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注释_山中来信

作者:卢梭 字数:11872 更新:2025-01-09 13:58:51

注1 见本书 注14 雷蒙·特鲁松:《卢梭传》,李平沤、何三雅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注24a 指1758年爱尔维修发表的《精神论》。——译者

注25 这篇《信仰自白》见《爱弥儿》 注37 几年之后在安提阿才 注38 “那位牧师”,指《爱弥儿》中的那位“萨瓦省的牧师”;参见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下卷,却残害教会,进各人的家,拉着男女下在监里。”后来,在一次去大马士革的途中突得灵感,受耶稣的感召,逐痛改前非,一心传播《福音书》的教义,被称为“好人的使徒”,在小亚细亚、马其顿和希腊等地传道,并最后在罗马以身殉道。——译者

注39a 扫罗,圣保罗的犹太名字。——译者

注40 圣雅各,指耶稣基督的十二使徒之一的雅各。——译者

注41 指特农香等日内瓦政教两界那些攻击卢梭的“先生们”。——译者

注42 见《社会契约论》, 注43 《使徒行传》, 注44 卢梭在这里所说的这番话,实际上是他在《社会契约论》 注45 特别是在《社会契约论》 注46 指《社会契约论》 注47 这一点,卢梭在《社会契约论》 注48 三位一体说是基督教的教义之一;按这个教义的说法是:主宰宇宙的神只有一个,称为“上帝”。但上帝有三个称谓:在天上称为圣父(耶和华),降临人间称为圣子(耶稣),圣父和圣子共有的神性称为圣灵。这三个称谓指的是同一个主体的同一个神,故称“三位一体”。——译者

注49 原罪说,按基督教的说法是指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偷吃禁果而犯的罪,据说,他们犯的罪,祸及他们的子孙,是后来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译者

注50 见《乡间来信》, 注53 指孟德斯鸠。——译者

注54 需要指出的是,《论法的精神》的首版是在日内瓦印刷的,那些大学</a>者们并未在书中发现任何一点可指摘之处,而且担任该书审校工作的,是一位牧师。——作者

注55 拉·布吕耶尔(1645—1696),法国文学家,早年在大孔代(即路易 注56 拉·罗什福科(1613—1680),法国文学家,著有《警句集》一书,“反映了绝对君主专制统治下的社会日趋腐败和人们思想普遍悲观的现象。”(同上书, (原书此处的十二个注,作者只标注了《圣经》中的篇名和章次与节次,没有引录原文,现照录原文,以供参考。《马太福音》 注58 参见《马太福音》, (《马太福音》 注59 参见《马可福音》, (《马可福音》 注60 参见《马可福音》, (《马可福音》 注61 参见《路加福音》, (《路加福音》 注62 参见《马太福音》, (《马太福音》 注63 参见《马太福音》, (《马太福音》 注64 同上。——作者

注65 参见《马太福音》, (《马太福音》 注66 参见《马太福音》, (《马太福音》 注67 参见《路加福音》, (《路加福音》 注68 参见《马太福音》, (《马太福音》 注69 指特农香。——译者

注70 在这个问题上,他在《乡间来信》 注87 指雅各·维尔纳(一位日内瓦的牧师)。——译者

注88 《教皇圣谕》,1713年罗马教皇为反对冉森派教士而颁发的一道“圣谕”。——译者

注89 我竭诚希望各位公正的读者把《爱弥儿》中紧跟在《一个萨瓦省的牧师的信仰自白》之后的那段文字重新阅读一遍并加以仔细分析;我在这里讲的这番话的意思,在那段文字中也讲过。——作者

注90 指卢梭本人。——译者

注91 《爱弥儿》, 注100 《致巴黎大主教先生的信》,指1762年11月18日在莫蒂埃写的《致巴黎大主教克里斯托夫·德·博蒙的信》。——译者

注101 “说教者”是一个贬义词,日内瓦的小议会在写给枢机主教弗雷里的信中曾使用这个词。如果不是小议会的例子使我知道可以大胆使用这个词的话,我是绝不会使用这个词的。——作者

