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 大中学校教师资格考试(agrégation):1766年,巴黎大学</a>艺学院开始设置“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最初此项考试包括哲学、文学与文法三种,后来成为取得法国大中学校教师资格的学衔考试。大学本科毕业取得文凭后,经过一段专门时间的培养和考核,合格者才具有教师资格。——中译注
注2 索邦(the Sorbonne):巴黎大学的代称。1257年索邦(Robert de Sorbon,1201—1274年)建立索邦神学院,1259年得到罗马教皇正式批准,很快发展成欧洲主要的一个研修中心,巴黎大学的核心。直至1968—1971年,巴黎大学被分解成多所大学后,只有少数大学仍留在索邦校区内。虽然巴黎大学的校园已远非索邦旧址所能涵盖,但索邦仍常作为巴黎大学之代称。——中译注
注3 比松(Ferdinand-édouard Buisson,1841—1932年):法国教育家,政治家。1879—1896年任全国初等教育总监,改组法国初等学校制度,1896—1902年任巴黎大学教育学教授,促使此阶段巴黎大学教育社会学之发展,1898年参与创建人权同盟,并于1913—1926年间任主席,推进义务职业教育与非宗教化教育等。1927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中译注
注4 法文原</a>名为《法国教育的演进》(L’évolution pédagogique en france )。1938初版时,分为两编, 注22 本笃会会规 基督教教义认为,人应具备七德,“勇、义、智、节、信、望、爱”,即勇敢、正义、智慧、节制、信仰、希望和博爱。其中前四项为四枢德,后三项为三超德。
另外,教会还制定有七项圣事:浸洗礼、坚振礼、圣餐礼、告解礼、圣职礼、婚配礼、终敷礼。
在哥特式建筑的雕塑、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细密画和壁毯,以及与宗教生活有关的墓碑雕刻上,七门技艺分别有各自固定的代表人物:普里西安(文法)、西塞罗(修辞)、亚里士多德(辩证法)、毕达哥拉斯(算术)、欧几里得(几何)、托勒密(天文),以及毕达哥拉斯或图巴-该隐(音乐,前者据说是因为算术起源于音乐;后者据说是音乐的发明者)。——中译注
注44 查理大帝曾师从阿尔昆学习天文、算术与哲学。——中译注
注45 此二例分别见《旧约·创世记》 注46 莫鲁斯(Rabanus Maurus,约776—856年):先后在富尔达修道院和图尔的圣马丁修道院学习,公元818年起执掌富尔达修道院。大力推行七艺教育,著有文法、天文、算术等多种修道院学校教材。其中819年出版的《论圣职者的教育》为中世纪最著名的教材之一。公元847年起任美因茨大主教。——中译注
注47 阿里乌派(Arians):古代基督教异端派别之一,反对三位一体教义,主张基督是人不是神,反对教会占有财产,公元325年被尼西亚公会议斥为异端,但得到下层民众的拥护。——中译注
注48 普朗特尔(Karl von Prantl,1820—1888年):德国哲学史家,逻辑学家,著有《西方逻辑史》。——中译注
注49 通俗拉丁文本圣经(Vulgate):主要由圣哲罗姆翻译而由天主教会采用的拉丁文本圣经,约公元405年告成。此后数百年各种修订本纷纷出现,13世纪巴黎大学所出版本最为重要,为神学教学和神学辩论提供了公认标准。1546年特伦特公会议将此本定为唯一权威的拉丁译本。——中译注
注50 普里西安(Priscian,活动时期约公元500年):古代罗马最负盛名的拉丁文文法学家,所著《文法基础》对拉丁文教学乃至欧洲普遍的文法教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下文提到的《论名词、代词及动词》系专门为文法教学所撰写的一篇论文。他的著作在7—9世纪被广泛引用,逐渐成为中世纪各学校文法教学的标准用书,也为思辨语法(语言的逻辑)在13、14世纪的兴起提供了先决条件。他的作品大量引用拉丁语著述家的文句为例证,从而保存了许多佚文。
多纳图斯(Donatius,活动时期为4世纪中叶):古罗马著名文法学家、修辞学教师,圣哲罗姆曾为其学生。著有大小两本文法教科书《文法进阶》和《文法初阶》,后者为青年学生而写,采取问答形式,讲授八大词类的基本课。整个中世纪都在使用这本教科书。他还撰写过关于泰伦提乌斯和维吉尔的详细评注(见本讲下段)。——中译注
注51 洛蒙德(Lhomond):18世纪末的拉丁文法权威。——中译注
