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十九章 心理疲劳_教育心理学简编

作者:桑戴克 字数:5960 更新:2025-01-09 13:46:46

本章和下一章的主题是,无休止的练习给心理功能造成的暂时性恶化——其成绩下降的数量如何、速度和速度变化如何、原因如何、受影响的条件如何,以及一种功能的恶化对其他功能效率的影响。

在连续练习的条件下单一心理功能效率的下降

此处所用的术语“效率”,指的是生产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如果单位时间内产品的数量保持不变,那么,效率的下降就可以用质量的下降来测量;如果质量保持不变,那么效率的下降就可以用数量的减少来测量;如果二者都发生改变,就复合测量两种变化。

所谓“单一心理功能”,这个术语是相对于“心理的全部功能”而言的,指的并非是完全没有复合性和复杂性的功能。我用它代表对一列数字做加法的功能、尽快对一个信号做出反应的功能(信号和动作一直都是相同的)、判断两个100克左右的物体哪个更重的功能、记忆德文单词的英文词义的功能,或者是做三位数乘以三位数的乘法运算但不许写出或说出中间运算结果的功能。这些功能分别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又不能同时使用。所谓“连续练习”,只是通常所说的,被试在练习过程中始终尽心尽力而已。

作为深入研究的例子,我选择了阿莱(Arai)女士所做的一个实验(1912)。该实验的特殊价值在于,测量了对一个相当有难度的智力活动过程持续练习的效果,而且这个智力活动过程与感官或肌肉的工作无关。测量时已经练习了很长时间,几乎没有进步的影响,所测量的纯粹是持续练习所带来的效果,而且前后共测量了4次。阿莱女士说:

“ 开头冲刺

开头冲刺这种现象当然不是一般工作曲线的共有特征。在16名被试经过37个工作周期从事乘法心算(三位数乘以另一个三位数)的实验中没有这种现象的证据。在5位成人被试的加法运算(每个人都做了4个工作周期,每个周期两个小时)的实验中也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证据。

我无法在任何地方发现任何证据来证明任何个体的所有心理功能,或者所有个体(或几乎所有个体)的任何一种心理功能存在着一致的开头冲刺,在所有个体的各种工作中更没有。欧艾赫恩(1895)、安伯格(Amberg,1895)、韦安特(Weygandt,1897)、林德利(Lindley,1900)等人在克雷普林(Kraepelin)的实验室里所得到的工作曲线都没有这样的证据。在约克姆(Yoakum,1909)所报告的一部分数据中也没有发现。

林德利的实验范围最广,开始工作的连续5分钟之内,3个被试的速度比率分别是100、98、97、97和96。第一个5分钟与第二个5分钟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只等于第四个5分钟与第五个5分钟之间的差异。把韦安特的各组成绩汇总后,我发现前三个5分钟时段内的速度比率分别是100、97和95.5。霍克(Hoch)和克雷普林(1895,p.431)的成绩大概表明,前四个5分钟时段内的速度比率分别是100、99、98和94。米尔赛米尔Miesemer,1902)的实验数据表明,前四个5分钟时段内的速度比率分别是100、96、98、97。实际上,里弗斯(Rivers)和克雷普林(1896)的实验结果是专门用来解释开头冲刺的,可是实验结果所提供的前六个5分钟时段的速度比率分别是100、87、99、101、102和102。显然,需要解释的是第二个5分钟时段的87,而不是第一个5分钟时段的100。

我承认,有些人在某类工作上制定的标准过高,所以一开始的工作效率会有一个急剧的跌落,正像某些人倾向于在工作开始的时候谨慎地设定标准,而使工作效率迅速高于标准之上一样,这是很有可能的。但是这些个人偏好不能被误解为一般规律。

结尾冲刺

在有时间限制的一般心理工作中,当被试知道了工作即将结束时,这种时间预期会导致他在工作即将结束时表现出冲刺现象,这是常有的情况。在一般心理工作中,被试不可能自始至终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工作,因此,出现这种冲刺是很有可能的。在实验工作中,当要求被试自始至终尽自己最大可能的效率来完成工作时,要想看到这种冲刺现象,除非是被试故意违背实验的指导语,或者是他认识到了工作结束的时间快要到了,而把他不能控制的能量释放出来。后一种情况显然是可能的。各种外部刺激,诸如其他有竞争力的人和掌声等,显然能够起到强化的作用。出现这种结尾冲刺的现象是外部强化的作用,并非自己事先确定的。

总体来说,没有哪个被试能够在4次或4次以上的测验中每次都表现出强烈的结尾冲刺;一般的趋势是在最后的5分钟到10分钟内,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有3%~4%的提升。

