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附录 对悖谬的愤慨_哲学片断

作者:克尔凯郭尔 字数:5071 更新:2025-01-09 14:04:31

(幻听)

假如悖谬与理智在对其差别的共同理解之下相遇,这相遇就是幸福的,就像在爱情中达成的理解,它幸福地居于那种我们至今尚未命名的激情之中,我们只有在以后才会给它一个名字。若这种相遇未能达成相互理解,则这关系就是不幸的。我斗胆一言,我们可以把理智的不幸之爱(请注意,这里仅涉及那种根源于被误解的自爱的不幸之爱;我们无法引申出进一步的类比,因为偶然的力量在此毫无用处)具体规定为冒犯。

所有的冒犯在最深层都是承受的[1]。[2]这里的情况与那种不幸之爱相同。甚至当自爱(对自己的爱是一种苦难,这难道不是一个矛盾吗?)以鲁莽的壮举和令人震惊的事迹显现自己的时候,它也处于承受的状态,它受到了伤害,那伤痛显示出了一种虚幻的力量,它看上去像是行动,而且很容易使人上当,尤其是因为自爱大幅度地将之掩盖了起来。甚至当自爱将爱的对象击倒,甚至当它自我折磨地约束自己以达到冷酷无情的漠然地步的时候,当它折磨自己以便显示这漠然的时候,甚至当它耽溺于因成功而生的胜利的轻率之中的时候(这形式最具欺骗性),甚至是当此之时,它也还是承受的。冒犯的情形亦然;它能够如其所愿地表达自己,甚至是当它喜气洋洋地庆祝那种毫无意义的胜利的时候,它还是承受的。不管被冒犯者悲痛欲绝地坐着,几乎像乞丐似地盯着悖谬,在痛苦煎熬中僵坐;还是用嘲笑武装自己,用诙谐之箭从远处瞄准,他都是承受的而非有距离的。不管冒犯是从被冒犯者身上取走最后一丝安慰和快乐,还是使他强壮,它都是承受的。冒犯与强者斗争,在身体方面其力量与断背者相同,他有着一种奇特的柔韧性。

与此同时,我们很愿意把承受的冒犯与行动的冒犯区分开来,但不要忘记,承受的冒犯同样是行动的,它不会让自己被毁灭(因为冒犯从来就是活动,而不是事件);行动的冒犯总是虚弱的,它无法从十字架上脱身,也无法拔去那支射伤它的箭[3]。

可是正因为冒犯是承受的,这个发现,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就不属于理智而隶属于悖谬。正如真理是“自身和谬误的标记”[4],悖谬亦然。冒犯并不理解自身[5],它被悖谬所理解。因此,不管冒犯如何表现自己,它听起来都像来自他方,来自一个相反的角落,实际上是悖谬在其中回响,而这一切都只是幻听。可是,如果悖谬是“自身和谬误的标记和评判”[6],那么冒犯就可以被视为是对悖谬的正确性的一种间接测试。冒犯是错误的报表,是谬误的后果,是悖谬要推开的东西。被冒犯者不是在讲他自己的话,而是在讲悖谬的话,就像一个模仿者,他本人并未首创什么,他只是笨拙地仿效他人。冒犯的表达在激情(行动的或者承受的)之中陷得越深,冒犯所欠悖谬的程度也就越高。因此,冒犯并不是理智的首创,远远不是;果若如此,理智也应该能够首创出悖谬。不,冒犯是与悖谬一起生成的。如果冒犯是“生成”的,我们就会再次与瞬间相遇,这瞬间是一切的中心。让我们做一简要重述。倘若没有假设瞬间的存在,我们就要返回到苏格拉底的立场,可是为了有所发现,我们恰恰要离开他。如果确立了瞬间,悖谬也就在那儿了;因为人们可以简单地称这悖谬为瞬间。通过瞬间,学生陷入了谬误;那个已经认识了自己的人开始对自己迷惑不解,他得到的不是关于自己的知识,而是罪的意识,凡此等等。一旦我们把瞬间确立下来,一切都将变得简单易行。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冒犯在更主动或更被动的规定之内有着众多细微的差别,详述这差别不是此处思考的兴趣;反之,坚持这一点却意义重大,也就是说,所有冒犯的本性是对瞬间的误解,因为冒犯是对悖谬的冒犯,而悖谬又是瞬间。