注52 欧塞尔的雷米吉乌斯(Remigius d’Auxerre,公元908年卒):中世纪哲学家。曾任本笃会圣日耳曼修道院院长。曾在巴黎、兰斯、欧塞尔等地学校任教。对自由七艺、古典作品、圣经、波伊提乌的《哲学的慰藉》等做有评注。——中译注
注53 《阉奴》(Eunuchus)系罗马伟大喜剧作家泰伦提乌斯(Publius Terentius Afer,约公元前195—公元前159?)的作品(公元前161年)。泰伦提乌斯著有六部诗体喜剧,长期被看作纯正拉丁语的典范,现代风尚喜剧的基础。《阉奴》一剧使其家喻户晓。俄瑞斯忒斯作为希腊神话中的著名悲剧性人物,被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等创作成剧,成为悲剧风格的典型。此处的意思是说机械照引多纳图斯的文法学家,将戏剧人物误作实有其人。——中译注
注54 奥扎纳姆(Antoine Ozanam,1813—1853年):法国历史学家、律师和学者,天主教味增爵会创始人,该会1833年创建于巴黎大学,逐步发展成世界著名的慈善组织。——中译注
注55 亚历山大利亚学派(the Alexandrians):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是希腊化时期著名的文化中心,欧亚非各民族思想在此交汇,政治气氛宽松,学术思想活跃。柏拉图主义者在此建立学派,公元2世纪后期,基督徒在此建立教理学校,在3—4世纪成为基督教神学中心,主要人物有克莱门特(克莱芒)、奥利金等。——中译注
注56 弗里德基</a>斯:原文为“Fridugise”。阿尔昆有一学生名叫弗里德基斯(Fredegisus de Tours,?—834年),写有一封《论虚无与黑暗》的信,为虚无的实质性辩护,“黑暗”即灵魂认识之前的蒙昧,“虚无”指柏拉图创世说中“世界灵魂”被创造之前的“前存在”状态。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传》中称此人为修道院院长。参见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 注85 即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中译注
注86 索尔斯伯里的约翰(John de Salisbury,1115或1120—1180年):英格兰著名拉丁语学者,曾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秘书和夏特尔主教。——中译注
注87 同乡会(nationaux):中世纪大学中由某一地区或某个国家来的学生为了相互保护和合作而在异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团体。在一些大学里,这种同乡学生会负有教育学生和检查学生的责任。每一个学生都受其监督者管理,而监督者本人则由选举产生,任期从一个月(巴黎大学)到一年(博洛尼亚大学)不等。通过参加选举和会议,大学生们也体验着宪政的实际运作。后来有许多人在君主的各种委员会和政务会里任职。本书将同乡学生会简译成同乡会,但敬请读者注意它与现代具有纯粹乡谊性质的同乡会不同。——中译注
注88 教授会(Facultés):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教师法团组织,一般大学有文学(艺学)、法律、医学和神学四个教授会(比如本讲中的巴黎大学),每个教授会推选一位主任,大多由资深教授担任,为该会在大学组织中的代表。但是,由于日后教授法团组织、教学专门化单位、学生管理单位这三种性质逐渐融合,人们逐渐用系科来称呼。本书以下翻译作院系或系科,但请注意它起源时的法团意涵。——中译注
注89 据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中译本) 注91 蒙彼利埃(Montpellier):法国南部古城,1160年建立法律学校,1220年建立蒙彼利埃大学,1221年在大学中建立医学院,在中世纪曾闻名于世。——中译注
注92 博洛尼亚(Bologna):意大利北部古城,一译波隆纳,12世纪初成为自由市镇,博洛尼亚大学建于11世纪,系欧洲最古老、最有名的大学之一,在12—13世纪名望最高,成为欧洲研究民法和教会法规的主要中心。——中译注
注93 巴黎大学的法学院只讲授教会法规,1219年,教皇洪诺留三世(Hon oriusⅢ)颁令禁止民法教学。直至1679年,法王路易十四才颁布敕令,准许巴黎大学讲授民法。——中译注