注102 “预期理由”,逻辑学中的一个术语,指在论证过程中,以其本身尚待验证的判断作为论据的逻辑错误。——译者

注103 法赫尔明确无误地在日内瓦的一次主教会议上宣称他是上帝的使者。这就惹得会中的一个成员引用喀伊夫的原话指斥他“亵渎上帝,还需要其他的证据吗?他该死。”谈到奇迹问题,就需要举出另外一个奇迹来证明前一个奇迹确实是奇迹。然而耶稣没有这样做,法赫尔也没有这样做。弗洛芒公然向禁止他传道的官员们宣称“最好是服从神而不服从人,”并且不顾禁令继续传道。这种行为,只有得到上帝的一道特别命令,才敢进行。——作者

注104 无论何人,只要对加尔文稍微提一点点反对的或不同的意见,就会被看作是撒旦的走卒,犯了该处以火刑的罪。这样一来,世上哪一个人敢说自己比加尔文更英明,更像神那样随心所欲地永不出错?敢于同加尔文持不同意见,因而被处以火刑的,不只是塞尔维一个人。——作者

注105 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各类书中所讲的美德都归功于哲学的进步。《福音书》中讲述的美德,在被哲学家们宣扬以前,原本是基督徒在宣扬,只不过基督徒只宣扬而不实践。请问:哲学家们除自己对自己大肆吹捧一通之外,还做了些什么?他们自我吹嘘而没有人捧场,这有什么用呢?

柏拉图的话往往是很深奥的,但他有时候不也出错吗?不也是错得无以复加吗?至于西塞罗,谁能相信这位雄辩家没有柏拉图就写不出他的《论责任》?在道德方面,只有《福音书》中的教导始终是可靠的、真实的和独一无二的,而且始终是那么言简意赅、朴实无华的。——作者

注106 指《爱弥儿》。——译者

注107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天主教徒,那位教士还提出了许多反对意见,而他的那些反对意见,在新教教徒看来都是不能成立的。因此,不论用什么方法论证,都不能证明他的怀疑态度就是我的态度,尤其是我在那篇文章的末尾明确说明之后,就更不能说我有那种怀疑态度了。人们在我的文章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文中所指出的那几个反对意见都是站不住脚的。——作者

注108 《路加福音》, 注109 《马太福音》, 注110 《约翰福音》, 注111 《圣经·旧约全书》中所说的救世主。——译者

注112 《马可福音》, 注113 参见以下章节:《马太福音》, 注114 《马太福音》, 注115 《马太福音》, 注116 《约翰福音》, 注117 吗哪,《圣经·旧约·出埃及记》中所说的上帝赐给以色列人的一种食物。——译者

注118 《约翰福音》, 注119 《约翰福音》, 注120 《约翰福音》, 注121 指先知以赛亚。——译者

注122 参见《马太福音》, 注123 参见《约翰福音》, 注124 关于这件事情,《圣经》中是这样记载的:“门徒们说我们这里只有五个饼两条鱼,耶稣说拿过来给我。于是吩咐众人坐在草地上,就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约有五千。”(《马太福音》, 注125 《马可福音》, 注126 《马太福音》, 注127 《马可福音》, 注128 《约翰福音》, 注129 《圣经》中用的是这个词,而我们的译者却将它改成“奇迹”。——作者

注130 当保罗对雅典人讲道的时候,人们本来是静静地听他讲的,然而,在他讲到一个死人复活时,有些人就开始发笑,另外一些人则对他说:“够了,其余的内容我们下一次听吧。”注130a 我不知道当今的基督徒是怎么看法的。不过,如果他们是因为耶稣行奇迹而信耶稣的话,而我却恰恰是因为他不行奇迹而信他。我坚信我心中的信念比他们坚定。——作者

注130a 参见《使徒行传》, 注131 有这个看法的人,不止我一个;有好几位其正统观念比日内瓦的教士还强的神学家也有这个看法。以下是其中一位神学家1764年2月28日就这个问题写给我的信:

