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军计划。二、军队情况。三、拿破仑抵达尼斯(1796年3月27日)。四、蒙特诺特战役(4月12日)。五、米列集莫战役(4月14日)。六、迭戈战役(4月15日)。七、圣米克列战役(4月19日)。芒多维战役(4月22日)。八、凯拉斯科停战(4月28日)。九、是否应该渡过波河而更加远离法国?十、副官缪拉经皮埃蒙特把法军胜利的消息带回巴黎。
一
撒丁国王由于本国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地位,被称为阿尔卑斯山的看门人。1796年他在进皮埃蒙特的所有山口都修筑了要塞。要经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就必须控制一个或几个这样的要塞。山路不便载运攻城大炮。山上一年中有四分之三时间覆盖着白雪,可以用来围攻要塞的时间很短。因此拿破仑产生了绕过整个阿尔卑斯山脉的念头。他想经过阿尔卑斯山和亚平宁山交界的山凹地区进入意大利。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阿尔卑斯山脉从这儿向亚得里亚海岸延伸,高度逐渐降低;而向地中海岸绵延,高度也逐渐降低。圣则阿科莫山是阿尔卑斯山脉向地中海方向绵延的终点,同时又是亚平宁山脉的起点。亚平宁山脉从这儿起一直延伸到罗马附近的韦利诺山,山势逐渐升高。所以圣则阿科莫山是阿尔卑斯山脉和亚平宁山脉的最低点,也就是一个山脉在这儿结束,另一个山脉从这儿开始的所在地。萨沃纳就在这个地方附近,这个海港兼要塞的位置非常适当:它可以作为军队据点,同时又可以作仓库地点。从这儿到马多纳的距离是三英里,两地之间有公路交通。从马多纳到卡尔卡腊是六英里,炮兵在几天之内就可以走完这段路程。卡尔卡腊则有马车道可通往皮埃蒙特及蒙费拉特腹地。所以圣则阿科莫山是进入意大利而不会碰到大山岭的唯一地方。这个地方地势不高,后来在帝国时期人们曾提出计划,打算在这儿开凿运河,以沟通亚得里亚海和地中海(一方面是经博尔米达河、塔纳罗河和波河通向亚得里亚海,另一方面是由博尔米达河到萨沃纳建造水闸通向地中海)。经萨沃纳、卡迪邦、卡尔卡腊和博尔米达进攻意大利,还可以指望把撒丁军队和奥地利军队隔开,因为这样进军对皮埃蒙特和伦巴迪亚的威胁相同:法军可以进攻都灵,也可以进攻米兰。对皮埃蒙特军队来说,以保卫都灵较为有利,对奥地利军队来说,则以保卫米兰比较有利。结果势必使他们分道扬镳,各行其是。
二
敌军总司令是一位出色的军官博利厄将军,他在北方战争中成名。他的军队的一切供应都很充足,这可能使它成为对于法军说来危险的军队。敌军由奥地利军队、撒丁军队和那不勒斯军队三部分组成,人数超过法军一倍;而且他们还可以从那不勒斯、莫德纳·帕尔马和教皇领地上逐步扩充兵员。全军分成两个大军团:奥地利军团和撒丁军团。奥地利军团分四个步兵师(拥有四十二个步兵营、四十四个骑兵连和一百四十门大炮),兵力达四万五千人。指挥官为阿尔然托、梅拉斯、武卡索维奇、利普塔伊和谢博田多尔夫等五位将军。撒丁军团分三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兵力为二万五千人,有六十门大炮。指挥官为奥地利的普罗维腊、拉土尔将军和科利将军。其余的撒丁军队有些在守卫要塞,有些在阿奥斯提公爵统率下守卫着边境,以防御法国的阿尔卑斯方面军。
法国军队分为四个作战步兵师和两个骑兵师,分别由马塞纳、奥热罗、拉加尔普、塞律里埃、斯田热耳和基耳默等六位将军统率。兵力计步兵二万五千人,骑兵二千五百人,炮兵、工兵及后勤部队二千五百人。总共为三万人。军队名册上原有十万零六千人,但是被俘的、死亡的和开了小差的占三万六千人(早应进行定期的核对以便勾销虚额)。留在 [5] 原书这儿是法文“圣米舍耳”(сен-мишель),而不是意大利文“圣米克列”(Сан-Микале)。——俄文版编者
[6] 塔尔克维尼是传说中古罗马的最后一个国王,他的暴政激起罗马起义,结果他被驱逐。共和主义者在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塔尔克维尼的胜利者指这些共和主义者。——译者
[7] 皮埃蒙特军队的参谋长。——法文版编者
[8] “意大利!意大利!”——俄文版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