注94 萨维尼(Friedrich Karl von De Savigny,1779—1861年):现代德意志民法体系和一般私法理论的创始人,并以其国际私法体系闻名于世。著有七卷本的《中世纪罗马法历史》。——中译注
注95 腓特烈二世(Frederic the Second,1194—1250年):1197年起任西西里国王,1212年起任德意志国王,1220年起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24年在那不勒斯(Naples)创办欧洲 注98 高卢主义(Gallicanisme):出现在法兰西的一整套宗教和政治理论及实践,强调限制教皇权力,世俗君主权力不受侵犯,一度成为法国天主教的主要特征。——中译注
注99 小品(ordres mineurs):一译“次级神品”。中世纪教会接受神职者从削发礼开始,即领受小品,可享受教会俸禄。——中译注
注100 法兰西岛(Ile-de-France):卡佩王朝时期,王室直接管辖的范围十分有限,王室辖地仅限于包括巴黎和奥尔良在内的所谓“法兰西岛”的狭长地带,即塞纳河与卢瓦尔河之间的小片分散地带。王室辖地不到3万平方公里,而此时名义上属于法兰西的领土有45万平方公里。如今,法兰西岛是法国22个大区中人口最稠密的一个,辖有包括巴黎市在内的8个省。——中译注
注101 此处指现代罗曼诸语言和方言,主要包括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需要指出,巴黎和法兰西岛的方言直到15世纪左右才成为法语的官方正式语言,此前,皮卡 注136 约诺土斯(Janotus):索邦的神学大师,参见《巨人传》 注137 和上文所说的培根不同,这里指的是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他有关归纳推理的重要性的观点,参见《工具论》。——中译注
注138 愚人节(fête des fous):中世纪欧洲民间节日,定在1月1日或此日前后,特别盛行于法兰西,13世纪前后演变成讽刺基督教道德礼仪的一种场合,可以假扮高僧达官,肆意妄为。虽屡遭禁止,1431年巴塞尔会议也规定处罚办法,但直到16世纪才绝迹。这一节日更类似于今天的狂欢节,而非愚人节。——中译注
注139 科尔迪埃(Mathurin Cordier,1479—1564年):巴黎大学教师,加尔文1523年进入该校,曾在其门下学习拉丁文。——中译注
注140 据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中译本), 注150 这里指包诺克拉特延请大师,用典籍中所载秘方来治高康大。但同时,为了帮助高康大排泄,又在高康大上厕所时,让教师在旁替他诵读经文。以下具体场景参见《巨人传》 注151 详参本书注226。——中译注
注152 比代(Guiume Budé,1467—1540年):法国学者、外交家和皇家图书馆馆长。研究希腊文化,使古典研究在法国复兴。1516年写信(《论王侯的教育》)给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在反对教会与巴黎大学的斗争中赢得了宫廷的支持。在弗朗索瓦一世的支持下,1530年在巴黎创建法兰西学院,以此攻击经院哲学的最后堡垒。——中译注
注153 此处涂尔干所使用的“Pléiade”一词若是实指,则应为法国七星诗社,但此处似乎很难说就一定不是虚指。七星诗社为16世纪法国出现的一个作家团体,宗旨是把作为文学表达工具的法语提升到古典语言的水平。以龙萨为首,还包括蒂亚尔、若代尔等,被认为是法国文艺复兴诗歌的最早代表。——中译注
注154 事见《巨人传》 注155 有关高康大“兼容并蓄”的学习生活,详见《巨人传》 注156 约翰修士(Frère Jean des Entommeures):首次出场为 注157 巴奴日(Panurge):首次出场为 注158 此信见《巨人传》 注159 原文见《巨人传》 注160 昆体良(Quintillian,约35—96年以后):古罗马修辞学家和教师。著有《雄辩术原理》。
迦勒底(Chaldean)位于巴比伦尼亚南部(今伊拉克南部),在《旧约》中经常提到。在古代作家那里,迦勒底人经常被用来指僧侣和其他受过正统巴比伦文学教育、尤其是受过传统天文学或占星术教育的人。——中译注
注161 普鲁塔克(Plutarch,或译普卢塔克,约46—119年后):对16—19世纪欧洲散文、传记、历史著作的发展影响极大的传记作家。最著名的作品是《希腊罗马名人传》。还有总称为《道德论丛》的文章60余篇,主要为对话或讽刺文,涉及题材极广,包括教育、哲学、伦理、宗教、政治、文学、自然科学等。拉伯雷、蒙田、莎士比亚、培根等都深受其影响。蒙田的散文多有其《道德论丛》的痕迹。