“不论那帮当代的基督教的卫道士怎么说,我认为,他们在《圣经》中是找不到任何一句话来表明奇迹是用来向各个时代和各个地方的人作证据的。根本不是这样的;我认为,即使对那些亲眼目睹奇迹的人,耶稣也不是为了向他们展示证据才施展奇迹的。当犹太人要求圣保罗施展奇迹时,圣保罗便向他们讲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我敢肯定,当时如果是格老秀斯和博伊尔学会注131a 的创建者以及维尔纳与维尔勒之流站在这位使徒的位置上的话,他们除了马上派人去找一帮江湖艺人按照他们的想法演</a>一场戏来满足这个要求以外,便别无其他办法。这些人以为用他们那一套杂乱无章的论据就可以出奇制胜;我希望总有一天人们会怀疑他们是不是被一帮不信教的人收录到他们的队伍里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也好,用不着先成为哈杜安注131b 就可加入他们的团伙了。”

人们不要以为写这封信的人是我的同党,他根本不是;恰恰相反,他是我的对头之一。他一再发现其他的神学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他担心实际的情况还更糟糕:那些相信奇迹的人的信仰,在明智的人看来是大可怀疑的,这是一位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的看法:“那些相信奇迹的人的信仰,并不十分坚定。”(贝茨:《约翰传》, 注131a 博伊尔学会,英国人罗伯特·博伊尔(1627—1691)为捍卫基督教的教义而创办的学会。——译者

注131b 哈杜安(1646—1729),指法国18世纪以善发怪论著称的耶稣会教士让·哈杜安。——译者

注132 见《圣经·旧约全书·诗篇》, 注138 这里所说的两种化学反应现象,在18世纪已广为人们所知,例如将溶有绿矾与硫肝的两杯水混合在一起就可以构成墨水。——译者

注139 句中的先知指以利亚;关于以利亚取来天火的故事,见《圣经·列王记下》, 注139a 关于约书亚叫太阳停止不前的故事,见《圣经·约书亚记》, 注140 大个子达尔贝,法国13世纪的一位多明我会的修士,据说,他能制作像人那样活动的机器。——译者

注141 18世纪法国冉森派教徒中出现的一种宗教狂热现象,据说,人笃信神明能笃信到全身痉挛的程度。——译者

注142 “拉撒路已经被埋在土里了吗?”他是 注142b 《约翰福音》最后一句话( 注143 指布吕伊埃的《论不确切的死亡迹象与匆忙埋葬的弊端》(1742—1745)。——译者

注144 人们有时候发现,书中描述的细节根本就算不上是超自然的技术。有人把一个盲人带到耶稣那里。耶稣没有马上进行医治;他把那个盲人带到村外。在那里,他给盲人的眼睛上涂抹唾沫,把双手放在盲人的身上,接着便问他是否看见什么东西了。那个盲人回答说他看见有人在行走,而那些人好像是树木似的。根据盲人的回答,耶稣认为 注144b 《约翰福音》, 注145 那些神学家们巴不得我有一言半语把耶稣说成是一个骗子。他们使劲嚷嚷,毫无根据地指摘我,以便使人们认为我真的把耶稣说成是骗子。他们煞有介事地这样说,翻来覆去地这样说。啊!如果这些可爱的基督徒最后能从我口中套出几句亵渎耶稣的话,他们就大获全胜了;他们仁慈的心将感到多么满意和骄傲啊,他们将怀着多么喜悦的心情举着用他们心中的怒火点燃的火把点燃那个柴堆把我烧死啊。——作者

注146 在《福音书》中,有些词句如果全按字面的意思去理解而又不有损它的原意,那是不可能的,譬如关于被鬼附身的人那段叙述,就是一例。我们一看魔鬼做的事,就知道他是魔鬼,而真正被鬼附身的人,乃是坏人;我们的理智不可能把他看作是另外一种人。关于这一点,我们就谈到这里;让我们接着谈其他问题。

