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十六讲 文艺复兴(终)_教育思想的演进

作者:杜尔凯姆 字数:4633 更新:2025-01-09 13:52:50

——人文主义运动;伊拉斯谟

在上一讲里,我们从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出来的两大教育思潮中择取其一进行了讨论,也就是在拉伯雷作品中表现得最典型的那股潮流。他不同于其他所有人的地方就在于,他所渴求的那种理想具有巨人般的豪迈性格。他所传递出的那种对于生活的渴望,既饱含激情,又丰富多采。他所渴求的那种人,身上拥有的力量,拥有的每一种力量,似乎都会发展到我们在注视芸芸众生时无法想象的那种程度。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将人性解放出来,因为它已经被矫揉造作的教育限制得很狭隘,需要在各个方面大大扩展。但是,这其中有一项特别的才能超出其他所有才能之上,是我们必须尽力操习和颂扬的,因为这种才能最突出地体现了我们身上所具备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认知才能,也就是对于各种形式的知识的能力。除非人尽可能地拓展自己的知识王国,除非他将自己的自觉意识拓展到包容下整个世界,否则他就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自然本性。理智在欢欣之中发现自己占有了真理,只有在这种欢欣当中,他才能享受到真正的、绝对的快乐。他应当从知识的醺醉所带来的欢娱之中,寻求至福的境界。当然,对于这种观念,我们乍听起来,不禁会认为它纯属空想,是拉伯雷的想象力自得其乐的诗意狂想。但是,我们逐渐看出,我们在这里所探讨的这种人,与单个人有可能包括的一切大为不同,是将文艺复兴时期的各色人等总合一身,他渴望这种理想,竭力要去实现它。我们很快便会看到,当时的人们念兹在兹的并不只有这一种理想,但它确实萦绕着整个时代,也肯定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一项主要特征。

如果说有什么人确实是遵照这种伦理生活,用这套教育理论来教育自己,那就是拉伯雷自己。他远不是在构建什么虚幻的东西,那套理论只不过是概括了他给予自己的那种教育。他借高康大之口建议庞大固埃应该学习的所有语言,他自己也都已经掌握了。他为自己的博学激动不已,他知道所有关于古代已知的东西,一直到细枝末节。他既是一位医生,也是一位法律顾问,又是一位考古学家,还是一位神学家;所有这些都还不算,他还属于de verborum copia ),这篇论著无非就是一部搜罗广博的词汇书,供未来的修辞教师们所用。

要想学会写作,不能光靠阅读,自己也得动笔。伊拉斯谟说,手握之笔就是写作技艺最棒的老师。这样就有了一种新型的练习:文体的练习,书面的作文,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在此之前,还没有出现过任何类似的东西。在中世纪的大学与学院里,学生们主动的功课只限于强记硬背和相互辩论。因为重要性完全在于内容,而根本不在于形式,因为观念本身据信就在三段论那非人身化的形式里流动着,所以他们不可能想到要创立一种文体方面的练习。一切都以口头的方式传播着。我们知道这种新的观念带来了怎样的进步,因为它迅速就到处接管,几乎没有给口头练习留下半点地盘。

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些练习的形式几乎都一直留存到现在。且不说翻译和作诗,我们还看到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作文,出现了记叙,阐发道德方面的某种主题,演说,还有信函。比如说,阿伽门农向墨涅拉俄斯做演说,劝他放弃复仇的渴求;墨涅拉俄斯向特洛伊人做演说,劝他们放弃海伦;西塞罗的一位友人致函西塞罗,劝他拒绝安东尼提出的各项条件;如此等等。就好像今天一样,设定了主题,就得同时给出一套多少具有实质性的论证,可以表明主要的观念是怎样发展出来的。伊拉斯谟并不是自己凭空发明出这种练习的,他这种观念是从利巴尼奥斯和塞涅卡之类的古代修辞学家、雄辩家那里借来的。 注178 他们在那么长的时间里一直默默无闻,是16世纪将他们重新唤醒,赋予他们新的生命,而他们也以16世纪给予它们的那种形式,一直流传到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