保萨尼阿斯(Pausanias,活动时期为143—176年):希腊旅行家和地理学家,著有《希腊志》,是了解古代遗迹的最宝贵的材料。最擅长记述奥林匹亚和德尔斐等地的宗教艺术和历史建筑。
阿特纳奥斯(Athenaeus,活动时期约公元200年):希腊文法家,所著《欢宴的智者》(Antiquitez )叙述了许多知识渊博的人相聚于一次贵族酒会,保存了大量业已散佚的古代作品的引文,征引作家多达800位。描写了花与果实的功用。——中译注
注162 波利齐亚诺(Politian,1454—1494年):意大利诗人,人文主义者,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古典学者。将《伊利亚特》译成拉丁文。在佛罗伦</a>萨大学就任拉丁文和希腊文教师时,做有四次演讲,《斗篷》论维吉尔的诗,《乡下人》论赫西俄德和维吉尔的田园诗,《琥珀》论荷马,《抚育》论希腊和拉丁文学的各种体裁。
赫西俄德(Hesiod,活动时期约公元前700年):希腊最早的诗人之一,著有《神谱》和《工作与时日》。
维吉尔(Virgil,公元前70—前19年):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著有《埃涅阿斯纪》《牧歌》《农事诗》。他对于后世的影响一直十分巨大。作品约在公元前1世纪进入文法学校,特别是《埃涅阿斯纪》被文法学家们广泛地解释和评注,在文法学校及修辞学校中的地位一直延续到帝国灭亡。罗马甚至把是否阅读过其作品作为受教育程度的标志。昆体良建议教育的全部课程应该以他的作品为依据。奥维德对他的模仿和响应也十分有名。而基督教中几个著名预言在他的《牧歌》 注165 泰奥弗拉斯图斯(Theophrastus,前374—前287年):古希腊逍遥学派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生。著述留存有《植物研究》9卷和《植物病原学》6卷。——中译注
注166 见《巨人传》 注167 拉伯雷(Franedil;ois Rabis,约1494—约1553年):法国作家和牧师。在世时以医生和人文主义者著称,而以《巨人传》之作者传名后世。初习法律,1521年受神职,后学医,1532年任里昂天主教医院医师,其间曾解剖过一具被绞死的犯人尸体。这两种职业使他有机会接触并熟练掌握希腊语和拉丁语,为他后来研究古典作品提供了方便,也为其文学创作创造了条件。《巨人传》中广为涉及了当时的法律、医学、政治、宗教、哲学等知识和伦理范畴内的主要内容。与拉缪、伊拉斯谟等过往甚密。——中译注
注168 兰塞洛特(C.Lancelot,1615—1695年):法国语</a>言学家,波尔罗亚尔学校优秀教师,曾撰写学习拉丁文、希腊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的《新方法》系列速成教材。——中译注
注169 拉缪(简单生平见本书注119)在任巴黎大学艺学院院长期间,积极从事教学课程改革,将重点转向伦理学、政治学和公民学。学生掌握的不再是三段论推理,而是能够说服人的辩论技艺。他指出,辩证法最大的目的不在于必然性,而在于最大程度的或然性,这就是可信性。辩证法的先驱不是亚里士多德,而是西塞罗、昆体良和波伊提乌。——中译注
注170 但丁(Dante,1265—1321年):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文艺复兴先导。他不仅用意大利文写下了彪炳世界文坛的《神曲》,弘扬了世俗民族语言的地位,而且写下了一系列关于修辞学、伦理学乃至政治思想的重要著述(尤其是《论世界帝国》)。他不仅吸取了维吉尔、西塞罗和波伊提乌等古典作家的长处,还对经院哲学和神学十分熟悉。薄伽丘撰写过但丁的生平,并在1373—1374年开办了 格拉古:此处涂尔干所指不明,由于大小格拉古均年少从政、辩才无碍,我们无法判断。大格拉古即提比略·格拉古(Tiberius Grhus,前169至前164?—前133年),前133年任罗马护民官。小格拉古即盖约·格拉古(Gaius Grhus,前160至前153?—前121年),前123年和前122年连任罗马护民官。两人皆接受当时新的希腊启蒙文化教育,长于公众演讲。
伊米留斯(Emilion):古罗马政治家。——中译注
