伊菲革涅亚倒是向自己的父亲阿伽门农作出这样的乞求。
[11] 就是说,“无法生育”的羞辱。
[12] [被他驱逐进了沙漠的夏甲和儿子] 撒拉无法生孩子,因此她让亚伯拉罕与埃及女奴夏甲同房;她为他生下儿子以实玛利。于是夏甲开始得意,因此,在后来撒拉生下以撒后,她就让亚伯拉罕把夏甲和以实玛利赶进沙漠。参看《创世记》(21∶1—21)。
[13] [以利以谢] 在亚伯拉罕生以撒之前,他把以利以谢看作是自己的继承人。参看《创世记》(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