耶稣问一群魔鬼叫什么名字。注146a 什么!魔鬼也有名字吗?天使有名字吗?精灵有名字吗?是为了他们之间互相称呼,还是为了上帝便于呼唤他们而有名字的?是谁给他们起的名字?是用什么语言起的名字?这些名字是从什么嘴里叫出来的?是用什么耳朵听的?这个名字叫“群”,因为他们的数目是许多(这一点,耶稣表面上好像不知道),这些无论为善或为恶都是绝顶聪明的天神,这些敢与上帝作对的精灵,居然违抗上帝的旨意,全都钻进一个人的身体里,后来,在被逼迫得钻出那个可怜的人的身体时,只好央求耶稣允许他们进入一个猪群。他们的要求得到了允许,结果,那一群猪全都投入海里淹死了。这就是这位人类的救世主的使命的最大证据;这就是向男女老少证明耶稣行奇事的证据,谁也不能怀疑;谁怀疑,谁就会被罚入地狱!公正的上帝啊,我的头脑发晕,不知道我现在身在何处。先生,这就是你们的宗教信仰的依据吗?我觉得,我的宗教信仰的依据比你们的依据更可靠。——作者

注146a 关于这一大段叙述的故事,请参见《马太福音》, 注147 关于亚伦把杖变成蛇的故事,见《圣经·出埃及记》, 注148 见《出埃及记》, 注149 见《使徒行传》, 注150 见《出埃及记》, 注151 见《出埃及记》, 注152 见《出埃及记》, 注153 见《出埃及记》, 注154 参见《申命记》, 注155 《马太福音》, 注156 指《爱弥儿》的序言。——作者

注157 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注169 耶稣说:“你们祷告,要这样说。”注169a 如果在祷告的时候一定要口中念念有词的话,我就念那一段话;但我在这里没有见到一定要口中念念有词的命令呀。另外还有一种祷告的方式是可取的,那就是:向上帝表明自己完全听从他的安排:“我来了,为要照你的旨意行。”注169b 在所有的祷告词中,主日祷告词无疑是最好的,表明祷告的人是完全听从上帝的旨意的:“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注169c 我有什么话可说呢?这是主本人的祷告词,它的全部要义都在这句话里:“照你的意思。”其他一切都是多余的,而且是与这句祷告词相矛盾的。当然,有这样看法的人也可能出错。不过,有人因为他有这个看法,便公开指摘他,说他想摧毁基督教的信仰,说他不是基督教;请问:提出这样指摘的人,难道他本人就是一个好基督徒吗?——作者

注169a 要这样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马太福音》, 注169b 《希伯来书》, 注169c 《马太福音》, 注170 《爱弥儿》, 注188 注244 卢梭在《山中来信》中有好几处不指名地提到了伏尔泰,但只有在这里点了伏尔泰的名。——译者

注245 句中的“宽容精神”一语,指伏尔泰1762年发表的《论宽容》一书。——译者

注246 在纳沙泰尔图书馆收藏的手稿中,此处不是“某书、某书和某书,”而是“你们看《精神》,看《东方的专制主义》”,很显然是指爱尔维修的《精神论》(1758)和尼柯拉·安托万·布朗热的《论东方的专制主义的起源》(1761)。——译者

注247 关于卢梭放弃日内瓦公民身份一事的原因和经过,请参见《忏悔录》, 注260 参见《社会契约论》, 注261 参见《社会契约论》, 注262 指17世纪的神学家博絮埃(1627—1704)等人。——译者

注263 参见《社会契约论》, 注264 甚至对“神的旨意”这一观点也是可以争论的,至少在具体问题上是可以争论的,因为,尽管“神希望什么,人也应当希望什么”这层道理是大家都明白的,但对于“神是否希望人们喜欢这样的政府而不喜欢那样的政府,是否希望人们服从张某人而不服从王某人,”那就不明白了。这就是可争论的问题嘛。——作者