注180 彼特拉克(Petrarch, 1304—1374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学者、诗人、人文主义者。他的致理想化恋人劳拉的诗篇,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抒情诗的发展。他曾经写了350多封致古代贤哲如苏格拉底、西塞罗、塞内加等的诗体信札。——中译注
注181 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1818—1897年):近代杰出的文化艺术史学家,著有大量文艺复兴文化史和历史哲学方面的作品。此话来自他写于1860年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注182 美 注185 《巨人传》 注186 《巨人传》 注187 《巨人传》 注188 见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注189 居耶纳学院(Collège de Guyenne):1534年由法国人文主义者古维雅(André Gouvéa)在波尔多创建,是一所兼容并包的人文主义学校。先教本国语方言,再进到拉丁文初步。采用活泼的辩论方法,不用体罚。——中译注
注190 以上均出自蒙田“论儿童教育”,参考《蒙田随笔全集》中译本上卷, 注191 瓦罗(Marcus Varro,前116—前27年):古罗马学者、教育家和卓有成就的讽刺家。博学多才,约写了74部计600多卷著作,题材广泛,包括法学、天文、地理、教育、文学以及讽刺作品、诗歌、演说辞和信札等(不过得以完整留存的只有《论农业》)。曾筹建罗马 注194 多雷(étienne Dolet,1509—1546年):法国人文主义者、学者、印刷业者。所著《拉丁文诠解》对拉丁文研究有重大贡献。曾就学于巴黎大学等校,反对教权主义,三次被控为无神论者。先后因出版加尔文的教义著作和柏拉图否认灵魂不灭的对话录而遭监禁,1546年被巴黎大学神学教师团认定有罪,火刑处死,多有人称之为“文艺复兴事业的 注196 耶稣会自称是为“愈显主荣”而战斗的耶稣军团(Compagnie de Jésus,亦有译耶稣连队),可称之为教团,仿效军队编制而成,总会长就是将军,下属各省长(各地会长)、校长等。——中译注
注197 法兰西学院(Collège de France):文艺复兴运动在法国初起之时,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在人文主义者比代的建议下,延聘了一批教师,于1530年创办了皇家学院,即后来著名的法兰西学院。法兰西学院讲授拉丁语、希伯来语、希腊语和数学,与巴黎大学分庭抗礼。——中译注
注198 圣高隆班(Saint Columban,约543—615年):意大利博比奥大隐修院院长,作家,凯尔特教会重要传教士之一。博学多才,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古典作品。——中译注
注199 亨利二世(Henri Ⅱ,1519—1559年):1547—1559年任法国国王。本人系坚定的天主教徒,在国内严厉镇压新教徒。1547年在巴黎大理院(高等法院)设立审判异教徒的火焰法庭。——中译注
注200 巴黎大理院常常与国王分庭抗礼,即使在司法权限之外,也可行使否决权,比如奏明王上,指出某某敕令、法案等难以施行,是为“谏言”。——中译注
注201 1561年在普瓦西隐修院举行了著名的普瓦西会谈,法国天主教徒和胡格诺派教徒在此试图调解他们之间的分歧,未获成功。——中译注
注202 在法文中,“collège”一般指中学,而“lycée”专指公立中学。但这样的区分是历史形成的,“collège”曾经有(现在在英语和法语里也能看到)学院、中学、 (英国)公学、大学预科等等称呼。全书虽然一般译成了学院,但请读者一定注意这里面的差别与历史关联(最典型的比如大学预科与原本独立建制的学院之间的关系,学院与中学的关系,等等)。就耶稣会而言,当时在法国既开办学院,也创立中学,不好区分。——中译注
注203 帕基耶(étienne Pasquier,1529—1615年):法国律师和作家,以其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法兰西研究》(共10卷)而闻名。一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对耶稣会进行斗争。在耶稣会控告巴黎大学一案中为后者辩护成功,赢得声誉。——中译注