疲劳后冲刺和干扰后冲刺

在寻常生活中的心理工作中,一个人可能会明显地表现出这样的情况,即如果他意识到自己没有做到最好,他就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得更好一些,来弥补这种观察到的暂时性损失,而不论这种暂时性损失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因为干扰而造成的损失,可以这样注意并弥补;因疲劳而造成的损失,如果它造成了同一个工作周期内前后不一致的影响,也可以这样留意并弥补。一个在工作中一直保持最高效率的被试,一旦察觉到工作效率下降,也会这样弥补和加强。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按照一般的理由,认为自己做得好并已经尽了自己最大努力的人似乎比自认为做得差的人更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并且在经验上还没人将工作曲线的波动与已知特征干扰的影响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那么,在一般疲劳实验条件下所完成的工作中存在疲劳后冲刺和干扰后冲刺的观点现在看来是一种推测性假设。发明它们显然是用来解释在持续的加法运算、标记字母和记忆等心理工作中所发现的工作曲线上1分钟或5分钟的效率波动。

工作曲线中工作效率的一个下降之后紧跟着一个上升,很容易引人注意,而且容易诱人进行理论设想。而工作效率上升之后的再上升,或者下降之后的再下降却不会那么引人注目。但是,用干扰后冲刺或疲劳后冲刺来解释工作效率的“降—升”续发事件却是相当不明智的。因为,如果效率下降是由一个干扰引起的,那么,在干扰结束后的上升就不需要解释;反言之,如果某个效率的下降没有已知的外在原因,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装做知道它上升的原因。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寻求一种能够解释一个或所有的“升—降”、“升—升”、“降—降”和“降—升”续发事件的假设,直到这种假设能够被证实,如果不能证实,就只能将它们归因到“偶然的”变异上。

热身

作为一种客观的行为,最好将“热身”定义为在一个工作期间的前20分钟(或者其他某种指定的早期时间点)内,工作效率有部分提高,又在适度的休息后(如60分钟)彻底消失。这样的“热身”现象在到达或接近练习极限的个体身上会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来。并且在其他情况下,它与练习效果合并使工作前20分钟的效率上升得尤其迅速,或者使同一时期的效率下降(假如功能效率下降的话)得特别缓慢。至于“热身”效应定义中的时限确定在什么时间点上,这与研究结果的关系不大,只是需要指定一定的时间而已。

在欧艾赫恩(1895)、林德利(1900)、韦安特(1897)、博尔顿(Bolton,1902)、米尔赛米尔(1902)、或者里弗斯和克雷普林(1896)等人的实验记录中几乎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热身”的存在。它可能存在的间接证据可以从威姆斯(Wimms,1907)的发现中得到。在他的实验中,被试做20分钟简单的运算,但是需要把被试的目光固定。当把工作的时间划分为两个10分钟的相等时限,而且中间有休息时,其工作效率比在两个相等的10分钟时限之间没有休息,或者连续工作20分钟之后才休息的情况更高。我的16名被试作三位数乘以三位数的心算(1911),表现出它存在的迹象,但还不是很确定。

从对日常生活的粗略观察来看,许多个体在许多功能上存在着如定义所说的“热身”效应是有可能的。但是,通过我手上所掌握的克莱博林的小学</a>生实验数据和其他人的实验数据,我不能将这种在休息之后,功能练习一开始所表现出来的暂时性效率提高与在一般功能练习中所获得的较持久的效率提高区分开来。我确信,这种通常所说的“热身”效应有些夸张。还应该注意的是,智力“热身”的通俗看法并不是指功能本身有什么改变,而是指为了使已知功能的工作获得原料和动力,对其他功能所进行的提前练习。

也存在这种可能,即在练习阶段的开始几分钟里通常是一种迅速的再学习,从而使分数上升。这或许就是某些研究者所说的“热身”或“激励”的意思。令人怀疑的是,大约60分钟的休息是否会抵消这种再学习所导致的分数上升。既然练习开始时的效率上升归因于再学习,而且用“再学习”这个术语可以准确地描述这种效率上升,为何还要用“激励”、“热身”等更模糊的术语?

小结

所以,在心理工作曲线上所表现出的主要经验事实如下:如果工作者能保持最高的工作效率,对一种功能持续练习两个小时或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就会产生一种暂时的消极效应,但工作效率的下降不会超过10%,而且在大多数功能上达不到10%。休息可以补救这个消极效应。任何被试在任何工作周期内的工作效率都存在着大量的起伏或波动。但是,除了知道工作即将结束,并在工作接近结束时的成绩有大约4%的进步之外,其他任何人在任何一种工作上都不见什么一定的升降,更不用说任何一个人在所有工作上有什么升降,或者在任何一种工作中的所有被试有什么升降了。有的观点认为,在练习开始的几分钟和效率下降后的几分钟里都有一个工作效率特别高的上升期,这种假想的定律没有事实的支持。还有人认为,在工作开始的15分钟到20分钟内,工作效率有一个逐渐的提升,这种现象并没有在诸如加法运算、乘法心算和标记单词等简单的心理工作中发现。所以,一个人在一天的工作记录中工作效率的起伏或波动,绝不能用开头的热情、结尾的热情、干扰后的热情、疲劳后的热情,以及前励或适应等术语来解释。