整个这种观念,与经院哲学和拉伯雷都是相去甚远。对于中世纪也好,对于拉伯雷也好,教育的最高工具就是知识。当然,对于什么称得上是知识,两者各有各的观念。对于中世纪来说,知识就是思想上的比武大会,充满刀光剑影;而对于拉伯雷来说,它是一场丰盛奢华的欢宴,就连最旺盛的食欲也能得到满足。但是,对于两者来讲,需要练习和培养的都是理智,不管这种理智是被理解成知识的能力、理解的能力、博闻的能力还是推理的能力。而在伊拉斯谟看来,需要练习和培养的是自我表达的技艺,是文学的才能。当然,他并不完全排斥科学知识,但是他充其量也只把这种知识看作是次要的,只是附带提到它,作为教学的附属之物。实际上,他在给比维斯的一封信里写道,有关语言的知识是为更高等级的研究(graviores disciplinae)做准备。可是,这些高等的研究又落实在什么地方呢?他倒是不敢完全不让人去读《工具论》;学生如果已经接受了全面的文学教育,还是允许他转向《工具论》的。但是,他又建议到,不能在那上面太耗功夫。辩证法之所以能引起他的兴趣,只是因为能够有助于修辞和雄辩。数学也是这样,浅尝即可(degustate sat erit)。至于说到物理学,他也同样是心口不一:学生要是对这块领域的知识有所涉猎(nonnullus gustus),他也是挺满意的。他的《家庭对话》(Colloques familiers )中有两篇谈到了物理学,从他讨论的方式可以明显看出,就他而言,这种知识除了有助于更进一步的文学研究,也就没有什么学习的价值了。出于自娱,他翻检出各种各样的虚幻传说,或者是以下这种问题:“我们脚下的对跖点的人,为什么不会掉到天上去?”

因此,我们在这里探讨的一种教育概念,与我们迄今为止一直在探讨的那种教育概念大不相同。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事实上,文学被认为本身就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教育作用的一种。首先是在文学中寻求塑造学生思维的手段。文学就此被赋予异乎寻常的重要意义和教育功用,并且如此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舆论之中,对此我们又该如何说明?

我们已经指出,文艺复兴在道德上和思想上的重大革命的诸多起因当中,有一点便是公共财富与公共福利的增长。人变富了就会找出新的需要。奢侈之风的发展会使人的性格变得更为精致,更为温文尔雅</a>,野蛮的攻击性也会少些。人们放弃了他们粗鄙的生活方式,结果,在此之前他们一直浑然不觉道德与风俗上有何粗鄙之处,现在却变得让他们无法忍受了。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在他们当中生成了一种对于礼貌社会的品味,以及这个社会中那些优雅的礼仪、更为精致的消遣、更为矫饰的趣味。这是因为,在一个礼貌社会的环境里,个人自利的粗野至少会隐藏在一种普遍的相互同情之下,而人们也会生活在一个多少有些充满幻想的理想化生活当中,远离具体的生存现实,人们暂时将自己的视线从现实中移开,这样,思维就能够稍事休息,重新打点精神。

伊拉斯谟在多大程度上感受到这样的需要,就体现在他写的一本书上:《少年礼仪规矩》(De civilitate morum puerilium ),具体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孩子如何讲礼貌。他是那样地重视礼貌问题,以至把它作为教育的一项不可离弃的目标。人们第一次系统而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作为可以独立存在的一项特别话题。这证明了对于礼貌社会的品味才刚刚形成。不过在另一方面,这本小册子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也表明当时这种倾向是多么地普遍,表明它对人们只是含含糊糊意识到的一些渴求做出了回应。此书于1530年在巴塞尔首版,仅仅两年之后,就已经在伦敦重印。但它还是在法国最受赞誉,很快成为一本标准教科书。而从1537年开始,各种译本和仿作更是层出不穷。