注204 当时德意志天主教徒组成的军事政治联盟反对丹麦、瑞典、英、法等支持的新教同盟,二者之间纷争导致三十年战争。在此期间,耶稣会士同天主教联盟和西班牙站到一边,反对亨利四世。1593年,克莱蒙学院学生若望·夏泰试图刺杀亨利四世,最高法院立即下令驱逐耶稣会士。1598年法国同西班牙缔结和约,同年颁布南特敕令,以宗教宽容结束天主教派和胡格诺教徒之间的内乱。加之亨利四世生性宽厚,又盼望与罗马教廷和解,遍施手腕,才在多年后争取到高等法院同意将耶稣会士召回法国。——中译注
注205 基什拉(Jules Quicherat,1814—1882年):法国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先驱,法国中世纪史专家。曾编印关于贞德受审(巴黎大学曾在其中扮演不光彩角色,见本书注132及恢复名誉的五卷资料集)。——中译注
注206 参看本书注77。——中译注
注207 阿奎维瓦(udio Aquaviva,1543—1615年):耶稣会 注216 典出“Les Vies paralllèle ”,即古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平行列传》(中译为《希腊罗马名人传》),将希腊与罗马两方在经历、事迹、性情等方面可供比较的名人合集列传。——中译注
注217 阿喀琉斯(Achilles):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典型,在特洛伊战争中,是阿伽门农军队里最勇敢、最英俊、最伟大的战士。
尤利西斯(Ulysses):即奥德修斯(Odysseus),荷马史诗《奥德赛》中主人公,西方文学中最常描述的人物典型之一。他的智慧、口才、机敏、勇气和悟性都很出色。他既有玩弄计谋的才能,也有忠勇仁厚的一面。事实上,每个时代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对这位“性格多面的人”重新加以阐释。
努马(Numa Pompillus,活动时期约前700年):罗马传说中在共和国成立之前统治罗马的七代国王的 注228 同上书, 中译者按:据傅任敢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注230 同上书, 注231 《大教学论》, 注232 同上书, 注233 《大教学论》, 注234 《大教学论》, 注235 利奥十世(Leo Ⅹ,1475—1521年):美第奇家族成员。1513—1521年任教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大肆挥霍的教皇之一。使罗马成为欧洲文化中心,教廷成为欧洲重要政治力量。在任期间,梵蒂冈藏书大增,艺术创作繁荣,圣彼得大教堂修建加速。但耗费巨款使教廷陷入财政困难,不得不发行赎罪券,导致与路德的激烈冲突。1521年他宣布绝罚路德。
关于弗朗索瓦一世,参看本书注141和注197。——中译注
注236 实科学校(Realschule)是德国的一种中学,强调实用,到18世纪中期演进为六年制。以实用课程(物理、化学)及利用化学实验室和生产玻璃、木材的车间而闻名,成为其他国家教育改革家的楷模。——中译注
注237 拉夏洛泰(La Chalotais,1701—1785年):法国行政官员。长期领导大理院(高等法院)与国王之间的斗争,曾为此入狱。强调国家办学,反对耶稣会对法国中等教育的控制,1762年巴黎大理院宣布撤销耶稣会。著有《关于〈耶稣会规程〉的报告》、《论国民教育》,后者影响广泛,受到伏尔泰和狄德罗等人的大力赞扬。——中译注
注238 罗兰(Baltheley Rnd):曾任巴黎市议会议长,提出改进教育工作,建立国家主义的教育体制,替代教会组织的学校。注意不要和此前担任巴黎大学校长的罗兰和此后大革命时期的罗兰夫人弄混。——中译注
注239 n d’é ducation , p.8.
注240 Euvres , Ⅶ,p.169.
注241 塔列朗(Charles-Maurice de Talleyrand,1754—1838年):法国政治家和外交家。在大革命时期、拿破仑时期、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和七月王朝时期均任高官。——中译注
注242 Hippeau p.41.根据下一讲,此书为Hippeau所著之《大革命期间的法国公共教育》(L’instruction publique en France pendant Révolution )。——中译注
注243 Euvres ,Ⅶ,p.431.
注244 同上书,p.421.
