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
问题来自甚至不知是何原因令他做如是追问的无知者
甲
真理是否可教?[1]我们将由这个问题开始。这是一个苏格拉底式的问题,或者说是由苏格拉底的问题演变而来。他曾问美德是否可教,因为美德曾一再被定义为知识(参《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美诺》和《欧绪德谟》)。如果真理是可教的,它就必须被设定为“非存在”,于是乎,因为它是可教的,所以它是被人追寻到的。在此我们碰到了一个难题,即苏格拉底在《美诺》篇(80节结尾)中提醒读者注意到的那个“好斗的命题”[2],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追寻他所知的,同样也不可能追寻他所不知的。他不能追寻他所知的,既然他已经知道了;他亦不能追寻他所不知的,因为他甚至不知道他应该去追寻什么。借助于这样一种思路,苏格拉底想通了这个难题,即:所有的学习和追问都只不过是回忆[3],因此,无知者只需被提醒,以便依靠他自己回忆起他曾知道的。如此一来,真理并不是被带到他身内,而是本来就在他身内。苏格拉底继续发展了这个思想,结果那种希腊式的情致[4]在此得到了浓缩,因为这思想成为灵魂不朽的一个证据,请注意这是向后倒退的;或者成为灵魂在先存在的一个证据[5]。[6]
由此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在忠实于自身和艺术化地实现他本人所理解的东西这些方面带来了哪些神奇的后果。他曾是且将一直是一名助产士;这并非因为在他的身上“缺乏肯定的东西”[7][8],而是因为他将这一点视为人与人之间所能有的至上关系。在这方面他永远是正确的。虽然从来都存在着一个神圣的出发点,但是如果我们反思“绝对”而非与偶然性周旋,并且发自内心地自愿放弃去理解那个被视为是人类的欲念和体系的奥秘的“一半”的观念[9]的时候,思想方案哲学片断则苏格拉底所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真实的关系。苏格拉底是神亲自审定的助产士之一,他所完成的业绩是神的事业(参柏拉图《申辩》),尽管人们把他看成是个怪人[10](《泰阿泰德》, [12] “肯定的东西”一方面可能指黑格尔哲学的概念,另一方面可能指谢林的观念。谢林在“启示哲学”的演讲中把自己的哲学称做“肯定的”哲学,而把前此的哲学思想,比如黑格尔哲学,称为“否定的”哲学。克尔凯郭尔曾于1841至1842年冬天在柏林聆听了谢林的部分演讲。
[13] “同甘共苦”原为拉丁mune naufragium,取自Commune naufragium dulce(est),直译为“一起遭遇海难是甜蜜的”,故译为“同甘共苦”。
[14] “调和”(mediere)是丹麦黑格尔主义者所使用的词汇,对应于黑格尔哲学中的概念Vermittlung。
[15] “被保护人”(Client)指需要一个地位较高且有权势的人保护的人。罗马时代,非罗马居民没有公民权,因而不能享受公民权益,不受罗马法律的保护。但是如果他们与罗马公民建立关系并接受其保护的话(此人称为Patron),他们就能享受罗马法律的保护。假如“被保护人”有了官司,“保护人”当在法庭上为其辩护。Client一词后来在英语和丹麦语中都指委托律师进行法律诉讼的“客户”。
[16] 此语源自丹麦语短语Narren g?r og tager en med sig。这是一种流行的纸牌游戏,其中每张牌的价值由上面的图案(比如,龙,马,猫,房子,傻子等)和数字(12-0)来决定。游戏者按顺序抽牌,依规则他们可与邻座同伴交换。交换结束时所有人亮牌,得分最低的将丢掉一分,而如果谁手中有张“傻子”(Nar),那个得分最低的人则将因之再丢一分。
[17] 普罗弟科(Prodikus),希腊智者和著名的雄辩术教师,苏格拉底的老师之一。根据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把关于“歧路上的赫尔托斯的神话”归之于他。
[18] 柏拉图的“迷狂”很可能指诗人创作时的那种失去平常理智的状态。参见朱光潜所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32] “忧”原文为Sorg,英译为Sorrow。“忧”的意思取自《诗经</a>·王风·黍离》 中的诗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33] 此处引申自《腓立比书》 [34] 语出《约翰福音》 [35] 这一部分的楷体字“新(人)”(nyt〈Menneske〉)、“转变”(Omvendelse)、“悔悟”(Anger)和“重生”(Gjenf&osh;delsen)均为《新约》中广泛使用的词汇,亦为基督教救世论术语。
[36] “那个单纯的智者”(hiin eenfoldige Vise)指苏格拉底。
[37] 在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国王米诺斯(Minos)及其兄弟剌达曼提(Rhadamantus)以及宙斯的儿子艾楚斯(?achus)负责在阴间根据人们的事功评判死者。在《申辩篇》当中,苏格拉底称他们为“真正的法官”。
[38] 原文在此句后用括号附有句意的希腊文επειδαν τινα mbda;ηρον αυτων αφαιρωμαι。
[39] “惯于编造无用且无法实施之思想方案的大师”(Projektmagere)语出贺伯格以拉丁文写作的《尼尔斯·克里姆的地下旅行》(Niels Klims Underjordiske Reise)一书。
[40] 此句源于丹麦谚语Han har s? vist ikke opfundet krudtet,即“他并没有发明火药”,指人创造性不大。
[41] “到下一家去”(Huus-forbi)是流行牌戏中的术语。参注[16]。
[42] “缺乏肯定的东西”不是直接引文,而是克尔凯郭尔时代的一个哲学术语,泛指对一种不完美的立场的批判。在《论反讽概念》中,克尔凯郭尔即写到苏格拉底“缺乏肯定的东西”。
[43] 关于“人类的欲念和体系的奥秘的‘一半’”的思想很可能首先指柏拉图对话《会饮》篇所讲述的希腊神话。宙斯为了削弱人对神的反抗力量把人截成两半,因此每个人都只是人的一半,他要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以便成为完整的人。人的爱欲和对于整体的需求即来源于此。参《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46] 这段话是克尔凯郭尔是从其老师Poul Martin M&osh;ller的著作《古代哲学史讲演大纲》中摘录的,它取自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第3卷第5章(1114a)。在该书汉译本中符合此意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但错过了机会,正如一块扔出去的石头不能再拉回来一样。但把石头拾起来还是扔出去由于自己,开始之点是在人们自身之内。那不公正之人和放荡之辈也是如此。在开始,他们本来可以不成为这等模样,然而既然他们自愿,也就无力加以改变了。”参《尼各马科伦理学》(修订本),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