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十五讲 文艺复兴_教育思想的演进

作者:杜尔凯姆 字数:4919 更新:2025-01-09 13:52:47

——拉伯雷或博学派运动

我们已经看到,我们刚考察的这段时期,它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学术组织方面异彩纷呈,令人赞叹。我们的教育系统的主要器官就来自于这段时期。而我们即将进入的新纪元</a>,则有着截然不同的一种贡献。在文艺复兴这个时代,支撑法国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发扬,并在16—18世纪末排斥了其他所有的理念,直到今天,还依然以一种比较温和的形式与新型学术体系并存一世,后者是在奋争了大约半个世纪以后才确立起来的。我们从17世纪以来逐渐显露出的那种民族心态,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的古典主义心态,其中的基本特征正是在贯彻着这种理念的学校里形成的。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因此也就无须我们多说了。我们即将探讨的古典主义教育问题,还是个富有争议的问题。但我们不是要从辩证法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不是要对我们人人都可能对它抱有的完全主观的想法逐一进行分析;而是首先从客观的角度来考察,这种教育系统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它的形成,它的性质是什么,它对我们的思想演进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充分了解各项致因的基础上,判断这种教育系统未来的命运。

我们现在就来尝试追溯这种理念的起源。从它 这种看法所隐藏的,就是难以忍受所有的限制,所有的约束,以及一切碍手碍脚的东西;就是需要有一块无所限制的空间,人们在那里可以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本性。在这里我们认为:传统教育所塑造的人性,是发育受阻的人性,是残缺不全、破败不堪的人性;我们还坚信:在我们体内,蕴藏着几乎毫无限制的非同寻常的能量,只想着能够迸发出来,但是,在应当开出口子,让它们挣脱出来、扩散出来的时候,却有一种可悲可叹的体系在阻碍着它们,抑制着它们。绝大多数的人都过着平庸、狭隘和虚伪的生活,而拉伯雷则越过这样的生活,设想着另一种生活。在那种生活下,我们本性的所有力量,都会无一例外地得到使用,与此同时,它们会发展到人类未曾料想自己有能力实现的程度。在他看来,这样的生活才算是真正的生活。毫无疑问,拉伯雷的理想之所以会体现在巨人们的身上,原因正在于此。这是因为只有巨人们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巨人就是超人,就是高于常人的人,只不过是这种概念的通俗表达。关键在于超越普通常人的状态。因此,这种被提升了的人的形式,自然也就很容易会被设想成具有巨人般的形貌。

我们不妨将这种原则运用到教育当中;如果是这样,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显然,必须把一个孩子塑造成毫无分别地遣用自己所有的身心功能,不仅如此,还必须将每一种功能都培养到能力的极致。他必须熟悉文明的一切成就。所以,高康大和庞大固埃先后成长为完人(hommesplets),样样具备于身。他们就是整全的人(hommes universels)。强健的身体,灵巧的双手,艺术的造诣,有了各种各样的理论知识,还得有各种各样的实践知识;任何东西都不应该忽略;而在每一门学问中,也必须穷尽所有的知识来源。高康大并不仅仅是学习音乐;他会摆弄各式各样的家伙,了解所有的行当,也熟悉种种制造工艺。 注155 就像拉伯雷说的那样,他去“观看怎样冶炼金属,怎样铸造枪炮;不然,就去访问操作玉石、银器和宝石的工匠,或者化炼师和造币工人,再不然就去访问地毯师傅、织布师傅、织绒师傅、钟表师傅、制镜师傅、印刷师傅、制琴师傅、染色师傅”。他去参观“药铺、药材行和配制成药的药房;仔细观察各种果实、根、叶、胶、籽、油脂,以及它们如何调配炮制”。他还去看“卖艺的,变戏法的和卖野药的,观察他们的动作、手法、跟斗工夫,听他们卖弄嘴皮子”。而体育教育的各个方面也同样是异彩纷呈,多多益善。技能与体操的游戏占去了他一天的许多时光。他在真正狂欢式的身体锻炼中放纵自己。“这时,高康大换好衣服,练习骑意大利的战马、德意志的枣红马、西班牙的纯种马、巴巴利马、轻便快马,叫它跑出上百种的步法,凌空飞腾、跳沟、跳障碍物、就地转圈、向左转、向右转。高康大挥舞锋利的长枪,冲破寨门,穿透甲胄,刺倒树木,挑中铁环……然后再耍一会儿矛,双手舞一回剑,有长铗,有花剑,有短刀,有匕首……他还可以追逐鹿、狍、熊、獐……他玩弄一个大球……他还要角力、跑步、跳高”,等等。当然,正如圣-伯夫( Sainte-Beuve)所言,拉伯雷这里是在搞笑。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关于巨人的奇想并不单单是博人一笑。这套学习方案的丰富多彩、不加节制,并不只是出于一种无拘无束的想象力的肆意放纵,而是密切联系着拉伯雷自己对于人与生活的观念,也就是说,关系着他的理想的本质。