注245 泰纳(Hippolyte Taine,1828—1893年):一译丹纳,19世纪法国思想家、文艺评论家、历史学家,实证主义代表人物。主要著有《英国文学史》《艺术哲学》《当代法国的由来》《古代政体》《现代政体》《论革命》等。
注246 马略特定律(loi de Mariotte):马略特(Edme Mariotte,1620—1684年)是法国物理学家和植物生理学家,是天主教司铎和隐修院院长,1666年参与创建法国科学院。他于1676年独立发现了马略特定律,即气体体积与其压强成反比,但在法国之外,这项法则被称为波义耳定律(系英国化学家波义耳1662年首先提出),后来成为物理与化学的基本定则。
注247 1791年10月的一项法令甚至关闭了巴黎大学的所有学校。——中译注
注248 塔列朗1791年在制宪会议上提出国民教育法案,即“塔列朗法案”。主要内容包括:乡乡设立初等学校,为男女儿童提供平等免费教育;设立市镇中学(collége),实施广泛的普通教育,收学费;设立专科学校,培养国家急需的牧师、医师、法官等专门人才;设立国立大学,统帅整个国民教育体系,领导全国科学研究和艺术生活。中央设立全国社会教育委员会。——中译注
注249 孔多塞1792年4月在立法会议中提出国民教育计划,即“孔多塞报告”,亦称“国民教育组织计划纲要”。认为国民教育是国家对其全体公民的应尽之责,应由国家建立统一、连续、世俗的学校体系,包括初小(4年)、高小(3年)、中学(5年)、专科学校和大学校。大学校统领各级学校。各级学校均实行强制性免费教育。废传统宗教性课目,兴与社会实践关系密切的实用课程。还应增设政治教育课程,讲解宪法和《人权宣言》。该计划虽未提付表决,但其基本精神影响了19世纪法国教育的发展走向。——中译注
注250 罗姆(Charles Romme,1750—1795年):大革命期间曾先后入选立法会议、国民公会。任教育委员会委员。主张推行卢梭的道德教育。主创共和历。1793年在国民公会上提出国民教育法案,主张建立三级学校教育体系,适应全体公民即社会的不同需要,增设公民权利与义务、军训、法国革命史及自然科学课程。——中译注
注251 西哀士(或译西耶斯,Emmanuel-Joseph Sieyès,1746—1848年):法国教士和宪法理论家。他的关于人民主权的观念在大革命前期影响很大。所撰小册子《第三等级是什么?》使其名声大噪,并入选1789年三级会议的第三等级代表。在大革命期间的政局中地位逐步上升,雾月政变达到巅峰,后衰退。——中译注
注252 多努(Pierre-ude-Franedil;ois Daunou,1761—1840年):法国政治家,自由主义理论家和历史学家。奥拉托利会成员。大革命期间被选人国民公会。督政府时期提出了整套教育改革方案。长期主持教育工作。是1795年宪法主要起草人,国立科学艺术研究院创始人。后曾任国立档案馆馆长,并任法兰西学院伦理学、历史学教授。1795年10月在国民公会提出国民教育法案并获通过,对大革命期间多种教育法案及其实施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义务和责任。规定建立三级学校体系,初等学校设在乡镇,穷苦儿童免费;中心学校以课程而非班级分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专门人才。——中译注
注252a 拉卡纳尔(Joseph Lakanal,1762—1845年):1789年大革命爆发时他是教师,1792年被选入国民公会。在任公共教育委员会委员时,提出国民教育计划方案,建议国家为男女儿童提供免费的初等教育。这项计划被否决,但在罗伯斯庇尔政权垮台后,他就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提出修改法案。此法案实行约一年后被多努法案取代。中等学校计划实行到1802年。在他的努力下,国民公会于1793年7月通过三级教育制度,1794年11月通过公共教育法。1795年他开办师范学校。在执政府时期和第一帝国时期继续主持教育工作。——中译注
注252b 参看Hippeau,L’instruction publique en France pendant Révolution 。
注252c 涂尔干在讲这段历史时直接采用了法国共和历,也就是法国大革命期间采用的一种历法体系。法国革命会议于1793年10月5日颁布此项历法,意图以一种更科学、更理性的历法来取代欧洲传统的格列高利历,并割断同基督教的联系。共和历历元为1792年9月22日,全年12个月(自10月起分别为葡萄、雾、霜、雪、雨、凤、芽、花、牧、获、热、果月),每月3旬(取代星期),每旬10日,年末5个或6个增日为无套裤汉日,也就是革命者的节日。1806年拿破仑政权废除此项历法。
中央学校(d’écoles centrales)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由各省设立的中等学校。1794年创办,至1796年底,各省均有一所,巴黎两所。学校课程分为三级,一级为绘图、博物志</a>、古典语与现代语;二级为数学、物理和化学;三级为通用文法、文学和法律。——中译注
注253 富克罗瓦(Fourcroy,1755—1809年):法国教育活动家、化学家。1802年被拿破仑任命为教育部长,主持制定学校法令。详参本书注258。——中译注
注254 五百人院(Conseil des Cinq-Cents):根据共和三年宪法于1795年9月确立。作为初级法院,与元老院相对。共有500位议员。雾月政变后废除。——中译注