注265 “每个人都是把自己奉献给全体,而不是奉献给任何一个个人。”(见《社会契约论》, 注266 “每一个在这种结合形式下与全体联合的人所服从的,只不过是他本人,而且同以往一样的自由。”(见《社会契约论》, 注267 这句话,正好是《社会契约论》 注268 参见《社会契约论》, 注269 参见《社会契约论》, 注270 参见《社会契约论》, 注271 参见《社会契约论》, 注272 三种形式的政府:民主制政府、贵族制政府和君主制政府,参见《社会契约论》, 注273 就政府的形式而言,卢梭倾向于选举而又不世袭的贵族制政府(参见《社会契约论》, 注274 参见《社会契约论》, 注275 1762年6月15日,有一个名叫穆尔杜的人写信告诉卢梭:“我们城中(指日内瓦。——引者注)的有产者说《社会契约论》是他们获得自由的武器。虽然一小部分人把它烧了,但大多数人却扬扬得意。”(参见雷蒙·特鲁松:《卢梭传》,李平沤、何三雅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注281 西德尼,指英国共和主义者阿尔杰农·西德尼,著有《关于政府的几点思考》一书,因涉嫌参与赖伊反政府阴谋,被判处死刑。——译者

注282 指日内瓦小议会的二十五个成员;卢梭称他们为二十五个暴君。——译者

注283 按1735年颁布的《执政官选举条例》,大议会每年举行一次执政官换届选举,从小议会事先在其成员中指定的八名候选人中选举四位当年的执政官。——译者

注284 “从政府篡夺了主权之时起,社会公约便被破坏了。”(参见《社会契约论》, 注285 指大议会、二百人议会和小议会。——译者

注286 在谈到波兰的政治体制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 注287 此项权力后来被授予他们的副手,而副手只不过是代表他们去行使,因此无须在大议会进行宣誓。然而,《乡间来信》的作者却认为“小议会的成员们的宣誓难道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和神订立的约定的执行,难道不是要看在什么地方订立就在什么地方执行吗?”不,当然不;不过,是否因此就可以说无论在什么地方和无论向谁宣誓都没有关系呢?这方面的选择难道不表明此项权力是由谁授予和应向谁汇报执行的情况吗?在需要查询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应向政府中的哪些人查询呢?他们是真的不知道,还是假装不知道呢?——作者

注288 小议会的成员也出席,但他们不宣誓,一直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作者

注289 指小议会;小议会的二十五个成员是由二百人议会推选的。——译者

注290 在执政官制建立的初期,四位新当选的执政官和四位老执政官每年都要撤换小议会留任的十六个成员中的八个成员,并提出八个新的候选人,由二百人议会投票表决通过或否决。然而这个办法后来不知不觉地变成只撤换那些行为遭到谴责的参议员;而且,如果他们犯了某种重大的错误的话,那就用不着等到选举的时候才惩办他们:人们先把他们关进监狱,并像对待最卑微的人那样对他们提出起诉。通过这个提前严惩的办法,就只有无可指摘的行端品正的参议员才能留任;今天徒具虚名的参议员和参议院就是这样演变而来的。这是自由的政府注290a 的一种很高明的手段;它在篡夺主权者的权力方面竟然是通过道德规范来实现的。

这两个议会的相互权力,本来是可以防止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无视另一个而擅自单独使用这一权力的;一个必须和另一个联合起来,才能行使这一权力,否则就会遭到报复。参议院的作用是协助它们联合起来对抗有产者,并协助它们互相撤换对方没有团体精神的成员。——作者

注290a 指力图摆脱大议会的监督而自由行动的小议会。——译者

注291 从1655年起,小议会和二百人议会就是这样实行违法的内定候选人的办法的。——作者

注292 总检察长原本是司法系统的人,可是后来变成了小议会的人。使这个职务的行使必将违背设立此职的初衷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这个制度本身的弊端使这一官职成了进入小议会的阶梯,而总检察长原本是不应当指望再升任更高的职务的,而且法律也禁止他觊觎其他的官职; 注297 指达朗贝尔1757年发表在《百科全书》 注304 《社会契约论》是这样论述的:“公意一有了个别目的,它就会改变它的性质,就不能再作为公意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情做出判决。……如果不加区别地用许许多多个别的法令来做应该由政府来做的事,这时候,人民就不再有真正意义的公意,他们就不是作为主权者行事,而是作为行政官行事了。这似乎与一般人的看法相反。……”(《社会契约论》, 注305 这个话,是撇开他们的生活放荡而言的;对于他们的放荡行为,我当然是不赞成的。——作者