拉伯雷也同样享有这样的情感。说到底,他为什么会对最初被委托来负责高康大教育的索邦老师们大加鞭挞呢?因为他们把高康大培养成了一条蠢汉,一个对社会交往浑浑噩噩的家伙,不知道怎样在社交场合里找到自己的位置:“高康大的父亲看见自己的儿子确是用心读书……可是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相反地,却变得疯疯傻傻,呆头呆脑,昏昏沉沉,糊里糊涂。”碰上社交场合,“高康大呢,所有的举动就是用帽子遮住脸,像一头母牛似的哭起来,谁也没法使他说出一句话来”。这个上不得台面的乡巴佬,土包子,就是旧式教育的产物。在拉伯雷笔下和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位年轻的小侍从,名叫爱德蒙,温文尔雅,礼仪得体,行止有度:“打扮得衣冠楚楚、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落落大方,真是与其说是个小孩儿,毋宁说是个小天使。”当被邀请向高康大致意时,“爱德蒙……把帽子拿在手里,面目开朗、唇红齿白、目光镇定,以童稚的谦虚态度注视着高康大。他自己站得笔挺,开始对高康大又夸又赞……举手投足如此得体,吐字发音如此清晰,语调流转如此圆润,说的那一口拉丁文,词清句丽,纯正典雅,哪里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小娃子,简直是古代的什么格拉古、西塞罗或者伊米留斯了”。 注179 至于特来美修道院,如果不是有史以来设想出的最讲礼貌的社会,最优雅的社会,最精致的社会,那又是什么?在那里可以享受到的快乐,完全来自于不同的头脑在彼此的接触中,在相互的交谈中,在社交的维持中,所体验到的那些愉悦。

这个礼貌社会,也就是人们含含糊糊感受到的这种需要,其实并不需要从头营建或凭空设想。正是这一点让这些渴求变得有血有肉,指引着它们的方向,增强着它们的力量。从此,在人们的眼前,就有了一个相对比较完好的成型实例,这就是贵族的世界。实际上,年轻骑士的成长环境与年轻的神职人员、未来的艺学业士大有不同。人们不教他辩证法,而是教他骑术、剑术、体操、舞蹈、声乐、音乐,教他怎样才能举止端庄,风度优雅,措辞不失礼数,交谈应对自如。他并不一定非得学习写作,但他一般都通几门外语,以及各种形式的史诗文学,从古代留赠给我们的那些开始。从中世纪以来,贵族的城堡与宫廷就成了优雅生活的中心,年轻人在那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现在,由于公共财富分配上发生的变化,不同阶层之间的距离已经缩减,有闲阶级发现他们与贵族之间更为接近了,所以,他们也就很自然地会体验到一种欲望,要为自己,即根据自己的意愿仿效这种精致生活的样板,复制这样的生活;对于这样的生活,多少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遥遥地景仰着,羡妒着,从不曾幻想有朝一日也会落到自己头上。

在当时的教育理论家脑子里,至少在他们当中某些人的脑子里,无疑是萦绕着这种贵族生活的理想。伊拉斯谟试图在他的《少年礼仪规矩》中推广的,正是这些宫廷礼仪举止。他在论文的一开始就提请我们注意到了这一点。年轻的爱德蒙,作为新式教育的产物,是作为一个小侍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而特来美修道院也不是一个由贵族男女组成的社会,在那里,知识的高贵与出身的高贵有着同样稳固的根基。只要想到思想上、心灵上的交谈所扮演的角色,说它称得上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爱人们的宫廷也不为过。

这种人们所渴求的目标又是如何实现的呢?人们又是如何学会摆脱自己身上的粗鲁和鄙俗的呢?他们雄心勃勃地渴求这种更加高贵的生存,而这又离不开那种精致的品味和纤细的敏锐;历史上所知的最有文化、最具修养、最讲文明的那些民族的精神传统,就体现在古典文学当中,我们今天还依然从那些作品里和这种精神特性相遇,除非浸淫在这些文学作品当中,否则,人们又如何学会掌握那种精致的品味和纤细的敏锐呢?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代人,尤其是他们的伟大作家们,很自然应当担负起教育的职责。如果我们期望对这种教育理论做出评价,也就是我们下一讲要做的工作,就一定要以此为出发点。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9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