注255 基内特(Nics Gute,1762—1821年):督政府时期曾任内务部长。——中译注
注256 迪律伊(一译杜鲁易,Victor Duruy,1811—1894年):法国学者、官员。1863—1869年任法国教育部长,发动广泛的改革,包括废除1852年后的中学文、实分科制,注重现代科学技术。1868年创办“高级研究实验学校”,附属于巴黎大学,进行多方面科学研究。推行免费的义务初等教育。此措施在当时的法国实行过早,因而失败。部分原因是拿破仑三世不予支持。他还推行为女孩提供非宗教性的中等教育,在高中和大学增设现代语言与当代历史,改革教师培训办法,1884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中译注
注257 执政府(Const):1799年11月“五月政变”后拿破仑、西哀士等三人组成共和国临时执政府,拿破仑任第一执政。1800年共和八年宪法通过,执政府正式组成。1802年共和十年宪法进而明文规定拿破仑任终身执政。1804年共和十二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帝国,12月拿破仑加冕。执政府时期结束。——中译注
注258 拿破仑政府1802年5月1日颁布公共教育基本法令,亦称“共和十年花月法”。建立统一集中的国家教育行政体系,后来具体落实为建立帝国大学。建立公立中学(lycées)与市镇中学(Collè,或译普通中学),学制皆为六年。——中译注
注259 参看本书注121。——中译注
注260 拿破仑称帝后,颁布《关于帝国大学条例的政令》,旨在严密控制遍布整个帝国的所有教育设施,促使教育按照帝国规定的方针向国民灌输道德和政治。帝国大学享有督察国民教育的专权。所有教师皆为帝国任免的官员。帝国大学(Université Impériale)亦称法兰西大学(Université de France),准确地说不是大学,可称为帝国教育团或法兰西大学院,其总监为全国教育的最高首脑,由皇帝亲自任命。下设大学区、总督学与督学等。这是法国高度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开端。1920年改为公共教育与艺术部。——中译注
注260a 这里必须指出,耶稣会也称耶稣军团,其总会长亦称将军,参看本书注196。——中译注
注261 格雷亚尔(Gréard, 1828—1904年):1879—1902年任巴黎大学校长。——中译注
注262 基佐(Franedil;ois Guizot,1787—1874年):法国政治活动家、历史学家。25岁时就任巴黎大学历史学教授,轰动讲坛。著有《欧洲文明史</a>》《法国文明史》等。1833年任教育部长时提出教育法案,确定小学</a>分初小和高小两级。规定教会学校不得强制学生接受宗教教育。初步建立国家国民教育制度。——中译注
注263 维尔曼(Villemain,1790—1870年):著名文学评论家。法兰西学院院士。曾是巴黎大学讲授法国文学的著名青年教授。1840—1844年间任教育部长。——中译注
注264 萨尔旺迪(Narcisse Salvandy,1795—1856年):法国教育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1837—1839年及1845—1848年期间两度出任法国公共教育部长。制定一系列教改措施,改组收容所,使之变成教育机构。——中译注
注265 西蒙(Jules Simon, 1814—1896年):法国政治家、哲学家。曾为国民议会自由派议员。曾因反对路易·波拿巴政变,被暂停在巴黎大学的学术职位。后成为激进党理论家。1871年梯也尔政府任命他为教育、宗教和美术部长。1873年随政府倒台。——中译注
注266 富耶(Alfred Fouillée,1838—1912年):法国哲学家、教育家。曾为中学教师、大学哲学教授。著有《国家教育论》。强调国家竞争,注重教育在增进国势中的作用。主张将古典人文学科和哲学置于首位,陶冶公民的爱国心与牺牲精神。——中译注
注267 库赞(Victor Cousin,1792—1867年):法国哲学家、教育改革家和历史学家。他的系统折中主义使其成为当时法国最著名的思想家。1808年建立帝国大学,实际上也就是恢复巴黎大学时,与基佐、维尔曼三人同时成为巴黎大学讲坛上著名的青年教授,一时轰动欧洲。曾任公共教育委员会委员,法兰西学院院士,师范学院院长。多次前往德国访学,1832年前往德国考察教育方法之后,起草了一项法案,并于1833年由基佐提出,使法国初等教育有一次划时代的改革。1840年基佐任首相,他被任命为公共教育部长。——中译注
注268 富图尔(Fortoul):曾任第二帝国教育大臣。据洪丕熙编著《巴黎理工学校》(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页,1852年8月30日通过福尔图尔(富图尔)改革法,从四年级开始设文科和理科两个组供学生选择。——中译注
注269 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这是古代巴比伦国王的名号,涂尔干未指明是哪一位。——中译注
注270 布雷亚尔(Michel Bréal,1832—1915年):法国语言学家,著有《拉丁语源词典》等。——中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