注306 《调停法》 注323 《乡间来信》, 注339 在1734年3月4日有一千或一千二百位公民和有产者参加的大会上,没有一个人腰间佩带宝剑。此种情形,在其他国家的人看来似乎是不值一提,而在民主国家的人看来却不是;它比任何其他更明显的特征都更能说明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作者

注340 1707年5月26日日内瓦的小议会发布了一道大赦令,但三个月之后,即8月17日,有产者的三位领袖人物就被逮捕并处以重刑。——译者

注341 1707年6月初,伯尔尼和苏黎世派了几百名士兵去加强日内瓦的城防部队,使小议会可以放手镇压有产者们的一切活动。——译者

注342 据日内瓦国家档案馆保存的《大会记录》记载,这项提案是以714票赞成通过的,提反对票的只有278人。——译者

注343 采用他们的那套办法,要获得“一致通过”就一点也不难,因为整个过程是全由他们掌握的。

在这次大会开会前,国务秘书梅士特里扎就说过:“让他们全都来,我有办法控制他们。”据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只说了“赞成”和“不赞成”这两个词;果然,后来在票上就真的只有这两个词,因此,不论人们选择哪一个词,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如果选择“赞成”那就表明你是赞成小议会的意见而否定定期召开的全体人民大会的意见;如果你选择“不赞成”那就表明你是不赞成定期召开的全体人民大会的意见。以上所说,不是我编造的,我是经过权威人士的同意,才在这里讲述的,因此,我请各位读者相信这是真的;不过,我也应当实话实说,这个消息我不是从日内瓦得到的,而且我也不相信这是真的,我只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是含混不清的,使投票人搞不清楚究竟该选哪个词才能表达他自己的意思。此外,我还看不出他们有何必要或合法的借口在票数的计算方法上</a>要改变法律的规定。事实上,再也没有什么事情比人民之所以默不作声地让这种违法的做法得到通过,更清楚地表明这完全是由于他们受到恐吓的结果。——作者

注344 他们在走出会场时都交头接耳地议论纷纷,许多人都说:“我们总算是熬过了这一天。” 注370 指小议会的二十五个成员。——译者

注371 保民官是从来不走出罗马城的,他们在罗马城外毫无权威。因此,为了躲避他们的监督,执政官有时候就到乡下去召开人民大会。罗马人的枷锁不是在城里打造的,而是在军队中打造的;正是由于他们到处攻城略地,他们才失去了自由。这一过错,不是保民官造成的。

就像苏拉利用元老院那样,恺撒也利用保民官。每个人都采用他认为最便捷可靠的办法来达到他的目的。总有一个人登上宝座,至于这个篡夺权力的人是马里乌斯还是苏拉,是恺撒还是庞培,是屋大维还是安东尼,这有什么分别呢?不论哪一方得胜,都是不可避免地要篡夺权力的。前方的军队需要首领;肯定无疑的是,这些首领之一必将成为国家的主人,对此,保民官是无可奈何,一点办法都没有的。

《乡间来信》的作者今天对人民的保民官所作的这种批评,早在1715年已经由国务秘书德·尚波鲁日先生在致总检察长的一份备忘录中说过了。当时担任总检察长的路易·勒福尔先生在对那份备忘录的复函中告诉德·尚波鲁日说:“保民官的威望和权力是共和国安宁的保证。他们的失败,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原因,而是由于执政官的阴谋。”很显然,总检察长勒福尔没有预料到在我们今天有人又重新提出他早已驳斥过的说法。——作者