关于瞬间的辩证法并不困难。从苏格拉底的立场出发,这瞬间既不可见也不被突现,它现在不存在,过去不曾存在,将来也不会存在。因此,学生自己就是真理,偶因的瞬间只不过是一个玩笑,就像一本书的前扉页,本质上它并不属于该书。决断的瞬间也就是愚拙[7];因为如果决断被确立下来,学生就会陷入谬误之中(参前述),正是这一点才使得在瞬间中的开端成为必然。瞬间是愚拙,悖谬也是愚拙,这是冒犯的表述;说“理智是荒谬的”其实正是悖谬的要求,只是它像是从冒犯中传出的回响。或者,如果瞬间不断来临,人们就会在一旁观望,而这瞬间也就会具有重要的意义[8];可是当悖谬把理智变为荒谬的时候,理智视为重要的东西也就没有任何标记了。

于是,冒犯处于悖谬之外,而其根据则在于“正因其荒谬”[9]。不过发现它的并不是理智,而是悖谬,它现在从冒犯中获得了见证。理智认为,悖谬是荒谬的,可是这种认识却只是一种滑稽模仿,因为悖谬就是悖谬,“正因其荒谬”。冒犯处于悖谬之外,它有一种概率上的可能性,但悖谬出现的几率却是最小的[10]。再说一遍,理智并没有发现这一切,它只是在重复着悖谬,尽管这一点看上去十分奇怪。悖谬认为,喜剧、小说和谎言从概率上讲是可能的[11],可是“我”如何可能呢?冒犯处于悖谬之外,这一点毫不奇怪,因为悖谬就是奇迹。理智并没有发现这一切,相反,正是悖谬使之成为众矢之的,并且这样回答:如你所说,令人惊讶之处在于,你认为这是一个反驳;但是对于我来说,从伪君子口中说</a>出的真理比从天使和使徒那里听到的更可爱[12]。当理智与悖谬相比而炫耀自身的时候,这悖谬是最低下、最被人瞧不起的,这一切并非理智的首创,悖谬自身才是,它把所有的光彩都移交给了理智,甚至包括光彩夺目的恶[13]。当理智对悖谬表示同情并且想帮它找到一个解释的时候,悖谬无法容忍此事,但会认为理智如是为之是正常的,因为,这不正是我们的哲学家们存在的理由吗——把超自然的东西变成日常的、乏味的东西[14]。当理智无法让悖谬进入自己的头脑之时,那是因为理智没有发现悖谬,但悖谬本身,它悖谬性十足,厚颜无耻地把理智称为笨蛋和傻瓜[15],他们充其量可以就同一件事既说是又说否,而这不是好的神学[16]。冒犯的情形亦然。冒犯就悖谬所说的一切是它从悖谬中学到的,尽管它利用了一个幻听而坚持说是这一切是它自己的发明。

* * * * *

可是也许有人会说:“你真无聊,我们听到的还是老一套。你放入悖谬口中的所有说法根本就不属于你”。

“它们怎么会属于我,既然它们原本隶属于悖谬呢?”

“你可以把这些诡辩省下来,你知道得很清楚我指的是什么。这些说法并不属于你,它们家喻户晓,而且每个人都知道它们属于谁。”

“亲爱的朋友,你所说的这一切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会刺痛我,相反,它使我感到异常高兴。我承认,当我写下这些的时候,我曾颤抖不已,我简直认不出我自己了,我这么一个焦虑而胆小的人竟然敢写出这样的话。不过,假如这些说法并非出自我,你能否告诉我,它们出自谁人之口呢?