但是,作为一名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关注的还是知识。实际上,根据拉伯雷的说法,人要想能够实现自己本性的充分发展,就得借助知识,也只有借助知识。所以说,知识是通往极乐天堂的必经之途。人的其他所有形式的活动,都只是通往这种至上境界的道路上的低级阶段。《巨人传》一书最后几页的讽喻故事很好地刻画了这一点。特来美修道院的),和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与维吉尔的《农事诗》(Géorgiques )放在了一起。 注162 显然,他最喜欢的作者并不就是伟大的作家、伟大的诗人和伟大的演说家,而是那些以作品内容广博见长的人。属于这一类的人有普林尼、阿特纳奥斯、迪奥斯科里斯、坡吕克斯、盖伦、波菲利、奥比安等等。 注163 这些名姓当中有许多只在学者里面有人知晓。即便是提到了维吉尔,他也只是作为《农事诗》的作者,而《农事诗》里包含着有关古人农作的种种珍贵细节。所以,对于拉伯雷来讲,不能借助古代来提供技艺教育,提供典雅风格和优美文字的样板,而应该把古代当成富含具体知识的矿藏。作为一个有学识的人,他对古代满怀欣赏;作为一个有学识的人,他希望对古代进行研究。但如果说他获得了有关古代的知识,那是因为他很想知道,对于自然和他们自己,对于事物以及他们自己的生活,古代人都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简单地说,还是回到拉伯雷自己的观点,原因就在于,如果你不知道这方面的东西,“那如果还宣称是个学者,就太不像话了”。

因此,一切都以知识为中心。即便如此,文学也只是一种让人心安的手段,只能部分缓解拉伯雷所感到的这种对知识的焦灼渴求,他也想通过教育把这一点传播给年轻人。所以,仿佛有那么两种学问:一方面,是关于事物、宇宙与自然的直接知识;另一方面,是关于人(尤其是古代人)的知识,关于人的意见、伦理、信念、习俗和原则的知识。但是,即便是为了清晰地阐释拉伯雷的观点,我感到有必要区分出这样两种形式的知识,有一点也是可以肯定的:对于拉伯雷自己来讲,这两种知识并不是真的可以相互分离的。就他本人而言,要了解事物,在很大程度上也就等于要了解古代人对这些事物已经说过些什么。