任何一种心理功能经过两小时或接近两个小时竭尽全力的练习,如果每天工作的情境没有差异,那么其工作效率曲线所表现出的一个最重要事实是,它非常接近于一条直线、接近于一条水平线。虽然工作逐渐变得令人不满或更加难以忍受,但工作效率却没有太大的下降。对无法忍受的心理工作,最一般的本能反应就是完全停止。当在实验的条件下不允许做出这种反应时,习惯会使我们按照自己确定的速度和准确性标准继续工作。在我看来,工作效率低于标准的原因要归于对容忍限度的无意识下降,所以把工作或一部分工作打断了。

满意情境下的曲线

前面所有测量的都是工作成绩的数量和质量,而没有涉及满足过程。关于后者,确实仅有偶然的和非常粗浅的报告。还从未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即事先与被试约定至少工作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后继续以最大的努力工作,每多做1分钟奖励2分钱;工作不足两个小时,每少做1分钟罚款2分钱。也从未有人做过这样的研究,即要求被试至少完成多少工作,或者在完成这些工作期间享受若干休息时间的优待,看这两者之间的效价是否相等。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等价工作非常重要。例如,让被试做1 000道计算题,有各种各样变化无穷的方法完成这项工作:一种做法是迅速并连续做完所有题目,然后休息;另一种是以稳健的速度完成工作,却一点儿也不休息;或者开始做得很快,然后越来越慢;或者每算完一道题休息两秒钟;或者工作中间有8至10次休息,每次休息三四分钟,等等。这些方法的目的只有一个——完成1 000道计算题。一个人究竟采用哪种方式完成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金钱奖励、自由支配的时间、工作习惯和工作过程中所要排除的烦恼之间的权衡。约翰讨厌匆匆忙忙地做,所以他选择算完一道题休息一会儿;詹姆斯更担心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所以他选择做完所有题目,然后把时间攒到一块儿休息。

凡是做过这种长时间精确心理工作实验的人,都能够获得对自己所选做法(采用约翰的做法,或者采用詹姆斯的做法)的满足感曲线的一些粗略感受。从这种心理工作或者从日常生活和部分游戏的一般经验中能够获得这种与疲劳交织在一起的心理工作的一般印象。例如,“热身”的概念就包含了竞争性欲望和成就兴趣等的逐渐下降使烦恼减少的过程。因此,把知道工作临近结尾而产生的冲刺部分地归因于工作结束后的满足,以及利用最后的机会一显身手并对这种过程本身更感满足,可能也是正当的。

满足感曲线不必遵循成绩曲线。由于一种功能自始至终尽最大的努力持续进行练习而使工作效率只有少量的下降,但这可能伴随着一个满足感极度下降的过程。一位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加法或乘法心算的超常被试,其工作的速度和准确度还能超过前面的所有运算(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他早就停止工作了),这只能归因于工作情境,而没有绝对不能胜任工作的理由。这种不胜任的假设并不意味着功能效率本身必然下降,而是因为对工作的不满足感使努力和紧张程度下降、使痛苦感增加。事实的确如此,一个人工作做得越少,疲劳感就越小;越是觉得工作过程无法忍受,疲劳感就越强。

尽管很少谈及满足感对连续性心理工作效果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某个指定功能效率的上升或下降的数量、速度以及速度的变化,并不是由工作开始时疯狂释放能量的数量、适机消耗能量的数量,以及因休息时间的长短所恢复的能量数量等简单而机械地决定的;也不是由那些所谓“开始时的热情”、“干扰后的冲刺”、“适应”和“热身”等神秘的倾向决定的。而是像动物的反应那样,是由他的原始倾向、过去经验和当前态度,以及由这种或那种事态所引起的趋向满足和回避烦恼的倾向决定的。

一个人开始做加法时,并不是按照他疯狂储存能量时的速率打开“阀门”释放心理能量的。不活动不一定能恢复能量。而且这个“阀门”不会因为工作的逐渐熟练而越开越大,也不会随着注意的节奏几秒钟、几秒钟地开大或放小,更不会因为某个神奇的预见而把刚刚关闭的“阀门”开得很大。一个人做两个小时的加法运算,他在每个练习阶段所作出的反应是对前一个阶段情境所残留的成分加上本阶段出现的新成分作出的系列反应。在动物身上,这些反应是有条件的,只有轻微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适当地比作一个能量基金的减少。这种不满足冲动感的需求程度会随着对它的忽视和时间的流逝而减弱,也会因工作过程的重复而使其新奇感下降,由紧张工作姿势带来的感知痛苦以及目光的误用等也会随之减少。而真正对日常生活中的工作曲线有影响的只有工作所用时间的长短或工作的数量。但这些行为主要影响工作过程的满足感,而对工作的质量和数量只起间接作用。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8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