注372 见《社会契约论》, 注373 指波兰国王斯坦尼斯拉斯·勒辛斯基。“爱行善事的哲学家”是人们给这位国王起的雅号。——译者

注374 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作者

注375 事情的起因是:政府要在市政厅所在的高地上修一座碉楼,并用一道围墙把碉楼围起来,以便监控全城的人民。修碉楼的木料已经预备好了,如何防卫这一碉楼的计划也已制订,并向卫戍部队的长官下达了有关命令,武器和弹药也从军火库运到了市政厅,而且在稍远的一条街道上还架设了二十二门大炮,在其他几条街上也架设了大炮。总而言之一句话,没有经过其他议会的同意而擅自由掌握卫队的执政官和其他几位官员暗中策划的这一可怕的阴谋的准备工作已完全筹备就绪。不过,在这一阴谋被揭露时,这些人所做的事情尚不足以构成向他们起诉的证据,也不足以证明他们确实是有什么图谋,因此,当时在日内瓦还处于优势的有产者们只是让他们平平静静地撤离,而一点也没有为难他们,也没有到他们家里去搜查和传讯他们的家属;对于他们的财产,更是一点也没有触动;而要是在其他国家,人民首先就会把策划阴谋的人通通处死并抄没他们的家产的。——作者

注376 指二百人议会。——译者

注377 请看他们是在什么事情上又来这一套的!他们是在一次令人震惊的对一个所谓的国事犯进行审判的过程中又来这一套的: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一位公民因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用极其委婉的词句谈论官员们对另外一位公民的做法就被当作刑事犯来惩办,这谁相信啊?你在最专制的政府中可曾见过这么横暴的事例?在希卢埃特先生退休的时候,我给他写过一封信。这封信,后来在巴黎尽人皆知;信中的词句之放肆,就连我本人也找不到可与之相比的先例。这也许是我一生当中所写的唯一一个最该受批评的作品了。然而,谁曾对我这封信说过一言半语?连提都没有人提过嘛。在法国,只惩办那些写诽谤性文章的人;人们做得对。人们允许个人与个人之间可以自由谈论国家大事,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人因在信中对法庭所做的事情发表毫无讥刺和咒骂字眼的意见便受到指摘。我在青年时期是那么地热爱共和国政府,到了老年,会不会因发现在君主国比在我们共和国有更多的真正的自由而改变我的看法呢?——作者

注378 这位公民就是卢梭本人。——译者

注379 参见本书 注388 人民中的公平,是一种政治美德;而国家首领们的暴虐无道,则是一种政治罪恶。如果我们这些老百姓处在他们的地位,我们也许也会变得像他们那样横暴、专权和不公正。如果某些官员来向我们吹嘘他们是多么廉洁、多么谦逊和公正,那纯粹是骗人的鬼话,是为了打消我们的怀疑,骗取我们的信任。对于这样的官员,我们即使不说他们没有他们吹嘘的美德,也可以说他们是例外的,而法律是不允许例外的。——作者

注389 指公民和有产者们提《意见书》的权利。——译者

注390 指小议会手中的否决权。——译者

注391 伯里克利斯(公元前495—前429),古希腊政治家。——译者

注392 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前400),古希腊史学家。——译者

注393 《乡间来信》,第172页。——作者

注394 《乡间来信》,第101页。——作者

注395 为此,在日内瓦设立了一个调停法庭,专门审理官员们违犯法律的案件。这个法庭一成立,共和国的主权不久虽被摧毁了,但公民们的自由反倒比没有提《意见书》的权利的时候更有保障。由此可见,空有“主权者”这个虚名,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只有享受自由才是最重要的。——作者

注396 流亡途中的卢梭的这句话是有感而发的。他认为他遭到了他的同胞的抛弃,在关键时刻没有人站出来为他说话。关于卢梭与日内瓦的恩恩怨怨,请参见卢梭:《忏悔录》,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下册,第12卷。——译者

注397 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12页。

注398 卢梭:《忏悔录》,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上册,第77页。

注399 卢梭:《忏悔录》,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下册,第472页。

注400 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页。

注401 卢梭:《忏悔录》,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下册,第794页。

注402 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60—61页。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3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