当然,如果说对于实在的世界,对于这个世界本身所拥有的教育潜力,拉伯雷自己缺乏感觉,那么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他并不是没有注意到,让孩子有机会直接接触现实会大有裨益。高康大所接受的一些课程,在某些方面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从经验中学习”。高康大在进餐的时候,谈论着“饭桌上各色食物的优劣、类别、功用和属性,像面包、酒、水、盐,以及各类鱼肉果菜”。但是,另一种视角很快又重新出现了:因为人们是通过有关的经典文献,来和他谈论这些东西及其属性的。“这样,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普林尼、阿特纳奥斯、迪奥斯科里斯、坡吕克斯等人有关这些主题的篇章都学会了。” 注164 当他去野外散步时,会碰上“树木花草”,但他又是怎样和这些植物接触的呢?拉伯雷的回答是,“查考古人们已经就这些东西写下的著作,比如泰奥弗拉斯图斯 注165 、迪奥斯科里斯、马西努斯(Marcinus)和普林尼”。当他和自己老师一起玩抛接子儿游戏时,“他们一起复习古典作家们的有关篇章,那里提到了从这种特殊游戏里引申出来的比喻”。这里,我们看到了只有文艺复兴时期才有的独特的学问观,甚至是人们对学问所持有的最为高雅的观念。直接而客观的自然研究与纯粹书本的学识水乳交融,并且可以肯定,后者充当着知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让拉伯雷和他那时代的所有人神往的,让他们如饥似渴地想知道的,与其说是他们自己身上的东西,是为他们自己的东西,不如说是他们所探讨的那些作品。作品介于现实与思维之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作品就是研究与教育的直接对象。它反映出人在摆脱一切中介,直接与自己周遭的世界取得接触和沟通时,会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那个世界似乎触手可及,实际上却是阻碍重重。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是什么样的纽带将拉伯雷和他的时代与中世纪和经院哲学维系在一起。无论如何,书籍依然是某种迷信崇拜的对象,尽管已经是一种相当不同的崇拜。作品始终是某种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但是,在这种倾向面前,又已经发生了怎样的转型、怎样的革命啊!从书本中寻求的东西已经大不一样了。在书本之外,在书本背后,你能看见是事物本身正在浮现出来,不管它浮现出来的时候是多么羞羞答答,多么捉摸不定。在此之前,欧洲各社会唯一知道的课程体系还是完全形式性的,已经从文法的形式主义过渡到辩证法的形式主义。而此时,终于第一次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课程体系观念,它的宗旨不是要用形式性的思维体操来训练头脑,而是要滋养头脑,丰富头脑,赋予它某种质料。在那些论证中,它在平乏空疏中自我练习,游移不定地蔓延,却没有能力滋养自己。现在就不一样了,在它伸手可及的范围内,摆着丰富的素材宝藏,请它统统拿去。知识本身成为值得渴求的最高对象。人们赋予它这么高的价值,对它是这样的迷恋,以至在脑子里,在经验中,都把它当作以其自身为目的的某种绝对的东西。他们甚至想都不曾想过,知识的存在会是为着某种外在于自身的宗旨,是通往某种目的的手段,只是从这种目的中得出自己的价值。相反,在他们看来,在知识的所有形式之中,各种层次之上,都具有某种本质上善好的东西。需要的并不是了解什么东西有助于达成这样那样的宗旨,或者说有助于发展智力、陶冶生活;他们渴求的是纯粹的知识,只不过越多越好。任何无知都是不好的,任何知识都是好的。哪怕是那些完全无用的零散知识,人们也会满怀热情地去寻求,欢欣鼓舞地去搜集。正因为这一点,拉伯雷才会以同样的兴趣,既关注多产作家笔下的稀奇记叙,叙事者讲述的最无足轻重的逸闻趣事,神话传说里最没有什么意涵的细枝末节,也关注伟大哲人的学说或各个民族的社会制度。所有的奇迹神谕,所有的作家学者,古代世界所有的预言想象,酒神战车四周所有的狂舞之女,他无所不晓。对于希波克拉底那种离奇的观念,或是阿弗洛狄修斯(Alexander Aphrodiseus)提出的那种奇怪的问题:“狮子吼</a>一吼,所有动物都吓走,为什么单单敬畏白公鸡?” 注166 拉伯雷所给予的关注,毫不逊色于对柏拉图有关灵魂不朽的学说的关注。

不难看出,造成这种对于知识的难以餍足的渴求的,无非是我们已经在拉伯雷的思想根子那里发现的对于无限性的需求。人们通过学识而最充分地实现自己的自然本性,因此,知识活动也就很自然地容易流于过度,比其他种类的活动更有甚之。在上一讲里,我们已经发现有一种特征可以概括文艺复兴,而这种对于无限性的需求本身只不过是将这种特征转化成道德秩序。我们已经指出,在文艺复兴这段时期里,欧洲各社会进入了青春勃发的时期。而青春的自然本性便是对任何界限或束缚都无所顾忌。因为它感到自己体内生机勃勃,只想着要找宣泄的渠道,总觉得自己面前不能有很多的空间,让自己的能量充分地施展。它渴望达到无限。一想到有朝一日它可能不得不停下脚步,它就无法忍受,拒绝接受这样的想法。只有在时间的洗礼中,人们才学会需要有界限和节制。只有在经验的磨炼中,他才会发现自己本性中有些限制是无法穿透的,并且学会去尊重它们。而各个民族受制于这种豪情万丈的青春幻想的程度,较之个人也毫不逊色。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拉伯雷的教育思想。在这个主题上,他只不过是他那个时代的代言人。我们其实应该看到,这些渴求绝非他个人所独有,这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正是文艺复兴孜孜以求的理想。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9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