“再没有比这更简单的了。 [8] 楷体字“观望”(se det an)和“具有重要意义”(anselig)是克尔凯郭尔利用同一字根所做的文字游戏。

[9] “正因其荒谬”原为拉丁文quia absurdum,这是对德尔图良在《论基督之死》(De carne Christi)中所表达的意思的格言化的表述。德尔图良这样写道:“上帝的儿子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不是耻辱,因为它正是一桩耻辱;上帝的儿子死了,这一点真实可信,因为它不可思议;他被埋藏后又复活了,这是确实的,因为它是不可能的。”(Crucifixus est dei filius;non pudet,quia pudendum est;et mortuus est dei filius;prorsus credibile est,quia ineptum est.Et sepultus resurrexit;certum est,quia impossibile est.)。

德尔图良(Quintus Septimius Florens Tertullian[us],155-240),出生于北非迦太基,著名的教父哲学家,他划分了希腊哲学与基督教信仰之间的界限。

[10] “概率上的可能性”、“几率”原文为Sandsynlighed。

[11] 语出哈曼1759年7月16日在柯尼斯堡写给他的兄弟的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Ist es nicht ein alter Einfall,den du oft von mir geh?rt:Incredibile sed verum Lügen und Romane müssen wahrscheinlich seyn,Hypothesen und Fabeln;aber nich die Wahrheiten und Grundlehren unseres ubens.(verum:拉丁文,表示“不可思议但却是真的”)

哈曼(Johann Georg Hamann)(1730-1788),德国作家、哲学家,出生并成长于柯尼斯堡,康德的朋友,以反对启蒙时代的片面的理性主义思想而著称,著作较为晦涩。

[12] 语出哈曼1759年10月12日在柯尼斯堡写给他的朋友林登的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und Ich h?re ?fters mit mehr Freude das Wort Gottes im Munde eines Pharis?ers,als eines Zeugen wider seinen Willen,als aus dem Munde eines Engels des Lichts.

[13] “光彩夺目的恶”(splendide Synder)之后附有拉丁文vitia splendida,语出Virtutes paganorum splendida vitia(异教徒的美德是光彩夺目的恶)。邓尼曼的哲学史认为,这个意思、而非原话最早出自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而拉丁语修辞学家和作家拉克坦修(Lucius Ccilius Lactantius Firmianus,250-325)在《神圣组织》(Institutiones divinae)一书当中对此亦有展开。

[14] 见莎士比亚喜剧《皆大欢喜》第2幕第3场中Lord Lafeu的台词。在克尔凯郭尔所阅读的德译本中,这一场被错误地写为“第2幕第5场”。德译本中的台词是这样的:Man sagt,es geschehn keine Wunder mehr,und unsre Philosophen sind dazu da,die übernatürlichen und unergründlichen Dinge allt?glich und trivial zu machen.

[15] 根据下文,此语当出自德国宗教改革者路德,但研究者并未找到出处。

[16] 见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第4幕第6场李尔王的台词:Ja und Nein zugleich,das war keine gute Theologie.

[17] 括号内原为德文halb zog sie ihn,halb sank er hin。语出歌德叙事短诗《渔夫》(Der Fischer),故事大意是:一只美人鱼跃出海面责备渔夫,说他只知道钓鱼,而不知道享受大海给予人的幸福。

[18] 丹麦语Lidende是多义词,主要用法有:①受疾病、尤其是痛苦的疾病折磨的状态;②遭受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比如损害、匮乏等)的折磨的状态;③在语法现象中表示被动状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这里取第3种意思,将之译为“承受的”,以区别于“行动的”。“承受的”就有“遭受的”、甚至“受苦受难的”意思,同一语词在不同语境下表达的不同意思之间的微妙关系值得玩味。

[19] “自身和谬误的标记”原文为拉丁文index sui et falsi。该术语很可能出自斯宾诺莎《伦理学》的第二部分,后作为表述真理的标准而广泛地出现在哲学著作当中。

[20] “自身和谬误的标记和评判”原文为拉丁文index og judex sui et falsi,其中og是丹麦语,意为“和”。

[21] 原文为forarges,丹麦语中的被动形式。

[22] 原文为tage Forargelse。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1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